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昊,王曉華
(深圳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身體美學與中國美學的重新出場
——“多維文化視野中的身體美學研究”研討會綜述
陳 昊,王曉華
(深圳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隨著身體美學在國內的發(fā)展,如何審視和探索身體美學的思想價值與發(fā)展方向,回顧和厘清身體美學在國內的發(fā)展歷程,并對身體美學理論化和現(xiàn)代化的研究加以總結,這些已經(jīng)成為了國內美學界備受關注的重要議題。近年來,身體美學的發(fā)展和建構等問題已經(jīng)在國內人文學科諸多領域引發(fā)了強烈反響,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鑒于此,“回歸與開啟——多維文化視野中的身體美學研究”學術研討會于2017年9月23日在深圳召開,希冀在梳理和反思身體美學在國內發(fā)展脈絡的基礎上,全面深入地總結身體美學理論構建中的經(jīng)驗與問題,為身體美學未來的發(fā)展開辟新的路徑。來自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浙江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貴州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深圳大學、徐州工程學院、南通大學、江蘇社會科學院、西南大學、常州工學院、南方科技大學、《南國學術》編輯部、《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的3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開幕式由深圳大學王曉華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徐碧輝研究員與深圳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問永寧教授致開幕詞。
本次會議主要圍繞“身體美學基本問題研究”“對已有身體美學研究的評價”“身體美學的古典學基礎及相關問題”“身體美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等議題展開,身體美學的當代價值與合理性、身體美學的本體論基礎、身體美學的未來發(fā)展,這些問題成為了本次會議專家學者討論的熱門議題。
在新中國第一次美學討論中脫穎而出的實踐美學,由于種種原因忽略了身體美學的維度。實際上,身體美學是美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種哲學美學都需要身體美學的補充和完善。對此,華中師范大學的張玉能教授指出,在美學全球化和后現(xiàn)代美學思潮的影響下,西方身體美學的興起,給中國當代美學一種啟示,實踐美學需要補充身體美學的維度,完善人對于自身審美關系的研究,以促進人類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講,身體美學研究的確具有重要意義。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的馬正平教授對中國美學界長久以來的思想研究方向和基調進行了反思,深入探討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當代轉化問題。他強調,研究美學原理不能局限于批判哲學的角度,而是要從直觀和現(xiàn)象的角度構建全新的美學體系,由此使中國當代美學研究真正邁向身體化美學的新境界。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的王曉華教授則綱領性地提出了主體性的身體美學研究,他指出傳統(tǒng)的客體論身體美學遮蔽了本真的身心關系,誤將精神與身體的關系理解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事實上,身體乃審美的主體,精神不過是其活動和功能,因此,美學應該將錯誤授予精神的主體稱號歸還給身體,恢復和呈現(xiàn)身體作為主體的意義和尊嚴。通過這一番正本清源的功夫,美學將因此真正回到自己的來處。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的劉彥順教授對審美活動中的審美對象進行了準確而深刻的區(qū)分,由此指出了身體美學在美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強調我們在審美活動時感受到的各種身體體驗,都隸屬于一個完整的審美活動,這些感覺與其他因素構成一個并列交融的關系。因此,身體美學的復蘇是美學理論的一大完善。
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的方英敏教授厘清了身體美學研究在美學學科中的三種不同定位:一、美學的分支;二、美學的本質;三、審美活動的對象形態(tài)之一。這三種定位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分析上述三種研究的邏輯理路、研究現(xiàn)狀與困難、理論前景等,對于顯明身體美學研究的行進方向,發(fā)展和完善身體美學,有著重要的思想意義。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的李蓉教授則借助文學的視角去審視身體的審美意味,她綜述了現(xiàn)當代文學中書寫身體的名篇佳作,由此提煉出身體在審美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正如貴州大學方英敏教授所指出的,身體美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既有著西方學科發(fā)展的刺激,也出自中國學者篳路藍縷的開拓,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漢語學界的學者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身體美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由此思考身體美學未來的方向,因而對已有身體美學研究的評價成為了本次會議第二個重要的議題。
