王錫琴
(中國人民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872)
【文 史 哲】
中國古代婚姻之禮與法
王錫琴
(中國人民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872)
自有甲骨文記載,中國古代倫理道德標準和婚姻制度經(jīng)歷了三個大階段:先秦、秦漢、宋明清。先秦時代男女交往防范相對寬松和自由開放,后來逐漸演化成禮法森嚴的局面。歷朝婚姻制度由秦漢開始一直深受宗法、禮教影響和控制。唐宋婚禮儀式最為繁復。禮節(jié)當中有承襲先秦古禮,如納采、納征、親迎等;亦有興于漢代,如撒帳等;而其中諸樣禮節(jié)亦隨社會習俗、觀念而改變,比如問名漸變改為八字配合等。時至今天,婚姻制度仍然牽涉到社會生活水平、政治結構、文化傳統(tǒng)、民族習性、鄉(xiāng)規(guī)俗例等多種因素影響,當然也牽涉到社會時代的變化。雖然各種因素的綜合對各朝代的婚姻法規(guī)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變更,但中國婚姻制度一直擺脫不了“禮”的存在,也與“法”共生變化。
倫理;道德;禮;法;傳統(tǒng)婚姻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始于夏、商、西周,貴族以統(tǒng)治者身份領導百姓;西周初周公要求貴族以夏、商滅亡為鑒,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又主張“明德慎罰”、德刑兼用,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周公制禮作樂發(fā)展成一整套以維護宗法制度等級為核心的行為規(guī)范,涵蓋了典章制度和禮節(jié)儀式,即“周禮”。“周禮”以“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為宗法思想四個原則:“親親”以父權為中心,維護家長制度;“尊尊”即下級尊敬服從上級;又提倡“孝”,嚴謹要求長幼尊卑不可逾越,以“忠”維護絕對君權,表現(xiàn)了倫理道德與律法規(guī)范,將血緣與政治聯(lián)結,健全了西周的禮制。
古代倫理思想認為夫婦乃人倫之始,天下至善道德以夫婦之德為基礎?!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盵1](p3)《詩經(jīng)》中的《關雎》一篇被譽為可感化天下,由鄉(xiāng)人以至邦國,因此“《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xiāng)人焉,用之邦國焉。”[2](p1)其所表達的愛情以婚姻為目的,為“君子”與“淑女”的完美結合;“君子”指其人兼有地位和德行,“窈窕淑女”乃具有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的女子,道出了古代婚姻重視兩人的德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異政百家爭鳴,爭論議題涉及法律和倫理道德思想,而儒、墨、道、法四家為當時士大夫之主流派系。儒家孔丘、孟軻繼承了周公的“明德慎罰”思想,以“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
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3](p2)。孔子認為此為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飲食之欲比較簡單只為生理要求,而男女之欲卻為心理需求,如百姓情緒無法長期穩(wěn)定,則具有危害社會生活規(guī)范秩序的因素;故孔子嘆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4](p93)因此一切克制與修養(yǎng),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欲開始?!蛾P雎》歌頌的是一種感情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所以足以為典范,可“正夫婦”。“夫婦之德”指男女之間一切相關問題,家庭和諧乃是社會結構穩(wěn)定的基本要素,反之則影響整個社會秩序,故意義至為重大。
從春秋時期流行的民間詩歌可窺見男女之間感情可自由抒發(fā)。如《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1](p139),描寫了熱戀中的少女對情人愛戀的心意?!朵阡ⅰ罚骸颁谂c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盵1](p164)滿懷愛心和激情,記下了春天節(jié)日里人們純真的歡悅,肯定和贊美了純真的愛情?!吨芏Y·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盵5](p65)周代男女青年間戀愛、婚配,還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選擇自由,至春秋、戰(zhàn)國之際,男女之防相對嚴謹?!睹献?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盵6](P110)《蒹葭》[1](p224)為秦地民謠,表現(xiàn)了男子以真摰感情對美好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和渺茫心情。
