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庚
《忍經(jīng)》中的處世之道
李長庚
“忍”是指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為了求得和諧、和睦而采取隱忍、謙退、避讓的態(tài)度。中國古代留下了許多“忍”的格言和故事。元代人吳亮,搜羅了自先秦至宋代173條有關“忍”的典型故事和言論,編成了《忍經(jīng)》。為了避免人們對于“忍”的誤解,吳亮在《忍經(jīng)》的序言中對“忍”進行了嚴格界定。他認為“忍乃胸中博閎之器局,為仁者事,唯寬、恕二字能行之”?!度探?jīng)》中以“忍”為原則的處世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有容乃大”?!叭荨迸c“忍”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本質上講,“忍”首先是一種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克己功夫。吳亮所引的第一條言論是《周易》損卦之《象辭》,“君子以懲忿窒欲”,意即抑制憤怒、控制情欲??刂普{節(jié)自己情緒,不為小事所困擾和影響,才能辦成大事。忍住自我的不良情緒的同時,意味著必須包容、容納別人的過錯。我們常說的“有容乃大”,最早出自《尚書》,原文為“成王告君臣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濟者,成功也?!叭獭笔浅删蛡ゴ笫聵I(yè)的必要條件,“容”是道德高尚的必然要求。此外,《忍經(jīng)》還講述了韓信“忍”的故事,來說明“忍”對于成就一番事業(yè)的重要性。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因為他有遠大的志向,沒有逞匹夫之勇,忍小而謀大,“動心忍性”,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yè)。對于今天的領導干部而言,“忍”的意義在于: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得失,進退榮辱,不為生活小事影響大局,放眼長遠和未來。
“犯而不?!?。這是《論語》中顏回的話,意思是被人冒犯卻不去計較。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相處,難免發(fā)生矛盾摩擦。當一個人遇到利益被侵犯或者尊嚴被人冒犯的情況時,要心平氣和地協(xié)商處理,盡量化干戈為玉帛。忌大動肝火,脾氣暴躁;忌錙銖必較,睚眥必報;更忌爭強斗狠,冤冤相報。忿爭的結果是“忿而爭斗損其身,忿而爭訟損其財”。小矛盾爭執(zhí)處理不慎,有時會釀成大禍,嚴重的會造成傾家蕩產(chǎn)、家破人亡的悲劇?!度探?jīng)》引彭令君言:“一朝之忿可以亡身及親,錐刀之利可以破家蕩業(yè),故忿爭不可以不戒?!闭绻胖V所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忍”也是一種心性涵養(yǎng)的定力,是官德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度探?jīng)》引《呂氏童蒙訓》云:“當官以忍為先:忍之一字,眾妙之門,當官處事,尤是先務。若能清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辦?”為官者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棘手難纏之事,猝然而臨之,更需要忍字當頭。《呂氏童蒙訓》亦云,“當官者先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中”,即慎重周詳?shù)靥幚硎虑?。特別是那些面對群眾矛盾糾紛的干部,處事應該心平氣和,慮事周詳,力戒暴躁魯莽。
“唯得忠恕”?!爸宜 奔仁侨寮摇皭廴巳艏海萍杭叭恕钡娜蕫劬竦捏w現(xiàn),也是儒家主要的處世原則。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處世無非兩件事:對己和待人,即對內和對外,“忠恕”是對外的原則,對自己不適宜。吳亮引范仲淹次子范純仁的話:“忍就是‘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薄度探?jīng)》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宋朝宰相韓琦晚上寫信,一個侍衛(wèi)士兵舉著蠟燭站在旁邊照明。由于士兵疏忽大意,蠟燭傾斜燒到了韓琦的胡須,韓琦急忙用衣袖拂滅,繼續(xù)寫字。過了一會兒,他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換了一位士兵。韓琦擔心主管鞭打懲罰那位士兵,就命令將人帶回來,說:“不要換掉他,他已經(jīng)知道怎樣舉蠟燭了?!鼻赫吣軓谋?,委屈自己的人,就能與其他人相處融洽。今天我們講“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體現(xiàn)的就是忠恕之道。為人處世,應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凡事先從自身找問題,不要苛責他人。
“相忍為安”。對于群體而言,只有大家相互忍讓和包容,群體內部關系才能和諧融洽?!度探?jīng)》敘述了弟兄倆爭田產(chǎn)的故事。太守勸他們說:“天下難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產(chǎn),失兄弟心,如何?”不能為了利益,而失去了親情友情。對于家庭內部成員而言,長期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利益糾紛、性格沖突、言語沖撞在所難免,“忍”是保持家庭關系以及社會關系和諧的必要條件。
總之,“忍”的處世原則不是膽小怕事,不是明哲保身,也不是無原則和無是非觀念地妥協(xié)退讓,更不是姑息縱容,而是體現(xiàn)仁愛襟懷、寬宏氣量、忠恕之道的處世智慧。
(摘自2017年8月30日《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