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隱的思念,悠悠的愁怨;若隱若現(xiàn),忽近忽遠……
編者按
由中宣部等四部門聯(lián)合發(fā)起,中央電視臺承制的大型紀錄片——《記住鄉(xiāng)愁》三季一百八十集播出以來,已突破一百億人次的收看紀錄。
該片以鄉(xiāng)愁為情感紐帶,以古村落和古鎮(zhèn)為載體,尋找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和根源流脈。無論是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游子,還是“蓬門今始為君開”的守望者,都從片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黨建網(wǎng)《黨建電視》欄目特邀《記住鄉(xiāng)愁》文字統(tǒng)籌郭文斌,本刊記者王碧薇擔任主持,給大家講述《記住鄉(xiāng)愁》拍攝中的故事。
主持人:首先請您談談為什么要拍《記住鄉(xiāng)愁》這部紀錄片?
郭文斌: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上強調,依托現(xiàn)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鄉(xiāng)愁不僅僅是對鄉(xiāng)音鄉(xiāng)味、青磚黛瓦和阡陌桑田的情感依戀,更蘊藏了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2014年6月,《記住鄉(xiāng)愁》紀錄片正式啟動拍攝,旨在通過電視手段,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故事化、生活化、審美化、系統(tǒng)化地傳達出來。首先,我們找到的是一個最有泥土氣息,也最有根基感的這么一個載體,那就是中國的古村落和古鎮(zhèn)。之所以“古”,就意味著它有歷史,意味著它積淀深厚。每集大概就是三到四個故事,把古鎮(zhèn)上、古村落里面最有鄉(xiāng)愁含量的那些細節(jié)就帶出來了。比如說,風俗人情啊,世道人心啊,包括最能跟我們的記憶勾連的那些家訓啊,祠堂啊,家譜啊,炊煙啊,雞鳴啊,狗吠啊,等等,這些情感點的核心部分,其實就是傳統(tǒng)文化里面能夠讓每一個人找到共鳴點的那種文化基因。
主持人:那我很好奇啊,《記住鄉(xiāng)愁》現(xiàn)在已經制作完成一百八十集,這些古村落和古鎮(zhèn)你們是怎么篩選出來的?
郭文斌:第一季和第二季,一百二十集拍攝的是古村落;從第三季開始就移步于古鎮(zhèn)了,古鎮(zhèn)按計劃也要拍兩季一百二十集;接下來還要拍古街區(qū)、歷史文化名城。除第一二季的大前提是住建部公布的傳統(tǒng)村落,其他地方一般是由各地推薦,之后由劇組篩選,篩選之后派攝制組踩點確認。
主持人:在這些故事當中,最讓您震撼的是哪些細節(jié)呢?
郭文斌:最讓我震撼的,那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哦,讓人驚嘆!它就像空氣和陽光一樣,滋養(yǎng)著我們這個民族,它在大地上原來充當了如此重要的角色。我把它叫作“母親喚歸的聲音”。一個孩子在外面玩,找不到家了,走丟了,這個時候,媽媽的一聲喚歸的聲音,就是這個世界上最溫暖的聲音。而我們卻常常和它擦肩而過,常常對它忽略甚至存在偏見,還有微詞。我當時有個感覺,我們大不孝啊!這就是一個強大的震撼,漸漸成為一種情感上的旋律,在心靈中回蕩。
主持人:就像游子一樣,有傳統(tǒng)文化媽媽的這么一聲呼喚,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根,找到我們從哪里來的。
郭文斌:您講得很好,就這個感覺。比如,在西藏的昌珠鎮(zhèn),有一個小伙子在田里勞作,突然發(fā)現(xiàn)有一臺拖拉機正在倒車,一個小孩子快要被碾在下面了,他過去把那個小孩子一下子搶救出來,就失去了知覺。等他醒來已經躺在醫(yī)院里,殘酷的事實擺在面前,他將永遠失去一條腿。他當時才20歲,未來生活怎么辦?但是小伙子目光里全是擔當。他說,在那個時候一條腿就顯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這個小孩子救下來。
在四川德勝村,兩個小伙子因為口角發(fā)生爭執(zhí),動手了,一個把另一個的眼睛給打瞎了。肇事者逃逸,沒想到受傷的小伙子不但沒有抱怨,而且?guī)驼厥抡叩膵寢尫N莊稼,因為他媽媽沒人幫忙嘛。記者問他,你怎么做到這一點呢?他說:他也不是故意把我眼睛打瞎的,我如果記著仇恨,他不快樂我也不快樂,我把這個仇恨忘掉,他快樂我也快樂。
主持人:這句話說得真好!
