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人
在南京的一些鬧市區(qū),情商教育培訓班的宣傳-單經(jīng)常會被遞送到路人手中。這時常會讓人產(chǎn)生疑惑:情商教育機構教些什么?孩子們是否真的能從中有所收獲?記者對此展開了走訪調查。記者來到位于中山東路的某品牌情商教育機構,隨機走進一間教室,這里正在上“情緒課”。據(jù)該機構負責人介紹,他們的招生對象主要是0-15歲兒童,而其中依據(jù)課程設置又詳細劃分為0到3歲、3到6歲、7到12歲等不同階段。每次教學課程至少長達一年,每年學費約在一萬元左右,每周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45~90分鐘。(2016年10月16日《現(xiàn)代快報》)
學費動輒上萬元,花費這么多去學“情商”,說明時下一些家長對孩子情商發(fā)展很重視,這與眾多父母對奧數(shù)、作文培訓趨之若鶩相比,突出了以人為本,值得肯定。
然而,要讓孩子參加“情商教育”,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情商”。情商(Emod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緒商數(shù),簡稱EQ,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從最簡單的層次上下定義,情商是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現(xiàn)為美國科學促進協(xié)會(AAAS)研究員,曾四度榮獲美國心理協(xié)會(APA)最高榮譽獎項的戈爾曼和其他研究者認為,這種智力是由五種特征構成的: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系。這是情商的真正含義,同時也說明情商所囊括的范圍之廣,非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那樣。通常人們理解的情商是什么呢?不可否認,在一些人的眼中,“情商”仿佛就是厚黑有道、工于算計,就是善于溜須、深諳世故,就是油嘴滑舌、見風使舵,就是察言觀色、擴展人脈。若是這般,恐怕發(fā)明“情商”概念的戈爾曼也不能答應。
人們對情商概念的理解尚且有如此偏差,情商教育的功效就更值得擔憂了?,F(xiàn)實當中,一些披著情商外衣的各種培訓班,美其名曰教孩子們提早接觸社會、適應社會,但實際灌輸給孩子們的卻是些上不得臺面的潛規(guī)則和旁門左道,樹立的一些所謂高情商成功典范,傳遞出來的也都是“能來事”、“會做人”的價值導向,勤奮好學、踏實肯干倒成了“不靈光”。這對于成長期的孩子們而言,可不是什么催人上進的勵志哲學,倒是過早把孩子們帶進了一個明爭暗斗、光怪陸離的名利場。如果孩子們通過這樣的情商教育從小就認準了關系學、成功學那一套,千方百計投機取巧,誰還有心去踏實讀書、學習技能,哪里還有定力去塑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此“情商教育”,功利十足,誤人不淺。
即便是一些正規(guī)的情商教育機構,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nèi)培養(yǎng)起孩子們的高情商來。眾所周知,情商教育和智商教育一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非教育機構的灌輸就可實現(xiàn)?;蛟S在培訓中孩子確實學會了一些與人相處的技能,但這從嚴格意義上講并非情商,而單純是一種技巧。將成人交往規(guī)則搬到孩子中,盡管有時能得到老師的賞識,但可能會和孩子的思維格格不入。而真正的情商不是在虛擬的社會及空間中練就的,而是在實際的尤其是同齡人的交往中慢慢習得,也只有這樣情商才真正具有魅力。那種小大人式的情商,不但讓人感到異類,還會感到太“俗”。
情商教育本身并沒有錯,但家長們千萬不要被社會上一些打著“情商教育”噱頭的培訓機構迷了眼。盧梭有句名言:教育即生長。說到底,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受教育者有幸福的未來和感知幸福的能力。筆者以為,素質教育也好,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也好,只要是真正科學完善的教育都不會忽視學生的情商培育。為此,情商教育的主戰(zhàn)場絕不是在各種社會性的培訓班中,而是在孩子們活動時間最長的學校和家庭中,老師和家長才是情商教育的最好教練。專注于學習,快樂地生活,應是每一個孩子值得擁有的時光。愿學校老師和孩子們的家長在對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方面切不可操之過急,而應順應教育規(guī)律,找準最佳時機,樹立正確的情商教育觀念,在系統(tǒng)的學校教育和全方位的家庭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鍛煉孩子堅強的意志,引導孩子調適好情緒,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人格。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情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