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寧剛
一
1851年,梭羅34歲。正和我現(xiàn)在的年齡相仿。在此之前(1850年12月),他剛剛當選為波士頓自然史學(xué)會通訊員。再往前數(shù)五年(1845年),他開始在瓦爾登湖畔——這是此前多年他常去的地方——建造小木屋,并在美國獨立日那天住進去,開始寫作著名的《瓦爾登湖》。那年他只有28歲。這部后來流傳廣泛、被視為梭羅代表作的作品,其實是他30歲之前的作品,甚至可說是“少作”——當然,是非常杰出的“少作”(翻一翻《野果》等書,就不難知道,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梭羅在自然學(xué)研究與考察的路上走得有多遠)?!锻郀柕呛返某霭妫瑒t要晚到1854年,因為在近十年的時間里無人愿意出版。
1851年,是梭羅將興趣轉(zhuǎn)向自然科學(xué)的一個重要的年份。這年春天,美國史密斯學(xué)會向全國發(fā)出公開信,號召“所有能記錄下不同季節(jié)自然現(xiàn)象的人記錄時令觀察結(jié)果”。這封信羅列了127種植物,要求觀察它們的開花日期等信息。不曾想,這個植物目錄與梭羅自己羅列的觀察目錄驚人地相似。這極大地鼓舞了梭羅,也為他后來寫作《野果》一書奠定了基礎(chǔ)。從這年起,他開始密集地關(guān)注自然變化,寫下記錄康州自然變化的筆記,同時閱讀了許多植物學(xué)家的著作,學(xué)習(xí)植物學(xué)者觀察記錄的方法。就這樣,開始了他歷時約十年的觀察記錄。與自然親密相處的這個漫長的過程,深化了他對自然的認識,加強了他的某些思想,也部分地改變了他的思想。某種意義上說,這一年(當然也包括此前多年)的日記寫作,是他作為一個作家的新起點,也是他作為一個“自然學(xué)家”(愛默生語)從事自然研究的新起點。
然而,又不盡然如此。也可以反過來說,梭羅多年的日記寫作,特別是從他的日記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他的獨具的天分和寫作才華,必然預(yù)示著他會創(chuàng)造更為偉大和具有豐富性的作品。他的日記本身就是一部稱得上鴻篇巨制的獨立作品。即使今天,視為文學(xué)中的經(jīng)典,也不為過。實際上,這些日記的價值遠非如此。它首先是一個極具自然天賦的人持續(xù)經(jīng)年的觀察、記錄與思考自然的鮮活寫照,是他的生活與精神的自傳,是一個偉大心靈留給這個世界的無比豐厚的饋贈。
二
讀梭羅的日記,一個強烈而突出的印象是,他懷著巨大的激情,耐心、冷靜而詳細地對大自然進行觀察、描寫,樂此不疲。
且不說他在日記中記錄的雨后出現(xiàn)的“一次壯麗的日落”、天空、云朵、夜晚的河流……也不說他對綠苔、啄木鳥、臭鼬、牛蛙、蟋蟀……所做的科學(xué)研究式的觀察,只看他在1851年末的20天里,對冬日的景色——尤其雪景的幾次描寫,就可見一斑。
冬天的清晨時分是觀賞樹林和灌木叢的最佳時候。這時它們都穿著霜雪的外衣。太陽升起來之后還不到半小時,它們那極其精致和短暫的美就有所喪失。過了中午,樹林雖說依然蓋著厚厚的雪,卻已顯得粗劣,不再表現(xiàn)樹的個性。我觀察到,在早晨,每根松針都裹上了一層霜衣,但在太陽升起后不久就消失了。你走進遮篷下的油松林,樹木的枝干在周圍雪景的映襯之下看上去是黑色的。你徘徊在樹林中的之字形道路上,主宰那里的是寧靜和朦朧的氣氛。
……樹林之中寒冷而寂靜,雪地上沒有人的蹤跡,時不時你看到雪粒子在陽光下閃爍,從樹頂上灑落。當?shù)吞幍拇笾κ艿搅伺鲎玻蜁斐尚碌倪B綿不斷的陣雪。就像一場雨過后,樹林里還會有第二場雨,而在一場小雪之后,當風(fēng)刮起來時,樹林里便又紛紛揚揚下起雪來。(1851年12月17日)
一周后,他在日記中寫道:
前兩天下的小雪,現(xiàn)在讓風(fēng)吹得堆積起來,特別是在背風(fēng)的地方。此時的南墻,雪堆的輪廓與墻上的裂縫和風(fēng)的回旋保持一致。雪的滑動在大部分情況下是無法察覺的。雪滑過開闊的農(nóng)田,卻沒有揚起來(在地面上升的地方才會揚起來),一直滑到對面的墻,便像過篩子那樣從縫隙里穿越過去,撒向那一邊,而吹起來的雪在太陽光里看起來就像蒸汽一般。當雪穿過墻的裂縫時,不是一直向前,而是優(yōu)美地向上彎曲,成為奇異的形狀,有點像是撞到海岸上的開花浪;仿佛穿越裂縫的雪花是連成一體的,而其底部的摩擦造成了它的滯留。這連體雪花呈馬鞍、貝殼和淺碗的形狀。它在一堵墻的背后建起一道雪花石膏的墻——一道雪堆起來的鋸齒山脊。它建起尖尖的塔樓真夠神奇的,所謂“建起”就是通過積聚(雖然其外表離不開摩擦)?!@是雪的建筑物。(1851年12月25日)
十多天后的1852年初,他又寫到雪。不過這次所關(guān)注的,不再是飛雪的形態(tài),而是樹上的積雪:
今天下午,在風(fēng)吹不到的讓樹木環(huán)繞的小山谷和森林背風(fēng)的一面,雪還像以前我見過的那樣厚厚地覆蓋在樹上。積雪的濕度正好使其能牢牢粘在那里。油松銀裝素裹最為壯觀,它們的冠毛掛下來如同鴕鳥的羽毛或食火雞的尾巴,如此純白(請原諒這里我不想用“雪白”,因為純粹是無與倫比的)。在深色的松針和樹枝映襯下,樹上的雪比地上的雪要白。連山谷里光禿禿蘋果樹的每根粗干細枝上都托起一座雪的山脊,還有五六英寸高的雪的圍脖。厚重的積雪把樹木壓成許多種不同的姿態(tài)——比如拱形等等。積雪也使樹枝和樹梢更加惹人注目,樹木以新的姿態(tài)站立,樹梢常常就像天篷或陽傘那樣結(jié)成一大塊,這讓我聯(lián)想到棕櫚樹和其他東方樹種的圖畫……(1852年1月7日)
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幾次三番地寫到雪,對雪和冬日里的其他事物觀察、描述得如此細致,又角度各異,新意迭出,毫不重復(fù),實在令人驚嘆。
1851年底的日記中,梭羅還描寫了一棵松樹被砍伐的全過程。讀來讓人動容:
今天下午在費爾黑文山,我聽到鋸子的聲響,隨后在山崖地帶我看見兩個人要鋸倒我正下方約200碼開外處的一棵高貴的松樹。我決定看看它被鋸倒的全過程,它是這片森林遭到砍伐后幸存的幾十棵中的最后一棵,十五年來它顯現(xiàn)出遺世獨立的尊嚴,在后栽的萌芽林的上面搖擺著身子。我看到的那兩個人(活像一對小侏儒)猶如海貍或蟲子在啃著這棵高貴的樹的樹干,幾乎都看不到他們手里的橫鋸。我后來測量一下發(fā)現(xiàn)這棵樹高達100英尺,可能是本城最高的樹木之一,樹干筆直,只是有點向山腰傾斜。從我這里看過去,它的頂部以凍結(jié)的河流和卡南特群山為背景。當樹開始晃動時,我走近了去觀看。此時鋸樹的人停了下來,朝它傾斜的那一面用斧子開了口子,這樣樹就會斷得快一點。現(xiàn)在他們又用上了鋸子。事情確實進展順利;樹已傾斜了直角的四分之一,我屏住呼吸等待樹木轟然倒下。但我想錯了,它居然一動不動,還是保持先前那個角度站立著。就這樣堅持了十五分鐘。它的樹枝仍在風(fēng)中搖動,仿佛它注定要站立一個世紀,風(fēng)像往常一樣颼颼地吹拂樹上的松針;它仍舊是森林里的一棵樹,在馬基肯塔奎德上空隨風(fēng)搖擺的最具尊嚴的樹。太陽的銀色光澤映照在松針上;這棵樹仍在高不可攀的地方給松鼠提供一個丫杈做窩;地衣仍對它桅桿般的枝干戀戀不舍。那是向后傾斜的桅桿,這座山就是它龐大的船身。這一時刻終于到了!站在樹底下的那兩個侏儒正在逃離現(xiàn)場。他們?nèi)拥袅俗飷旱匿徸雍透?。事情開始得那么緩慢,那么莊嚴!就仿佛這棵樹只是在夏天的微風(fēng)里搖擺,隨后就會無聲無息地回到它在空中原來的位置。它倒下時拍打了山腰,躺倒在山谷里面,就好像它從未站立起來過,輕得就像羽毛一樣,像一個戰(zhàn)士收攏起他綠色的戰(zhàn)袍。仿佛它已經(jīng)站得厭倦了,以無聲的快樂去擁抱大地,讓自己的一切回歸塵埃。然而聽吧!在此之前你只是看到了,還沒有聽到任何響聲。現(xiàn)在傳來了撞擊在巖石上的震耳欲聾的巨響,向世人宣示即便是一棵樹,在死去的時候也會發(fā)出呻吟。它急于要擁抱大地,將自己的全部融入塵?!,F(xiàn)在一切都平靜下來了,無論用眼睛看還是用耳朵聽,這種平靜都永遠地持續(xù)下去。(1851年12月30日)
晚生梭羅七十年、卻同樣熱愛大自然的美國林務(wù)官阿爾多·李奧帕德(AldoLeopald,1887-1943)也曾深情地寫到過松樹。在《沙郡年記》中,他特別將關(guān)于一年的最后一個月份的文字命名為“雪地上的松樹”。相比李奧帕德,梭羅這里的文字,更具某種悲壯感,以至在傷感和哀悼中令人產(chǎn)生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它的德性意味明顯地加重了。當然,他們之間更多相似:對大自然強烈的愛、對森林和生活其間的動物如數(shù)家珍般的熟稔、對土地和人類未來的關(guān)切……
一直覺得,李奧帕德是美國自然文學(xué)中的一個“偵探”,善于從自然的蛛絲馬跡中發(fā)現(xiàn)“破案”的痕跡。閱讀梭羅,不難發(fā)覺,李奧帕德很可能是梭羅從梭羅那里學(xué)來的。比如梭羅說:
有一次,我在瓦爾登湖旁邊一個密林里找到一顆玉米粒,它被藏在一顆松樹所生的地衣的后面。這棵樹和我的頭一般高,不是烏鴉藏的就是松鼠藏的。這里離開玉米地至少有一英里遠。(1850年11月19日)
李奧帕德則更進一步——仿佛梭羅的一個更為專業(yè)的好學(xué)生,在《沙郡年紀》里這樣寫道:
有時,我們很難詮釋樹與樹之間的閑談。某年仲冬,我發(fā)現(xiàn)一根松雞棲木下的糞便中,有些無法辨認的半消化了的結(jié)構(gòu),它們看起來像半英寸長左右的小型玉米穗軸。我檢查我想到的每種當?shù)厮呻u食物的樣品,卻找不出任何關(guān)于玉米穗軸由來的線索。最后,我切開一棵北美短葉松的頂芽,在核心里找到了答案。松雞吃下了芽,消化了樹脂,在它的沙囊中磨掉鱗包,留下穗軸,這穗軸事實上就是即將出現(xiàn)的“蠟燭”。
如果不是前者的文字中出現(xiàn)了瓦爾登湖這樣標志性的地名,我們幾乎會以為它出自李奧帕德的筆下。反過來說,讀李奧帕德的文字,我們有時也會以為它是梭羅的手筆。雖然前者的文字顯得更詩意、更放松,后者的文字(尤其日記)顯得更緊致,更少修飾。這種差別似乎也與他們社會職分的差異相合:李奧帕德是林務(wù)官,梭羅是一個“不服從的公民”。這種社會性的差異背后,則是心性的差別。李奧帕德的社會性更強一些,因而顯得更合群,他的文字大都寫得從容、瀟灑,即便那些觀點尖銳的文字,讀起來也不難感到他作為一個紳士的友善與謙和(雖然有時不免因為擔憂而著急);梭羅則不同,他的獨孑的天才心性,使得他的觀察和感受都更直接、更沖,雖然在描述中也顯得冷靜和耐心,但是瀟灑的風(fēng)度是要少一些的,飄逸就更談不上。他的文字更為緊致,甚至有時會顯得魯莽。不過,這并非梭羅的缺點。相反,正是他的優(yōu)點。甚至是以他為代表的美國的人的優(yōu)點。不同于那些在禮儀上更為擅長、因而顯得更為優(yōu)雅的歐洲人,這些初看之下覺得甚至有些粗野的美國人,具有與自然相通、因而更能本然地依靠生命的直覺和熱力,抵達事物本質(zhì)的直接性。
梭羅的觀察和描述似乎也提醒我們,應(yīng)當如何談?wù)撟匀?。是觀察,而不是泛泛地談。不僅因為泛泛而談在文學(xué)上是無力的,也因為它在道義上是有缺陷的。梭羅曾寫到傍晚的查爾斯河,“那清澈、寧靜的水令人聯(lián)想到永恒的安寧和美麗,在水流經(jīng)之處,那平靜得像湖面一般的潔凈水流,與咸水是如此不同,深深地打動了我”,緊接著他話鋒一轉(zhuǎn),說“這讓我想到了華茲華斯在提到某些自然景觀或場面給他‘帶來歡樂時蒼白無力的說法”。在別處,梭羅還提到“華茲華斯才力微弱,不像毋庸置疑的和不屈不撓的天才那么偉大和令人欽佩”。(1847年,日期不詳)到底怎樣才力微弱?日記中沒有多作說明,但是他上面關(guān)于自然的蒼白無力的說法,應(yīng)該也算理由其一吧。
三
從以上所引的梭羅日記,我們固然可以一睹梭羅驚人的觀察和描述能力。然而,梭羅的文字只是由于令人吃驚的觀察和描寫能力而來的嗎?閱讀他日記中的這些描寫,我們感覺不到他的巨大的激情?因愛而產(chǎn)生的近乎本能的激情?
