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魏青松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南昌 330077 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1306)
鄧小平的雙重執(zhí)政意識
李建華 魏青松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南昌 330077 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1306)
在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鄧小平培育和發(fā)展了諸多符合時代特點和順應歷史潮流的執(zhí)政意識,其中就包括憂患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交融、改革意識與開放意識并重、時間意識與空間意識共存、制度意識與思想教育并重、先富意識與共富意識并重等具有雙重品格的意識。這些雙重品格意識在今天無疑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鄧小平 雙重 執(zhí)政意識
鄧小平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高超的政治藝術,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意識的第一次重要轉型。鄧小平深刻反思黨的執(zhí)政意識、執(zhí)政方式、執(zhí)政體制、執(zhí)政水平問題,對黨的執(zhí)政理論開拓創(chuàng)新,有重大突破。這種覺醒和反思體現為鄧小平執(zhí)政意識中蘊含著憂患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交融、改革意識與開放意識并重、時間意識與空間意識共存、制度意識與思想教育并重、先富意識與共富意識并重等雙重執(zhí)政意識。
鄧小平執(zhí)政中高度重視憂患意識,并以之指導黨和國家的實踐過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了毛澤東憂患意識的“基本內核”,即毛澤東關于憂患意識的科學的憂患觀、方法論、思想及其精髓等[1]41。如在憂什么、為什么憂、怎樣憂的基本問題上,繼承了先憂集體、后憂個人的集體本位的憂患觀;繼承了關于憂患意識的全面論、辯證論、重點論等。與此同時,把中國共產黨的憂患意識推向了新的發(fā)展階段。
鄧小平高度重視執(zhí)政黨之憂,認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盵2]143執(zhí)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從表現形式看,鄧小平的憂黨意識論貫穿于其黨建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等建設的各個方面,并通過辯證否定的思維形式以問題意識顯現出來,具有辯證性、深刻性和實踐性的鮮明時代特征。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過程中對自身的思想、作風、接班人、腐敗現象等都表現了強烈的憂患意識。鄧小平深刻認識了憂國、憂民和憂黨的歷史經驗和現實狀況,堅定不移地推進了富國富民的改革開放之路線,實現了執(zhí)政黨執(zhí)政意識的新飛躍。鄧小平執(zhí)政過程中繼承了上一代領導集體創(chuàng)新意識和精神的同時,又有了突破和創(chuàng)新。
第一,走改革開放之路。鄧小平在認真分析中國歷史、國內現實、國際背景的基礎上,針對現階段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之間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認為“要發(fā)展生產力,靠過去的經濟體制不能解決問題”[3]149。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yè)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第二,走國內實驗創(chuàng)新之路。針對改革開放這一新鮮事物既沒有理論可資借鑒又沒有實踐經驗可供參考的狀況,鄧小平指出:“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實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在摸索中前進?!盵3]107這些情況都需要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執(zhí)政過程中,打破原有思維方式和發(fā)展模式,走一條國內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新之路,這條道路是在試驗中不斷檢驗,不斷修正,不斷推進,不斷強化之路。只有這條道路,才能實現中國共產黨救中國之后發(fā)展中國的夢想訴求。
第三,走制度創(chuàng)新之路。隨著時代主題的變換即“和平與發(fā)展”時代的到來,鄧小平經過深思熟慮及時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創(chuàng)造性執(zhí)政構想?!耙粐鴥芍啤钡那疤崾菆猿帧耙粋€中國”;主體是社會主義;核心是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港澳臺享有高度自治權等。這種偉大構想為解決我國歷史遺留問題拓展了思路,找到了辦法。
第四,破舊思想立新思想。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全黨首先需要解決的主要是思想問題,即如何看待“兩個凡是”的問題。對此,鄧小平要求,大家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正確看待毛澤東思想以及毛澤東晚年所犯錯誤這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拔覀儗⒔夥潘枷耄窃隈R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盵2]279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
鄧小平在執(zhí)政過程中,把國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實現了保持國內穩(wěn)定和推動對外開放發(fā)展經濟的雙重目的。
