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清代廣西本土學者的史學成就
        ——廣西古代學術(shù)思想史研究系列之一

        2017-03-11 01:09:12韋勇強
        賀州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史學學者廣西

        韋勇強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論清代廣西本土學者的史學成就
        ——廣西古代學術(shù)思想史研究系列之一

        韋勇強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廣西本土學者的學術(shù)水平到清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理學、史學、音韻學、墨學、詩詞等領域可以與廣東或中原等先進地區(qū)相提并論。在史學領域里,廣西學者的成就相當突出,表現(xiàn)為:創(chuàng)作了一批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當代史新著,記載了清代歷史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和內(nèi)容,可補正史之不足;在史評史論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頗有新意的理論和觀點;在方志編修方面也作出了豐富的成績,保存了廣西地方歷史文化的相關內(nèi)容。

        清代;廣西本土學者;史學成就

        廣西僻處嶺南,遠離中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經(jīng)濟也較貧窮,因此長期以來留給人們一種文化落后的印象。這種落后的標簽,也影響了廣西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事實上,廣西本土學者曾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學術(shù)文化。早在漢代,廣西士人陳欽、陳元、士夑就以經(jīng)術(shù)著稱于世。唐宋以后,廣西學術(shù)文化進入了較快的發(fā)展階段。到了明清兩代,廣西學術(shù)文化進步更加顯著,已經(jīng)追上當時的發(fā)達地區(qū)。然而,我們對于廣西古代的學術(shù)思想一直缺少系統(tǒng)的揭示和總結(jié),至今沒有寫出一部權(quán)威的廣西學術(shù)思想史,沒能給我們的文化自信提供歷史依據(jù)。有鑒于此,本文對清代廣西本土學者的史學成就進行總結(jié)與評價,期望以此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心。

        一、清代廣西地方學術(shù)思想發(fā)展的文教基礎

        明代,廣西的文教事業(yè)快速發(fā)展,文化荒漠的舊形象明顯改變。這主要是得益于當時廣西地方官員對文教的重視與提倡。例如,宣德間吳锜任義寧知縣,“尤加意學校,一時之士,皆知向?qū)W?!保?]6314萬歷年間廣西提學僉事魏濬曾認為:廣西地方官員重視文教,“令州縣立社置傅,歲以所教成者聞,頗諳文理者收之黌序”,學校教育比較發(fā)達。當?shù)嘏囵B(yǎng)的人才,其水平已與中原發(fā)達地區(qū)相接近,“兩江諸土酋子弟,向慕文風尤甚,……實有聰敏能文,可與中土頡頏者。”[2]23明人李維楨也認為廣西“衣冠文物與上國等,賢科相業(yè),其人不乏……”[3]61從魏濬、李維楨所言,可知明代廣西的文化教育水平與中原發(fā)達地區(qū)相比并不落后。據(jù)《(嘉慶)廣西通志》統(tǒng)計,明代廣西科考,中舉者4600余名,中進士者212名。這些科考中式者,不少人躋身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之列。本土人才輩出,奠定了廣西地方學術(shù)思想進步的堅實基礎。

        清代廣西文教事業(yè)更加進步。據(jù)統(tǒng)計,清代廣西學子中舉者為5075名,中進士者580余名,中士數(shù)量遠超前代。產(chǎn)生了4位狀元(陳繼昌、龍啟瑞、張建勛、劉福姚),狀元數(shù)量排全國第五位,稍次于江蘇、浙江、安徽、山東[4]174??瓶紝嵖冏C明了當時的廣西人才濟濟。眾多的優(yōu)秀人才,有力地推動著廣西地方的學術(shù)研究向前發(fā)展,使得當時廣西的學術(shù)水平基本上可以與先進地區(qū)相提并論。1941年,廣西籍學人黃華表曾指出:“廣西人的學術(shù),實至勝清一代,質(zhì)量上(并非數(shù)量)始足與廣東或中原齊驅(qū)并駕,如理學、音韻學、史學、墨學、古文、詩、詞及畫,或止于一二人、一二書,第論其質(zhì)量,他省實無以勝?!保?]66