郭文斌:對。像這種故事,在一百八十集節(jié)目里面很多很多。在廣西羅鳳村,每天早晨,大家在上工的時候,把要賣的菜拿到市場,懸掛在樹上,在旁邊放一個收錢的袋子,把菜標明價格,人就走了。需要買的人呢去把菜拿上,主動把錢放在錢兜里面,也走人。就是說賣家和買家是不見面的,二百年來沒有發(fā)生過誰多拿了菜、誰少給了錢的情況。你說讓人感動不感動?
主持人:這是需要多么講誠信,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才能做到的一件事情??!
郭文斌:是啊,這種故事如果不是央視記者通過鏡頭給我們打撈上來,會有人相信嗎?古人有句話叫“百姓日用而不覺”,就是說你天天在用,就像空氣和陽光一樣,而你居然忽略了它。我們在走進每一個村落的時候,在最后一個節(jié)目形成的過程中,其實是對傳統(tǒng)文化敬意的形成,包括對它的一種感恩心的形成。
主持人:第三季跟前兩季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看點呢?
郭文斌:因為第三季是古鎮(zhèn),從內容、框架、故事、類型上與第一季和第二季就有所不同。古村落我們知道,是以家族為主要的故事單元。古鎮(zhèn)就是天南海北的人都在這兒了。如果說第一季側重表現(xiàn)大自然的自然之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文化之美,夫唱婦隨父慈子孝的那種倫常之美,包括“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道德之美和生命自覺,第三季則重點表現(xiàn)誠之美、信之美,特別是義之美了。如果說家族這個單元它有血緣關系,那么古鎮(zhèn)上更多的就是一種商業(yè)合作關系。那就是說,在一個家族單元里面,五世同堂,其樂融融,就可以理解。如果一個古鎮(zhèn),幾千人處得其樂融融,沒有對抗、沒有糾紛,更能證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
主持人:《記住鄉(xiāng)愁》被譽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接地氣的精品力作”,這么一個宏大的主題,如何讓觀眾通過屏幕就能聞到濃濃的鄉(xiāng)土味兒呢?
郭文斌:要想讓觀眾聞到鄉(xiāng)土味,節(jié)目就要進入鄉(xiāng)土?!队涀∴l(xiāng)愁》絕對不做大文章,而講小故事。用制片人王海濤的話說,就是通過一個個孔融讓梨式的小故事,讓觀眾小中見大地感受深邃的傳統(tǒng)文化。我也常常給編導們建議,細節(jié)、細節(jié)再細節(jié)。既然是細節(jié),它就是一株一株莊稼,一朵一朵鮮花,一縷一縷炊煙,所以它肯定就是鄉(xiāng)土的,它就是接地氣的。在討論片子的時候,我常給編導建議,要把每一個故事看成一棵故事樹。它是怎么長出來的?根在哪里?枝干在哪里?這個果實是怎么結出來的?那么,它一定是帶著泥土氣息。
主持人:是,從您的描述里面,我能感受到。
郭文斌:我們就是拒絕假、大、空,只要片子上來是口號式的,一般都會打回去,要重拍,打回去重拍的很多。我們拒絕概念化拍攝,就是說進入這個村子的時候,不要帶著概念,也不要帶著主題下去,先走進去,走進去找感動點,通過感動點來歸納主題。
這些古村落和古鎮(zhèn),有相當多的被媒體反復拍攝過了,你要找到新的故事點是很難的。比如,寧夏有單家集這么一個村子,它是毛主席當年住過的地方。古今中外多少名記者都拍攝過了,那在這個點里面我們怎么找到鄉(xiāng)愁?第一天去,兩位編導說大形態(tài)不符合節(jié)目要求;第二天再去,從回漢民族團結的方向找人物和故事,結果許多珍貴細節(jié)就像泉水一樣涌出來了。比如,這個村當年已經有4座清真寺了,但是占人口少數(shù)的漢族還沒有一個可以進行精神性活動的公共平臺,回族群眾就主動集資蓋了一座關岳廟。由此,我們就稀里嘩啦地采訪到了許許多多非常感人的回漢民族團結的故事,后來把編導們都看哭了,播出來影響特別好。那種回漢民族之間的團結、尊重,確實能讓我們感受到古人講的那種大同社會的感覺。求同尊異,那種尊重感就出來了,把那個“尊”字拍足了,就打動人。
主持人:《記住鄉(xiāng)愁》就好像是一股清流,洗滌了人們心里沉積的一些灰塵。我想知道,這部片子承載了哪些社會責任?
