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艷,曹叢華,黎舸,袁本坤,姜雯斐,于清溪
(1.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山東青島266061;2.山東省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與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山東青島266061;3.國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山東青島266061)
基于海溫遙相關的渤黃海冬季氣溫與海冰預測方法
焦艷1,2,曹叢華1,2,黎舸1,2,袁本坤1,2,姜雯斐3,于清溪3
(1.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山東青島266061;2.山東省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與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山東青島266061;3.國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山東青島266061)
選取渤黃海歷史冰情和氣溫資料、全球海溫資料,分析了1971—2015年渤黃海冬季氣溫和冰情的變化特征?;谶b相關分析法,選取影響渤黃海冬季氣溫的前期海溫關鍵區(qū),建立了渤黃海冬季氣溫和冰級的預測模型。結果表明:渤黃海氣溫和冰情具有明顯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二者呈負相關關系;根據(jù)全球海溫遙相關型,冰季前期的夏季海溫對渤黃海冬季氣溫影響明顯,海溫關鍵區(qū)為赤道以北低緯度中東太平洋海域、北太平洋白令海西南海域、西南印度洋和澳大利亞東南沿岸海域。由此建立的預測模型與實際觀測值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渤黃海;海冰;冬季氣溫;海溫;遙相關;多元回歸
每年冬季,我國的渤海和黃海北部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海水結冰現(xiàn)象[1]。作為全球緯度最低的結冰海區(qū)之一,渤海和黃海北部受大氣和海洋環(huán)境的影響,冰情具有明顯的年際變化。海冰常常給近岸的水產養(yǎng)殖、交通運輸和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等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冰情嚴重時,甚至危及沿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在每年冬季海冰生成之前,對渤、黃海海域冰情進行預測,對于海洋防災減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對渤、黃海海冰的中長期預測已有近40 a歷史,隨著對全球大氣和海洋及其相互作用認識的不斷深入,海冰的長期預測技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北大西洋濤動、西伯利亞高壓、副熱帶高壓和北極海冰密集度等因子被認為是影響渤、黃海海冰冰情的關鍵要素,常用于渤、黃海冰情的年度趨勢預測[2-3]。同時,海冰的預測預報方法也在不斷豐富,分形分析[4]、逐步回歸[5]、人工神經網絡[6]等方法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渤、黃海海冰的冰情預測中。
然而,目前的預測多集中于大氣環(huán)流因子對渤、黃海冰情的影響。根據(jù)第二類氣候可預報性原理,海洋是氣候系統(tǒng)的重要外強迫。由于海洋的密度遠超過大氣,狀態(tài)的變化比大氣慢,預報時間尺度也比大氣長。因此,利用海洋要素預測渤、黃海冬季的大氣狀況,進而對冬季冰情進行預測,是一種可行性強且具有一定物理意義的方法。
本文第二部分介紹了研究應用的資料與方法;第三部分分析了1971—2015年冬季渤、黃海氣溫和冰情的變化特征及相關關系;第四部分基于遙相關分析法,建立渤、黃海冬季氣溫與前期海溫遙相關型;第五部分建立渤、黃海冬季氣溫和冰級的預測模型,并進行檢驗;第六部分是總結與討論。
2.1 資料介紹
全球海溫資料選取英國氣象局Hadley氣候變化中心HadISST1月平均資料,分辨率1°×1°。時間范圍為1970—2015年,區(qū)域范圍為60°N—60°S、0°—360°E,不考慮南北極高緯度海冰覆蓋區(qū)域的溫度變化。