是的,他的這份激情是很明顯,也很容易打動人的。我們似乎能夠感到,當梭羅面對自然的時候,他的感官是全然打開的,他的身心也是全然敞開的,詩情奔涌,靈感層出不窮。這樣一個人,在面對自然時,仿佛換了一個人,一個回到自己天地的人。的確,他屬于自然。在自然中,他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正如海子在詩中所寫:“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羅這人有腦子》)。梭羅自己則說得更為透徹:“這里(指梭羅生活的康州戶外——引者)的空氣充滿了活力,吸進這樣的空氣何愁產(chǎn)生不了不同凡響的結(jié)果?”(1852年3月15日)
按照通常的理解,高度的激情與冷靜和耐心似乎是不相容的。然而,我們在梭羅這里看到的則相反。他的文字既具有激情,又充滿內(nèi)在沉著的力量,描寫詳盡而細致,筆觸卻冷靜而耐心,有時幾乎到了繁復(fù)的程度。如此文字,如果不是有巨大的內(nèi)在激情作為推動,又如何可能?
于是,問題就在于,強烈的激情與耐心冷靜的敘述怎樣才能諧和地相處?在日記中,梭羅自我反思式地說:“我經(jīng)常感覺當需要我的頭腦沉浸其中時,它卻過于冷靜地置身事外?!币贿吷钌畛两渲?,一邊又“冷靜地置身事外”,也許正是這種看似矛盾的狀態(tài)成就了他的高度精神化的寫作。如何理解這種看起來有些悖論的狀態(tài)呢?在同一天的日記中,梭羅有點像是猜測、又有點像是論斷地說:“心靈的成熟仍然可能會與某種冷漠并存。”(1851年9月2日)這句看似費解的話,實在蘊藏著梭羅創(chuàng)作的秘密。更廣泛地說,真正的創(chuàng)作,其實都需要頭腦沉浸其中,又能“冷靜地置身事外”——也即需要既投入又能自我控制的能力。所謂“心靈的成熟”“可能與某種冷漠并存”,說的正是這種控制力。只有既沉靜其中,又仿佛“置身事外”地“冷漠”,才可能收放自如,有效地控制寫作。這看似悖論的創(chuàng)作奧妙,也為20世紀的戲劇大師如布萊希特所洞悉。
回到文學(xué)中來,同樣是激情,惠特曼式流露在外的激情是一種,普魯斯特式地深掩在虛構(gòu)人物和幾乎事無巨細的意識流中的激情又是一種。即使一般讀者印象中更傾向于惠特曼的金斯堡,其激情也不是完全直接的流露的?;蛟S有人以為著名的長詩《嚎叫》應(yīng)該是“嚎叫”著朗誦出來,讓情緒得到完全的宣泄。事實卻相反。我們聽金斯堡自己朗誦《嚎叫》,恐怕會感到意外和不解:他的聲音從頭到尾如囈語般低抑,雖然越到后來越顯得迷醉、含混,仿佛有些喘不過氣,始終不變的卻是有所控制的低沉,而不是撕心裂肺地喊叫。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激情,才是深諳激情表達之道的創(chuàng)造。
說到這里,不禁想起做學(xué)生時閱讀康德時的疑惑。讀康德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時時能感到他思想的透辟、靈感的迸發(fā),進而感到他筆底深涌的激情。只是這樣的激情隱藏在嚴密而宏偉的哲學(xué)建筑后面。他幾乎從不自己跳出來直接表達自己的激情和情緒。偶有流露,也極其含蓄和克制。這讓年輕的我一度感到困惑:康德寫“三大批判”時懷著激情嗎?如果沒有激情和內(nèi)在的沖動,他何以能完成如此巨著?更不用說,在閱讀中,我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了其字里行間洶涌而來的激情??墒牵f他寫作時懷著激情吧,其著作的思維那么縝密,結(jié)構(gòu)那么謹嚴,文字那么克制,情感那么莊重,讓人讀來不由得肅然起敬……到底怎么回事?由此我知道,這世上另有一種激情,一種更為深沉的激情,它與深沉、冷靜和嚴密的思想伴隨,諧和為一。
四
閱讀梭羅,除了驚嘆他對大自然細致到精微的觀察之外,我們或許會有另一個突出的印象,那就是,他對自然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敏感。仿佛自然是一架樂器,而他是空前的善聽者?;蛘?,仿佛他有一架上好樂器,來自自然的任何輕微的響動,哪怕一陣微風(fēng),抑或一絲變化,都能使他的琴弦為之震動,發(fā)出回應(yīng)的樂音。
不信請看一只蘋果的芳香帶給他的情動與感悟:“今晚我?guī)Я艘恢惶O果放在口袋里,直到現(xiàn)在我拿出手絹來,都帶著一股令人愉快的芳香,真像是某個善意的精靈為取悅我而耍的友好把戲。這是香味撲鼻的果園的氣息,純真無邪的、果實豐碩的香味。我感覺到女神波莫那的存在,諸神確實已打算讓人吃得像他們自己那么豐盛,享受神酒和神所享用的食物。他們?yōu)檫@種果實精心著色,讓它充滿芳香,使它的意義超過了僅僅滿足某個動物的胃口。葡萄、桃子、漿果、堅果等等上了諸神的主桌,同樣也提供給坐在旁邊餐桌上的人們。在吃這份引起感悟的食物之時,自己的胃口顯得微不足道了,吃東西變成了領(lǐng)圣餐,成為一種交流的方式、一種忘我的修行、一種血液的融合、一次在人間圣餐桌上的就座;因此它不僅解除了春日的干渴,還為天地萬物祝福?!保?845年,日期不詳)
