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莉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曹麗莉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康輶紀行》系姚瑩于道光年間兩次入藏期間所撰記述川藏地理人事的書。但該書不僅是一部重要的邊疆史地著作,也是一部充分反映姚瑩民族思想的著作。書中所述充分體現(xiàn)了姚瑩民族思想中“以夏變夷、和撫為主”的夷夏觀,“因俗而治、增兵設防”的管理觀,和“民族統(tǒng)一、不容分裂”的一統(tǒng)觀。分析姚瑩這獨具特色的民族觀,對于我們進一步研究他的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
姚瑩;《康輶紀行》;民族觀
姚瑩,安徽桐城人,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于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中進士,曾游幕廣東,在福建、江蘇任州縣地方官。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時,他曾在臺灣道任上與總兵達洪阿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國土,使侵略者“五犯臺灣,不得一利,兩擊走,一潛遁,兩破其舟,擒其眾而斬之”[1]756。姚瑩有著較強的民族危機感,早已洞悉外國侵略者對中國邊疆之地的覬覦之心,因而對中國的邊疆問題給予了較多關(guān)注。他在道光二十四年至道光二十六年間(1844—1846)曾多次奉命至乍雅、察木多等地方撫諭藏僧,以解決藏僧之間的糾紛。《康輶紀行》即姚瑩在入藏期間進行實地考察所寫的旅行筆記之集合。該書對西康、西藏和西南各地都進行了考察,尤其注重考察西南邊疆藏族聚居地的情況。書中寫了六項內(nèi)容:“一、乍雅使事始末;二、喇嘛及諸異教源流;三、外夷山川形勢風土;四、入藏諸路道里遠近;五、泛論古今學術(shù)事實;六、沿途感觸雜譔詩文?!盵2]1透過《康輶紀行》所記載的康藏地區(qū)之風土人情、山川地貌及邊疆沿革等資料,分析姚瑩思想中獨具特色的民族觀,是對《康輶紀行》史料價值的深入挖掘,當有利于推進有關(guān)姚瑩民族思想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姚瑩在《康輶紀行》中提到了歷史上的多次蕃漢相交,也描寫了蕃漢交往、互市,以及通婚等實例。在姚瑩看來,自古至今,只要蕃漢之間多加交往,互相了解,就便于化干戈為玉帛。在交往中,少數(shù)民族可以吸收大量的中原漢文化和習俗,被中原的文化習俗所感化,久而久之,便可融入中原,達到“以夏變夷”的目的。歷史上就有許多蕃民被感化的例子。姚瑩舉了蕃人相傳建文帝為察木多大呼圖克圖之事為例:“蕃人相傳,察木多之大呼圖克圖為明建文帝轉(zhuǎn)世。雖無稽,足見當時天下憐建文,異域亦久而不忘也。感成一絕云:異代興亡殘骨肉,千年遺憾讬浮云。長陵懷土空神武,西域人猶愛建文?!盵2]176中原建文帝之事竟可對西藏蕃民影響如此之深,蕃人仍久尊建文帝,可見感化之效應。而且姚瑩還認為蕃漢通婚實則是于我有利的事,政府應當提倡戍邊之兵卒與蕃婦通婚,從而達到“以夏變夷”的目的。他講到清政府兵制不許攜帶家眷,軍中無婦女,且以往定例官兵與民婦發(fā)生不正當行為的要予以定罪,但“惟西藏戍兵許顧蕃婦服役,蓋所以慰遠戍者之心也?!盵2]140姚瑩指出,雖近年有人議論此例令漢族官兵與蕃婦所生之子漸多,從而使蕃種增多,于我不利。然而在姚瑩看來,卻并非如此。他在書中寫道:
然戍兵生子,皆內(nèi)地種人,如果繁衍,是變蕃人為我族類,我之利也,何謂成彼種類乎?新疆滿蒙漢兵既眾,復令攜眷以往。而召墾屯田,亦皆用眷戶,是固欲其蕃衍矣。更以流遣應役,故……皆得其用。夫罪人以我同類,尚得其用,況戍兵之子乎?昔西洋夷人,例不許其住眷,恐有滋生,于我不利也。近時英吉利求五處碼頭,弛我之禁,必以許其攜眷為約。蓋欲滋種于中國矣。夷至中國猶謀增其種,我在異域反自弱其人,意殆別有所為,非顓蒙所能喻也。[2]140
姚瑩不僅建議政府如此做,還有親身授教的意愿。于此,書中記載的一件小事可以為證:姚瑩一行在到空子頂時,遇一小沙彌,十分聰秀,其父為蕃官,十分憐愛他,請高僧教授經(jīng)典,小沙彌朗誦經(jīng)文,聲音十分清朗悅耳,常能招來鸚鵡環(huán)繞檻外,像是一位智者。姚瑩于是為其賦詩曰:“殊方政教不相如,貴異還同釋與儒。若向中華求俊秀,老夫合送五車書?!盵2]132此詩一方面表現(xiàn)了姚瑩的諄諄愛才之心,另外也顯示出姚瑩希望以漢儒之道傳釋蕃藏的心意。這正是姚瑩“以夏變夷”思想之體現(xiàn)。