        二、清代廣西本土學者的史學成就舉要

        清代是我國傳統(tǒng)史學發(fā)展到高峰的時期,官方史學做出了《明史》、續(xù)三通、清三通、《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杰出成果,在江浙、蘇皖、湖湘、直隸等地也形成一些頗有特色的史學流派,如著名的浙東史學等。廣西史學雖名聲不顯,但是其著作數(shù)量、作者人數(shù)、對外影響輻射等都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廣西學者在當代史的編撰、史評史論史考史注、地方志編修等領域還是卓有成就的。

        (一)當代史編撰的實績

        清代廣西學者對本朝史的編撰用力最勤,也取得了最為突出的實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蔣良騏撰《東華錄》、唐景崧撰《請纓日記》、楊廷理撰《東瀛紀事》、劉名譽撰《越事備考》、趙炳麟撰《光緒大事匯鑒》和《宣統(tǒng)大事匯鑒》等。另外,岑毓英撰《岑襄勤公奏稿》、石成峰撰《咸同帙事雜抄》、何烈文撰《咸豐亂紀》、何宗顯撰《武緣亂事紀略》、龍光甸撰《防乍日錄》、況澄撰《使秦紀程集》等也都涉及晚清史事。

        蔣良騏(1722—1788),廣西全州縣人,乾隆十六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編纂、江西道監(jiān)察御使、鴻臚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通政史司通政使等職。《東華錄》32卷,是他在設于東華門的史館任職時利用職務之便編輯的,他從《實錄》及各種官書中,將“與列傳有關合者,則以片紙錄出之,……積之既久,竟成卷軸,得若干卷云?!保?]1起天命元年(1616),迄雍正十三年(1735),記載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五帝史事。涉及清朝國家的軍事、政治、民生、文教、皇室成員等多方面內(nèi)容,是清朝前期重要的國史。該書有不少內(nèi)容是清實錄所缺失的:如《清世祖實錄》不載順治元年(1644)史可法答多爾袞書,蔣良騏據(jù)內(nèi)閣冊庫原札全文錄于《東華錄》卷四末。又如康熙二十七年(1688),御史郭琇參劾權(quán)臣明珠事,也是蔣良騏從郭琇的《華野集》中輯出的。故《東華錄》一書,是其他清史著作替代不了的。著名史學家孟森贊賞此書:“蔣錄雖簡,而出于實錄以外者甚多,且多為世人所必欲知之事實”[7]686。光緒年間王先謙采用蔣氏的體例,摘抄乾、嘉、道三朝的《實錄》,又撰成《東華錄》194卷、《東華續(xù)錄》230卷,內(nèi)容較蔣錄更詳盡。朱壽朋亦仿蔣氏體例,收錄光緒朝朝章國典、軍政大禮及有關材料輯成《光緒朝東華續(xù)錄》。蔣良騏開創(chuàng)的《東華錄》史書體例,豐富了我國史書的類型,對我國史學的發(fā)展有極大貢獻。

        楊廷理(1747—1813),廣西馬平(今柳州)人,初以拔貢生為侯官(今閩侯)知縣,后擢臺灣海防同知。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義軍攻克彰化,楊廷理召集地方士紳,據(jù)守府城,事定,以功署臺灣道。嘉慶間歷臺灣、建寧知府?!稏|灜紀事》1卷,為楊氏回憶其平定林爽文起義之作,所記乾、嘉時期臺灣社會的內(nèi)容比官修的《清實錄》、《欽定平定臺灣紀略》這類史書更加直觀、詳盡,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歷來研究臺灣古代歷史不可忽視的重要文獻。

        唐景崧(1842—1903),廣西灌陽縣人,同治四年(1865)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改吏部候補主事。光緒九年(1883)入越南勸劉永福出兵抗法,并參與抗法戰(zhàn)爭?!墩埨t日記》10卷,是光緒十四年唐景崧追憶自己當年入越抗法的事跡寫成的。該書素材來源多種多樣,像上諭、奏稿、照會、條約、書信、詩詞、法國報紙之類,應有盡有。其內(nèi)容涉及甚廣,不僅有唐景崧親歷的戰(zhàn)事如山西之戰(zhàn)、宣光之戰(zhàn)的詳細描述,還涉及越南風土人情、地理人文等各種事實。其史料的權(quán)威性是同類的《越法戰(zhàn)書》《越事備考》《中法戰(zhàn)事始末》《關外隨營筆述》等史書所不能及的,故該書是研究中法戰(zhàn)爭史不可缺少的文獻?!稄V西百科全書》肯定該書:“資料翔實具體,內(nèi)幕鮮為人知,是研究中法戰(zhàn)爭史的重要文獻?!保?]619但是該書的不足也是明顯的,唐景崧夸大了自己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作用和地位,阿英先生因此批評說:“唐著為日記體,史實極其豐富,其缺點在于夸張個人與了解不夠全面?!保?]634提醒人們引用該書時應謹慎甄別。