針對國內權力過分集中、副職過多、黨政不分和以黨代政現象嚴重、解決好交接班等問題,鄧小平尤為重視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并力推進行大幅度改革。鄧小平指出:“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盵2]37它的主要表現是: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思想僵化,墨守陳規(guī),辦事拖拉,壓制民主,徇私行賄,貪贓枉法,等等。改革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渙散黨的紀律,而正是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紀律。
在重視國內改革的同時,鄧小平把眼界拓展到了世界領域,并及時提出了對外開放的基本戰(zhàn)略。鄧小平在執(zhí)政過程中,深刻認識到了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高度重視對外開放以及科學技術的重大意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世界各個國家之間經濟、政治、文化和科技等之間的交往越來越緊密,越來越普遍化、常態(tài)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類管理經驗知識的增加,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可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條件下的便利條件,從此意義上講,及時提出并增進中國改革開放、增強交往深度和廣度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意識培養(yǎng)中的重大課題。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所確立的開放意識,是系統的,具有深刻的邏輯內涵。就其開放意識的邏輯構架來說,包括開放范圍的全方位性意識、開放形式的多樣性意識、開放進程的漸進性意識,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強化開放意識加大開放步伐的同時,還必須增強獨立自主意識、提升獨立自主能力,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一方面實行開放政策,另一方面仍然堅持建國以來毛澤東主席一貫倡導的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必須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盵2]406
需要指出的是,鄧小平上述對內注重改革意識和對外注重開放意識是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沒有對內改革意識的確立,就很難樹立對外開放意識;反之,沒有對外開放意識的培育,就很難進一步引領內部改革意識,進而推動各項事業(yè)發(fā)展。
中國共產黨正如人的生長一樣,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諸多階段。鄧小平在執(zhí)政過程中,把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放到同等重要位置,不僅僅注重黨和國家事業(yè)接班人培養(yǎng),而且注重同一代人之間關系培養(yǎng)、同一代人所面臨區(qū)域發(fā)展任務的平衡協調和同步發(fā)展,把執(zhí)政黨意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同代中國共產黨人之間的執(zhí)政銜接和發(fā)展具有時間延續(xù)性的鮮明特點?!按本哂凶匀粚傩院蜕鐣幕瘜傩?,其自然屬性主要是由同一年齡層即生理年齡來表征的,它構成了代的“自然框架”;其社會文化屬性則是由同一年齡層的人所相對共享的相同或相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所規(guī)定的[4]3。
在談到建立一個什么樣政黨、需要多長時間及政黨與社會主義關系時,鄧小平指出:“建立一個什么樣的黨的問題,這不僅是我們這一代的問題,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問題。一個國家的革命,核心問題是黨。有了一個好黨才能引導革命走向勝利。革命勝利后,搞社會主義也要靠一個好黨,否則勝利就靠不住?!盵5]348建立一個好的政黨,必然會涉及不同代中國共產黨人之間執(zhí)政的繼承和發(fā)展問題。對于不同代中國共產黨人執(zhí)政的繼承和發(fā)展,鄧小平認為:“現在我們的領導干部年齡都比較大了,五年以后,五十歲以下的人,打過仗的就很少了。所以,我們這些老同志,要認真選好接班人,抓緊搞好傳幫帶。”[2]75在這里,鄧小平指出了在不同代中國共產黨人之間搞好傳幫帶的重大意義。
鄧小平在執(zhí)政實踐過程中也強調空間意識,注重不同空間中制度之間的和諧共生、區(qū)域經濟之間的平衡發(fā)展以及黨政、政社等之間的科學定位等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具有鮮明的時代空間感,它不能脫離這一時代空間所賦予其的歷史內涵和精神實質。在全國執(zhí)政過程中,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兩個大局”等許多戰(zhàn)略思想,這些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社會空間意識,即要從空間排列組合的視角來看待政治的協同效應。鄧小平“一國兩制”戰(zhàn)略思想與其說是關于解決重大歷史遺留問題的思想,倒不如說是解決在一國社會空間內如何處理不同社會制度的思想,如何進行空間排列組合的思想,當然,這種排列組合是關乎國家利益的。
在中國共產黨立體空間執(zhí)政的過程中,鄧小平高度重視黨群關系、黨際關系、黨國關系以及黨政關系等。黨群關系(黨權與民權—為民—黨的執(zhí)政基礎)、黨際關系(執(zhí)政與參政—唯誠—黨的執(zhí)政聯盟)、黨國關系(黨權與法權—尊法—黨的執(zhí)政方略)以及黨政關系(黨權與政權—自律—黨的執(zhí)政境界)等四種關系,往往在一定空間內交織在一起,能否恰當處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所擁有的執(zhí)政基礎和資源的廣度和深度,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過程中駕馭全局、協調各種政治主體和力量的能力和水平。
在歷經“文革”種種苦難之后,鄧小平在隨后的執(zhí)政過程中,更加認識到了制度建設、解放思想、思想教育對于黨和國家的重大意義,并把這種認識和領悟深深烙印于其執(zhí)政過程中。
