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一中學,河北 秦皇島 066599)
例談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高中物理教學
李金瑞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一中學,河北 秦皇島 066599)
為適應課改要求,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物理課堂教學應實現以下幾方面的轉變:從重視物理知識教學到重視學生能力培養(yǎng);從重視教學內容的學術形態(tài)到挖掘其教育功能;從重結論應用到重科學思維過程的再現。
高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思維過程
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通過物理學習內化的帶有物理學科特點的品質,是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關鍵成分。為適應新一輪課改要求,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物理課堂教學應做以下三方面的轉變。
物理教學通常是以知識為線索展開的,這就容易導致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知識的落實上,而忽視了物理課程的育人功能。為了防止這種傾向,我們在設計和開展教學時必須以物理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將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等要求自始至終貫穿在教學活動之中,使物理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
例如,在“牛頓第三定律”教學中,傳統(tǒng)的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流程為:教師列舉實例,說明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演示兩個彈簧秤對拉實驗,講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關系,總結得出牛頓第三定律。這樣單靠老師的講授教學,缺失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和建構,即使學會所學的知識,學生也是難以深入理解、切實掌握的。這種一步到位的教法,更是有悖于科學的本質(科學講究證據,科學總是試圖確定和避免偏見)。若長此以往,將使學生對科學形成錯誤的認知,認為科學發(fā)現總是一帆風順的,甚至會以偏概全,不利于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
以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流程為:
(1)解決物體作用的相互性
實驗觀察:① 兩個同學拔河;② 玩具車在桌面上行駛;③ 螺旋槳在空中旋轉;④ 放在玩具車上的蹄形磁鐵與導線間的作用。
分析歸納:無論是不同種類的物體(固體、液體、氣體等),還是不同性質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電磁力等),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相互的。
(2)解決相互作用力的關系
猜想假設:學生提出,一對相互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大小可能相同。
實驗探究:學生設計方案,交流后決定用兩只彈簧秤對拉進行研究。學生分組實驗并進行交流,多數學生是將彈簧秤水平放置的,也有學生補充,他們還做了彈簧秤豎直或斜向擺放的實驗,結果兩個力的大小都是相等的,老師肯定他們的做法。教師問:至此可以得出結論了嗎?學生指出上述實驗都是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下做的,他們試圖做非平衡狀態(tài)(如加速運動)時的實驗,但讀數困難。教師采用DIS進行演示,發(fā)現相互作用關系與運動狀態(tài)無關。
歸納結論:學生嘗試總結規(guī)律,并進行交流。
以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意識,能在真實的情境中提出物理問題,形成猜想與假設,利用科學的方法獲取和處理信息,形成結論。
中學物理具有作為科學的物理和作為教育的物理的兩重性。相應地,物理知識也有著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外顯的學術形態(tài),另一種是內隱的教育形態(tài)。前者揭示的是知識的表層意義,即對物理世界的描述或解釋。后者折射的是知識的深層意義,即蘊含在知識背后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
例如,在“法拉第發(fā)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教學中,電磁感應的現象、條件、規(guī)律為學術形態(tài),實驗探究的科學方法、世界多樣統(tǒng)一的科學觀念、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為教育形態(tài)。
教學中在重視學術形態(tài)的同時,應重視教育形態(tài),形成學生對科學的正確態(tài)度及責任心,使其具有學習物理和探索自然的內在動力,養(yǎng)成其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習慣,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和善于反思的創(chuàng)新精神。
科學思維是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物理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傳統(tǒng)教學重視結論應用,輕視思維過程。例如,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只關注定律應用,因為這樣學生可以得高分,而將電磁感應發(fā)現過程中思維方法(對稱思維、逆向思維、分析綜合、推理論證等)丟掉不講,失去了提升學生素養(yǎng)的價值。
本節(jié)課這樣處理,對提高學生物理素養(yǎng)會起到較好作用。
(1)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用DIS的微電流傳感器演示跳繩在地磁場中引起電磁感應。
師: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這一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生:回路中有感應電流,說明搖動導線時在閉合電路中產生了電流。
師:為什么搖動導線時,在閉合電路中產生了電流?
生:地球周圍有磁場,搖動電線時,導線切割磁感線,在閉合電路中產生了電流。
(2 )啟發(fā)引導,大膽猜想
師:剛才的游戲實際是小型發(fā)電機的發(fā)電過程,為了便于研究,現將發(fā)電機結構圖展示給大家(多媒體展示發(fā)電機結構圖)。
師:發(fā)電機主要由磁鐵和線圈組成,線圈在磁場中轉動,就可以產生電流,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的知識和觀察到的現象,猜想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教師點撥,學生猜想。
生1:與切割磁感線有關。
生2:與磁場有關。
生3:與線圈回路在磁場中的面積有關。
(3)分組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師:我們已猜想,產生感生電流的條件可能與磁感應強度、回路在磁場中的面積等多項因素有關,這些猜想是否正確?應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知道,當研究某個物理量與兩個或兩個以上其他物理量的變化相關時,我們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生:控制變量法。
師:很好,我們今天就采用控制變量法。同學們已經學過:當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電路中會產生感應電流。今天我們再做一遍這個實驗,看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教師演示實驗:演示導體不動以及導體上、下、左、右動時電表指針偏轉情況。
生:閉合導體一部分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
師:請大家再思考幾個問題:① 產生感應電流的原因是切割嗎?② 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引起了回路那個量變化?③ 產生電磁感應的條件是什么?
利用課件模擬,引導學生填表(略)。
生:導體切割磁感線時,引起回路面積變化。
(4)交流成果,得出結論
師:請小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匯報探究的問題、過程和結論。
小組代表演示實驗:磁鐵磁極插入、拔出線圈時有電流產生。
得出結論:磁鐵運動時有感應電流產生。
教師動畫演示:引導學生填表,通過分析,歸納出結論。
本節(jié)課嘗試運用探究式教學,再現了科學思維過程,由教師創(chuàng)設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像科學家發(fā)現真理一樣,通過積極思考,獨立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探究和合作交流,找出規(guī)律、得出結論,自主獲取科學知識?!疤骄繝顟B(tài)下的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