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春,趙維波,陳梅玲,吳瑞可,閔凡貴, 黃樹武,鄺慧文,張 鈺
(1. 廣東省實驗動物監(jiān)測所,廣州 510663;2. 廣東省實驗動物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663)
調(diào)查報告
2013年~2015年廣東地區(qū)實驗小鼠和大鼠微生物學及寄生蟲學調(diào)查
潘金春1,2,趙維波1,2,陳梅玲1,2,吳瑞可1,2,閔凡貴1,2, 黃樹武1,2,鄺慧文1,2,張 鈺1,2
(1. 廣東省實驗動物監(jiān)測所,廣州 510663;2. 廣東省實驗動物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663)
目的 調(diào)查2013~2015年廣東地區(qū)實驗小鼠和大鼠的病原攜帶情況。方法 本文涉及的樣品主要來源于監(jiān)督檢測的抽樣樣品和委托檢測的送樣樣品,共收集到廣東省12家監(jiān)督單位和32家委托單位樣品。按照國家標準要求的項目及標準外的螺桿菌和小鼠諾如病毒進行檢測。結(jié)果 監(jiān)督檢測和委托檢測結(jié)果存在較大差異。3年中監(jiān)督檢測的小鼠檢出4種病原,包括綠膿桿菌(0.7%)、嗜肺巴斯德桿菌(0.3%)、肺炎克雷伯桿菌(0.7%)和鞭毛蟲(1.7%),未檢出病毒;大鼠檢出1種病原即嗜肺巴斯德桿菌(1.1%),未檢出病毒和寄生蟲。委托檢測的小鼠檢出15種病原,包括綠膿桿菌(3.7%)、嗜肺巴斯德桿菌(5.2%)、支原體(1.9%)、金黃色葡萄球菌(0.7%)、肺炎克雷伯桿菌(0.8%)、螺桿菌(45.3%),小鼠肝炎病毒(8.5%)、小鼠腦脊髓炎病毒(7.0%)、小鼠諾如病毒(16.2%)、鼠痘病毒(0.3%)、小鼠細小病毒(0.5%)、仙臺病毒(0.1%)、鞭毛蟲(11.7%)、蠕蟲(1.0%)、體外寄生蟲(0.1%)。大鼠檢出8種病原,包括綠膿桿菌(3.4%)、嗜肺巴斯德桿菌(8.6%)、支原體(0.9%)、金黃色葡萄球菌(2.9%)、泰澤病原體(4.8%)、大腸桿菌(1.0%)、大鼠細小病毒H-1株(3.0%)、大鼠冠狀病毒(1.0%),未檢出寄生蟲。其中,實驗小鼠7種病原,包括綠膿桿菌、嗜肺巴斯德桿菌、螺桿菌、鞭毛蟲、小鼠肝炎病毒、小鼠腦脊髓炎病毒和小鼠諾如病毒,大鼠2種病原,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泰澤病原體,檢出范圍廣、檢出率較高,而且存在區(qū)域分布特點,即設施污染后能在多次送檢的動物中檢出這些病原。結(jié)論 本研究獲得廣東省實驗大小鼠病原流行情況和分布,這些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為我國實驗動物質(zhì)量標準的制訂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同時也為各動物實驗設施的質(zhì)量控制方案制訂提供依據(jù)。
小鼠;大鼠;病原菌;病毒;寄生蟲
實驗動物作為“活的試劑和度量衡”,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實驗動物的質(zhì)量是保障“活試劑”應用的基礎。目前,國內(nèi)外大小鼠檢測的病原在動物感染中往往呈隱性感染,污染設施環(huán)境,對實驗結(jié)果造成干擾,從而導致錯誤的結(jié)論[1]。同時,不同時間段實驗動物病原的流行情況往往存在差異[2-4]。因此,定期監(jiān)測實驗大小鼠的病原感染,了解實驗動物的病原的動態(tài)流行情況,為我國質(zhì)量標準的制訂提供參考依據(jù),為各實驗設施的質(zhì)量控制提供預防措施,對保障科學研究結(jié)果的準確性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對2013~2015年期間,廣東省實驗動物生產(chǎn)、使用單位的實驗小鼠和大鼠的微生物和寄生蟲進行檢測,檢測項目和檢測方法依據(jù)國家標準的要求。
1.1 材料
1.1.1 實驗動物:調(diào)查的實驗動物品種包括小鼠和大鼠,小鼠品系包括BALB/c、C57BL/6、BALB/c-nu、KM、NIH、ICR、129、C3H等常規(guī)品系以及多種基因工程小鼠,大鼠品系主要為SD和Wistar。小鼠和大鼠都為SPF級動物,所有實驗動物及樣品來源于2013年~2015期間廣東地區(qū)12家監(jiān)督單位和32家委托單位,其中委托單位的小鼠大部分來源于基因工程動物的哨兵小鼠。