一方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目標,在充分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提出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黨的建設方面的法規(guī)、條例和制度、措施。黨通過健全黨規(guī)黨紀,改革黨的領導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推進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四化”方針,廢除實際存在的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解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對于制度建設的重要性,鄧小平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2]333從某種意義上講,制度意識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條件,沒有這種意識,就不會有之后的諸多制度改革。鄧小平提出的制度問題帶有“四性”的思想凸顯了鄧小平的制度意識,它是保證新時期黨的事業(yè)成功的關鍵因素,是確保黨的長期執(zhí)政和領導地位的主要條件之一。
另一方面,執(zhí)政實踐過程中,在凸顯制度意識的同時,鄧小平也十分重視解放思想、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鄧小平說:“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這并不是說要把大量的課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盵2]104取得事業(yè)成功,既需要制度意識作為開啟制度改革的前提,以便將預防腐敗現象寓于各項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通過體制創(chuàng)新逐步鏟除腐敗現象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又要從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變的堤防,以便培育立場堅定、思想素質過硬的干部隊伍,從而保證黨和國家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早在1956年9月16日,鄧小平在《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就指出,共產黨“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5]218。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肩負著改革開放發(fā)展經濟、實現廣大民眾共同富裕的歷史使命。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在執(zhí)政過程中,把先富意識和共富意識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如何實現執(zhí)政黨的歷史使命以及實現到什么程度,往往取決于對發(fā)展地位和發(fā)展方式等的認識程度。鄧小平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fā)展?!盵3]265而解決中國落后現狀、實現人民的溫飽和共同富裕,必須明確一個真理即“發(fā)展是硬道理”。鄧小平提出了實現中國現代化三步走的戰(zhàn)略構想。第一步,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達到人均800美元,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上述歷史使命有的已經實現,有的正在努力實現。
如何實現富裕對社會主義國家民眾而言更加具有關鍵意義。為此,必須把先富意識和共富意識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倡并實踐先富和共富戰(zhàn)略。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盵3]373。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裕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后地區(qū),先進地區(qū)幫助后富地區(qū)是一個義務,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fā)展是不可能的。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qū)有條件先發(fā)展起來,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慢點,先發(fā)展起來的地區(qū)帶動后發(fā)展的地區(qū),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不是要求平均發(fā)展,平均發(fā)展是不可能的。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裕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qū)也富裕起來,并且使先富裕起來的地區(qū)幫助落后的地區(qū)更好地發(fā)展。
在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鄧小平培育和發(fā)展了諸多符合時代特點和順應歷史潮流的執(zhí)政意識,其中就包括憂患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交融、改革意識與開放意識并重、時間意識與空間意識共存、制度意識與思想教育并重、先富意識與共富意識并重等具有雙重品格的意識。這些雙重意識在今天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1]魏繼昆.居安思?!袊伯a黨人的憂患意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廖小平.倫理的代際之維——代際倫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
[5]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
★李建華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部助理研究員,歷史學博士。魏青松為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江西省社科院理論創(chuàng)新課題,2013年上海海事大學科研基金項目(“Supported by Science&Technology Program of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全球化過程中執(zhí)政黨增強‘四種’意識戰(zhàn)略研究”。
A849
A
2017-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