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仁
反思問題一 熱熱鬧鬧就是一堂好課嗎?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躍起來。但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片面追求課堂熱鬧的現象。一些活動沒有明確的目標,也不管有無活動的必要,為活動而活動:課堂上學生一會兒表演,一會兒小組討論,一會兒大組內交流。從表面上看學生是動起來了,小組合作學習也開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仔細觀察便會發(fā)現,這些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熱鬧,沒有真正激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維,一堂課下來,學生常常是只記得搞笑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知之甚少,這樣的活動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
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得不夠,就算不上“主體”。學生的參與狀態(tài),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是浮光投影,淺嘗即止,還是潛心鉆研,情動意發(fā)?課堂教學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因此,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課不是好課。
反思問題二 回答問題積極就等于思維活躍嗎?
不少教師都以課堂提問學生數量多少衡量學生的參與面,進而看主體性的發(fā)揮,其實這是亟待克服的一個誤區(qū)。課堂中的問題,不能以數量論英雄,關鍵是問題的質量和來源,如果問題都是教師提出來的,或者都是一些純記憶性的再認再現的問題,數量再多也沒有教育價值,真正有教育價值的應該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切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需要開動腦筋思考,對知識進行加工重組的問題,或者是學生通過學習自己發(fā)現提出的問題。
反思問題三 基礎知識已變得不重要了嗎?
課程改革強調要改變原來教材中“繁、難、偏、舊”的知識體系,改變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基礎知識傳授”的傾向,淡化、粗化了對具體知識內容的要求,而強化、細化了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要求,突出技能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許多人認為課改中基礎知識教學不重要了,甚至一提基礎知識就認為和課改精神不符,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誤認識。“基礎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是達到育人目的的載體,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載體,能力的形成以及正確世界觀的養(yǎng)成都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知識也就不可能有地理技能。新課程仍然注重基礎知識,當然,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過程應是學生主動學習和建構的過程,在這里,學生原有的知識是學習和建構新知識的基礎,新的知識是引發(fā)學生思維和重新建構知識體系的信息源和素材,而不是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灌輸”下死記硬背的知識。有人認為課改關注了學生發(fā)展的其他方面,就勢必影響基礎知識的掌握,這是簡單孤立地看問題的結果。
反思問題四 不用多媒體就不是一節(jié)好課嗎?
多媒體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把抽象性的知識具體形象化、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等方面有其他教學工具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但多媒體也有劣勢,它完全依賴于前期的教學準備,靈活性比較差,而課堂教學是預設和生成的統(tǒng)一,再高明的老師都無法完全預測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事實上也不必要),常常會出現很多與我們備課不一致或是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原來精心準備的教學設計被打亂是正常的事情。
反思問題五 接受性學習過時了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完全代替嗎?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一些教師明顯表現出把自主、合作、探究絕對化的傾向,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學習,視學生的主動探索為學習的最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徑,從而將探究學習與講授式學習絕對地對立起來,不管學科性質、內容特點和學生基礎都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其實這是一種誤區(qū)。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以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因此,探究學習、發(fā)現學習固然重要,接受學習的地位和價值亦不可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