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冬凌
動靜結合,有效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
◎謝冬凌
“空間觀念”是“新課標”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圖形與幾何”部分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學生需要具備與發(fā)展的重要數(shù)學素養(yǎng)??臻g觀念是在空間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互相關系在人腦中的表象。受思維和認識發(fā)展水平的局限,僅靠小學生自己無法在腦中形成抽象的空間觀念。故而,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思考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下面以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平行與垂直”這節(jié)課為例,談談如何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實踐出真知,實踐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對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提升、對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也十分有效。讓學生經(jīng)歷操作的過程,通過摸一摸、畫一畫、看一看、比一比等感性活動,充分調(diào)動觸覺、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通過有效的課堂操作活動,使得課堂生動活潑,在操作中,學生不僅能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還能夠提升空間感知能力。
如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課伊始,我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出現(xiàn)兩條直線,然后請學生把頭腦中想到的兩條直線的各種可能的位置關系畫下來,最后小組討論并完善。學生從腦中想象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到動手操作畫兩條直線的位置圖。從想象到實踐,經(jīng)過了一次動腦思考到動手操作的過程,學生對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理解更加全面。展示時,各種位置關系出現(xiàn)的概率也高,便于后續(xù)進行有效分類。通過從靜到動的思考與操作雙向活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刻,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如時間、空間的限制,或者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找到合適的模型,可能使得學生對概念圖形的理解產(chǎn)生困難。這時,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有助于突破難點。而課件演示就在幫助學生直觀感知,使得一些受到時間空間限制的問題得以解決。
例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視覺感知,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當學生分類之后,我通過課件展示直線延伸的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直線兩端都可以無限延伸的特點的理解。與此同時,讓學生在視覺上感受兩條直線通過延伸之后相交的關系,以及平行時直線向兩端延伸永不相交的特點。在直線平行的演示中,我還用一個方塊在兩條直線間移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正方形在兩條直線間總是處在兩條平行線之間,不偏不倚地移動。學生在觀察中不僅對于平行線的判斷方法有了更深刻地體驗,也更容易地認識到了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這一教學目標。
想象是思維的高級階段,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離不開有目的的想象,基于這樣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經(jīng)驗作為支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的機會,為空間觀念的建立與培養(yǎng)搭建了一個有效的平臺。眾所周知,小學生在學習時,對于知識的認知一般不是通過邏輯推理,而在于生活經(jīng)驗。寶貴的生活經(jīng)驗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極大地推進作用??梢酝ㄟ^引導學生觀察特定對象,在已有經(jīng)驗與充分的直觀體驗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想象。這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想象的難度,也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有效的想象思維活動之中,使得抽象的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與理解。這種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想象,讓學生可以感受到生活與數(shù)學是緊密聯(lián)系的。從生活中學習再回到生活中去,學以致用,更好地鞏固與發(fā)展了學生空間觀念與深刻的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同一平面”這幾個關鍵字,我讓學生觀察一個正方體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兩條邊。在觀察的同時加以想象:它們分別延長后是否會相交或者平行呢?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思考、思辨,在矛盾沖突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思維缺陷,最后形成統(tǒng)一認識:不同平面上的兩條直線即不會相交,也不會平行,從而更好地理解了“研究兩條直線的關系,必須是‘同一平面’上的兩條直線”。
在教學的最后,我再讓學生根據(jù)已學的知識有目的地去找生活中的平行與垂直的現(xiàn)象。學生將之前對平行與垂直的模糊認知與通過課程學習之后的清晰認知進行比對,深化了感知與理解。這樣,學習了抽象的概念之后回歸到具體的應用中,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的,同時也達到了培養(yǎng)空間觀念的作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溫泉小學)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