正如蘋果的香味會給他感悟,蟋蟀的叫聲也會給他以啟示:“我不會去踩一只蟋蟀,它唱的歌就是這樣的一個啟示,那時如此的悅耳動聽!讓我的感覺保持純粹吧!”(1851年8月17日,79頁)更不用說口渴時喝一口清澈的河水,給他的生命覺悟:“我渴的時候解渴的小河超出了我的期望。我得到了滿足,還激起了我期待口渴的時刻到來的熱望。……我不是白白喝了溪水?!乙淹滔铝四硞€有價值的東西。隨后的日子與我彎腰喝水之前很不相同。啊,我喝那一口時就會知道!我不是白白在那里喝水。我喝下了一枚箭頭。它從泉水的總源頭順流而來。”(1851年8月17日)
如此高度敏感和激動的覺知狀態(tài),對于多數(shù)人,是偶然有之。對于梭羅,則是常態(tài)。這也正是他的特異之處。我們能說,這是一個人故作姿態(tài)、無病呻吟的結(jié)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只能說,它源于一個真正熱愛大自然,被大自然的內(nèi)在律動實實在在喚起的、一個人的生命之鐘的“共鳴”。更進一步說,梭羅仿佛天生地具有對自然的敏感。大自然喚起他的激情、創(chuàng)造,乃至他整個人的精神與思索,喚起他作為一個人的自省與覺悟,仿佛他是上天派來的人類的觸角。
的確,他天然的傾向也正在此。正如與梭羅同時代的波德萊爾(1821-1867)天然地屬于19世紀歐洲的城市,梭羅也天然地屬于19世紀美洲的自然。他的精神伸展在自然的天空下。也正因此,梭羅才說:“大自然似乎不太自私和吝嗇,而是像一個現(xiàn)成的大面包任人取用”(1851年8月26日);說自己并非一貧如洗,因為他“能聞到成熟的蘋果味;這里的小河都很深;秋天的花兒……成了我的精神食糧,使我對大地產(chǎn)生了愛戀,并使我產(chǎn)生自信和歡喜;鴿子翅膀的顫抖讓我想到它們割裂的空氣具有韌性的纖維?!也粔蚣儩?、微不足道,可這世界卻為了讓我高興而鍍了金,還為我準備了假期,我走的路徑上鋪撒著花朵。但我不能感謝施與者上帝;我甚至都不能低聲感謝我的那些友人?!保?851年8月17日)他深深地被自然感動,以至于他會情不自禁地贊嘆:“大自然是多么豐富和慷慨!”(1851年8月31日)
這樣一個與自然為伍的人,除了以直抒胸臆的感嘆贊美自然外,借比方和論述來稱許自然,也就再自然不過。
“自然界的東西都堪稱經(jīng)典,它們與藝術(shù)品類似。我房子周圍的漆樹、松樹和山核桃讓我聯(lián)想到最優(yōu)美的雕塑。它們的頂部、單根的樹枝或單片葉子,有時候似乎已長成了某種獨特的符號,仿佛那時需要我去闡釋的一個象征。詩歌、繪畫和雕塑既保留獨立性,又將自身與葉子、葡萄樹、橡實、松果等這些自然藝術(shù)的完美標本相聯(lián)系。評論家面對一篇真正的詩歌,猶如面對一顆橡實或一片葡萄葉,盡管遂心如意卻啞口無言。完美的藝術(shù)作品又扎根于自然的內(nèi)心,其材料出自那里,只能發(fā)現(xiàn)其非自然性的評論是不稱職的?!覀兿霃钠淝o稈上采摘的智慧只不過是唯一的供我們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點。每一種自然的形態(tài)——棕櫚葉、橡實、像樹葉、漆樹和菟絲子——都是無法闡釋的至理名言。”(1845年8月)
這番話幾乎可以直接拿來為康德的論述做注腳。在《判斷力批判》的“美的藝術(shù)”一節(jié)(第44節(jié))中,康德說,真正的藝術(shù)品要讓人感到仿佛不是藝術(shù)品而是自然物。這也就是藝術(shù)的“無功利性”,所謂“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所不同者,在于梭羅將康德的論述主體——藝術(shù),顛倒為自然,即自然看起來仿佛真正的藝術(shù)品一般優(yōu)美,令人只能贊嘆大自然的瑰奇。這是他的思維,他的立場,乃至他的觀念。這樣一個熱愛和贊嘆自然的人,想要他寫不好自然,也不可能。
本質(zhì)上說,這是對自身的心性傾向深刻認知和自覺的結(jié)果。深知熱愛自然對于寫好自然的重要性,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深知寫作要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正如他在日記中提醒的,“除非懷著熱忱去寫,否則我們寫不出優(yōu)秀和真實的東西。身體,也就是知覺,必須與心靈協(xié)作。表達是整個人的行為,我們的言辭也許與血脈相連。沒有心和肝以及身體每個成員的作用,才智在表達思想時蒼白無力。一個作家,也就是寫東西的人,他是自然萬物的筆錄者,他是玉米、青草和揮著筆的大氣?;疽笫俏覀儫釔鬯龅氖虑椋眯娜プ?。”(1851年9月2日)如果說這是悟性上的自覺,那么下面的話就是寫作德行上更為峻崛的自我選擇:“利用每一次機會,就當是你最后的機會,用筆來表達你自己?!保?851年12月17日)有如此穎悟和決絕的態(tài)度,能寫得不好?
