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彥
(呂梁學院 歷史文化系,山西 離石 033001)
喪葬習俗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一個歷史的漸進過程,它伴隨人類文明的始末,并且深深印上當?shù)匚幕睦佑 I轿鞯靥幦A北平原之西,“其東則以太行為之屏障;其西則大河為之襟帶;于北則大漠、陰山為之外蔽;而句注、雁門為之內(nèi)險,于南則首陽、底柱、析城、王屋諸山濱河而錯峙、又南則孟津、潼關,皆吾門戶也”[1]7038。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特殊性,南部處在中原文化區(qū),北部則處于游牧文化區(qū),獨特的二元文化孕育了山西極具特色風俗民情。呂梁山由北向南橫貫山西,受北部游牧文化與中原農(nóng)耕文化的雙重影響,二位一體的文化交融使得呂梁地區(qū)形成了具有當?shù)靥厣膯试崃曀住?/p>
訃聞報喪:長輩死亡,富豪人家發(fā)訃聞,在白紙上將故者的生年死日時分及出殯日期寫明,分送親友;一般平民百姓則由孝子身穿孝服,赴親友家叩頭報喪,并請如期參與喪禮。
入殮:人死后,死者家屬先將一張黃表紙(黃昏紙)燒著,從門口向天拋出,用來告慰上天人已歸西。將衣衾棺木備齊,暫放床上,候親屬娘舅輩到后,方能入殮封棺。死者遺體穿著,富家綢緞衣褲、男袍女裙、鞋帽、內(nèi)衣等五身,不許結扣,衣服顏色男性為黑色或深藍色,女性一般為紅色??诤鸹蜚y質(zhì)小錢(口含錢),為元寶狀;貧寒之家只穿布衣兩三身不等,口含銅質(zhì)小錢一枚。之后為死者點長明燈放在床頭,一直到死者下葬三天內(nèi)燈不滅。棺材一般為松、柏木質(zhì),長7尺2,寬1尺8,表面畫龍、鳳。內(nèi)置七星板,每個兒女給棺木的七星板上鋪麻絲各一條,面部蓋麻紙一張。兒女齊集后,將遺體放入棺內(nèi)。用面做成硬條狀,稱為打狗面棒,顧名思義就是作為死者在黃泉路上打狗用的,數(shù)量為死者的年齡數(shù)加天地,放在死者手中。同時,放面餅(獻餅)作為死者路上食用,數(shù)量與打狗面棒相同。在棺材內(nèi)放入麻錢,數(shù)量與獻餅相同。放入鎮(zhèn)木,包括雞架木、生鐵、五色石、桃弓、柳箭、蘆葦穗、馬蓮籽七種,用來鎮(zhèn)壓死者詐尸,之后封棺。
祭悼:入殮之后,搭靈棚祭悼。靈堂內(nèi)設死者照片、童男童女、觀音、馬、轎及死者用的生活物品。男女孝子全身白孝衣,守護靈前。親友上素馕祭奠。富戶和小康之家,于前3日開吊,親友吊奠,僧道誦經(jīng),鼓樂舉哀。親戚按遠近為序上香焚紙,獻供品。迎祭時,先是本族,謂“堂祭”,后是外祖、娘親,再是姑、姨、姐、妹。朋友不分遠近。隨到隨祭。通常死者家屬會為來祭悼的親戚朋友準備喪宴,并設有禮房。很多人家會在靈堂前搭戲臺,唱戲為死者送行。
發(fā)引:即出殯,起喪抬棺上墳。僧道鼓樂導引,后隨紙人、紙橋、紙馬、金山、銀山等陪葬紙扎。孝子以白布躬身索引棺材,手持引魂板(柳木上綁白紙條)走在最前面。富者16人抬,一般人家8人抬,親朋家族尾隨棺后。親朋和僧道只送出村外,兒孫送上墳地安葬。
安葬:安葬前幾天要先打好墳墓。擇吉地挖土坑八九尺深。再挖小窯一孔。安葬時,將靈柩下坑入小窯,用土掩埋,堆成圓墓。
服三:葬后三天,上墳祭奠,叫服三,俗稱暖窯。當日,死者兒女及近親上墓,用香油炸油糕或饅頭祭奠,燒化樓、臺、亭、閣、院墻等紙扎,表示已為死者安置了舒適的住處,是件喜事,不動哭聲。若死者死時犯七或犯八,即死于初七、十七、二十七或初八、十八、二十八時,到陰間要受到閻王爺?shù)谋薮颍覍僖霭灼?、白傘,插在去墓地的路上和墓旁,便于死者的亡靈在傘下躲避閻王爺?shù)淖反颉?/p>
過七:從死者壽終之日起,要舉行七個七日祭奠。頭七、三七、五七較為隆重。親友攜兒帶女上墳悼祭。直系親屬準備素馕(用白面蒸成桃、佛手、豬、羊等)一套16個、22個或48個不等。此后還有百日、周年等祭悼活動。
寄埋:即臨時埋葬暫不入墳。一種是死者上有父輩或祖輩健在,墳中無法定穴,只得祭埋;另一種是夫妻死亡一人,另一人健在,不能入墳定穴;再一種是由于“墳不空”、“日主不好”等原因,當年不能入墳。祭埋多在靠坡靠崖的自然穴洞或廢棄山圈之內(nèi)。祭埋時間長短不等。
合葬:夫婦同入正穴為合葬,俗稱“上山”就是上祖墳。事主請陰陽先生擇定良辰吉日,設靈堂隆重祭奠三天,然后進行合葬。
少亡與夭折不入墳。12歲以下死者,不能打墓入墳,將尸體壘在土洞或石崖內(nèi),兩歲以下幼兒死亡不裝棺,用谷草包裹棄于荒野。
從當?shù)氐脑岫Y儀式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靈前唱戲這一環(huán)節(jié),唱戲是娛樂節(jié)目,進入喪禮有些匪夷所思。但在明初,戲曲已經(jīng)進入民間喪葬禮儀,雖然經(jīng)過歷代統(tǒng)治者的嚴厲禁止,仍然屢禁不止、延續(xù)至今。在喪禮期間唱戲與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禮制相違背,但在民間廣為流傳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
首先,很多富戶為顯示自家富足,提升自家在當?shù)氐闹群偷匚?,借著家中有喪事大辦葬禮,在靈堂前搭臺唱戲,引來眾人圍觀,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其家族的知名度。
其次,年過六七旬的老人逝世,稱為喜喪,眾人皆為死者能壽終正寢感到欣慰,死者家屬從心理上也能接受在葬禮上唱戲,為死者送最后一程。