1.1.2 試劑及設備:
1.1.2.1 病原菌檢測試劑: DHL、SP、NAC等培養(yǎng)基購自北京陸橋和BD,各種生化管購自法國梅里埃、北京陸橋和杭州天和,各種標準菌株購自ATCC和CMCC,布氏桿菌試管凝集抗原購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還有革蘭氏染色液等。
1.1.2.2 病毒檢測試劑:病毒檢測ELISA試劑盒購自Express BIOS,抗原片購自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
1.1.2.3 寄生蟲檢測試劑: 弓形蟲間接血凝試驗檢測試劑購自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蘭州獸醫(yī)研究所。
1.1.2.4 其他試劑:DNA抽提試劑,PCR試劑,其他主要試劑均采用國產(chǎn)或進口分析純。
1.1.2.5 儀器設備:生化培養(yǎng)箱、生物安全柜、ATB梅里埃鑒定儀、離心機、恒溫搖床、生物顯微鏡、酶標儀、酶標洗板機、恒溫培養(yǎng)箱、PCR儀、電泳儀、凝膠成像分析系統(tǒng)、高速冷凍離心機、恒溫孵育器、漩渦振蕩器、PCR工作臺、冰箱、手術(shù)器械、注射器等。
1.2 方法
1.2.1 采樣:監(jiān)督檢測動物采用現(xiàn)場抽樣動物,委托檢測動物來源各單位送檢動物。
1.2.2 檢測項目及方法:檢測項目根據(jù)《實驗動物 微生物學等級及監(jiān)測》(GB 14922.2-2011)和《實驗動物 寄生蟲學等級及監(jiān)測》(GB 14922.1-2001)的要求進行。檢測方法參照《實驗動物微生物學檢測方法》(GB/T 14926.1~14926.64-2001)以及《實驗動物 寄生蟲學檢測方法》(GB/T 18448.1~18448.10-2001)。部分委托樣品增加了螺桿菌和小鼠諾如病毒的檢測,其中小鼠諾如病毒采用ELISA和IFA檢測,螺桿菌采用PCR方法檢測。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對檢測結(jié)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檢出率表示。檢測結(jié)果應用GraphPad prim5軟件作圖。
2.1 病原檢測結(jié)果
2.1.1 實驗大小鼠病原菌檢測結(jié)果:在監(jiān)督檢測方面,小鼠病原菌檢出3種病原菌,即2013年檢出綠膿桿菌,檢出率0.7%(4/588);2015年檢出嗜肺巴斯德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桿菌,檢出率分別0.3%(2/588),0.7%(4/588);大鼠2015年檢出嗜肺巴斯德桿菌,檢出率為1.1%(2/175)。這些病原菌各年度檢出陽性率沒有規(guī)律,可能與生產(chǎn)單位即時更換或處理動物有關。2014年未做小鼠監(jiān)督檢測。
在委托檢測方面,小鼠病原菌檢出6種病原菌,即綠膿桿菌、嗜肺巴斯德桿菌、支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嗜肺巴斯德桿菌和螺桿菌屬(Helicobacter, H.),除了嗜肺巴斯德桿菌只在2014年檢到外,其它病原菌每年度都能檢出,具體檢測情況見圖1。從3年總體來看,各病原菌的檢出率存在一定差異,如嗜肺巴斯德桿菌為5.2%(45/858)、綠膿桿菌為3.7%(32/858)、支原體為1.9%(16/858)、金黃色葡萄球菌為0.7%(6/858)、肺炎克雷伯桿菌為0.8%(7/858)、螺桿菌屬為45.3%(92/203)。其中螺桿菌屬中,肝螺桿菌陽性率為28.1%(57/203)、嚙齒類螺桿菌為28.6%(28/203)、H. typhlonius為8.3%(10/121)。
大鼠病原菌檢出6種病原菌,即綠膿桿菌、嗜肺巴斯德桿菌、支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泰澤病原體和大腸桿菌,其中除泰澤病原體各年度都能檢到外,其他病原菌的檢測情況存在差異,具體檢測情況見圖2。從3年總體來看,各病原菌的檢出率存在一定差異,如綠膿桿菌為3.4%(4/116)、嗜肺巴斯德桿菌為8.6%(10/116)、支原體為0.9%(1/116)、金黃色葡萄球菌為2.9%(3/104)、泰澤病原體為4.8%(5/104)、大腸桿菌為1.0%(1/104)。
