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洪
摘 要 隨著新課改教學要求的提出,討論式教學已深入課堂。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卻走入了課堂討論的誤區(qū)。如何把課堂討論落到實處,可從小組編排、題目設置、教師參與、信息評價這幾方面入手,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 課堂討論 誤區(qū) 措施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教學要求的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已成為了語文教學中必備的一環(huán)。為此,討論式教學已深入課堂,幾乎每位語文教師在上課時都在用討論式教學方法。那么,什么是討論式教學呢?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圍繞學習目標自覺思考,主動設疑,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展示結果,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筆者與眾多的語文教師進行探討并根據(jù)自身實踐活動歸納出課堂討論的誤區(qū)為以下幾點:
誤區(qū)一:流于形式,討論前的準備不夠。
課堂上要討論的題目需要老師在上課之前有一個充分準備。但很多教師在上課前并未做任何討論的提示,只是在上課時突然遇到某個問題學生回答起來有難度,于是即興的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這種討論臨時性、隨意性太強,教師、學生無論是思想上,還是內(nèi)容上都準備不充分,討論起來也較被動,部分學生干脆就不討論,使得整個討論浮在表面。久而久之,學生對討論也失去了積極性。
誤區(qū)二:討論的題目太隨意,價值性不高。
這表現(xiàn)在教師選取討論的題目時未做深入的研究,要么就一般性問題進行討論,這種討論對于成績好的學生來說沒有深入的空間;要么有的教師則選擇難度較大的問題進行討論,這種討論對語言基礎較差的學生則無法討論,無話可說。無論是上述情況的哪一種討論,學生參與面都較窄,甚至讓討論陷入尷尬局面。
誤區(qū)三:討論時間不夠,學生泛泛而談。
討論時間不夠更多的反應在公開課上。這種討論看似很熱鬧,學生也各抒己見,整個教室一片人聲鼎沸,可是,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學生剛剛討論兩分鐘,有的學生剛投入,有的還在“嘗試錯誤”,教師就一拍手“好!”“停!”,便已宣布討論結束,學生卻覺得語意未盡。這樣的討論不過是做做樣子,擺擺花架子而已。
(1)科學地編排小組,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
學生能否討論起來,能否在討論過程中思想得以碰撞,關鍵在于小組成員的編排,在編排小組過程中,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性別、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及其智力差異,在分組過程中,盡量能搭配,在教學實踐過程,通常把學生分成四個至五個人一組最適宜,絕對不能超過7人。小組成員中,要有活躍的,也有性格較為內(nèi)向的,有智力較好,也有其他類學生,這樣,他們在討論中都能相互影響,相互啟發(fā)。在整個討論中,教師要變教導者為伙伴式的服務者,真誠、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用愛心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讓每個學生能暢所欲言。
(2)充分準備,設置有價值的討論題目。
在課堂討論前,學生要充分預習,充分質(zhì)疑。通過預習,學生可以憑自己的力量,掌握部分學習內(nèi)容,獲得一定成就感,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從而引起探索和質(zhì)疑的興趣和欲望,教師再把這些問題加以提煉,找出有價值,有代表的討論題目,讓學生討論,如:我在教學莫懷戚的散文《散步》一課中,學生通過預習,產(chǎn)生不同的疑問,“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的問題上,有同學說兒子說了算,有同學說母親說了算”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于是便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究竟誰說了算?”學生頓時興奮起來,積極參與大膽發(fā)表意見,最后,教師加以點拔,很輕松的由這個問題解決了文章的中心。可見,設置有價值的討論題目的重要性,而對于那些可討論可不討論的問題則最好不討論,以免落入無意義的爭論中。
(3)審時度勢,教師參與并巧妙地調(diào)控引導。
討論是學生自主的學習行為,在討論時,情況變化莫測,有的出乎教師預料,有的淺嘗輒止,有的甚至跑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隨時掌握情況,并巧妙地調(diào)控引導。因此,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絕不是旁觀者,絕不是在教室里走來走去,認為聽見了一片熱鬧的聲音便以為討論達到了效果。筆者認為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師都要加入其中,并隨時作點拔分析。教師可具體加入某一小組,以小組成員的身份和學生一起探討,一起質(zhì)疑;也可同時參與幾個小組的討論,以便隨時掌握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的情況,并對學生在討論中出現(xiàn)的偏頗給予及時的引導。如在教學《背影》一文中,讓學生談談對“父親爬月臺買橘子這一舉動”的看法,當時就有一個小組的同學提出:“父親爬月臺這動作是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對于這種偏離文章的看法,這時需要教師及時給予引導,才不至于討論游歷文本之外。
(4)正確處理討論信息,合理進行評價。
一次討論下來,將會涌現(xiàn)大量的信息,討論結束后,針對眾多的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整理或處理。一般來說,對于信息的“聯(lián)結點”可讓學生從中歸納出符合文本的結論,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對于信息的“分歧點”可讓學生進行剖析,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解決的可引發(fā)再次討論,并由教師作一些幫助,從而實現(xiàn)認識的統(tǒng)一,而對于在討論過程中涌現(xiàn)出的積極小組或個人,教師應給予適當?shù)墓膭睿稍u出優(yōu)秀小組及個人,以提高學生討論的積極性,讓學生嘗到討論的“甜頭”。
總之,只有走出課堂討論的誤區(qū),科學地設計和安排討論式教學,杜絕“假”“浮”現(xiàn)象,把課堂討論落到實處,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促進課堂信息的交流,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郭硯冰.英語課堂合作學習的實施與評價[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