渤、黃海海域氣溫資料選用NECP/NCAR的全球再分析資料,時間范圍為1970—2015年,所選空間范圍為37.5°—42.5°N、117.5°—125°E。
渤、黃海海冰歷史觀測資料來自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北海分局自1965年起開展渤海和黃海北部的海冰觀測。根據(jù)國家海洋局1973年制定的《中國海冰冰情預報等級》,以海冰外緣線和冰厚作為標準,將渤海和黃海北部的冰情劃分為5個等級,1.0-5.0級分別對應“輕冰年”、“偏輕冰年”、“常冰年”、“偏重冰年”和“重冰年”。為更好地描述冰情,常精確至0.5級。
2.2 研究方法
遙相關是指相距一定時間或間隔一定空間的兩個要素之間的顯著關系。早在20世紀20—30年代,Walker等[7]就研究了海平面氣壓場與天氣的遙相關關系,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北半球冬季海平面氣壓場上經典的3種遙相關型:北太平洋濤動(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NPO)、北大西洋濤動(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和南方濤動(Southern Oscillation,SO)。本文利用遙相關法,對渤、黃海冬季氣溫和全球海溫進行計算分析,建立渤、黃海冬季氣溫與全球海溫的遙相關型。
回歸分析是用來研究變量與變量之間關系的方法,用于分析某個變量(預報量)與一個或者多個變量(預報因子)之間的統(tǒng)計關系,建立預報量和預報因子之間的回歸方程,從而實現(xiàn)對預報量的定量化預測[8]。本文基于多元線性回歸和一元線性回歸的方法,分別建立渤、黃海冬季氣溫和冰情的回歸方程,并進行定量化預測。
3.1 渤、黃海冬季氣溫變化特征
渤、黃海地區(qū)的冬季氣溫是影響冰情的直接因子,海冰的生成和增長常伴隨著強冷空氣帶來的劇烈降溫和持續(xù)低溫。選取前一年12月—當年2月的平均氣溫作為冬季氣溫,如1970年12月—1971年2月平均氣溫記作1971年冬季氣溫。
圖1為1971—2015年冬季渤、黃海冬季氣溫的時間序列,可以看出氣溫具有明顯的年代際和年際變化。從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渤、黃海冬季氣溫呈現(xiàn)出波動上升的趨勢(+0.75℃/10a);21世紀初至今,渤黃海冬季氣溫振幅增大,并未出現(xiàn)上升的趨勢,反而呈現(xiàn)微弱的下降趨勢(-0.21℃/10a)。這與近年來全球范圍內觀測到“變暖停滯”的氣候背景是一致的[9]。梁蘇潔等[10]對中國大陸1960—2013年冬季氣溫的年代際變化特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冬季氣溫在整體變暖的趨勢上疊加有年代際波動,可劃分為冷期、暖期和停滯期3個時期。韓雪等[11]研究表明,我國冬季氣溫自21世紀80年代中期升高趨勢明顯,曾連續(xù)出現(xiàn)13個暖冬,2004年出現(xiàn)偏冷特征,2009年起冷冬持續(xù)出現(xiàn)。上述關于冬季氣溫趨勢變化的研究結果與本文基本一致。
1971—2015年間,渤、黃海冬季氣溫最低值為-6.3℃,出現(xiàn)在1984年冬季;氣溫最高值達到0.0℃,出現(xiàn)在2002年冬季。
圖1 1971—2015年渤、黃海冬季氣溫時間序列
圖2 1971—2015年渤、黃海冬季冰級時間序列
3.2 渤、黃海冬季冰情變化特征
圖2為1971—2015年冬季渤、黃海冬季冰級的時間序列??梢钥闯?,冰級也具有比較明顯的年代際和年際變化趨勢。1971—2002年,冰級呈波動下降的趨勢(-0.14/10a);2002—2015年冰級振幅較大,總體呈微弱的上升趨勢(+0.03/10a)。
1971—2015年間,冰情最嚴重的年份為1977年(4.5級),其次是2001和2010年(4.0級);冰情最輕的是1973、1995、2002和2015年(1.0級)。
3.3 渤、黃海冬季氣溫與冰情的相關分析
根據(jù)3.1和3.2節(jié)的分析,渤、黃海冬季氣溫和冰級具有反向變化趨勢。白珊等[12]分析了渤海、北黃海冰情與局地氣溫的關系,得出冰面積與氣溫負相關,并在1—2月最顯著。李寧等[13]、劉煜等[14]研究也表明,渤、黃海冰情與局地氣候變化趨勢具有很好的相關關系。
對1971—2015年渤、黃海冬季氣溫和冰級的時間序列進行相關分析,相關系數(shù)達到-0.78,通過99%信度檢驗,負相關關系顯著。由此建立渤、黃海冬季氣溫和冰級的回歸方程:
式中:B代表冬季渤、黃海的冰級;T代表當年冬季渤、黃海的氣溫。