關(guān)于中央政權(quán)對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姚瑩認為應該實行以“和撫為主”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jié),一致對外。他的這一觀點在《康輶紀行》一書中也有體現(xiàn)。
在《康輶紀行》中,姚瑩記載了不少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關(guān)系史上的友好事件。他不只一次地提到唐王朝與吐蕃和親友好之事,并記述了唐朝公主修布達拉城之事:“唐公主同拜木薩,恐有外侮,遂修布達拉城垣?!盵2]216還描述了漢蕃互市的情景,“打箭爐四面皆山,有土城,東、南、北三關(guān),漢蕃互市之所,……漢人貿(mào)易者,百數(shù)余?!瓋?nèi)外漢蕃具集市茶。”[2]20姚瑩舉這些例子說明政府以“和親”和“互市”撫馭番邦所帶來的良好效果。由此可見,他主張實行以“和撫為主”的民族政策。他在《康輶紀行》中講道:“國家撫馭外藩,封止其王,若其部屬如何制度,皆聽自為之,各因舊俗,不為區(qū)處而變易之也。有不服或闕貢,大則六師討之,小者疆吏移文責讓之而已?!盵2]207他還舉明朝撫馭安南之事來勸朝廷勿輕言用兵。他說:“昔莫登庸篡黎氏,帝怒,欲征之。廣東按臣余光言:‘莫之篡黎,猶黎之篡陳,不足深較。但當罪其不庭,責以稱臣、修貢,不必遠征,疲敝中國?!袄枋险埍弦猿瘥[總督軍務,毛伯溫為參贊將討之,如登庸束手歸命,則待以不死,于是登庸請降。”[2]207姚瑩認為清廷應效法明朝,不要對少數(shù)民族輕言兵事。這充分體現(xiàn)了姚瑩“和撫為主”的民族思想。
另外,姚瑩還提到了土爾扈特重返祖國的愛國行動,以此彰顯祖國各民族團結(jié)友愛的巨大凝聚力,充分贊揚了我國各民族不屈服于外力威脅的傳統(tǒng),表達了自己倡導民族團結(jié)的思想。
對于西藏地區(qū)的管理,姚瑩認為應當在尊重其少數(shù)民族風俗的前提下進行治理。但同時他還指出,清朝中央政府應當重視對邊疆蕃地的治理和管轄,需要增兵設防。這也是姚瑩探測到了英國有侵略西藏的野心,而于此對清政府提出的警示。
姚瑩在書中記載了大量藏族地區(qū)的風土民情。其中有天葬、火葬等喪葬習俗,有兄弟共婦的風俗,還記載了藏族男女的服飾。姚瑩還考察了西藏地區(qū)的宗教問題,對當時西藏地區(qū)所流行的天主教、佛教的源流與分支都進行了考證,記載了達賴世派與班禪世派的歷史,并對西藏喇嘛教的教義、教規(guī)、源流及分支也都有記載。姚瑩之所以將這些藏族習俗一一記下,目的是為了向統(tǒng)治者提供“因俗而治”的依據(jù)。他提倡統(tǒng)治者和地區(qū)管理者應充分了解少數(shù)民族的地區(qū)風俗,以便更好地制定統(tǒng)治政策,加強對藏族邊區(qū)的管理。他舉明朝崇佛安邊的例子來說明“因俗而治”的可行性:“明太祖深知佛法不可以治世,崇禮儒臣,請求二帝三王之大經(jīng)大法,綱紀規(guī)模為漢唐所不及。然勤求安邊之道,知殊方異類不可不因俗為治,故于西域蕃僧,仍崇其封號?!罉分校刑嬷?,復先后封其蕃僧為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凡八王。并給印誥,或間歲來朝。盡終明之世,惟以其教安撫檄外,非以其教治中國,如元代諸帝受佛戒而后為天子也?!盵2]74“是知天朝撫育萬方,惟在安其人民,初非貪其土地,但使靖我邊陲,不遽易其風俗,即封疆以內(nèi),不妨從事羈縻,更無論邊徼外矣?!盵2]116姚瑩又引《禮記》之語,言之為:“其在禮曰:‘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其此之謂歟?”[2]79他對于近世很少有人介紹和研究藏區(qū)風俗習慣以及異域風土的情況,感到十分遺憾,因此他在書中感慨道:“前代諸公多不留意,凡涉外域諸書,皆置之,一旦有事,茫然不知所為,無怪談世務者罵腐儒也?!盵2]66這同時也是姚瑩感慨時弊的言論。