圖2 大鼠委托檢測病原菌檢出情況Fig.2 Testing result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the rats of request examination
2.1.2 實驗大小鼠病毒檢測結(jié)果:在監(jiān)督檢測方面,實驗大鼠、小鼠在3年內(nèi)未檢到病毒;在委托檢測方面,小鼠主要檢出6種病毒,即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 MHV)、小鼠腦脊髓炎病毒(Theiler’s mouse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TMEV)、小鼠諾如病毒(mouse norovirus, MNV)、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 Ect.)、小鼠細小病毒(minute virus of mice, MVM)和仙臺病毒(Sendai virus, SV),其中MHV、TMEV和MNV在3個年度中都能檢測到,2013年還另有檢出Ect.、MVM和SV,具體檢測情況見圖3。從3年總體來看,各病毒的檢出率存在一定差異,如MHV為8.5%(74/875)、TMEV為7.0%(61/875)、MNV為16.2%(48/297)、Ect. 為0.3%(3/875)、MVM為0.5%(4/875)、SV為0.1%(1/875)。大鼠病毒委托檢測只有在2014年檢測到大鼠細小病毒H-1株(rat parvovirus H-1, H-1)和大鼠冠狀病毒(rat coronavirus, RCV),其他年度未檢測到病毒。H-1總體檢出陽性率為3.0%(3/99),RCV總體檢出陽性率為1.0%(1/99)。
2.1.3 實驗大小鼠寄生蟲檢測結(jié)果:在監(jiān)督檢測方面,小鼠寄生蟲2015年檢測出鞭毛蟲,檢出率為1.7%(10/588)。在委托檢測方面,小鼠寄生蟲檢出3種病原,即鞭毛蟲、蠕蟲和體外寄生蟲,其中鞭毛蟲各年度都能檢測到,蠕蟲在兩個年度檢測到,體外寄生蟲在2013年檢出,具體檢測情況見圖4。從3年總體來看,檢出陽性率鞭毛蟲11.7%(93/797)、蠕蟲1.0%(8/797)、體外寄生蟲0.1%(1/797)。大鼠監(jiān)督檢測和委托檢測都未檢測到寄生蟲。
2.2 病原的區(qū)域性檢測結(jié)果
對8個小鼠和3個大鼠實驗動物設施進行病原感染跟蹤,小鼠設施按A到H進行編號,大鼠設施按I到K進行編號。這些設施每年定期進行病原檢測,2013年~2015年期間每個設施送檢大小鼠2~3次,對檢測結(jié)果進行統(tǒng)計。3年中小鼠感染的15種病原中,MVM、SV、體外寄生蟲、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Ect.只在1個年度檢測出,未出現(xiàn)設施的長期污染情況,然而,嗜肺巴斯德桿菌、綠膿桿菌、螺桿菌、鞭毛蟲、MHV、TMEV、MNV檢出范圍廣、檢出陽性率較高,且可在同一設施多個年度反復檢測到(圖5)。
圖3 小鼠委托檢測病毒檢出情況Fig.3 Testing results of virus in the mice of request examination
圖4 小鼠委托檢測寄生蟲檢出情況Fig.4 Testing results of parasites in the mice of request examination
圖5 小鼠病原的區(qū)域性檢測結(jié)果Fig.5 The regional testing results of pathogens in mice
3年中這3個大鼠設施可檢測到6種病原,其中支原體、H-1只在1個設施的1個年度檢測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泰澤病原體可在2個設施的各1個年度檢測出,嗜肺巴斯德桿菌和綠膿桿菌的檢出頻率較高,可在污染設施的不同時間段檢出。