身體美學自21世紀初引入中國,已近二十年,在此期間中國的專家學者們發(fā)表的文章眾多,亟須整理和分析。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編輯部的蔣成德編輯立足于大數(shù)據(jù)的計算技術,采取了先進的分析角度,從知網(wǎng)上搜索出了三百多篇相關論文,并從馬克思的身體美學、舒斯特曼的身體美學、西方美學家與西方美學史中的身體美學、中國美學史中的身體美學、身體美學的理論研究和身體美學的應用研究等六個方面加以分析、整理,由此展現(xiàn)21世紀以來中國身體美學研究的概貌與大勢,有助于美學家們進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南通大學文學院的范欽林教授高屋建瓴地區(qū)分了思想史上的三種整體性觀念:黑格爾哲學的整體性指向歷史的合題,屬于一種全景式的關聯(lián)式呈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指向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性;??轮R理論的整體性指向了為了某種整體而犧牲部分的對于整體性的批判。范欽林教授指出王曉華教授的身體美學研究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整體性思路,即精神與物質的合一,思想與身體的合一,由此展現(xiàn)出存在主義整體性即此在的一體性。
江蘇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王韜副研究員則從信仰的角度肯定了身體美學的重要性,他指出身體美學的研究不僅是一種學術研究的思路,對身體的信仰更將改變人類致思的方式,對世界的知識是身體知識,但身體卻不是知識之一種,而是知識的力量、知識的原則、知識的擁有者。身體信仰以美學為根基,強調人對于宇宙萬物的主體意志,以思想為維度,與當前流行的大眾身體文化截然有別。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朱永富副教授從身體政治的視角出發(fā),闡釋了身體美學的政治學維度,他從文學和哲學兩個角度出發(fā),從文學寫作中讀出了身體美學的哲學意味,體現(xiàn)了杰出的跨學科研究視野,展現(xiàn)了身體美學的另一研究路徑。
身體美學的蓬勃發(fā)展有其中外理論上的積累,在當代身體美學的“開源”同時,不能忘記傳統(tǒng)經(jīng)典美學思想對于身體美學的影響,正是在對經(jīng)典文本的理解和對話中,身體美學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理論進展。因此,審視身體美學的古典學基礎,既是夯實身體美學的理論基礎,也是進一步開拓身體美學的必經(jīng)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徐碧輝研究員用實踐美學打通了身體與心靈之間的界限,她指出,無論是人的感官能力還是邏輯思維,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精細和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身體的感受逐漸帶有了文化與社會的印記,因而在身體美學的探討中,不僅要重視身心之間相互的聯(lián)系,更需要引入實踐的維度,因為這樣才能將身體美學落實到歷史和文化的進程之中,審視其豐富全面的意味。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劉悅笛研究員從中國古典身體思想與生活美學的關聯(lián)這一角度出發(fā),闡釋其生活美學的本體論維度,他運用了中國古典身體思想一些著名的概念、如“氣”“體”等,強調身體美學不僅是一種審美形態(tài)論,更加需要本體論的奠基才能夯實學科的基礎,只有推進生活與理論兩者的融合,才能擴展美學研究的思路,開拓身體美學研究的新路徑。
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李冰雁以邵氏黃梅調電影為實例,闡述了女性身體在影視作品中的美學意味,她指出,電影是影像的藝術,在影像呈現(xiàn)中,女性的身體展示出身體和文化的雙重意象。邵氏黃梅調電影通過對于古典女性的身體形象展示,烘托出古典中國的文化氛圍,凸顯了港臺地區(q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邵氏這類電影的走紅,充分說明了身體在審美領域的獨特價值。
身體美學不僅是美學的重要分支,同時也給其他人文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思路。浙江大學文學院潘立勇教授將身體美學的思路吸收進了休閑美學的研究,他指出休閑美學著重研究休閑審美作為自由的人本體現(xiàn)的形式、特點和規(guī)律,相對于傳統(tǒng)美學,休閑美學在領域上超越藝術,在感官上超越視聽,在功能上超越欣賞。概言之,休閑美學的哲學基礎是人本的自由,觀照對象是自由而本真的生命形態(tài),涉身機制是自由的全身心體驗與踐履,社會功能是“成人的過程”。在這一基礎上,身體美學為休閑學的開拓提供了理論的基礎。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劉蓓教授指出,對待身體的態(tài)度映射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看來,身體主體性的式微是導致環(huán)境危機的根源,在當今社會文化中,身體更是被完全數(shù)據(jù)化,成為了可供資本挖掘和利用的資源,以及可間接或直接消費的商品,身體的主體性也隨之被耗散殆盡。由此看來,身體美學與生態(tài)批評之間存在重要契合,甚至可以說,身體美學就是生態(tài)批評的一個向度。
會上還有其他學者就身體美學與其他學科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聯(lián)合國際學院楊勇副教授介紹了身體在穿越文化中的獨特意味;常州工學院教育與人文學院朱鵬杰副教授則通過豐富的影像展示,深刻闡釋了女性身體在職場中的重要文化價值;南方科技大學的陳勁松博士則通過解讀閻連科小說中的身體欲望,體現(xiàn)了對于經(jīng)濟發(fā)展背后的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
會議最后由深圳大學人文學院王曉華教授作了精彩總結,他深入淺出地點評了各位專家學者的觀點,并強調此次會議旨在推動身體美學在國內的學術進展,希望今后學界同仁能夠將這一重要研究方向繼續(xù)推進下去。在他看來,身體美學并不僅僅是美學的一個新興分枝,而是“感性學”的歸屬:沒有身體,何來感性?又談何感性學?從這種意義上說,“這次身體美學會議既是回歸的慶典,更是出發(fā)的儀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徐碧輝研究員也認為,身體美學并不是一門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封閉學科,毋寧說它總是處在對話和提問的過程之中,在對話中實現(xiàn)古今、中西、身心等不同文化視域之間的交流溝通,并由此煥發(fā)出更加奪目的思想光彩,推動中國美學的重新出場。
(陳昊,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學博士、講師;王曉華,南京大學哲學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