至此,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梭羅顯得離群索居。因為相比與人的交往,他從大自然中得到的快樂與收獲,要多得多。與人相比,冬天的松樹林才是令他難忘的朋友:“松樹林竟然就像朋友那樣實實在在和難以忘懷。與從最親近的朋友那里回來相比,我更相信從松樹林出來會帶來快樂。”他甚至更為尖銳地說,“與極平庸和心思鄙俗的人以及顯而易見是淺薄的事情打交道,我覺得有些像是在自殺”(1851年9月20日);也更為坦誠地說,“我的熟人們有時候搞不明白為什么我要離群索居甘處貧乏,但要是我與他們交往的話,那我感受到的貧乏就會大得多了”。(1851年12月17日)要說上述文字有例外,或許與愛默生、卡萊爾,以及梭羅早亡的哥哥約翰等少數(shù)幾個人的交往算是例外。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對自然的敏感和對人事的厭棄,并沒有因為敏感而神經(jīng)衰弱到病態(tài)的程度。相反,由于長期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梭羅敏感而又強壯。如他所說,“如果你愿意放下手中的事情,經(jīng)常和自然親密接觸,無畏風(fēng)吹日曬,那么你一定會擁有獨特的品行。這可以使我們原本敏感脆弱的性格變得強壯”。按照愛默生的描述,梭羅天生擁有“一個最合適最有用的身體。他身材不高,很堅實,淺色的皮膚,健壯的嚴肅的藍眼睛,莊重的態(tài)度……他的五官敏銳,體格結(jié)實,能夠吃苦耐勞,他的手使用起工具來,是強壯而敏捷的?!笨傊纳眢w與精神配合得非常好。愛默生還提醒,梭羅的行動與他的文章之間的關(guān)系:“他走的路越長,所寫的作品也就越長,如果把他關(guān)在家里,他就完全不寫了”。
愛自然,是一種稟賦,一種上天的贈予,一種近乎神跡的獨特的生命傾向。這種天然的生命傾向使梭羅敏感于自然的一點一滴,和哪怕最細微的變化。在大自然中的生命磨煉,不僅沒有使他因敏感而病弱,相反,使他更加強健有力,敏于行動,堅定而富于決斷。不要忘記,梭羅在戶外是要勞作的。所不同者,因為他的所需極少(他說,“我最大的財富就是所需極少”),勞作對于他,大多時候就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最自然不過的活動、甚至對他是最愉快不過的事情。一如他所說,“在勞作中填充時光,讓時間變得雋永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與簡單的生活相應(yīng)的適度勞作,使勞作本身不再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反對者和異化的對象,而是相反,能夠使人從中感到自己的尊嚴和人性,也更尊重自己的本性。盡可能地走向大自然,也因此成為梭羅尊重自己本性的結(jié)果。他說,“我從心底認為,如果哪一天我沒有用四個小時的時間(一般都會超過四個小時)去體驗翻山越嶺、親近自然、在林間溪邊穿行,那么我的身心都會生病”;并且自言,在夕陽西下的傍晚,他一般都會選擇外出漫步,“我從不嘗試著控制自己的內(nèi)心,也不去想自己何去何從。但是,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無論如何,不管我如何控制自己的意識,我的腳步最終會落在東南方向某個林子外,或者某片荒涼的草原,甚至于是一片荒棄的牧場?!弊呦蚧囊埃撬罅_的又一個選擇?!耙贿叺牡缆吠ㄏ虺鞘?,一邊通向荒野,我愿意一直毫不猶豫地奔向美麗的荒野”?;囊耙馕吨鵁o限的生機和自由,意味著多樣性的生命和生存方式。這些,對于梭羅幾乎是生命攸關(guān)的。某種意義上說,是自然和荒野開啟了梭羅,成就了梭羅。而梭羅自覺并遵從自己天性的指引,不僅使他的生命獲得更大的自由,也在創(chuàng)造中贏得了再生,甚至永生。
五
深愛自然的梭羅,在置身于自然當中時,幾乎無一例外地感到自由和愉快。他的心靈似乎天然地能夠與自然產(chǎn)生共振和交流,仿佛自然對他具有神啟般的作用。這種如有神助的思想火花和靈感顯現(xiàn)由自然而來,并通過自然啟示給他,構(gòu)成了《梭羅日記》中最引人矚目的告白:
我的脈搏一定與大自然同步跳動。白天都在辛苦工作,沒有一點思想,頭腦變成了純粹的工具;只有在工作之后的寧靜的夜晚,我才恢復(fù)了知覺,使我聽到了蟋蟀的鳴叫,而事實上它們整天都在鳴叫。到了我的美好時光,我感到一種沉靜、明確無誤的智慧(部分是我配不上的)的注入……
安靜下來,平靜下來吧!那里是寧靜的湖,沒有一絲風(fēng)吹過;那里是一條寧靜的水渠,停止了流動。我們的情況也是如此。有時候我們前所未有地得到凈化,正常地平靜下來……由于對某種絕對公正法則的無意識遵從,致使我們變得就像最純的水晶一般的寧靜的湖,無須做什么我們的深度就顯露出來了。世間萬物在我們身邊經(jīng)過,倒映在我們的深水中。多么清澈??!這種清澈需以純潔的方式、通過簡樸的生活和動機的純真才能獲得!我們歡樂地活著。我在沒有人聽到過的美妙音樂中醒來。我該感謝誰呢?得感謝智慧的博大精深!美德的博大精深!這里面有什么過分的地方嗎?我感到造物主在祝福我。對于頭腦健全的人,世界就是一架樂器。觸動它便得到了極大的愉悅。(1851年6月22日)
閱讀這些文字,如同領(lǐng)受一陣從原野上吹來的輕風(fēng)。它那挾著自然氣息、又充滿哲思的氣質(zhì),令人無限神往。梭羅是將自己當作思想家來看的。只是與其他的思想家和哲學(xué)家不同,梭羅的思想辭典中,幾乎沒有概念,而是到處都充滿著自然的事物與形象。仿佛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只有透過密密層層的細葉,我們才偶爾看見它的枝干。更多時候,即使看到樹干,也是連著枝帶著葉的。也就是說,梭羅的思,往往是不離自然的。他很少做單純的抽象思考,他的思想之樹的伸展,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由于自然的感染、啟發(fā),并通過自然的形象、變化和節(jié)律來宕開的。自然引領(lǐng)梭羅在輕盈和緩慢中傾聽大自然更細微的響動,思考更普遍的問題,也啟發(fā)他思考生命的共性:
從山頂上看到的遠處景色是真正的圖畫,當你走到近處去的時候,將會發(fā)現(xiàn)這些圖畫并不真的存在?!熬嚯x產(chǎn)生視覺美?!边@是暴露無遺的景色,沒有四周濃濃的氣氛將它遮掩得暗淡無光。從林肯山往南看真是眼界開闊,遠處的河段就像海洋的水流繞著荷馬的隱居地流動,細小的波浪反射著陽光,與在近前看完全不一樣。天空隔在了我和觀察的對象之間。我實在不能再稱它“康科德河”了。它就這樣回復(fù)了河流的共性。這樣的河流絕對可以在荷馬的隱居地占據(jù)位置。(1851年5月1日)
生命中的取與舍、輕與重:
兩天前那個夜晚,我在費爾黑文注意到水在月光下是那么不同凡響,像那條河和費爾黑文湖,雖然離得很遠,仍能看到它們像春季里那樣帶著閃爍的光彩反射著月光。水就像大地上的天國一般以一種內(nèi)在的光亮閃耀著。水是多么深沉、安詳和莊嚴!當貴重的寶物如此普遍時,真奇怪人們要區(qū)分金子和鉆石。我看見一條月光下的河流,寂靜無聲,卻像白天那樣仍在流向海洋,它所反射的月光仿佛熔化了的銀子。它在遠處環(huán)繞著大地。在夜晚它看起來是多么的遠,甚至從一座小山上看,河谷也有好幾英里深!天堂與美妙的鄉(xiāng)村同樣遙遠!在夜里有某種榮耀伴隨著河水。借助于水,天地萬物得以連接,在你下面的空間里難以區(qū)分。(1851年6月13日)
甚至,去探索更為隱秘的人“命運”:
沒有什么比在傍晚時分尋訪一條高貴的河流能給人更深刻的印象,也許這條河你還從未探索過??粗届o的水面倒映著樹林和天空,讓人無法覺察地流向海洋??粗拖窨粗粋€湖,雖然你知道這是一條河,讓看著它的人產(chǎn)生馬上去探索它和他們自己的命運的念頭。(1851年7月9日)
更多時候,自然通過他的身-體,打開他的感受,進而啟動他的心智,使他不僅收獲一種充滿快意的思,還獲得關(guān)于生活和人性的啟示:
這一兩天相當涼爽,甚至當你早晨穿著薄外套坐在房屋的西邊打開的窗子旁,也感覺很涼爽,你自然會在那時候盼著來點陽光。涼意總能使你集中心思。由于沒有一扇能照進陽光的窗戶,我便在15日的早晨走向外面,穿著薄外套躺在陽光照著的地上,盡管在那里也很有些涼意。我覺得這種涼意對我有益。只要這使我多一些沉思默想就行!為什么要把沉思默想與憂愁相提并論呢?有一種豐產(chǎn)的憂愁,我不僅不想逃避,還孜孜以求。它確實讓我感到快樂。它從淺薄中拯救我。我的生命與更深的水流一起流動,不再是浸泡在淺淺的、被夏天的高溫烘烤而萎縮的嘩嘩流淌的小溪里。這種涼意使得露珠凝結(jié)、空氣清新。寧靜似乎加深了,顯得更加意味深長。每一種聲響似乎都來自自然的更偉大的沉思,仿佛自然獲得了某種性格和意志。蟋蟀、潺潺的溪流、林中匆匆吹過的風(fēng),都冷靜卻又振奮人心地對我述說宇宙穩(wěn)步的進展。林間的風(fēng)聲,使我的心興奮地狂跳,昨天還在過散漫而膚淺的生活的我,通過傾聽忽然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精神和靈性。看見一只金翅雀在這個陰沉沉的日子嘁嘁喳喳叫個不停,使我聯(lián)想到不久羊群將以咩咩聲預(yù)告一個富有思想的季節(jié)的到來。??!假如我能這樣生活,我的一生就不會有散漫的時刻!假如我能這樣生活,在淺薄的季節(jié)里,當小果子成熟時,我的果實也會成熟起來!假如我能這樣生活,我就總能保持與自然相對應(yīng)的情緒!假如我能這樣生活,那么在每個季節(jié),當自然的某個部分特別茂盛時,我那相應(yīng)的某個部分也肯定會茂盛起來!啊,我會帶著固有的虔誠走、坐和睡!假如我能大聲祈禱或喃喃自語,我就會沿著小溪邊走邊像鳥兒一樣歡樂地祈禱!我可以因快樂而擁抱大地;我將為埋葬在其中而興高采烈。接著便想到那些我所愛的人,雖然我沒有說出來,他們卻會知道我對他們的愛?。?851年8月17日)
在此,自然不僅啟發(fā)給他以思想,還賦予他的生命以尊嚴,昭示他應(yīng)當怎樣活著。更多時候,通過在自然中生活,梭羅獲得的不只是啟示,更是實實在在的生命提醒:“在某個時候過一回原始的荒野生活很有益,借此終于知道了什么是生活必需品,以及社會以何種方式進行供給”(1845年,無日期)。自然在梭羅的生命中楔入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在言說幾乎任何一個事物的時候,他都會不自覺地拿自然來打比方。有時甚至?xí)屓擞X得,自然雖然外在于他,卻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過自然來沉思,幾乎成了他的第二本能。
很多時候,梭羅都會以自然為基本的坐標,來看待世間的事物。而自然,也就成了他思考問題時下意識的參照,成為他打比方時下意識的首選:“快樂的波浪淹沒我們,猶如陽光漫過田地”(1840年8月7日);“人的生命的消亡只是大自然的表面現(xiàn)象,它的綠葉卻伸向了永生”(1843年9月29日);“有時候我們前所未有地得到凈化,正常地平靜下來,……由于對某種絕對公正法則的無意識遵從,致使我們變得就像最純凈的水晶一般的寧靜的湖,無須做什么我們都深度就顯露出來了。世間萬物在我們身邊經(jīng)過,倒映在我們的深水中。多么清澈?。 保?851年6月22日)“我希望潛入思想的深河里面,投身其中。這條河流穿越遠離城市的偏遠、富饒的草地曲折地流淌。我希望再做一次與我內(nèi)心深處最神圣的天性相適應(yīng)的事情,像鱒魚躲在青青河岸下一般潛伏在水晶般的思想里,在那里迷路的人們只能看見我的氣泡冒出水面?!蚁M业纳钤谄潴w面的水道里與合適的水流一起流動,顯得悠閑寧靜?!菚o我?guī)肀冉疱X更好的東西?!保?851年12月12日)……
生命、思想、自我純凈……本來與自然毫不相關(guān)??墒窃谒罅_的敘述和沉思中,自然幾乎以血溶于水(而不是油浮于水)、水揮發(fā)于空氣、空氣四散于我們生活的空間而不為我們所察覺的方式,滲入其中,熨帖、自然,毫無牽強、刻意之感。這樣一個人,才真正配得上他所說的話:“我的生命分享了大自然的無限?!保?852年3月15日)
六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自然對梭羅有莫大的激發(fā)作用。她喚起他的精神,撥動他的神經(jīng),激發(fā)他的創(chuàng)造。后者則以他不可思議的耐心和強力來觀察、感受、思想、寫作,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地回應(yīng)她。的確,這是創(chuàng)造性的。也就是說,這絕不意味著梭羅只是自然的單純的追隨者和膜拜者。換言之,觀察自然當然重要——對于梭羅這樣深愛自然的人,更是如此。不過,比之更重要——至少同樣重要的,是對自身情緒與精神的自覺。梭羅清楚自己作為一個(廣義上的)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造力,也了解一個創(chuàng)作者內(nèi)在的生發(fā)力量對于創(chuàng)造本身的重要。用梭羅自己的話來說,他非常清楚“智力和精神上的優(yōu)點”。
智力上和精神上的優(yōu)點表現(xiàn)在:通過肉眼攝取廣闊的景色,而不是傾其全力去謀求占有,也許優(yōu)點還在于:在研究處于風(fēng)景中的特定植物和動物的同時,也注意到了風(fēng)景總的特性。一個人走到外面,他所見到的天空可能還不如他在小屋里走動時見得多。詩人和崇拜自然的人肩并肩地走,前者的天地更加自由。即使你是身處戶外,要是外面的門打開了,內(nèi)心的門卻關(guān)閉著,也是沒有什么用的!有時候你必須完全自由地走路,既不東張西望也不胡亂打聽,也不刻意要去察看。把整個一天都用來進行一次自我的擴張,都用來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氣息。(1851年7月10日)