再看《陌上?!穂7](p410)。秦羅敷顯然是一個貴婦人形象,惟太守失儀忘了禮節(jié),羅敷表現(xiàn)出高尚的操守和知禮節(jié)?!叭嘶镆舱撸瑴缣炖矶F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盵3](p186)這里指的是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者。但是,當一個社會試圖對個人權利采取徹底否定態(tài)度時,就首先會出現(xiàn)嚴厲禁制;而當一個社會處于變動時期、舊有道德規(guī)范遭到破壞時,也首先在這方面出現(xiàn)恣肆放流的情形。明朝二程提倡“存天理、滅人欲”(“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8](p342)本具積極意義乃屬于心性修煉,惟在明清兩朝被利用作為“禮法”以控制女性的倫理道德枷鎖,在父權兄權高漲、宗法嚴苛的社會環(huán)境下,婚姻制度及財產(chǎn)繼承法則一面倒,傾向于保護夫權?!犊兹笘|南飛》[7](p1034)通過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悲劇,表達渴望婚姻愛情自主的愿望,控訴封建禮教、家長統(tǒng)治和門閥觀念。
《詩經(jīng)》中的《國風?衛(wèi)風?氓》[1](p106),棄婦哭訴婚姻以悲劇結束,女主人公回憶戀愛時的甜蜜又忐忑不安的心情,以及在夫家挨餓挨揍、終被背叛盟約的痛苦。毛詩序:“《氓》,刺時也。宣公之時,禮義消亡,淫風大行,男女無別,遂相奔誘。華落色衰,復相棄背,或乃困而自悔,喪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風焉。美反正,刺淫泆也?!盵2](p37)當時社會男女交往開放,但是在父系為核心的社會制度下,婦女被局限于家族中,缺乏獨立經(jīng)濟能力,只能依附于父兄、丈夫或兒子的庇護,沒有個人身份地位,更沒有人可以保障她的婚姻幸福和實際自由。
三書六禮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婚姻習俗禮儀,“三書”為“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即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則為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婚禮過程,即六個禮法——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中國古代“昏禮”[3](p193)注重六禮儀節(jié),而“問名”涵義有解釋為“將加諸卜”[9](p14)。中國百姓嫁娶皆取男女之時辰八字,以占卜配對是否完美婚姻,是否興家旺業(yè)福延子孫。此古代傳統(tǒng)婚姻習俗延續(xù)至今,成為家族、長輩控制子女婚姻的一種迷信極端手段。
婚禮為人生之大禮,古代婚姻與禮有無數(shù)繁冗禮節(jié)和復雜規(guī)則??鬃釉唬骸凹夼遥共幌T,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盵10](p1035)婚禮乃喜慶大事,但在古代禮制及歷朝婚姻的禮儀中, 均有婚禮不舉樂之規(guī)定。北魏亦明文禁止婚娶用樂,北魏大臣高允對當時婚娶喪葬不依古法的社會現(xiàn)象, 進諫曰: “前朝之世,屢發(fā)明詔,禁諸婚娶,不得作樂……”[11](p1122)。 北周、唐朝均遵從古制禁婚禮作樂,“時婚姻禮廢,嫁娶之辰,多舉音樂,……猷又請禁斷,事亦施行?!盵12](p615)唐太極元年左司郎中唐紹請禁士庶親迎廣奏音樂,“會昌元年十一月敕,婚娶家音樂,并公私局會花蠟,并宜禁斷?!盵13](p1530)“婚禮不舉樂”之禮法規(guī)定考究,古今人士眾說紛紜?!盎瓒Y不用樂, 幽陰之義也, 樂陽氣也”[3](p54),古代認為陰陽兩事不可相沖;而另一比較符合邏輯之說為,原始社會乃為掠奪婚,男子強奪女子為妻妾,“匪寇婚媾”[14](p22),婚禮不舉樂是古代遺俗,女家為怕家中女子被奪,男家亦恐女家來犯而保密。
以上左側是甲骨文的 “女” 字,仿似女子雙手交疊跪坐著;右側是“妻”字,意思是來自原始社會部落之間的搶婚習俗 ——“搶掠婚”。右側的手執(zhí)著女子的頭發(fā),動態(tài)地反映出搶掠、搶奪之意。故此,《易經(jīng)?屯卦》:“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又“乘馬班如,泣血漣如?!盵14](p22)
甲骨文的“娶”字是用手拖著人的耳朵的動態(tài)形式。古代戰(zhàn)爭中,士兵們以割下敵人之左耳來報功取賞,后來引申為獲取、拿取之意;故此“取”字加一“女”字,即“取女”,也就包含了搶婚習俗的意思。[15](p21)《儀禮?士昏禮》注曰:“主人爵弁,纁裳緇衪(袍)。從者畢玄端。乘墨車,從車二乘,執(zhí)燭前馬。婦車亦如之。”[9](p9)古代嫁娶儀式及過程與今人之喧嘩顯富實有天淵之別。
中國最早有甲骨文記載的婚姻制度始于商代,當時貴族實行一夫多妻制度,文獻記載貴族盛行媵嫁制,即姊妹隨嫁,女子只可嫁一夫,古代婦女地位難言今日之平等。至于古代已婚男女的地位與關系,可見唐律:“諸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輒悔者,杖六十。雖無許婚之韋,但受聘財亦是。若更許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盵16](p253)此律對女方家族悔婚,以嚴刑懲罰。
“諸妻無七出及義絕之狀,而出之者,徒一年半。雖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還合;若犯惡疾及奸者,不用此律。”[16](p267)惟對已婚女子若無故被休者,卻有合符倫理道德之保護法律;其時雖制定“七出”[17](p351)之條,但亦設立“三不去”[17](p351)及“糟糠之妻不下堂”[18](p905),以律例保護婦女。若以現(xiàn)代思維分析,古代社會欠缺福利制度,物資貧乏,被休婦人會加重宗族負擔,亦更影響該族聲望,故以律法警惕百姓,以人倫道德觀念勸阻百姓切勿輕易休妻。
