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旨在解決原行政訴訟案件存在的“立案難、審理難、執(zhí)行難”等“三難”問題,而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已經開始實施,新的行政訴訟法在收案范圍、訴訟主體方面都有較大的改動。訴訟法與實體法有著天然的互動關系,本文從行政訴訟法修改對行政復議的影響為切入點,對行政訴訟法與行政法的互動關系進行闡述。
關鍵詞:行政訴訟法;行政法;行政復議
中圖分類號:D9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58-01
作者簡介:謝雯琦(1983-),女,漢族,廣東深圳人,湘潭大學,法律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法。
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擴大了受案范圍,使將更多的行政行為納入法院的監(jiān)督和審查之下,更多的行政爭議交由法院解決,對行政權力的監(jiān)督和制約便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
行政復議,是我國行政立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是行政機關對下級或者政府對所屬的行政機關作出的違法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實施的一種監(jiān)督和糾錯行為。在我國行政法的規(guī)定里,復議機關一般是上級機關或上級主管部門(省部級單位的復議機關仍為原機關)。在舊的行政訴訟法中,如果復議機關不更改原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即作出維持的復議決定,那么,當事人即使對復議機關作出的復議決定不服,也只能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列為被告,而不能把復議機關一并列為被告,告上法庭。
在很多行政單位中,并沒有專職的部門或人員負責行政機關的法律事務,當行政機關被告上法庭,且不說最后的判決結果如何,訴訟開始后,行政機關必須安排人員負責訴訟事項,有些媒體還會對一些影響較大的案件進行跟進報道,在現今媒體發(fā)達,傳播迅速的時代,這會大大增加行政機關的曝光率,無形之間產生壓力使得行政機關不得不安排人員花費精力應對行政訴訟,甚至最后承擔敗訴風險。因此,對于復議機關來說,如果繼續(xù)維持原行政行為,那么就必然免于被告上法庭。
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也確實比較普遍,導致行政復議這項旨在內部糾錯和監(jiān)督的制度未能很好發(fā)揮作用。使許多本應由行政復議制度解決的問題被延后推至行政訴訟階段,導致司法機關發(fā)生角色錯位,承擔了不應該由它承擔的責任,并由此產生連鎖反應,無法形成科學的行政爭議解決體系。法律是一種誘導機制,它通過責任的配置和規(guī)則的強制,迫使產生行為外部的個體將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轉化為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使其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完全責任,從而通過個體的最優(yōu)選擇實現社會最優(yōu)。根據修改后的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無論復議機關作出維持還是變更的復議決定,當事人若不服復議決定而提起行政訴訟,復議機關都要作為被告參加訴訟。這就使得復議機關在作出復議決定時,必然會顧慮到之后可能產生的訴訟壓力和訴訟風險,進而推動復議機關對原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謹慎審查。這項法律條文的修改激活了復議制度,長遠看,復議制度的良好運轉,也有利于行政爭議的盡早化解,不必將所有行政爭議最后都推向法院,無形中節(jié)約了訴訟資源,提高了矛盾解決效率,節(jié)約社會成本。修改后的行訴法第三條明確規(guī)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托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該條靈活地規(guī)定了行政機關負責人的應訴義務。行政機關被列為被告,出庭義務會增加其法律責任感,也能使當事人感受到法治力量,久而久之,有利于法律權威性的樹立。
但是,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第1款規(guī)定,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情形不屬于“復議維持”,按此規(guī)定,若復議機關不受理復議申請,就可以避免做共同被告,此規(guī)定是否會導致行政復議立案難度增加?如果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作為被告而以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申請的話,便會嚴重影響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而且與行政訴訟法修改的初衷也是相違背的。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法作為程序法與實體法有著天然的互動關系,也能看出因為行政法在具體適用時出現的障礙,促使了行政訴訟法的部分內容修改。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在增強行政訴訟程序保障的同時也增強了行政法的法律權威性,提高了具體行政制度例如復議制度的適用性,最終實現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官民”和諧,從而保障公民的權利。
[參考文獻]
[1]董皞.論行政審判對行政規(guī)范的審查與適用[J].中國審判新聞半月刊,2015-5-20(116).
[2]周漢華.我國行政復議制度的司法化改革思路[J].法學研究,2004(2).
[3]張維迎.英國行政裁判所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320-321.
[4]王春業(yè).論復議機關作被告的困境與解決[J].南京社會科學,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