廣東地區(qū)SPF級小鼠2013~2015年檢出病原15種,其中病原菌6種包括嗜肺巴斯德桿菌、綠膿桿菌、支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螺桿菌,病毒6種包括MHV、TMEV、MNV、Ect.、MVM、SV,寄生蟲3種包括鞭毛蟲、蠕蟲、體外寄生蟲。全國實驗動物的引進主要來自北京和上海,因此,我們選擇北京和上海已報道的實驗動物感染情況進行比較。三地實驗動物的病原感染情況基本一致,病原菌嗜肺巴斯德桿菌、綠膿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支原體、泰澤病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病毒MHV、MVM、SV、TMEV、Ect.,寄生蟲鞭毛蟲、蠕蟲仍然是實驗小鼠群體中易檢出的病原,但是,也存在多瘤病毒(POLY)、小鼠肺炎病毒(PVM)和呼腸孤病毒III型(Reo-3)不常見病原的檢出。據(jù)報道,北京監(jiān)督檢測(2012~2013年數(shù)據(jù))SPF小鼠檢出嗜肺巴斯德桿菌、MHV、鞭毛蟲和蠕蟲[2];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8年報道了對390只SPF小鼠進行質(zhì)量檢測的結(jié)果[4],結(jié)果綠膿桿菌、嗜肺巴斯德桿菌、泰澤病原體、SV、MVM、鞭毛蟲為陽性;2011~2012年度北京使用設施中檢出POLY[5]。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比較,在監(jiān)督檢測中,北京檢測出MHV和蠕蟲,而廣東未檢出,但是這兩個病原在廣東委托檢測樣品中檢出,說明廣東地區(qū)實驗動物設施也存在MHV和蠕蟲污染。其次,北京地區(qū)實驗動物新檢出POLY,在廣東未檢出。在上海2010~2014年期間小鼠監(jiān)督和委托檢測的數(shù)據(jù)[3]顯示共檢出14種病原,其中病原菌5種包括支原體、泰澤病原體、肺炎克雷伯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病毒6種包括Ect.、MHV、SV、PVM、MVM、Reo-3,寄生蟲3種包括體外寄生蟲、鞭毛蟲、蠕蟲,比廣東檢出的病原多了泰澤病原體、PVM、Reo-3,少了嗜肺巴斯德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TMEV(螺桿菌和MNV為非國標項目,上海未檢),其中上海新檢出的病原PVM和Reo-3,在廣東未檢出。因此,在動物交換過程中需要引起注意,防止新的病原引入。
螺桿菌和MNV目前是非國標檢測項目,但國外報道小鼠這兩種病原的感染率較高[6,7],同時,國內(nèi)也存在較高的感染率。丁聰?shù)萚8]報道上海的SPF級小鼠的螺桿菌感染的檢出率為29.5%,北京高正琴等[11]報道小鼠肝螺桿菌的陽性率為16.43%[9]。劉芹等報道上海地區(qū)小鼠MNV的感染率為38.89%,田勝男[10]報道北京地區(qū)實驗設施實驗小鼠的MNV感染率達30.9%[12],廣東小鼠的MNV陽性率為37.38%。上述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實驗動物使用較多的3個省市這兩種病原的檢出率都比較高,但是這兩種病原對開展的實驗的影響以及對動物健康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評估。
廣東地區(qū)SPF級大鼠2013~2015年共檢出8種病原,其中病原菌6種包括嗜肺巴斯德桿菌、綠膿桿菌、支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泰澤病原體、大腸桿菌,病毒2種包括H-1、RCV。北京2012~2013年SPF級大鼠檢出細小病毒(25%)、鞭毛蟲(8%)、蠕蟲(6%)[2],與廣東基本不同。上海2010~2014年期間大鼠監(jiān)督和委托檢測出的病原菌包括支原體、泰澤病原體、嗜肺巴斯德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細毒包括SV、H-1、KRV,寄生蟲包括鞭毛蟲、蠕蟲[3],與之相比,在廣東未檢出SV和KRV。H-1和KRV都屬于細小病毒,細小病毒在3個省市的實驗大鼠中都檢測出,說明該病原對實驗大鼠的質(zhì)量影響還是很重要的。
