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學源
(南方醫(y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科學內涵、理論品質及指導意義
鄧學源
(南方醫(y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習近平廉潔文化觀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全局,為確保全面從嚴治黨、凈化政治生態(tài)取得新的成效而提出的有關廉潔文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和觀點,其科學內涵可概括為“戰(zhàn)略意義論”、“重點任務論”、“發(fā)展動力論”、“建設主體論”、“制度保障論”。習近平廉潔文化觀深刻詮釋和系統(tǒng)回應了新形勢下廉潔文化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現實及實踐問題,充分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tǒng)一、批判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tǒng)一、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tǒng)一等理論品質。深入研究并貫徹落實習近平廉潔文化觀及其理論品質,對于當前加強廉潔文化建設、推進反腐倡廉理論建構及制度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科學內涵;理論品質;指導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傳承中華廉潔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廉潔文化觀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提出了關于反腐倡廉建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系統(tǒng)嚴密的廉潔文化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深刻闡述了廉潔文化的科學內涵是什么、為什么要建設廉潔文化以及怎樣建設廉潔文化等重大理論、現實及實踐問題,充分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統(tǒng)一、批判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tǒng)一、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統(tǒng)一的理論品質。深入研究和貫徹落實習近平廉潔文化觀,對于新形勢下加強廉潔文化建設、推進反腐倡廉理論建構及制度創(chuàng)新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廉潔文化觀指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廉潔、廉政的知識、理論、信仰、文學藝術和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準則、制度設計、價值取向及其相互關系的一系列觀點、態(tài)度、思想、論斷的總和。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其科學內涵可概括為“戰(zhàn)略意義論”、“重點任務論”、“發(fā)展動力論”、“建設主體論”、“重要保障論”。其中,“戰(zhàn)略意義論”揭示了建設廉潔文化的歷史使命,“重點任務論”指出了建設廉潔文化的關鍵所在,“發(fā)展動力論”詮釋了建設廉潔文化的價值旨歸,“建設主體論”突出了建設廉潔文化的決定環(huán)節(jié),“制度保障論”強調了建設廉潔文化的根本前提,“五論”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完整、嚴密的廉潔文化思想體系。
習近平結合反腐倡廉的形勢任務和黨員領導干部的道德規(guī)范對廉潔、廉政、腐敗等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刻論述,從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闡明了廉潔文化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大意義。
在廉潔、廉政問題上,習近平多次強調“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領導干部要做到“正”,就必須自省、自律、自責、克己,告誡手握權力的領導干部要始終做到廉潔用權、不貪污腐敗,這是領導干部必須銘記于心的“官箴”。在主持召開縣委書記座談會時,習近平強調廉潔自律是共產黨人為官從政的底線,告誡縣委書記們要清白做人、干凈做事、坦蕩為官。
對于腐敗,習近平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蘇軾·范增論),“微腐敗”也可能成為“大禍害”,因此在對待腐敗的態(tài)度問題上,要“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下)、“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季氏篇)、“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告誡領導干部要防微杜漸,增強自身免疫力,與腐敗劃清界限,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在反腐敗問題上,習近平深刻指出,“腐敗是社會毒瘤。如果任憑腐敗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必然亡黨亡國”[1],認為“不反腐敗確實要亡黨,真反腐敗不僅不會亡黨,而且能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2]26,指出反腐敗“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執(zhí)政地位的必然要求”[2]。
基于對廉潔、廉政、腐敗等問題的深刻闡述,習近平強調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yōu)秀廉政文化”[2]3,將廉潔文化建設作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進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路徑。
習近平強調,“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始終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2]3,認為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廉潔政治的重大任務,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關于“建設廉潔政治”命題的闡述成為其整個廉潔文化觀提綱挈領的主題和目標,相關的廉潔、廉政價值觀念、制度體系、道德要求等都是圍繞著這一主題而展開。
