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國《保險法》及相關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在不足額保險下,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向第三者的索賠權順序問題,也沒有具體規(guī)定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問題,從而導致了在保險標的發(fā)生損害時,二者對追償所得分配的爭議。本文認為,在不足額保險情形中,對代位求償額被保險人優(yōu)先原則較為合理。
關鍵詞:不足額保險;代位求償權;損害賠償權;代位求償額分配
中圖分類號:D922.2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180-02
作者簡介:謝仙莉(1992-),女,漢族,陜西商洛人,長春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商法。
一、不足額保險中兩種權利的沖突情形
我國《保險法》中雖未直接規(guī)定保險人代位求償權,但第60條第1款之規(guī)定實則是間接規(guī)定了保險人享有代位求償權。本文所述的保險人代位求償權,是指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支付保險金以補償其遭受的損失之后,向本負有賠償責任的第三人追償?shù)臋嗬?;被保險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指對于第三人造成的損害,被保險人對其的賠償請求權。
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和被保險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并存時,并不必然存在優(yōu)先性的沖突。比如,發(fā)生保險事故時,被保險人已經(jīng)從保險人處獲得足額補償,為了避免被保險人獲得額外利益,只需保險人單獨行使代位求償權。但是,倘若被保險人未能從保險人處得到保險金以補償所有損失,根據(jù)我國《保險法》第60條第三款之規(guī)定,被保險人仍可繼續(xù)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同時保險人也可以在其賠償范圍內(nèi)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求償權,從而產(chǎn)生兩種權利的沖突。
根據(jù)我國《保險法》第55條第四款規(guī)定,基于不足額保險的比例賠償原則,保險金定然不能補償被保險人的所有損失,所以兩種權利優(yōu)先性的問題普遍存在于不足額保險合同中。當然,在實踐中,考慮到除外責任和免賠額等因素,足額保險情形下,被保險人的損失通常也難以得到完全,故也會出現(xiàn)兩種權利優(yōu)先性的問題,但本文暫不討論此情況。
二、不足額保險中兩種權利沖突時的處理規(guī)則
不足額保險中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和被保險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發(fā)生優(yōu)先性沖突時,怎樣處理兩種權利行使的優(yōu)先順序以及如何分配將第三人支付的有限賠償金問題,理論上有以下三種方法:
(一)保險人代位求償權優(yōu)先即保險人優(yōu)先獲得第三人的賠償金額,填補其因承擔保險責任產(chǎn)生的損失后,如果該款項還有結余,再分配給被保險人。在英國法中,定值保單情形下,如果兩種權利產(chǎn)生沖突一般采用保險人優(yōu)先的處理規(guī)則。
(二)被保險人損害賠償請求權優(yōu)先即被保險人優(yōu)先獲得第三人的賠償款,填補其全部損失后再將結余分配給保險人。這一觀點是對“完全補償原則”(“made whole”rule)作狹義解釋的結果。依據(jù)該原則,即便保險人已經(jīng)基于保險合同向被保險人賠付,但在被保險人就保險標的之財產(chǎn)損失得到補償之前,保險人不得對第三人行使代位求償權。
(三)比例分配法即按照保險金額與保險價值的比例,把第三人的賠償款分配給保險人與被保險人。此時代位求償權的本質(zhì)是被保險人的債權請求權的分割,割讓一部分損害賠償請求權給向保險人。因為法律規(guī)定了被保險人有權向第三人就未完全受償?shù)牟糠终埱筚r償,因而二者對第三人的賠償金有權平等受償,按比例分配。①
三、處理規(guī)則之分析及選擇
假設不足額保險的承保比例為80%,被保險人的實際損失(L)為100,保險人的賠付金額(P)為80,保險人依靠代位求償獲得金額(S)分別為60(即S
P)。分別按照(1)保險人代位求償權優(yōu)先,被保險人分配額A=S-P(S≥P),A=0(S
分配方式代位求償所得額(S)對被保險人分配額(A)對保險人分配額(I)被保險人總受償額P+A被保險人受償率(P+A)/L賠付收回率I/P
(1)600608080%75%9010809090%100%
(2)602040100100%50%902070100100%87.5%
(3)6012489292%60%9018729898%90%
以被保險人的立場,最佳受償結果應該是被保險人獲得最大的受償率,即最大的(P+A)/L值。以保險人立場,最佳分配結果應該是賠付收回率最大,即I/P值最大,并且考慮到保險人不能從中獲得不當?shù)美?,故該值應該小于等?00%。無論是S 根據(jù)(1),如果保險人從第三者得到的賠償?shù)陀诒kU金額,被保險人將不會得到任何補償,這是違背保險的基本功能和目的的,即幫助投保人的轉移風險。即使從第三人處獲得的賠償金額高于保險金額,也未改變其完全立足于保險人利益本位的基本態(tài)度,同樣違背保險合同為被保險人轉移危險的基本功能,無益于保險合同雙方的利益均衡。 在(2)方式下,被保險人的受償率達到了最大化,保險人的賠付收回率隨代位求償額的增多而增大,且不會存在不當?shù)美那闆r。根據(jù)保險的損失賠償原則,保險賠償?shù)淖饔脙H僅是彌補被保險人所受損失,并非是幫助被保險人因保險賠償而獲得額外利益。代位求償制度的中心意圖就在于防止被保險人因為保險獲得“過量補償”。如果沒有“過度補償“,保險代位求償權制度不應限制被保險人。所以,在獲得充分補償之前,被保險人有優(yōu)先受償權。此外,保險人的賠付收回率與代位求償額呈正相關對保險人積極實現(xiàn)代位求償權有促進作用。 在(3)方法下,被保險人能否獲得完全補償,取決于兩方面,一是第三人的賠償能力,二是保險金額與保險價值的差距大小。當?shù)谌巳狈r償能力時,則被保險人獲得賠償?shù)某潭戎饕杀kU合同中確定的分攤比例決定。該方法較(1)(2)來說對被保險人的保護力度居于強弱之間,具有折中色彩。但是,比例分配方法的條件是在保險金額范圍內(nèi),保險人與被保險人按照保險金額與保險價值之間的比例共同承擔損失。但針對不足額保險的“第一危險賠償”的賠償方式,代位求償比例分配方式的合理性則會產(chǎn)生動搖。 綜上所述,在不足額保險中,當保險人代位求償權與被保險人損害賠償請求權發(fā)生沖突時,對代位求償額采用被保險人優(yōu)先原則較為合理。 [注釋] ①郭建標.保險代位求償權若干法律爭議問題之探討[J].法律適用,2011(5):31. [參考文獻] [1]馬寧.論保險人代位求償權與被保險人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沖突[J].法學家,2013(2). [2]武亦文.保險人代位權與被保險人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受償順序[J].比較法學,2014(6). [3]雷桂森.保險人代位權與被保險人求償權的沖突與處理[J].法律適用,2011(5). [4]傅廷中.保險法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