Charles River實驗室對數(shù)年內(nèi)北美和歐洲實驗室的小鼠和大鼠的流行病原進行了調(diào)查[13],統(tǒng)計了超過50萬只小鼠和8萬只大鼠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小鼠主要流行的病原是MNV、細小病毒(包括NS-1、MPV和MVM)、MHV、輪狀病毒(EDIM)、TMEV、螺桿菌、嗜肺巴斯德桿菌、螨蟲、蟯蟲和原蟲(包括多種鞭毛蟲、阿米巴、線蟲、滴蟲等);大鼠主要流行的病原是腺病毒、漢坦病毒、細小病毒(包括NS-1、H-1、KRV、RMV、和RPV)、PVM、RCV、大鼠呼吸道病毒(RRV)、大鼠泰勒病毒(RTV)、Reo-3、SV、CAR桿菌、螺桿菌、產(chǎn)酸克雷伯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肺炎支原體、嗜肺巴斯德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兔腦原蟲、蟯蟲和原蟲(包括多種鞭毛蟲、阿米巴、線蟲、滴蟲等)??梢妵鴥?nèi)外實驗小鼠和大鼠多種病原檢出情況相同,說明主要病原的流行趨勢是一致的。
我們對感染設施進行跟蹤,發(fā)現(xiàn)感染病原存在一定的區(qū)域流行性,小鼠病原嗜肺巴斯德桿菌、綠膿桿菌、螺桿菌、鞭毛蟲、MHV、TMEV、MNV可在同一個設施、不同年度反復檢測到,而大鼠病原嗜肺巴斯德桿菌、綠膿桿菌可在同一個設施多次檢測到,說明這些病原污染設施后可能一直存在,從而形成持續(xù)性的污染。因此,為防止設施的污染,需要嚴格把控動物引進,防止病原的引入。而其他一些病原,包括小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體外寄生蟲、Ect、SV,大鼠的支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泰澤病原體、H-1,都只是在某個年度偶爾檢測到,但是,大鼠細小病毒,泰澤病原體、支原體、SV都是對實驗影響較大的病原,這些病原污染設施后是否持續(xù)存在,目前我們還沒有更多的數(shù)據(jù)支撐。
綜上所述,我國實驗動物監(jiān)督檢測的單位主要是實驗動物生產(chǎn)單位,其流行的病原比較單一、病原檢出率較低,小鼠主要檢出的是綠膿桿菌、嗜肺巴斯德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鞭毛蟲等,大鼠主要檢出的是嗜肺巴斯德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鞭毛蟲等,大部分屬于條件致病病原。從各地報道的檢出病原情況,實驗設施中污染的病原主要包括嗜肺巴斯德桿菌、綠膿桿菌、支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螺桿菌、MHV、TMEV、MNV、Ect.、MVM、SV、鞭毛蟲、蠕蟲、體外寄生蟲等,這幾年中也檢出PVM、Reo-3、泰澤病原體、POLY。然而新病原螺桿菌和MNV在我國的實驗動物的感染率較高,是否需要監(jiān)管國內(nèi)外各個實驗室的要求不一致。
實驗大小鼠的質(zhì)量對科學研究至關重要,提高標準對科學研究是有利的。但是,我國的實驗動物行政許可是核準制,標準在行政許可中具有重要作用,過高的標準將對行政許可的實施帶來困難。我們的數(shù)據(jù)中也顯示,標準要求的很多病原在實際檢測中多年不能檢出,如何尋求一個平衡,既不降低實驗動物質(zhì)量,又能達到管理的要求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目前北京、廣東、江蘇等省市建立有自己的地方標準委員會,充分發(fā)揮地方標準的特點,在修訂國家標準基礎上與地方標準相結(jié)合方式,將有可能解決這個平衡。
[1] 孫倩. 實驗動物學基礎 [M].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2005:97.
[2] 岳秉飛. 北京實驗動物質(zhì)量監(jiān)督檢測概況 [R]. 廣州: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2015.
[3] 魏曉鋒. 上海地區(qū)實驗動物質(zhì)量檢測現(xiàn)狀 [R]. 廣州:上海市實驗動物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站,2015.
[4] 隋麗華, 范薇, 楊敬,等. 實驗動物微生物、寄生蟲抽樣調(diào)查及分析 [J]. 實驗動物與比較醫(yī)學,2008,28(4): 259-262.
[5] 佟巍,張麗芳,向志光. 北京地區(qū)2011~2012年度實驗小鼠POLY 病毒感染情況調(diào)查與分析 [J]. 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13, 23(112): 40-43.
