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東
班主任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王 東
當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追切需要。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積極探索。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應當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師的人格魅力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方面,我主要做到“三個發(fā)揮”。
(一) 發(fā)揮教師人格的示范作用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教師的人格魅力能形成無形而強大的“校園教育場”,能促使學生自覺按照教師的要求去規(guī)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時糾正錯誤與不足,從而不斷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比如說,每逢假期總有家長請我給學生補課,他們說,“我們同樣出錢找別人給補,錢給誰都一樣,何況有你給我們的孩子補課,我們最放心不過了。”但我的回答是十分肯定的,如果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什么不懂的地方盡管問我,但讓我“有償補課”可不行。
(二) 發(fā)揮教師人格的激勵作用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贊賞。”我們要學會賞識學生,用欣賞的眼光來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你的尊重、理解、關懷、信任如陽光一樣照耀在每一位學生的身上,使學生倍感親切和溫暖,從而產生心靈的和諧其振,產生愉悅的情緒反應,學生自然會產生“士為知已者死”的心理效應。這樣就會牢固樹立起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精神父母”的高尚而可親的形象,學生自然會自愿接受約束,自覺進行自我省察,不斷增強自我教育、自我修養(yǎng)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促進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自我提高。
(三) 發(fā)揮教師人格的熏陶作用
與學生朝夕相處的為師者,平時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為人師表的要求,要學“圣人”,要做“賢人”,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通過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積極影響和作用于學生,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慎獨”精神,讓學生能夠在不斷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質。比如有一次我們班坐車出去上觀摩課,先上車的同學有座位,后上車的同學和我都沒有座位,同學們紛紛給我讓座,我笑著對他們說:老師身體健康,站慣了。我的一句話,學生們似乎明白了什么,男生給女生讓座,身體強壯的給身體弱的讓座。可見教師用自身的言行熏陶學生,猶如春風花雨,潤物無聲,能夠不教而教,使學生能夠自覺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一) 整體問卷調查
每學期我都堅持對全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這一調查的目的是想從整體上看看學生主要存在哪些心理疾病。從學生的卷面分析中盡可能詳細地了解學生的病情和病狀,為最后確診打下基礎。每次問卷調查,我都要從學習態(tài)度、課堂活動、學生性格、學習效果、綜合素質、家庭狀況六個方面進行調查,并列出數據,進行初步分析診斷。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心理疾病大體包括五方面:一是性格孤偏不合群,不善于交往;二是自信心不足,膽子?。蝗亲粤⒛芰Σ?,依賴性強;四是集體主義觀念淡漠,比較自私;五是學習興趣不濃,心理負擔過重。
(二) “號脈”“確診”“歸類”
根據學生中存在的五種病狀,有針對性地進行細化分類,逐一號脈,為后期的救治提供準確的診斷。經過確診,學生中大體存在下列癥狀:孤僻癥;憂郁癥;膽小癥;自卑癥;自私癥;逆反癥;厭學癥。在這些患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中,我特別注重對孤僻癥和厭學癥的學生進行詳細的“號脈”。如:孤僻癥的學生往往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寡言排他。對老師和同學缺少信任感,存有冷漠、戒心、甚至排斥心理。他們盡量設法逃避一切,不愿與同學交往合作,怕與老師接觸,自己把自己封鎖起來。
二是文飾行為。為了掩飾自己的孤僻、緊張、焦慮等,常以一定的行為(偽裝看書,做作業(yè)等) 加以克制和文飾,以求得心理上的寬慰,把自己置于他人的注意范圍之外。
三是懷疑心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多疑。他們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tài)度,對教師的教育懷有戒備和偏執(zhí)心理,常出現偏激行為。
(三) 建立病歷檔案
對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我為他們建立了心理病歷檔案,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照片、生日、性格、家庭狀況、學習狀況、心理病因、主要癥狀、治療方法等等。
我通常采用心理體驗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實施心理體驗教育中,注重為學生搭建廣闊的舞臺,提供適宜的空間,創(chuàng)設美好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一) 在家庭生活中體驗
通過在班級開展“本周我當家”“露一手”家務勞動比賽、“夸夸我爸和我媽”等活動,讓學生在家庭生活體驗中了解父母,懂得孝敬,體味家政,學會體貼。
(二) 在社會生活中體驗
社會生活和大自然是開展心理體驗的主要陣地之一,在這個大的空間里,在這個寬闊的舞臺上,通過開展走向社會搞調查、融入社會扮角色、踏向社會去服務等活動,學生自己設計課題,自己尋找崗位,自己確定形式,放飛童心,盡情體驗,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 在學校集體生活中體驗
通過開展播種“我可以”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我能行”,堅信“我可以”,消除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讓“我可以”代替“我不能”。經常組織開展自我推銷人才競聘會、絕招大比試、素質大看臺等活動,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戰(zhàn)勝自我、堅信自己,同時為他們張揚和表現自我提供舞臺和機會。
與此同時,我在班級設立了“王老師信箱”,主要解決學生心理方面的疑難問題。學生平時有什么心理疑惑,不便跟老師說,可以寫信并將信件投到信箱里。一周一開箱。我再用書信的方式予以解答。同時,也歡迎家長參加。在師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進行情感交流,達到情感的互通互動。比如一個學生在給我的信中寫道:“王老師,我膽子小,一說話臉就紅,上課本來想發(fā)言,但又不敢舉手,你有好辦法嗎?”我在給他的回信中開出了三個“藥方”,經過一個月的鍛煉,他膽子大了,臉也不紅了,上課發(fā)言非常積極,被評為班級的“問題大王”。
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班主任教師要當好心理醫(yī)生,必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必須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準確把握,有問題的就找出病因,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癥下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作者單位:丹東市二緯路小學)
(責任編輯: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