最后,喪葬戲曲的哀傷曲調(diào)可以使人觸景生情,想起死者的生前種種事跡,不由落淚甚至大哭,有發(fā)泄情緒的作用。
上面的葬禮儀式中到處可見的是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子。孝道是傳統(tǒng)喪葬禮儀的核心,從為死者放獻餅,燒紙錢,燒亭、臺、樓、閣等紙扎就能充分體現(xiàn)出儒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孝道觀?!笆股廊缃K若一,一足已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報也”,“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睂Υ勒呔酮q如活著時一樣,一日三餐供獻,生前用過物品,死后亦帶進墓穴[2]。孝子在死者從入殮到出殯再到過七等一系列活動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當?shù)厝丝磥硇⒆釉谠岫Y期間的表現(xiàn)好壞,直接決定了他以后在當?shù)氐纳鐣匚缓兔暤暮脡?。葬禮結束后,死者的財產(chǎn)要經(jīng)過再分配,孝子的表現(xiàn)也決定了他在財產(chǎn)分配中所得的份額。有些家庭可能平時兄弟不和睦,但是在葬禮期間為了齊心協(xié)力辦葬禮,都會放下眼前的分歧,最終可能會因為一個葬禮而使得家族人員更團結和諧,社會秩序得到穩(wěn)定。
中國傳統(tǒng)鬼神思想一直存在人們的思想觀念里,在喪葬習俗里也處處能體現(xiàn)出來。中國古代有“敬鬼神而遠之”的說法,繁瑣講究的葬禮儀式,一方面是對死者的尊敬,另一方面也能體現(xiàn)生者對鬼神處處禁忌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在死者棺材里放上鎮(zhèn)木就是為防死者詐尸,對親友不利。服三、過七等只有在具體的時間家屬才會去為死者祭悼,其他時間是很忌諱去墳地,即對生者不利。且人們都認為葬禮的好壞以及墓地的選擇都會影響家族興旺和人丁多少,因此都會在葬禮儀式中請佛道僧人為死者念經(jīng)超度,并請陰陽先生看好墓地風水。風水觀念自古就有,《辭源》給“風水”定義是,“指宅地或墳地的地勢、方向等。舊時迷信,據(jù)以附會人事吉兇禍福?!盵3]如果有家屬夢見死者,第二天就一定會占卜算卦并為死者禱告,祈求死者保佑家里平安。對死者的小心翼翼更多地體現(xiàn)了對生者的重視和關注。
從當?shù)氐脑岫Y儀式中仍然很明顯的能看出很多的遺風陋習,需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改革和教育才能使人們思想觀念得到改變。
首先,人們一直認為葬禮的排場越大,花費越高,就越孝順,能得到大家的夸贊,炫耀門風,否則就是不孝。這種思想觀念就導致了攀比、鋪張奢侈之風盛行。有人甚至因為要大辦喪禮而欠債累累。這種現(xiàn)象的長期存在不利于社會經(jīng)濟的健康發(fā)展,更不利于人類文明的進步。
其次,葬禮中迷信之風盛行,墓地的鋪張浪費和大量用地,使得中國人多地少的狀況更加嚴重,出現(xiàn)了死人和活人搶生存空間的現(xiàn)象。這種情況經(jīng)過代代相承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風氣,特別是在農(nóng)村等文化水平低的地方,尤其嚴重。農(nóng)村喪葬儀式隨農(nóng)民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改善反而越趨復雜化,正說明了農(nóng)村精神文明的落后。根據(jù)文化墮距理論,一般情況下,物質(zhì)文明變遷與精神文明變遷是不同步的,總是物質(zhì)文明變遷在前,精神文明變遷在后,但是物質(zhì)文明變遷與精神文明變遷的跨度也不能太大,否則社會就會發(fā)生混亂[4]。而喪葬儀式復雜化會進一步制約農(nóng)村精神文明建設。
最后,在葬禮期間,變相收禮的風氣盛行。有人甚至把其當成一種盈利手段,嚴重助長了不正之風。在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對于舊風俗中“取精華,去糟粕”的工作尤其值得重視,要教育人們樹立科學發(fā)展觀,跟著時代的步伐,建立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新型葬禮。要提倡節(jié)葬,反對不合理的喪葬程序和儀式。當然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和各方面共同努力。新農(nóng)村、文明農(nóng)村建設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4]。
[1]曾國荃.山西通志光緒版[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趙澤洪.淺論喪葬習俗的價值觀——兼談少數(shù)民族喪葬習俗的特點[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2).
[3]魏蓉.風水觀對中國現(xiàn)代喪葬文化的影響[D].太原:山西大學,2012.
[4]高布權,高志奇.農(nóng)村喪葬儀式復雜化與農(nóng)村文明——以陜西省陜北地區(qū)為例[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