為研究前期全球海溫對渤、黃海冬季氣溫的影響,對渤、黃海冬季氣溫與前一年各季節(jié)全球海溫進行遙相關分析。在相關分析之前,首先對氣溫和海溫進行了去長期趨勢的標準化處理。得到的相關系數(shù)場如圖3所示。從影響范圍和影響強度方面來看,前一年夏季(6—8月)海溫對渤、黃海冬季氣溫的影響最為明顯。下面主要分析夏季海溫遙相關型,并由此建立預測模型。
圖3c可以看出,夏季影響我國渤、黃海冬季氣溫的關鍵海域(通過95%顯著性檢驗,|r|>0.29)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北低緯度中東太平洋海域(180°—120°W,5°—30°N)、北太平洋白令海西南海域(160°E—160°W,45°—60°N)和西南印度洋海域(50°—65°E,15°—40°S)。上述3個關鍵海區(qū)前一年夏季氣溫與渤黃海冬季氣溫分別呈明顯的正相關、正相關和負相關關系。此外,澳大利亞東南沿岸、西北太平洋中國及菲律賓沿岸、弗羅里達半島西部和美國東部沿岸、巴西東南沿岸也有部分海域的相關系數(shù)通過顯著性檢驗。
采用多元回歸分析的方法,建立渤、黃海冬季氣溫與赤道以北低緯度中東太平洋、北太平洋白令海西南海域和西南印度洋3個關鍵海區(qū)前一年夏季海溫的預測方程,計算得到氣溫的預測值與觀測值相關系數(shù)為0.48,通過95%顯著性檢驗。
圖3 渤、黃海冬季氣溫與前期海溫相關系數(shù)場及夏季海溫關鍵區(qū)
圖4 氣溫預測值與觀測值對比圖(氣溫均為標準化數(shù)據(jù))
分析澳大利亞東南沿岸、西北太平洋中國及菲律賓沿岸、弗羅里達半島西部和美國東部沿岸、巴西東南沿岸等部分海域海溫的影響,在上述3個關鍵海區(qū)的基礎上,分別加入上述海域海溫作為回歸因子,得出澳大利亞東南沿岸海溫對渤黃海冬季氣溫影響明顯,增加該因子后建立氣溫預測方程,計算得到氣溫預測值與觀測值相關系數(shù)顯著提高至0.62(見圖4)。
由此,建立渤、黃海冬季氣溫預測模型:
式中:X1,X2,X3,X4分別為赤道以北低緯度中東太平洋、北太平洋白令海西南海域、西南印度洋和澳大利亞東南沿岸海域前一年夏季的標準化海溫值;T′為渤、黃海冬季標準化氣溫值。
在氣溫預測模型的基礎上,將T′轉換為渤、黃海冬季實際氣溫值T,帶入式(1)就可以得到渤、黃海冬季冰級的預測值。
本文首先分析了渤、黃海冬季氣溫和冰情變化特征。1971—2002年,渤、黃海冬季氣溫升高,冰級降低;2003—2015年,渤、黃海冬季氣溫略有降低,冰級略有升高,但變化趨勢不明顯。進一步分析了渤、黃海冬季氣溫和冰級的相關性,二者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shù)為-0.78。為建立渤、黃海冬季氣溫和冰級的預測模型,采用全球海溫遙相關法,發(fā)現(xiàn)前一年夏季海溫對渤、黃海冬季氣溫影響最為明顯。選取影響渤、黃海冬季氣溫的關鍵區(qū),利用多元回歸方法建立預測模型,計算得到渤、黃海冬季氣溫預測值與觀測值的相關性顯著,達到0.62?;谠撃P?,利用氣溫與冰級的關系,可以得到渤、黃海冬季冰情的預測值。
根據(jù)全球海溫遙相關分析,影響渤、黃海冬季氣溫的前一年夏季海溫關鍵區(qū)有:赤道以北低緯度中東太平洋海域、北太平洋白令海西南海域、西南印度洋和澳大利亞東南沿岸海域。下面從物理機制方面進行初步分析:(1)赤道以北低緯度中東太平洋海域與Ni?o區(qū)相近,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ENSO通過海-氣相互作用,影響東亞冬季風,進而對我國冬季氣候產生影響[15-16];(2)北太平洋白令海是來自太平洋的溫暖海水進入北冰洋的必經之地。夏季該海域水溫偏高,表明進入北冰洋的海水偏暖,加速了北極偏太平洋一側海冰的融化。黃菲等[17]研究表明,前夏和前秋東西伯利亞海-波弗特海海冰異常融化,對應冬季海平面西伯利亞高壓和阿留申低壓北移,對流層中層東亞大槽西移,高層西風急流西移北移,導致影響東亞的冷空氣路徑偏北,冷空氣對60°N冬季氣溫影響最為明顯,而對40°N附近的渤黃海海域影響不大;(3)西南印度洋海溫負異常與印度洋偶極子(IOD)[18]負位相有關。王騰飛[19]研究了氣候變暖前后關鍵區(qū)海溫對我國冬季氣溫的影響,結果表明,氣候變暖后,西印度洋和東太平洋關鍵區(qū)海溫與影響我國的環(huán)流系統(tǒng)密切相關:夏季西印度洋海溫偏低,引起冬季西伯利亞高壓偏弱、東亞冬季風偏弱;夏秋季東太平洋海溫偏高,引起副高偏西偏強、印緬槽偏弱。二者共同作用導致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偏高;(4)澳大利亞東南海域夏季海溫異常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可能是通過越赤道氣流對渤、黃海冬季氣溫產生影響,該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白珊,劉欽政,李海,等.渤海的海冰[J].海洋預報,1999,16(3): 1-9.
