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賢
摘 要:中學《物理》是在小學《科學》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開始有目的地探索大自然的一門學科。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人腦先天積淀的物理基礎(chǔ),因為學習者的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不同,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進化。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課堂的生成與教師的預設不斷出現(xiàn)反差。面對學生“超前”的認知,一線教師應該如何順應,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guān)鍵詞:典型例題;生成;預設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7)2-0008-2
到基層學校觀課、議課、磨課是研修員的工作常態(tài),真實的課堂是教改科研的基石。筆者作為高中物理研修員,在日常下校聽課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教師的預設和課堂的生成出現(xiàn)明顯反差的現(xiàn)象。在處理“‘生成落后于‘預設”類的反差時,老師們基本都能應對自如;而在處理“‘生成領(lǐng)先于‘預設”類的反差時,老師們的應對并不都是恰如其分的。筆者以沙坪壩區(qū)一堂習題課的局部呈現(xiàn),考證“學本”理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距離。
此次隨訪學校隸屬沙坪壩區(qū)的一所老牌市重點中學,學校理科高考一本升學率穩(wěn)定在57%左右。當堂授課教師系高一年級備課組長,授課班級系年級宏志班,班級的高考目標是“一本上線率不得低于97%”。學校使用魯科版高中物理教材。
例題 如圖1所示,弧形軌道和粗糙水平傳送帶平滑連接。一小物塊從弧形軌道頂點A由靜止滑下,當傳送帶靜止時,小物塊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點。若傳送帶逆時針轉(zhuǎn)動,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請你定性判斷小物塊的落點( )
A.P點 B.P點左側(cè) C. P點右側(cè)
例題設計意圖:1.正確分析小物塊在傳送帶上的受力,特別是摩擦力的分析;2.著重考查運動學公式中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參考系的問題;3.平拋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
例題預設答案:A選項。
課堂實錄:經(jīng)過大約5分鐘的獨立解題,約70%的學生選擇A選項,約30%的學生選擇B選項,沒有學生選擇C選項。
對于高一學生而言,這類多過程的綜合題是有一定難度的。然而,學生的選擇讓筆者異常驚喜!其一,所有學生都知道,小物塊前后兩次到達傳送帶前端的速度相同,表明 “求同”思維基本形成;其二,所有學生都能夠正確分析小物塊在傳送帶上的受力,并清楚地知道運動學公式中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參考系是地球;其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大約30%的學生能夠徹底擺脫教材的束縛,從生活經(jīng)驗中提取了“滑動摩擦力與相對速度的大小成正相關(guān)”的模糊概念。
事實上,接觸面間的滑動摩擦力(Ff)的大小不僅與接觸面的情況(動摩擦因數(shù)μ)、接觸面所受的壓力(FN)有關(guān),還與相互接觸的物體間的相對速度(v)有關(guān),即Ff=μFN+kv,k為比例系數(shù)。雖然中學生還沒有機會在課本上學到滑動摩擦力的準確計算方法,但是,其直覺反映了學習者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天賦。正如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所說,人類經(jīng)過長期的生活實踐和基因進化,有一些知識隨著遺傳而鐫刻在大腦中,猶如嬰兒出生就知道吸吮母親乳頭一樣自然。
讓人失望的是老師的評析。
當堂任課老師和絕大多數(shù)老師一樣,給出了中規(guī)中矩的評析。通過分析小物塊在水平傳送帶上的受力指出,傳送帶靜止和逆時針轉(zhuǎn)動時,小物塊在傳送帶上所受的滑動摩擦力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正確答案是A選項。仔細研究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在魯科版教材必修1的第70頁,是這樣描述滑動摩擦力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兩物體間的壓力、相互接觸物體的性質(zhì)、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其他因素有關(guān)”。很顯然,任課老師對“其他因素”缺少研究,至少研究不夠。當不少學生,尤其是不少優(yōu)秀學生選擇B選項時,其實是對老師的一種有力的提示??上?,在這個稍縱即逝的瞬間,教師沒有足夠的智慧把握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誠然,現(xiàn)行高考考試說明,沒有對滑動摩擦力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作出定量的要求。但是,當學生意識到滑動摩擦力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時,作為教師,理應給學生一個合乎事實的解釋。
教育的本能是喚醒。
作為中學物理教師,該如何處理“‘生成領(lǐng)先于‘預設”的反差呢?筆者以為,首先應該請學生講明思路,充分肯定學生超越教材的思維水準;其次,為了達到題目的檢測效果,可以明確指出,如果忽略相對速度對摩擦力的影響,答案又該選擇哪一個;第三,個人強烈呼吁,相關(guān)教輔書籍的編寫者,應該從保護中學生的天賦出發(fā),在編制這類題目時,務必在題干中敘述清楚待考查的知識點。
其實,由于知識儲備量和思維能力的限制,中學物理對自然現(xiàn)象的認識,只能停留在理想模型的階段,離科學的要求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只不過,諸如靜電場、磁場、原子物理等,由于在中學生的大腦中幾乎沒有印跡,所以理想模型的建立并沒有遇到挑戰(zhàn)。而建模能力的逐步提升,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郭思樂. 教育激揚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88-97.
[2]穆春. 再探“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J]. 中學物理:初中版, 2015,33(11):43-43.
(欄目編輯 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