悉心揣摩一下他上面的話,尤其“詩人和崇拜自然的人肩并肩地走,前者的天地更加自由”,“外面的門打開了,內(nèi)心的門卻關(guān)閉著,也是沒有什么用的”,實在大有深意。想到之前,梭羅對走向自然的熱切渴求,再看這里的敘述,或許會讓人有些意外,甚至感到困惑。細想一下,其實二者并不矛盾。如果只強調(diào)走向戶外,而沒有覺悟到“智力和精神的優(yōu)點”,以及“內(nèi)心”的重要,那么,梭羅也就不成其為梭羅,更不會是一個超驗主義者。實際上,梭羅這里的話,對于所有創(chuàng)作者,都是極其重要的。注重自己的內(nèi)心和內(nèi)心的創(chuàng)生力量,原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基礎(chǔ)。只有以它來統(tǒng)攝自然和現(xiàn)實,才可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的藝術(shù)作品。這個算不上是秘密的創(chuàng)作之秘,也就是他所說的“心靈的氣象學(xué)旅程”(1851年8月19日)。
在日記中,梭羅一再強調(diào),“詩人必須不斷觀測自己內(nèi)心的情緒,就像天文學(xué)家觀測天象”?!拔覀円赃@種方式成年累月可以虔誠地期待什么呢?最卑賤的觀察者也會看到某次星體的爆發(fā)。不懷私心的人忠實地描述縈繞心頭七十年的思想,就如同一個人報告一個特定的地方經(jīng)過的車輛的數(shù)量和特征。就像旅行者走遍世界,報告自然的事物和現(xiàn)象,待在家中的另一個人可以同樣忠實地報告他個人生活的現(xiàn)象——像給星星歸類那樣分析那些思想,人們計算彗星的運行軌道,而對思想的運行軌道卻難得做到這樣?!彼罅_注重對外在自然的觀察,不容忽視的是,他同樣注重對“思想的運行軌道”的觀察。只消想一想,在他的日記和其他作品中比比皆是的充滿自省和沉思意味的語句,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他說,“那些思想是進入我的心還是進入你的,這并不要緊,就像不用管流星是落入我的田還是你的田,只要來自上天就好。(我并不在意去表達自然女神已經(jīng)表達的真理。我得到的真理是它們推薦給我的,不是那種只是某種體制投票接受的東西。)”(1851年8月19日)這是博大的胸懷,也是天才的胸懷。只有深諳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天才,才深深懂得偉大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是“通過”他而不“來自”他,才深深懂得那個更深的來源是造物主,是造化。
早在1839年,他22歲的時候,梭羅就在日記中這樣描述作為(廣義的)詩人的寫作者在自然中的角色:“他必須不局限于自然——甚至是超越自然的。并非是自然通過他說話,而是自然與他同在。他的聲音不是發(fā)自自然當中,而是靠她呼吸,用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當他從自然中捕捉到某個真相,然后就在心靈里加以詩化。他不用說出那是具體的何時何地。他的思想是一個世界,自然的則是另一個。他是另一個自然——自然的兄弟。他和自然彼此友善地各行其職,都在宣示另一方的真理?!保?839年3月3日)
這段來自青年梭羅的極富洞察的話,甚至帶有某種程度上的先知色彩。我們幾乎可以將它看作是梭羅對自己的預(yù)言和未來創(chuàng)作道路的提前宣告。同時,它也為我們理解梭羅提供了極為關(guān)鍵的切入點:“自然的兄弟”、“與自然同在”(而非自然的傳聲筒或代言人)。它們內(nèi)在地呼應(yīng)著愛默生所說的“自然是精神的象征”。詩人是另一個自然。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一個詩人的生命才“分享了大自然的無限”,才和大自然一樣具有無限的性質(zhì)。
七
閱讀梭羅,我們不時會看到他以激切之辭所表達的深刻洞見。比如他說,“一個無知的人不僅僅是有益的,甚至還是美好的,那些被人們稱道的知識不僅丑陋得可怕,并且還有可能給別人帶來危害?!保ā哆h行·漫步》)仔細琢磨他的話,不難體會其中的深刻。又比如他這樣來談?wù)撌苓^教育的人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的知識像森林一樣生氣勃勃,豐富多彩,卻覆蓋著綠苔和地衣,在多數(shù)情況下難登大雅之堂,白白浪費掉了;科學(xué)家的只是就像堆放在露天場地上的原木,雖到處長出幼芽,卻容易干枯和腐爛?!保?851年1月7日)梭羅這么說,并非因為他有反智的傾向。要準確地理解他類似的這些話,首先要求我們認真對待這些話,然后,仔細留意他說的話的重點之所在。比如上面,他強調(diào)的重點是,人應(yīng)當注重自己的本然傾向,注重自己的直覺。一如他所說,“人的無知有時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美好的,而人的知識與丑陋比起來卻常常顯得更壞和更沒有用處。一涉及重大的事情,誰的知識能與無知無識的直覺相等同?再說有什么知識比這種直覺更令人舒暢、令人振奮呢?”(1851年2月9日)無知——沒有知識障礙的自然生命,可能更直接,更能透辟地深入到事物的本質(zhì)。這并不是什么奇談怪論,只是現(xiàn)代人離開自然、借助技術(shù)太多了,以至于忘記了這一點。
如果說上面的話讓人感到醒豁,那么下面的話則不僅令人感到如醍醐灌頂,而且真實、鋒利得令人幾乎不敢直視:
最近人們一窩蜂都往加利福尼亞跑以及人們與之相關(guān)的人生態(tài)度,我覺得是反映了人類最恬不知恥的方面。這么多人都準備靠淘金碰運氣來謀生,而不向社會奉獻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這也被稱作“創(chuàng)業(yè)”,那么魔鬼不過是比他們多一點“進取心”而已!……哪怕僅舉手之勞就能支配全世界的財富,我也不愿付出這樣的代價。……去加利福尼亞吧,那里離地獄要近上三千英里。我寧愿舍棄生命也不愿靠碰運氣生活。(1852年2月1日)
