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內(nèi)容摘要:文學講座要注意主題要新穎,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聽講興趣,而且有助于鋪開講座的線索;此外,文學講座的思想要積極進取,讓講座的內(nèi)涵更深刻,能洗禮同學們煩躁的內(nèi)心;最后,文學講座的操作要縝密,形式與內(nèi)容要緊密結合。
關鍵詞:文學講座 態(tài)度 中心 主題
文學講座與聊家長里短有相似的地方,就是要讓人感興趣,講作者講起來一發(fā)不可收拾,好的作家與作品贊不絕口,差評的你也會毫不客氣,進而引起聽眾的共鳴。這就是文學與生活,二者緊密不可分離。
一.主題要新穎
文學講座主要講座者是學生自己,而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組織者、旁觀者、記錄者,我們觀察學生的組織過程,從選題到準備再到實踐,考察他們的態(tài)度、能力以及學生的接受情況,當然也要予以適當?shù)闹笇?,例如文學講座的主題方面,就要新穎一些,特別是第一個講座的同學,只有將同學們的興趣點激發(fā)起來,一個學年的文學講座計劃才能順利實行下去。
主題是文學講座在講作者選好了方向之后要面臨的重要節(jié)點,如學生先選好了作家與作品,如沈從文的《邊城》,學生選好了大的講座對象,下面就要選擇從作品的哪個方面切入。有的同學不想深入研究,只想泛泛介紹一下沈從文及《邊城》的內(nèi)容及主題,這樣的效果就是鋪設很多,核心不強,會讓聽眾感到十分乏味,盡管沈從文的經(jīng)歷大家知道不一定很多,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主題支撐,就會顯得講座十分單薄。如果選擇作品的主人公形象、主題、技巧等為內(nèi)容,切入點就會小很多,而且也十分便于操作,如選擇《邊城》的人性美為主題做講座,沈從文的出生地及閱歷就可作為背景放到講座中,與中心也十分貼近,不再是單獨的主題,中心內(nèi)容更充實了,除了沈從文的閱歷以外,還可圍繞小說中的人物群體進行講解,如選擇爺爺、船總順順對子女的愛,還可以講大老和二老之間的微妙關系,以及翠翠在愛情方面的單純。當然,也要根據(jù)講座的時間來選擇人物進行講解,不需要面面俱到。有了新穎的主題,聽眾自然會提起興趣,也便于講作者選取需要的材料,講座也就可以順利地進行了。
二.思想要積極進取
思想是文學講座的內(nèi)核,沒有思想就好比沒有大腦。思想在文學講座中的體現(xiàn),既有文學作品所體現(xiàn)出來的作者對世界的看法,也有講作者對于文學作品及社會的理解,是兩者思想的碰撞。如蔣勛講過《紅樓夢》,他認為《紅樓夢》主要講的是“情”,是一群少男少女對于“情”的追求,他們剛剛情竇初開,擁有青春的活力,純真可愛,他們表現(xiàn)出的青春活力是可貴的,是值得珍視與關注的。如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是一種十分純真的愛情,是那種沒有世俗的,就好像青澀的果子,充滿了酸,又有點甜的滋味。而賈寶玉對于女孩子的尊重,也是一種難得的情感,在清朝,依然是以男性為主權的社會,女子沒有什么社會地位,而曹雪芹十分關注女子的命運,他形容女子的地位為“萬紅一窟”,“窟”是“哭”的諧音,說明他的思想境界有超越塵世的表現(xiàn),他也是一個性情中人?!都t樓夢》的研究有多個方面,而蔣勛先生選擇了以“愛情”作為主要闡釋角度,體現(xiàn)了蔣勛先生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他講座時的聲調(diào)充滿磁性與溫柔,就好像是柔和的水一般,和講座的內(nèi)容正好相匹配,讓人不禁很快就融入到了講座的內(nèi)容之中。而對于高中生而言,正處于青春期,一定要能表現(xiàn)自己的青春活力,而不是整天都萎靡不振,也不能整天都沉迷于學習之中,要懂得關注社會,關愛自己周邊的人,就像賈寶玉一樣。
三.操作要細致縝密
好的文學講座,不僅是內(nèi)容的精彩,形式同樣不可或缺,只有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謂的形式,就是要像上課一樣,有講解,適當有提問,當然語氣不需要像老師一樣,可以稍微親近活潑一些,能調(diào)動同學們的積極性。
好的形式,可以讓內(nèi)容更容易被接受,當然,也考驗著學生平時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強的同學更容易調(diào)動同學們的熱情,也有助于讓講座的氛圍更加融洽,學生所受到的影響更加明顯。如學生講《世說新語》這部作品時,沒有直接介紹劉義慶的生平,而是選擇和大家聊天的方式,詢問大家平時喜歡聽笑話嗎?大家一口同聲說喜歡,他又問大家知道那個時代,文人喜歡講笑話,而且行為舉止也充滿了幽默細胞,大家不以為恥反而樂在其中。同學們都為之所誘,大家并不知道那個時代會是這樣,而且文人一向應以儒雅著稱,怎么會有這么多違背禮教的文人群體呢?通過這樣的開端,講作者講了一個曹丕學驢叫的故事,曹丕的臣子王粲,是一個另類的文人,他平生喜歡聽驢叫,也喜歡學驢叫,一次曹丕征戰(zhàn)回程,經(jīng)過王粲的墓地,提議大家一起去祭奠一下老朋友,到了墓地,曹丕說,竟然老朋友喜歡學驢叫,我們就用特殊的形式悼念朋友吧!于是聽到墓地一片“驢叫”,此起彼伏。講完這個故事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轉而講座者才開始詢問同學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歷史現(xiàn)象,他沒有直接告訴大家,而是讓大家思考當時的歷史背景,然后提醒大家這些文人是通過另類的方式對抗黑暗的政治斗爭以及固執(zhí)的禮教。輕松愉快,舉一反三,循序漸進。
總之,要想真正做好一次文學講座,要注意方方面面的細節(jié),當然,就算沒有做好,也不會受到批評,因為只要做起來,就會有所收獲。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