郭文斌:如果往大一點講呢,就像我在文章里面曾經寫到過的,《記住鄉(xiāng)愁》為我們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一個宏大理想提供了模板??梢宰鲆粋€簡單的推理,一個村落,幾百人幾千人,其樂融融地過這么幾百年,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個古鎮(zhèn)上那么多的人,百家姓,但沒有打官司的,沒有仇殺,沒有對抗,即便有矛盾,也通過一種很好的方式把它妥善地解決。把它放大,不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模板嗎?這就像《大學》里面講的,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把一個家做好了,就是一個國?。?/p>
如果從小一點講,就實現(xiàn)中國夢來講,它也提供了一種文化自信和文化支持。一個村子實現(xiàn)了它的夢,放大就是中國夢;一個村子從衰敗到興旺發(fā)達,能完成它的復興,就有理由相信這一套文化一定可以讓中華民族復興。這是一個簡單推理。
從個人單元來講,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人們活得很焦慮、很抑郁,心理學家講13個人里面有一個焦慮癥、一個抑郁癥患者,因此給社會帶來的問題也很多。那么這個原因在哪里呢?《記住鄉(xiāng)愁》其實給了我們答案。古人主張在低成本的生活現(xiàn)場找到最大幸福。而現(xiàn)在我們把人們引導到在對象物中找幸福,而在對象物中找幸福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他永遠找不到幸福,他就焦慮。從《記住鄉(xiāng)愁》中,我們看到,古人是從內心尋找幸福的,從內在的那種崇高感里面、溫暖感里面去尋找。比如說,我孝敬我的爸爸媽媽,我幸福了;我尊敬我的老師,我幸福了;我善待了這一塊土地,我幸福了;我保護了這一處源泉,我幸福了;我保護了這一片森林,我幸福了……他在奉獻的過程中體會幸福,他跟從車子、票子、女子、位子等等外在環(huán)境找幸福,是兩個方向。我們在《記住鄉(xiāng)愁》里面,看到的更多的是人們在一種利他中、奉獻中享受生命。
主持人:是的,說得非常好。
郭文斌:我一直倡議讓《記住鄉(xiāng)愁》進學校,青少年把節(jié)目看了,他把幸福的概念重新作一個定義,對他的一生都意義重大??垂湃私逃⒆樱墙o他不同的層面,從物質層面到情感層面,再到道德層面,不斷超越,讓孩子享受那種超越感。他們的教育是從擴展孩子的心量下手的。錢學森這個家族很厲害,為什么這么厲害呢?一看家訓“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就知道了。一件事情只對我好,不干;對天下人好,一定要干。但是我們今天的教育呢?反過來,是孩子狹小心量的教育,一定要爭第一,一定要唯我獨尊,那么最后肯定焦慮啊。
所以,我一直在講一個觀點,真的能夠把《記住鄉(xiāng)愁》認認真真地看完,那些民族自信心喪失者自會重建信心,文化虛無主義者自會走出虛無,道德悲觀主義者自會找到樂觀,迷茫無助的人自會找到人生方向。
主持人:非常感謝您與我們分享了這么多《記住鄉(xiāng)愁》的精彩故事。
(責任編輯:王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