[2]唐茂寧,洪潔莉,劉煜,等.氣候因子對渤海冰情影響的統(tǒng)計分析[J].海洋通報,2015,34(2):152-157.
[3]李彥青,蘇潔,汪洋,等.渤海海冰外緣線候平均離岸距離的變化及其關鍵影響因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3 (7):7-16.
[4]高振會,楊建強,費立淑.分形分析方法在海冰趨勢預測中的應用[J].海洋通報,2003,22(4):66-69.
[5]鄭冬梅,張書穎,周志強,等.逐步回歸分析在渤海海冰等級預報中的應用[J].海洋預報,2015,32(2):57-61.
[6]盧海.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冰情預測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 2007.
[7]Walker G T,Bliss E W.World weather V[J].Mem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1932,4:53-84.
[8]胡基福.氣象統(tǒng)計原理與方法[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 1996.
[9]宋斌,智協(xié)飛,胡耀興.全球變暖停滯的形成機制研究進展[J].大氣科學學報,2015,38(2):145-154.
[10]梁蘇潔,丁一匯,趙南,等.近50年中國大陸冬季氣溫和區(qū)域環(huán)流的年代際變化研究[J].大氣科學,2014,38(5):974-992.
[11]韓雪,陳幸榮,李榮濱.我國冬季氣溫的趨勢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海洋預報,2015,32(6):49-57.
[12]白珊,劉欽政,吳輝碇,等.渤海、北黃海海冰與氣候變化的關系[J].海洋學報,2001,23(5):33-41.
[13]李寧,雷飏,顧衛(wèi),等.環(huán)遼東灣地區(qū)冬季平均氣溫對渤海海冰面積的影響[J].資源科學,2008,30(12):1818-1824.
[14]劉煜,劉欽政,隋俊鵬,等.渤、黃海冬季海冰對大氣環(huán)流及氣候變化的響應[J].海洋學報,2013,35(3):18-27.
[15]韓文韜,衛(wèi)捷,沈新勇.近50年中國冬季氣溫對ENSO響應的時空穩(wěn)定性分析研究[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14,19(1):97-106.
[16]李維京,李怡,陳麗娟,等.我國冬季氣溫與影響因子關系的年代際變化[J].應用氣象學報,2013,24(4):385-396.
[17]黃菲,高聰暉.東亞冬季氣溫的年際變化特征及其與海溫和海冰異常的關系[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9): 11-18.
[18]肖鶯,張祖強,何金海.印度洋偶極子研究進展綜述[J].熱帶氣象學報,2009,25(5):621-627.
[19]王騰飛.我國冬季氣溫年際異常的主模態(tài)及其變異的成因分析[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
Prediction method of air temperature and sea ice in winter in the Bohai Sea and the Yellow Sea based on teleconnection
JIAO Yan1,2,CAO Cong-hua1,2,LI Ge1,2,YUAN Ben-kun1,2,JIANG Wen-fei3,YU Qing-xi3
(1.North China Sea Marine Forecast Center of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Qingdao 266061 China;2.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Qingdao 266061 China;3.North China Sea Data&Information Service of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Qingdao 266061 China)
The historical data of air temperature(AT)from NCEP/NCAR and sea ice grades(SI)from SOA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 and SI in winter during 1971—2015 in the Bohai Sea and the Yellow Sea.The prediction model of AT and SI was set up based on the method of teleconnection by selecting SST key areas which have obviously influence on the temperature in winter in the Bohai Sea and the Yellow Sea. Results showed that,both AT and SI had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and they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each other.According to the teleconnection,SST anomalies in the Middle East Pacific Ocean,the southwest of the Bering Sea,the southwest of Indian Ocean and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east Australia were strong precursor signals of AT in winter in the Bohai Sea and the Yellow Sea.The analyses also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good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AT from predicted model and the observation.
the Bohai Sea and the Yellow Sea;sea ice;air temperature in winter;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eleconnection;multiple regression
P731.15
A
1003-0239(2017)01-0019-06
10.11737/j.issn.1003-0239.2017.01.003
2016-03-29;
2016-06-06。
山東省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與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201504,201505);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科技項目(2015B08);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海洋環(huán)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2016YFC1402000)。
焦艷(1987-),女,助理工程師,博士在讀,主要從事海洋氣候預測、海冰預警報技術研究等工作。E-mail:jiaoyan@bhfj.gov.cn
曹叢華(1960-),女,工程技術帶頭人,本科,主要從事海洋環(huán)境預報及海洋環(huán)境數(shù)值模擬。E-mail:caoconghua@bhf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