此外,在給出“因俗而治”統(tǒng)治策略的同時,姚瑩還建議清政府在邊疆地區(qū)要加強管理,增兵設防。首先,姚瑩認為應該加強駐藏大臣對西藏地區(qū)的管事權(quán)力,一切權(quán)力歸于駐藏大臣?!八檬遣刂惺陆y(tǒng)歸駐藏大臣管理。駐藏大臣除上山瞻禮外,其督辦藏事,與達賴喇嘛及班禪額爾德尼平等。”[2]75駐藏大臣管理一切事務就可以使中央政府很好地管轄西藏地區(qū),權(quán)力統(tǒng)歸于中央。另外,姚瑩還提出了勘定邊界的重要性?!坝赫g,王我?guī)熕洜t藏道里形勢,余備録而考訂之。王以雍正四年從副都統(tǒng)鄂齊、內(nèi)閣學士班第、四川提督周瑛勘定川滇西藏疆界,故能略舉之如此。……嗟乎!中國輿地歷代文人學士多詳考之。本朝一統(tǒng)無外,殊方異域皆我版圖,況今夷務紛紜,豈可不于此加之意乎?”[2]84姚瑩對勘定邊界如此重視,這種意識在當時是十分難得的。我國自古對邊界勘定沒有很強烈的意識,統(tǒng)治者也往往忽視其重要性,常常只是在版圖上將邊疆之地劃入自己的領土范圍,卻很少進行有效的鑒定與治理。正是由于這種原因,近代以來,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的邊界地區(qū)不斷出現(xiàn)領土糾紛,甚不堪擾。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中蘇邊界糾紛、中印邊界糾紛,以及七十年代的中越邊界糾紛等。直至今日,這種觀念意識的淡薄,仍使我們不斷陷入麻煩的境地。姚瑩在當時即有如此邊界意識,并窺探出了英國的侵略意圖,提醒清政府要警惕,加強沿海與邊疆的防務,這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針對晚清以來列強對西藏的覬覦,姚瑩始終倡導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強調(diào)西藏是中國的領土,不容分割,從他建議清政府加強對西藏地區(qū)的管理就可以看出姚瑩有著鮮明的“民族統(tǒng)一”思想,這正是他“一統(tǒng)”民族觀的表現(xiàn)。在姚瑩看來,中國各民族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少數(shù)民族不可分裂割據(jù),國家的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都要歸屬于中央政府的領導。國家的領土不可分割,政府要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不容許分裂割據(jù)的存在。姚瑩在談到西藏疆域時強調(diào)“本朝一統(tǒng)無外,殊方異域,皆我版圖”[2]84,可見他有著國家和民族不容分裂的民族觀。他還注意到外國列強早已覬覦西藏地區(qū),因此更加強調(diào)并提醒統(tǒng)治者謹防外夷的侵略,他曾建議統(tǒng)治者應提前做好防備,以防英俄等國的侵略:“現(xiàn)聞俄羅斯使者已自比特革起程,由韃韃里到中國,必慫恿中國人與英國人爭斗,并欲得北京。……不知何時使臣能到得北京,我等切不可閉目不理,……即應帶兵過興都哥士大山,取回沙蘇野所失之三部落?!蟮钟⒍矶诎⒓殎喼藿粦?zhàn)之事不久即至,我等宜先預備出兵矣?!盵2]69姚瑩的此等先見卓識在此后不久即被證明是十分正確的。
另外,姚瑩還十分重視輿地知識的學習與傳播,并強調(diào)其對保衛(wèi)邊疆和鞏固邊防有著重要的作用。他詳細考察了諸路進藏的道里遠近、山川形勢和西藏的疆里,對前后藏、相鄰部落以及與其相鄰疆域都進行了詳考博證[2]248,希望可以提供中央同西藏地方相連的詳細路徑,以衛(wèi)邊防。另外,姚瑩的“一統(tǒng)”思想在他對西藏風貌的描述中也可見一斑:“(寧靜山)山大而長,東向。一山如屏,南北各起一峰翼之,勢如龍虎,朝拱內(nèi)地?!盵2]137姚瑩描寫西藏山勢“朝拱內(nèi)地”,一定程度上也照應了他以中央為中心,各地區(qū)各民族團結(jié)于中央的民族一統(tǒng)觀。
而姚瑩用一年多的時間奔波于川藏間,“往返萬里”,“冰山雪窖中,崎嶇備至,處之恬如,途中誦讀吟詠不輟。所至于地方道里遠近、山川、風俗,詳考博征,而于西洋各國情事及諸教源流,尤深致意”[3]338。在如此顛沛流離的環(huán)境中,他堅定地完成了《康輶紀行》一書的寫作,全面介紹了西藏各情況,并述及印度、尼泊爾,以及英、俄等國的情況,意圖是“欲吾中國稍習夷事以求撫馭之方耳”[4]789。由此可見,姚瑩的寫作意圖即希望為中原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統(tǒng)一和團結(jié)而盡一己之力,以防分裂。