在建設“廉潔政治”的重大命題中,要做到“政治清明”,實現社會風清氣正,就必然要有清廉的政府,而清廉政府的打造,又取決于領導干部是否清正廉潔,也即是說,領導干部是否清正廉潔,直接關系到政府機構是否清廉,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是否風清氣正,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3]。因此,在反腐倡廉建設中,必須以優(yōu)良的領導干部作風帶動政風,以優(yōu)良政風帶動整個社會風氣。對此,習近平高度重視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示范性作用,強調“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加強自律、慎獨慎微,經常對照黨章檢查自己的言行,加強黨性修養(yǎng),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4],并圍繞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這一重要任務,從教育、制度、懲戒等層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具體思路。
在反腐倡廉實踐中,習近平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詮釋,向人民傳遞著廉潔文化必定戰(zhàn)勝腐敗文化的堅定信念和樂觀主義精神,在反腐敗斗爭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成為廉潔文化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入推進的動力源泉。
習近平懷著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深沉的憂患意識,以頑強的意志品質,下大氣力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以“開弓沒有回頭箭,反腐沒有休止符”[5]的堅定信念,以“腐敗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們追回來繩之以法”[2]98的大無畏精神氣概,踐行著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同時,習近平還本著高度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和價值自信,始終相信在反腐敗斗爭中“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魔高十丈,道高百丈”[2]24-25,告訴全黨全國人民“對黨中央在反腐敗斗爭上的決心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取得的成績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帶來的正能量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夠自信”[6]。
習近平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對傳統(tǒng)“民本”思想進行了嶄新的詮釋,強調人民的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強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8],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統(tǒng)領反腐敗斗爭。腐敗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吞噬人民的存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反對腐敗是黨心民心所向,是正義之舉,在反腐敗斗爭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有黨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敗斗爭必定勝利”[7]。而反腐成效的取得及政治生態(tài)的不斷改善又極大地鼓舞了人民反對腐敗的信心,增強了人民對黨的信任和支持,增進了人民群眾對于黨和國家的情感認同、政治認同和理論認同,為反腐敗斗爭繼續(xù)深入推進提供了精神動力。
反腐倡廉建設是以領導干部及其構成的黨政機關為主導、人民群眾及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聯(lián)動的系統(tǒng)工程。其中,領導干部、黨政機關既是推動力量,又是建設的對象和客體,人民群眾既是參與者,又是必不可少的監(jiān)督力量。
首先,反腐倡廉具有針對權力的指向性,因此,掌握公權力的黨政領導干部既是反腐倡廉建設的推動者,又是重要的建設客體。習近平指出:“思想純潔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純潔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領導干部做到清正廉潔的基礎”[2]141,強調領導干部首先必須以修身為本實現“修己以敬”,通過正己與貪腐劃清界限,從而達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道德理想。領導干部的家風尤為重要,直接反映領導干部自身的作風,關系到廉政建設的大局,從反腐實踐來看,大多數領導干部的落馬都與家風隳壞有莫大的關系。對此,習近平強調“領導干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8]。只有建立在領導干部提升道德修養(yǎng)、營造良好家風的基礎上,再輔之以嚴密、完善的制度體系,由領導干部所組成的黨政機關這一主體才能真正實現廉潔、勤政、務實、高效。
其次,反腐倡廉建設除針對權力的指向性外,也對整個社會階層提出了具體要求,人民群眾也是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主體。廉潔文化建設要求人們修身養(yǎng)性、不貪不受,告訴我們如何去追求正義、交朋結友,揭示愛崗敬業(yè)、廉潔奉公對于社會的積極效應,以貪官墨吏的可恥下場警示我們,凸顯良好家風對于政風乃至整個社會風氣的重要作用。領導干部從人民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可以說,作為反腐倡廉建設最為廣泛的主體,人民群眾的廉潔、廉政意識和水準,直接決定著領導干部、黨政機關乃至整個社會的廉潔、廉政水平。另外,人民群眾還是廉政監(jiān)督的重要力量,對于領導干部和黨政機關的工作能力、思想作風、廉政水準,人民群眾有提出批評、建議、檢舉的權利,從而有利于更好地改進領導干部及黨政機關的廉政作風,提升領導干部及黨政機關的工作能力。
反腐倡廉制度建設也是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的重要內涵。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設是軟要求、軟約束,為反腐倡廉建設提供了價值牽引,而制度建設則是硬要求、剛性約束,則為反腐倡廉建設、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重要保障。
習近平指出,“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們面臨的反腐敗斗爭形勢復雜嚴峻,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fā)多發(fā),一些腐敗分子一意孤行,仍然沒有收手,甚至變本加厲?!盵2]25因此,對權力的監(jiān)督制約、從嚴治黨、依規(guī)治黨將更為具體化和持久化,成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新常態(tài)和主旋律。習近平強調反腐敗高壓態(tài)勢必須繼續(xù)保持,必須“堅持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腐敗分子,著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8],必須“發(fā)現一起查處一起,發(fā)現多少查處多少,不定指標、上不封頂,凡腐必反,除惡務盡”[2]103。