按照如今的觀念和現(xiàn)實(想想今天的炒房、玩股票),淘金幾乎也是一種無可非議的生活選擇。然而對于重視心靈生活的人來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它的確是反映了人的最缺乏人性、甚至最不堪的一面。如梭羅所說,“大多數(shù)人是社會的人。他們生活在表面,對一時的和易逝的東西感興趣;他們就像洪水里漂漂浮的木頭。他們一直打聽和關(guān)心的只有新聞,那是永恒的大海之上的泡沫和浮渣?!敻缓退说姆Q贊對他們來說就是成功?!麄儗φ胬硪粺o所知,而是靠模糊不清和短暫易逝的本能生活?!鐣?、人們,這一切都不足以引起我的興趣,沒有一樣能對我產(chǎn)生誘惑?!藗兊氖聞?wù)太狹隘了,都容不得遠景和距離的存在。只有淺淺的前景,沒有伸展出去的遠景?!边@是極為可悲的,卻也是我們最為常見的情形。也因此,梭羅的批評和提醒,就顯得更為可貴和發(fā)人深省。素偶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一般人感興趣的東西難以引起他的興趣,也無從誘惑他?!八麄兊淖非蠛腿の秾ξ襾碚f似乎是無足輕重的。當我個性畢露、看問題最透徹時,眼睛里簡直就沒有人們的地位了……”(1852年4月24日)
對于人應(yīng)該怎樣生活,梭羅不僅發(fā)出了令人不安的批評之聲,更以自己的踐行,證明他的所言非虛。這個具有濃厚斯巴達氣質(zhì)的人,他的上述之言與《瓦爾登湖》中的思想可說是一脈相承。在后者當中,他曾坦言,“想要深深地生活,吸取生活的全部精髓,過堅強的、斯巴達式的生活,除去一切不是生活的東西,刈出大片地帶,仔細修整,把生活逼入困境,將到最低的地位,如果證明生活是平庸的,那么就把它全部的、真正的平庸之處認識清楚,公之于眾;而如果生活是崇高的,那就去親身體會它,然后在我的下一次旅行時給以真切的記錄?!彼罅_提醒人們,“一個人放得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彼沁@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當哈羅德·布魯姆批評梭羅的反社會傾向,并以梭羅的言行不一來責(zé)難梭羅時,不免會讓人想起一些人對盧梭的責(zé)難。這些責(zé)難不僅從整體上無從駁倒梭羅(正如它們也無從駁倒盧梭),也似乎顯示了哈羅德本人過于“自由主義”地尊重各人的生活選擇,而缺乏“本質(zhì)主義”方面的同感,不能不說是個遺憾。與哈羅德同歲的另一位布魯姆——學(xué)古典政治哲學(xué)出身的阿蘭·布魯姆(1930-1995)就不會如此。
梭羅在日記中曾提到過這樣一個想法,“我想看看舊時店鋪商人采購些什么,便查閱了商人們的老賬簿。他們采購的是最粗糙的雜貨。鹽也許是這類單子上最重要的項目,是店鋪里出售的最平常的東西……你可以認識到商店或鋪子為何存在,不是為了供應(yīng)茶和咖啡,而是為了供應(yīng)鹽之類的東西?!彼嵝盐覀儯瑔栴}的關(guān)鍵就正在于此。抓住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比如鹽,才是最重要的。決絕如梭羅,甚至認為哪怕鹽“都不能嚴格地被稱為人類生活必需品之一”,因為許多部落并不使用鹽??吹竭@里,我們或許得說,極簡主義其在美國的源頭,至少要推至梭羅了。他繼承古代的智慧(年輕時的梭羅,是非常喜歡讀古典哲學(xué)與文學(xué)作品的),刪繁就簡,活出了生命最本真的樣態(tài)。他的生活本身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借用一本關(guān)于盧梭的著作的書名——“榜樣人生”。
1851年7月19日,也就是梭羅34歲生日之后整一周的那天,梭羅在日記中寫道:“我都34歲了,但我的生命幾乎完全沒有伸展開。生命的長度連讓人取得一項成功都不夠。在下一個三十四年間,奇跡也不太可能發(fā)生。”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傷感??墒请S后,他話頭一轉(zhuǎn),仿佛是在自我鼓勵,又仿佛是在說自己的覺悟:“要我像一棵蘋果樹似的很快成熟就那么重要嗎?就像一棵橡樹成熟得那么快?我本質(zhì)的生命(它部分是超自然的)就不可以為了哪里的完滿而舍棄這里倉促而不足道的完整?假如我的曲線很大,為什么要把它彎成一個小圓圈呢?”就像他曾驚喜地發(fā)現(xiàn)并被其深深感動的——“樹木開始時長得越慢,樹的核心部分就越是堅實”(1859年11月5日),此后十四年的生命歷程同樣證明,梭羅有足夠的耐心,一個天才的沉著的耐心,成長得緩慢而堅實。
天才往往能洞見到生命中最本質(zhì)的東西,也最能抓住一些本質(zhì)的東西展開自己的生活。這就使他看起來顯得有些太過理想化。對于梭羅來說,有無理想、以及有什么樣的理想,是區(qū)分人的最重要的標準。他說,“比較人的方式就是比較他們各自的理想。……從理想高度看待一個人,你的見解頓時變得確定無誤?!保?847年,日期不詳)有理想的人必然會懷抱著理想生活,也必然會顯示出不一樣的人生光芒。過了不惑之年以后,回顧以往的生活,梭羅坦言,“我的整個一生,即我活著的時間,雖然醒著,卻一直懷著夢想?!保?859年8月27日)在同一年里,他記述過這樣一個故事:“我聽到人們?nèi)⌒σ粋€人,因為他兩次去歐洲尋找理想的妻子。雖說這個人從未見過這樣的女人也沒有聽說過什么,他卻認為理想的妻子就在那里??纱蠖鄶?shù)待在美國的人則更糟糕,他們確實與他們認為適合當妻子的人結(jié)了婚,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卻已經(jīng)太晚了……取笑這樣的人未免太殘忍了?!保?859年10月14日)取笑這樣的人之所以殘忍,當然是因為取笑別人本身是一件殘忍的事,更因為取笑別人的理想(或說夢想)是殘忍的。梭羅的潛臺詞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哪怕他的夢想不那么切合實際,也應(yīng)當受到尊重。因為他沒有全然地陷入現(xiàn)實的泥淖。晚年的梭羅,曾在日記里說得更為極致,“我的理想是唯一的現(xiàn)實。”(1858年11月3日)這話聽起來,讓梭羅更像是康德、席勒的同時代人,也即一個近代的歐洲人(雖然梭羅不喜歡歐洲人,特別是歐洲式的文明禮節(jié)),而不是一個現(xiàn)代的美國人。熟悉近代歐洲思想的人當然知道,理想的邏輯是:我愿,我要,我能。這也正是梭羅的邏輯,他不僅在思想上認同這一點,而且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它。晚梭羅二十多年出生的尼采曾號召,真正的強者要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在尼采之前,梭羅就是一個堅定的踐行者。
責(zé)任編輯:劉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