綜其而言,《康輶紀行》一書中呈現(xiàn)了姚瑩獨具特色的民族觀,展現(xiàn)了他先進的、具有強烈愛國色彩的民族思想,其“以夏變夷、和撫為主”,不輕易用兵的夷夏觀與中國古代漢民族的統(tǒng)治思想一脈相承。而同時,姚瑩也強調(diào)要重視并加強中央政權(quán)對西藏的管理,但指出一定要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因俗而治”。對于外國列強對西藏的覬覦,姚瑩也給出了鮮明的態(tài)度,強調(diào)要維護中國領土的完整,絕對不容許列強分裂和地方割據(jù)的存在。而書中所體現(xiàn)出的他對敵情外事的“高度的自覺意識和強烈的緊迫感”,則更加“具有廣泛的思想啟蒙意義”[5]105。總之,姚瑩獨特的民族思想在當時具有先進性,直到現(xiàn)在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1]姚瑩.東溟文后集·復光律原書[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756.
[2]姚瑩.康輶紀行、東槎紀略[M].合肥:黃山書社,1990.
[3]施立業(yè).姚瑩年譜[M].合肥:黃山書社,2004:338.
[4]姚瑩.東溟文后集·與余小波言西事書[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789.
[5]徐松巍.論19世紀外國史地研究及其主要成就[J].河北學刊,1999,19(3):99-105.
[責任編輯、校對:王菁]
An Analysis of Yao Ying’s National Outlook from Kang You Travel Notes
CAO Lil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China)
Kang You Travel Notes is a book that written by Yao Ying during his twice entry into Tibet from Chengdu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Daoguang,which recorded the geography,the local peop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customs in the Sichuan and Tibet.However,it is a famous book that describes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but also reflects the national outlook of Yao Ying.The book fully embodies Yao Ying’s national thought,including the Yi-Xia View of“transforming border regions with central China,and taking amity and conciliation as priority”,the management view of“governing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ustoms,and increasing fortification by more troops”,and the unification view of“maintaining national unity,and preventing national separation”.The analysis of Yao Ying’s unique national outloo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our study on his thoughts.
Yao Ying;Kang You Travel Notes;National Outlook
K249.3
A
1009-8666(2017)10-0116-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10.018
2017-06-25
曹麗莉(1990—),女,河北省康??h人。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