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小天
1
《Lens》雜志前段時間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一個叫Finch的英國布藝師。
他一直用布料制作一些普通、不被人關注的東西——花朵、野兔、蘑菇、昆蟲……就這樣,它們生動地立在人們面前,被搬上商場貨架或購物網站。
然而,最讓人驚訝的還不是這些。這個中文名叫“芬奇先生”的布藝師,從未正式學過縫紉技術,他以前是侍者、酒吧服務生、清潔工……做過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工作,但他到了晚上,回到家,總會花幾個小時慢慢縫制那些充滿藝術感的小物件。
我想,這才是芬奇先生最迷人的地方吧。讀者似乎可以在文章中想象他勞累了一天回到家,換上拖鞋,洗澡之后倒一杯熱水,在臺燈溫柔的光下慢慢縫制小兔子的樣子。
他并不單單只是縫制這些物件,更多是尋找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他會在森林和英國民間童話里尋找靈感,用舊旅館的天鵝絨窗簾、被丟棄的婚紗、破舊的圍裙當原料,縫制出一件件充滿立體感與雕塑感的物件。他會給每一件物件編一個故事,就像作家塑造自己筆下的人物,只不過他手中的人物更加具體、更加特別而已。
瀏覽他的作品,有點兒簡約風,但又自成一派。后來我了解到,他的作品在網上賣得火熱,但不接受預訂?;蛟S,這就是商品和藝術品的不同之處。
我們可以通過極簡短的文字,窺見芬奇先生對生活的理解。
與常人不同。
在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總會有一些與別人不一樣的人,他們是你認識的從來不在六點之后起床的舍友,是沒學過作曲卻能寫出優(yōu)美旋律的同學,是會給自己家寵物狗做裙子的隔壁小花……
他們都是芬奇先生,他們就藏在你身邊的某個角落。
2
人們對精致生活的向往并不是從芬奇先生開始的。
如果把芬奇先生的生活看成精致生活的一種,從推崇奢華到追求簡約,我們似乎無法猜測精致生活的改變是由誰推動的。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精致從來不是負擔,它是一種有品位且舒適的感覺,它娛樂大眾,也娛樂精致者本身。
精致是對生活的一種追求,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這是人類在明白什么是生活之后對生活的更高追求?似乎說得過去。
然而,我們清楚地知道,這個社會中有很多人無法感受這種生活方式。當這些人開始穿簡約風格的衣服,家也變成黑白灰三色……他們,或者說我們,似乎是“跑步進入精致生活”的。
《新周刊》中曾經有這樣一篇文章,寫了我們對文藝的理解,以及對偽文藝的定義,我想用在這里同樣適合。文章說,人們去看畫展并不是為了欣賞,而是為了拿著相機拍照,再發(fā)往微信朋友圈。同樣,這樣的“精致”也非精致,而是為了讓別人感覺到“我”很精致。而“我”對精致的理解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可能會有人啞然。
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刻奇”,又叫“媚俗”。其實,我們本不必這樣的。我們也可以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躺在草坪上午休,這也是精致生活。
事實上,精致哪有那么難?穿簡約風格的衣服,家也變成黑白灰三色,是精致,沒有人可以否定。但這只是精致生活的一種,它對嗎?得分情況。
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可以變得精致。
只要不漫不經心地丟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