針對傳統(tǒng)廉政建設人治為綱的制度偏頗性,習近平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guī)制度建設,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2],這里講的制度“籠子”既包括黨內制度也包括法律制度。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習近平牢牢抓住“破”和“立”兩個著力點,在破除黨內不良政治生態(tài)的基礎上,建章立制扎牢反腐倡廉的制度“籠子”,強調“要把籠子扎緊一點,牛欄關貓是管不住的,空隙太大,貓可以來去自如”[2]125。
傳統(tǒng)廉潔文化非常重視德法相依、德治禮序。“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 論語·為政),意指主政者實行“德政”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習近平也認為“從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礎性作用”[2]120,強調領導干部必須“吾日三省吾身”,強化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塑造,將修身之“德”外化為“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的具體行動。在推動法治反腐的同時,習近平借鑒了傳統(tǒng)廉潔文化中“德主刑輔”、“明刑弼教”的精神,提出反腐敗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明確了“德”、“法”之間的辯證關系和各自的適用范圍,并強調了二者的不可偏廢。
理論品質是指由某種理論的歷史淵源、實踐基礎、創(chuàng)造主體、思想內涵等構成的理論屬性,它決定著這一理論的科學性、生命力和價值取向。結合前述科學內涵,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深度而言,習近平廉潔文化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論對中華傳統(tǒng)廉潔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文化形態(tài);從反腐倡廉建設實踐的現實高度而論,習近平廉潔文化觀是對傳統(tǒng)廉潔文化“人治”、“君本”思想的揚棄,是全面依法治國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領域的集中體現;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時代需要來看,習近平廉潔文化觀是重構政治生態(tài)、凈化社會風氣、凝練核心價值、培育道德風尚的價值源泉。作為全面從嚴治黨和優(yōu)化政治生態(tài)的時代闡述,習近平廉潔文化觀反映了新形勢下反腐倡廉建設的內在規(guī)律和本質要求,具有深刻的理論品質。
“文化的民族性意味著群體文化在歷史發(fā)展中對于已經存在過的東西的積淀和延續(xù),意味著群體文化在歷史發(fā)展中對于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9]從習近平系統(tǒng)闡述廉潔文化建設及反腐敗斗爭的基本內涵來看,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繼承和弘揚了“廉德”、“廉政”、“勤政”、“節(jié)儉”等傳統(tǒng)美德,借鑒了傳統(tǒng)廉政理論和廉政制度中的有益成分,秉承了尊廉崇潔、廉潔文化必定戰(zhàn)勝腐敗文化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定信念,形成了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群眾喜聞樂見的當代社會主義廉潔文化,因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的時代性指的是其與當代中國處于變革、開放、發(fā)展的社會歷史時期的發(fā)展方向一致、價值取向趨同的時代特征。一方面,習近平廉潔文化觀體現為對我國當前所出現問題的深刻揭示與闡述,如經濟領域所暴露的權力尋租設租、等價交換原則泛化等問題;政治領域存在的權力濫用、錢權交易等腐敗現象;文化領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客觀存在,是非、美丑、善惡不分等問題;社會領域公平正義缺失等問題。另一方面,習近平廉潔文化觀則體現為直面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領域出現的問題、弊端而尋求解決的方法路徑,如加強經濟監(jiān)管、將權力關進制度籠子、領導干部道德建設法治化、增進社會公平正義等。
習近平廉潔文化觀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tǒng)一,民族性使傳統(tǒng)廉潔文化的精華得以傳承,從而與異域廉潔文化相區(qū)別,如果不繼承傳統(tǒng),割斷中華歷史文化,廉潔文化就失去了當代發(fā)展的主體規(guī)定性;時代性則體現了其所處的時代特征及對所遇到問題的應對,如果不揭示和解決現實問題,也就失去了觀照現實的功能,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廉潔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批判性是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固有屬性,也是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的基本精神。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的批判性主要體現為建立在自我反思和實踐基礎上的對理論和現實的雙重批判。習近平對腐敗文化及其理論基礎的否定,對腐敗行為危害性的深刻揭露,對腐敗分子的深惡痛絕和堅決懲處,對現行反腐倡廉理論及制度建設存在不足的深度反思,這些都是習近平廉潔文化觀批判精神的具體體現和運用。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最為重要的特征和理論品質,習近平廉潔文化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廉潔文化中國化的理論形態(tài),始終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論,因而實踐性也是其重要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廉潔價值理念和廉潔制度規(guī)范與當代中國廉潔文化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實踐的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新常態(tài)所決定的反腐倡廉建設的實踐特色,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的經驗教訓,習近平從地方到中央長期從政的實踐經驗,這些都是習近平廉潔文化觀實踐性特征的重要體現。
習近平廉潔文化觀堅持批判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強調在廉潔文化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要做到實踐基礎上的批判與批判指導下的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對腐敗文化、腐敗現象和腐敗分子的批判必須建立在反腐倡廉實踐的基礎之上,只有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批判才具有洞察力、說服力和針對性,而脫離了實踐的抽象批判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另一方面,廉潔文化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實踐必須在堅持由批判所取得的理論成果的指導下進行,這樣的實踐才不至于盲目,才能避免走彎路。
