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寺凈
很多父母都無法忍受孩子哭,為了制止孩子的哭鬧,父母以及各路育兒專家們,都曾“前仆后繼”想過很多辦法。
最著名的莫過于“哭聲免疫法”。這種方法簡言之,就是對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過這種矯正式的育兒方式,獲得一個逐漸停止哭鬧的孩子。
按照這種方法訓練出來的孩子確實會“乖”很多:很少哭,即使哭了大人一批評就會立刻停止;能自己一個人安靜地玩很久;能按照大人的旨意行事,很少反抗。
可是,父母們也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快樂越來越少了,不愛笑也不愛看人。直到孩子長大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后,哭聲免疫法才逐漸被摒棄。
可以說,任何否認孩子天性的育兒法都是反人類的。
一個孩子來到世上第一件事,就是啼哭。孩子哭,是因為他有這份需要。一個因為哭鬧而被大人批評,甚至冷處理的小孩,應該是這個世上最絕望、最恐懼的人。
而一個哭鬧的時候被共情了的小孩,是從漫無邊際的無助中被拯救的小孩。正是在這樣的回應和共情中,孩子學會了分享愛和傳遞愛。
有的父母問,這樣會不會慣壞孩子?他所哭鬧的那些事,太幼稚了,老慣著他的話,他怎么才能長大?然而,如果不在這時候給他們幼稚的機會,他們就會永遠幼稚下去。因為他們會通過持續(xù)“幼稚”索要早年應該得到的理解和愛。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理論,這種情況叫做心理“固著”。即,如果一個人在發(fā)展的某個階段受到過多挫折,或者得到過分的滿足,會導致固著,無法正常地進入下一個階段,而是停留在一個不成熟的心理模式里。
比如,一個嬰兒期的小寶寶,正跟媽媽處于共生關系中。當他/她有情緒的時候,不能通過有力量的行為去表達,更無法清晰言說。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推開媽媽的乳房,或者在媽媽的乳房上狠狠咬一口,或者不停地哭鬧甚至生病,以此讓媽媽難受、困惑、焦慮。
這個時期未被好好照料,或者被過度照料,未曾跟父母分離的孩子,很容易在成人后,面對問題時,把別人帶入到同樣的痛苦情緒中,讓人理解他的內(nèi)心。
那些遇到問題不管不顧、歇斯底里,將自己和對方都拖入難受境地的成年人,其實內(nèi)心就住著個無法言說的難過的小嬰兒。
比如,一個處于叛逆期前后的小孩,他們的語言能力還不完善,很容易將情緒訴諸行動。當他們的情緒不被看見、接納,甚至還被頻繁批評和打壓時,那么他們會用哭鬧、就地打滾、喊叫、打砸東西甚至自虐等方式表達憤怒和反抗,同時希望真正的那個自己,能夠被理解和尊重。
這個孩子如果一直不被理解、被父母過度打壓,那么他們長大后,遭遇問題,還可能會回到幼時的情境里,用當初訴諸行為的方式,企圖讓別人明白他的感受。有的人行為上雖沒表達,但會潛意識里擔心自己的憤怒造成毀滅性結(jié)果,所以以反復檢查門鎖等強迫性動作,妄圖“鎖住”自己的憤怒。
唯有被父母接納、尊重的小孩,才能獲得心理能量,去用言語表達自己的困境。當他有情緒要爆發(fā)或者遇到困難時,才有能力去“好好說話”,更好地溝通交流和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情緒管控能力也會更好,行為處事看起來也就比較成熟妥當。
那些看起來不可靠、不成熟的人,其實內(nèi)心都住著個小孩。那個小孩還有未得到的東西,不得不停留在原地。于是,他整個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tài),也都固著在那里了。
父母要相信孩子會哭鬧、會纏人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需求,陪伴、關注才是最好的應對辦法??傆幸惶?,你的孩子會獨立、堅強,而到了那一天,你會無比地懷念現(xiàn)在他纏著你的每一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