[6] Chichlowski M, Hale LP. Effects of Helicobacter infection on research: the case for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from rodent research colonies [J]. Comp Med. 2009, 59(1): 10-17.
[7] Hsu CC, Wobus CE, Steffen EK, et al. Development of a microsphere-based serologic multiplexed fluorescent immunoassay and a 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 assay to detect murine norovirus 1 infection in mice [J]. 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5, 12(10): 1145-1151.
[8] 丁聰,馮潔,謝建云,等. 應用PCR方法調(diào)查實驗大小鼠螺桿菌感染情況 [J]. 揚州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與生命科學版),2012,33(2): 6-9.
[9] 高正琴, 張強, 賀爭鳴, 等. 肝螺桿菌多重PCR 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 [J].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08, 24(10): 891-895.
[10] 袁文, 張鈺, 劉忠華, 等. 廣東省實驗小鼠自然感染鼠諾如病毒的調(diào)查 [J]. 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10, 20(2): 78-82.
[11] 劉芹,魏曉鋒,田立立, 等. 上海地區(qū)小鼠諾瓦克病毒的檢測分析及病毒分離 [J]. 中國實驗動物學報, 2014, 22(2): 80-85.
[12] 田勝男. 小鼠諾如病毒檢測方法的研究 [D]. 北京: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
[13] KR Pritchett-Corning,J Cosentino,CB Clifford. Contemporary prevalence of infectious agents in laboratory mice and rats [J]. Lab Animals, 2009, 43: 165-173.
Microbiological and parasit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laboratory mice and ra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15
PAN Jin-chun1,2, ZHAO Wei-bo1,2, CHEN Mei-lin1,2, WU Rui-ke1,2, MIN Fan-gui1,2, HUANG Shu-wu1,2, KUANG Hui-wen1,2, ZHANG Yu1,2
(1. Guangdong Laboratory Animals Monitoring Institute, Guangzhou 510663, China; 2.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Laboratory Animals, Guangzhou 510663,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bial and parasitic infection in laboratory mice and ra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15. Methods The samples of mice and rats were collected from 12 supervised and 32 entrusting institut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test items and method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dditionally, the test of Helicobacter and Murine Norovirus were added in some samples. Results There wer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supervisory test and commission test. There were 4 pathogens detected in mice during the 3-year supervisory tests, includingPseudomonasaeruginosa(0.7%),Pasteurellapneumotropica(0.3%), Klebsiellapneumoniae(0.7%) and Flagellates (1.7%), and with on virus. Meanwhile, onlyPasteurellapneumotropica(1.1%) was detected in rats. In contrast, there were 15 pathogens found in commission test of mice, and they werePseudomonasaeruginosa(3.7%),Pasteurellapneumotropica(5.2%),Mycoplasmaspp (1.9%),Staphylococcusaureus(0.7%),Klebsiellapneumoniae(0.8%),Helicobacter(45.3%), MHV (8.5%), TMEV (7.0%), MNV (16.2%), Ect. (0.3%), MVM (0.5%), SV (0.1%), flagellates (11.7%), helminths (1.0%) and ectoparasites (0.1%). At the same time, 8 pathogens were detected in rats, i.e. Pseudomonasaeruginosa(3.4%),Pasteurellapneumotropica(8.6%),Mycoplasmaspp (0.9%), Staphylococcusaureus(2.9%), Tyzzer’sorganism (4.8%),Escherichiacoli(1.0%), H-1 (3.0%) and RCV (1.0%). Some pathogens showed high detection ranges and rates, and ha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which could be tested repeatedly in contaminated facilities, such asPseudomonasaeruginosa,Pasteurellapneumotropica,Helicobacter, flagellates, MHV, TMEV and MNV in mice, as well asStaphylococcusaureusand Tyzzer’s organism in rats. Conclusio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evalence and contamination of pathogens in mice and ra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15, which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production, administration, application and revision of standards of laboratory animals.
Mouse; Rat; Pathogenic bacteria; Virus; Parasite
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3B060400028,2014A070705003,2014B070706006,2015A030302028)。
潘金春(1979-),男,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實驗動物質(zhì)量監(jiān)測和比較醫(yī)學研究。E-mail: jcpan@sina.com。
張鈺(1970-),女,研究員,E-mail: zhangyugzh@hotmail.com。
R-33
A
1671-7856(2017) 02-0064-06
10.3969.j.issn.1671-7856. 2017.02.012
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