判斷一種文化是否具有科學性,主要看其是否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及發(fā)展規(guī)律。習近平廉潔文化觀具有明顯的科學性,它的形成并不是對傳統(tǒng)廉潔文化的簡單復述,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傳統(tǒng)廉潔文化進行揚棄、改造和創(chuàng)新的結果,它剔除了傳統(tǒng)廉潔文化中的“君本”、“愚民”、“人治”等糟粕,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正確反映廉政建設客觀實際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解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所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并接受時代的檢驗、洗禮不斷完善的過程。
價值是主客體之間滿足關系的規(guī)定性,廉潔、廉政體現了在政治領域中作為客體的廉潔文化對作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的需要的有用性,如規(guī)范社會秩序、維護公平正義、改善政治生態(tài)、提升廉政道德水準、營造廉潔氛圍等價值訴求,習近平廉潔文化觀正是圍繞這些價值訴求而形成的對于廉政道德、廉潔政治、廉潔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可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即是對習近平廉潔文化觀價值性的生動詮釋。
習近平廉潔文化觀是科學性與價值性的辯證統(tǒng)一,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忽視科學性,違背廉潔文化建設的本質規(guī)律,廉潔、廉政的價值就難以實現;而離開了價值性,背離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就失去了探求廉政建設客觀規(guī)律的內在動力,廉潔文化的發(fā)展就失去了正當性和合理性。
判斷一種文化是否具有先進性,要看其是否體現時代特征和反映社會發(fā)展的美好要求,是否對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具有促進作用,是否能夠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的科學性決定了其先進性,它以尊廉崇潔為價值取向,對價值理念、行為規(guī)范、社會風尚有著明確的導向作用,代表著社會發(fā)展的前進方向,為新時期的反腐倡廉建設指明了方向,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具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習近平廉潔文化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其價值性決定了其是以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目的。
從習近平廉潔文化觀指導下的反腐倡廉建設的依靠力量、參與主體、群眾基礎、涉及領域來看,明顯具有廣泛性的特征。習近平非常強調人民群眾在反腐敗斗爭中的主體性地位和作用,將密切聯(lián)系群眾作為反腐敗斗爭的根本基礎,將緊緊依靠群眾作為根本路徑,將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敗的根本標準。在反腐涉及領域問題上,習近平明確要求防治腐敗必須從黨政機關貫徹到國有企業(yè),再到事業(yè)單位,乃至家庭、社會,從而實現以廉潔黨風帶動廉潔的政風、民風、社會風氣的目的。
在習近平廉潔文化觀先進性與廣泛性的辯證關系中,廣泛性是先進性的基礎,只有建立在廉政主體廣泛性、代表利益廣泛性的基礎上,廉潔文化、廉政主體的先進性才能得以體現;同樣,只有通過廉潔文化、廉政主體先進性的引領,將全體社會成員意志引導到正確的前進方向,形成具有導向性的廉潔、廉政文化力量,才能保證廣泛性的發(fā)展方向。
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tǒng)一、批判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tǒng)一、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tǒng)一是對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的理論屬性、理論特質的高度概括和提煉,科學、準確、完整地理解和把握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的科學內涵及理論品質,對于新形勢下加強廉潔文化建設、推進反腐倡廉理論建構及制度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于文化建設問題,張岱年先生于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綜合創(chuàng)新”的思想,認為文化“綜合創(chuàng)新”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以社會主義價值觀來綜合中西文化之長而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指出“文化綜合創(chuàng)新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綜合”,從指導思想、價值目標、核心內容甚至基本方法等方面對“綜合創(chuàng)新”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而后由方克立先生將“綜合創(chuàng)新”概括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chuàng)新”這一最為經典的表述。
習近平高度重視在反腐倡廉建設中堅持“綜合創(chuàng)新”的方法論路徑,提出要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tǒng)廉潔文化及廉政建設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如在主持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反腐倡廉進行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強調“需要積極借鑒世界各國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寶貴遺產”,認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于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2]3