古代婚姻乃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地位明顯地不平等?!爸T毆傷妻者,減凡人二等;死者,以凡人論。毆妾折傷以上,減妻二等?!盵16](p409)妻妾子女在婚姻大事或承繼家族財產(chǎn)等方面,均存有等級分別。例如長子嫡孫和小妾庶出,庶出子女無論表現(xiàn)如何優(yōu)秀,均無繼承家業(yè)權利,此家族等級地位歧視,上至皇帝家下至鄉(xiāng)野夫。鄭玄對《禮記·坊記》的箋注說:“妾合買者,以其賤同于公物也?!盵19](p656)妾既為公物而非與夫齊之妻,夫為妾之主子,故妾生之子女在家族中的地位等同奴婢。
古代兩姓男女結為夫婦,若然已婚婦女嫁錯夫家,只能接受命運安排。“夫有惡行,妻不得去者,地無去天之義也。夫雖有惡,不得去也。悖逆人倫,殺妻父母,廢絕綱紀,亂之大者也,義絕,乃得去也。[20](p257)在父權夫權高舉的古代,大部分女子從小已接受了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的倫理道德安排?!皨D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盵9](p113)
古代已婚婦女除了婚姻不可自主外,亦不容許擁有私財,“婦將有事,大小必請于舅姑。子婦無私財,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盵3](p68)惟子女者亦不可于父母在堂時擁有私人財產(chǎn),此乃不孝,有逆天倫。“為人子者……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10](p795-796)
中國文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諸子思想為主導,強調(diào)儒家思想的家庭倫理和孝道觀念乃宗族及社會秩序基石。東漢名士樊英:“妻,齊也。共奉祭祀,禮無不答?!盵18](2724)漢代雖為父權中心社會制度,但是在日常禮儀細節(jié)處,仍保持夫婦相敬如賓的生活態(tài)度。古代婚姻娶妻求淑女,要求婦女必須具備“三從”與 “四德”[21](p9)之端正行為舉止修養(yǎng),男子以繁衍壯大家族為己任。婚姻是以擴大家族為主,亦為顯示其在宗族中的權力與關系。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盵3](p393)嫁娶只為利用男女雙方家族的結合,而壯大財富權力,夫妻關系非主要因素。傳統(tǒng)上嫁娶要求門當戶對,“門當”就是放置在大門兩側的一對鼓形石雕,又稱“石鼓”,“戶對”則是門楣上向外突出的圓形短柱,一般為兩個或四個,因成對出現(xiàn),故稱為“戶對”[22](p110)。我國宗族倫常為一種嚴格的鄉(xiāng)規(guī)秩序和社會組織,封建等級制度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在血緣基礎上所建立的相互依賴的關系脈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和“庶族”之間,就已經(jīng)存在嚴格的區(qū)分;東漢末年成了豪右強宗的天下,原因是朝廷基本上是由門閥操縱。
古代倫理思想以“無后為大”為借辭,故有出妻、聽妻下獄、蓄妾制度等;“男女有別”漠視婦女幸福,令夫妻關系冷漠和處于極度不平等地位。傳統(tǒng)的中國家族以人倫、孝悌維持,子女在強大父權下以父母之命成婚以盡傳宗接代的責任?!靶ⅰ狈抢碚摱琼氁獙嵺`,其表現(xiàn)在成家生子,傳宗接代,延續(xù)家族光輝,光大門楣,發(fā)揚父輩或祖父輩之理想?!案复茸有ⅲe案齊眉”成為了儒家理想倫理思想。
時至今日,雖然西風漸進,中國現(xiàn)代婚禮偏向西式,婚姻制度也強調(diào)個人意愿和平等自由,但是在婚姻中的倫理因素仍然依稀可見。以現(xiàn)代婚禮為例,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婚禮大多是以男女雙方家庭的名義舉行,這顯示了婚姻依舊有其家族結合的意義,并非完全僅僅根植在男女雙方的意愿基礎上。同時,當代中國仍然有人奉行“勸和不勸離”、“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準則,盡量不破壞已經(jīng)締結的婚姻關系,而將雙方的意愿放在較為次要的位置。這是繼承了倫理禮法中對于婚姻穩(wěn)定性的追求。
綜上所述,倫理和禮法對于中國婚姻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體現(xiàn)在婚禮這一儀式性的慶典中,更在婚姻的方方面面中都施加著自己的約束和規(guī)范。這種約束和規(guī)范,在古代往往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以“出禮而入法”的方式與法律高度統(tǒng)一,共同對中國婚姻進行引導和限制。而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法律的變革,自由平等的思想和西化的樣式使得中國婚姻制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這一變化如此明顯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傳統(tǒng)的倫理禮法仍然在現(xiàn)代的婚姻制度中存有一席之地。
[1]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鄭玄.毛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孫希旦.禮記集解[A].《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卷104[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鄭玄.周禮十二卷[A].張元濟.四部叢刊初編[C].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6]趙岐.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8]朱熹.河南程氏遺書[A].王云五.萬有文庫[C].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