習近平廉潔文化觀民族性和時代性相統(tǒng)一的理論品質反映在廉潔文化建設、反腐倡廉建設方面的現實要求就是如何處理好古今中外廉潔思想、文化的關系,“綜合創(chuàng)新”說為當前我國的廉潔文化建設、反腐倡廉建設提供了理論和實踐路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前提下,一方面,我們要對傳統(tǒng)廉潔文化進行揚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tǒng)廉潔文化和廉政建設的精粹,使我國廉潔文化、廉政建設在保持自身發(fā)展的主體規(guī)定性的同時獲得其與時代同步的現實性表達;另一方面,廉潔文化建設、廉政建設具有共時性,是世界上其它民族和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它們在廉潔文化建設和廉政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可以為我們解決當前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腐敗、失范問題提供有益借鑒,因此我們可以甚至必須拿來為我所用。
科學的理論源自于對客觀現實的真實反映,而科學理論只有建立在對現實批判的基礎上才具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實踐是主體作用于客體即客觀現實的中介和橋梁,其實質就是理論在作為主體的人的有針對性、目的性的活動中的對象化和具體化。人們總是在把握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形成一定的系統(tǒng)認知即理論,并隨著客觀現實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去豐富和發(fā)展理論,以此指導新的實踐,進而達到改造變化發(fā)展了的客觀現實的目的。從習近平廉潔文化觀批判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理論品質來看,正是遵循著這樣的作用機制和發(fā)展路徑,十八大以來的反腐倡廉建設在理論建構和實踐操作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進展。
就理論層面而言,我們必須在正確研判反腐倡廉新形勢的基礎上,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實踐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提煉和總結,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廉潔文化理論形態(tài),充分發(fā)揮科學的廉潔文化理論形態(tài)對于腐朽文化、腐敗現象和腐敗分子的批判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尊廉崇潔、反對腐敗的濃厚思想輿論氛圍,為鏟除腐敗土壤、清除腐朽文化、震懾腐敗分子、凈化政治生態(tài)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就實踐層面而言,理論作用的發(fā)揮必須依賴于實踐這一對象性活動,反腐倡廉建設需要理論宣傳和精神批判,更需要科學的實踐活動,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10]我們必須結合當前反腐倡廉的時代特征,遵循反腐倡廉的內在規(guī)律,強化思想建黨和規(guī)矩立黨,從源頭上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線,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始終保持反腐的高壓態(tài)勢,推動反腐敗斗爭逐步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通過這些反腐實踐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標,進而實現政治生態(tài)的“山清水秀”。
在廉潔文化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是唯物史觀的生動詮釋,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一貫政治立場,也是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tǒng)一理論品格的現實要求。在當前的反腐倡廉建設中,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深入回答反腐敗斗爭新常態(tài)下“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等深層次命題。
反腐敗斗爭中“我是誰”的命題就是對于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政治立場的追問,就是要在反腐敗斗爭中明確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的宗旨意識、服務意識和政治意識,并在此基礎上自覺克服和抵御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和消極腐敗的危險;就是要樹立“三種意識”,抵御“四種危險”,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加強學習,嚴以修身、嚴以律己、嚴以用權;就是要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這樣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政治立場,自覺與消極腐敗劃清界限。
反腐敗斗爭中“依靠誰”的命題就是明確和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反腐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也是廉潔文化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發(fā)展動力,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將為反腐敗斗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實踐經驗。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廉潔文化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不可能取得勝利;而罔顧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期待,廉政建設就缺乏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廉潔文化的發(fā)展也就失去了正當性和合理性。因此,在廉潔文化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期待轉化為反腐倡廉建設實踐的不竭動力。
反腐敗斗爭中“為了誰”的命題就是明確反腐敗斗爭的應然價值和終極意義的問題?!拔沂钦l”、“依靠誰”的前提和假設決定了我們在探討反腐敗斗爭的應然價值和終極意義時,必須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深入探討和回答以下問題:為什么要建設廉潔文化?為什么要反對腐???人民群眾對于腐敗不滿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腐敗是如何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人民群眾對于反腐敗斗爭的期待又是什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過程就是尊重和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過程,因此,在反腐倡廉實踐中,我們必須時刻帶著對這些應然性問題的思考,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斷創(chuàng)新反腐倡廉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民群眾利益。
結合習近平廉潔文化觀的基本內涵和“先進性”與“廣泛性”辯證統(tǒng)一的理論品質,在現實的廉潔文化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過程中,“先進性”意味著我們的廉潔文化建設、領導干部隊伍建設必須以“高標準”為努力方向,而“廣泛性”則意味著對于大多數主體而言,必須做到最基本的廉潔、廉政道德要求。正如習近平所強調,“要堅持高標準和守底線相結合,既要注重規(guī)范懲戒、嚴明紀律底線,更要引導人向善向上,堅持共產黨人精神追求,筑牢拒腐防變思想道德防線?!盵2]130
“黨是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同志又是全黨的表率”[11],這就告訴我們,對于領導干部必須要以“高標準”來衡量和要求,要求群眾做到的,領導干部必須首先做到,群眾做不到的,領導干部也要盡量做到,領導干部必須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慎獨慎微律己,爭做廉潔廉政楷模。當然,領導干部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先進典型,因此也必須為領導干部在廉潔、廉政、廉德方面劃設底線,并配套以相應的規(guī)范懲戒制度體系,一旦突破底線則需接受黨紀國法的懲處。人民群眾是廉潔文化建設的主體和動力,對于這個最廣泛的群體,我們一方面要樹立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中廉潔廉政的先進典型,以榜樣的力量來帶動群眾向“高標準”看齊;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設置一條全社會普遍認同和遵守的廉潔、廉政、廉德的最低規(guī)范和標準,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為必須達到而不能低于這些規(guī)范和標準。
在廉潔文化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高標準”與“守底線”是辯證統(tǒng)一、互促互動的關系,以“高標準”帶動“守底線”,將逐步提高整個社會的廉潔、廉政道德水準,以“守底線”助推“高標準”,領導干部及人民群眾中的廉潔、廉政楷模又將能更好地發(fā)揮自身的典型示范效應。
[1]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1-22(01).
[2]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4]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7-02-14(01).
[5]習近平.加強反腐倡廉法規(guī)制度建設 讓法規(guī)制度的力量充分釋放[N].人民日報,2015-06-28(01).
[6]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03(02).
[7]習近平.深化改革鞏固成果積極拓展 不斷把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N].人民日報,2015-01-14(01).
[8]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15-01-15(01).
[9]楊鏡江.論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辯證統(tǒng)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4):73-78.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
[1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Xi Jinping’s View of Integrity Culture:Scientific Connotation,Theoretical Quality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DENG Xueyuan(College of Marxism,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Guangdong,China)
Xi Jinping’s view of integrity culture is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oughts,theories and viewpoints put forward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at centered on Xi Jinping,focusing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and fighting against corruption,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ruling the Party and purifying political ecology.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strategic significance”,“prior task theory”,“development dynamite theory”,“construction subjectivity”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theory”.Xi Jinping’s view of clean culture profoundly interprets and responds to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questions about building a clean culture in the new situation.It embodies the unification of nationality and time,the unification of criticalness and practicality,the unification of science and value,the unification of advanced nature and universality,etc.Further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of Xi Jinping’s view of clean culture and theoretical quality ar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lean culture,promoting the anti-corruption theory and propell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Xi Jinping;view of clean culture;scientific connotation;theoretical quality;practical enlightenment
D262.6
A
1674-9170(2017)05-0001-08
2017-07-04
鄧學源(1982-),男,湖南汝城人,南方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博士。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項目(MYZX201609)
責任編校 王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