[9]佚名.儀禮十七卷[A].張元濟.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0]孫希旦.禮記集解[A].《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卷103[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1]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令狐德棻.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
[13]王溥.唐會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14]周振甫.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5]李美賢.佳偶天成——中國古代婚事趣談[M].香港: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2012.
[16]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7]汪照.大戴禮注補[A].《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卷107[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8]范曄.后漢書[M].上海:中華書局,1973.
[19]郝懿行.禮記箋[A].《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卷104[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0]班固.白虎通[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1]班昭.女誡[A].季羨林.儒藏[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2]王威.趣話中國人之婚姻[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郭偉宏)
Rites and Law of Ancient Chinese Marriage
Wang Xiqin
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ancient Chinese ethical and moral standard recorded by inscriptions on the oracle-bones: dynasties of the pre-Qin, the Qin and the Han, and the Song, Ming and Qing. At the Pre-Qin period, men and women’s social life were relatively loose, which was free and open, 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serious etiquette afterwards. At the later dynasties, marriage system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and the ethical code. At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edding ceremony was the most complicated, courtesy were inherited with pre-Qin ancient rituals, such as Na Cai, Na Zheng, Ying Qin, etc.. And it was also popular in the Han Dynasty, like Sa Zhang, etc.. Some etiquette also changes following the social customs and concepts. Nowadays, the customary marriage system is still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standard of living, political structure, cultural traditions, ethnic habits, rural rules, regulations and other traditional factors. In addition, it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 of society ages. Although a variety of factors caused changes of Marriage Laws in ancient dynasties, Chinese marriage system is always affected by “rites” and “l(fā)aw”.
ethics; morality; rites; law; traditional marriage
D909.92
A
2095-7416(2017)-01-0096-04
2017-01-10
王錫琴(1956-),女,中國香港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制史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