        劉名譽(約1855—1923),廣西桂林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歷官貴州、河南主考,瓊州、江寧、淮安等府知府?!对绞聜淇肌?3卷,為劉名譽編輯的關于洋務運動和中法戰(zhàn)爭歷史的資料集,內(nèi)容極為豐富,包括《上諭》《奏議》《芻言》《案略》及《愚說》等等。該書目的是通過記載中法戰(zhàn)爭和洋務運動的經(jīng)驗教訓,為救亡圖強的中國提供歷史借鑒。今人評論此書:“內(nèi)容既有中法戰(zhàn)爭事實的敘述,又有時人對這場戰(zhàn)爭的看法,便于讀者了解全貌?!保?0]280

        趙炳麟(1873—1927),廣西全州縣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三十二年(1906)任監(jiān)察御史,遇事敢言,有“鐵面御史”之稱?!豆饩w大事匯鑒》12卷,是趙炳麟居官京城時記載的當時發(fā)生的軍國大事。紀事起于光緒元年(1875),迄于光緒卅三年(1907),內(nèi)容涉及光緒朝最具影響的重要歷史事件,諸如中法戰(zhàn)爭、中俄伊犁紛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戊戌政變、庚子事變及清末立憲運動等?!缎y(tǒng)大事匯鑒》1卷,紀事起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迄于宣統(tǒng)三年(1911),涉及攝政王執(zhí)政、廣州起義、武昌起義、袁世凱浮沉、溥儀退位等大事件。兩書皆采取紀事本末體的形式,每事各編年月,詳記首尾。趙炳麟長期在京為官,故能接觸到奏章和上諭等許多第一手史料,而所記內(nèi)容多是趙炳麟親歷親聞,屬于當代人所記的“當代史”,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可補正史之不足。

        岑毓英(1829—1889),廣西西林縣人。太平軍興,他奉命組織團練。咸豐四年(1854)他率團練參與鎮(zhèn)壓云南回民起義,因戰(zhàn)功屢獲拔擢,升云南布政使,加按察史銜。同治七年升任云南巡撫,兼署云貴總督。光緒五年(1879)授貴州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八年以福建巡撫署云貴總督,統(tǒng)籌中法戰(zhàn)爭西線戰(zhàn)場,十年擊潰法軍獲宣光、臨洮兩大捷,扭轉(zhuǎn)了中法戰(zhàn)爭局面,戰(zhàn)后參與中越邊界云南段勘定工作。他在西南邊疆地區(qū)經(jīng)營30余年,為邊疆的穩(wěn)定作出了較大貢獻,躋身“同光中興名將”之列?!夺迩诠喔濉?2卷,為岑毓英第五子岑春蓂輯刻。載岑毓英同治元年(1862)至光緒十五年(1889)之間所上奏折、片,共672件,為其從政活動之重要記錄。岑毓英一生,親歷了中國近代史上的許多大事,如云南回民起義、中法戰(zhàn)爭等,其《岑襄勤公奏稿》中記錄、反映了這些大事,因此《奏稿》對研究近代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蹲喔濉愤€反映了清末兩廣、云貴等地的吏治、軍備、戰(zhàn)事、民生、稅收等狀況,同樣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二)史論史評史考史注等方面的成績

        史評、史論,是史學研究者對歷史事件、人物、著述發(fā)表的評價及議論。史考,是研究者針對歷史記載所作的考訂。史注,是研究者對史著進行的注釋。它們都是史學研究相當重要的內(nèi)容。清代廣西的本土學者,如著名的鄭獻甫、朱琦、龍啟瑞、王拯、蘇宗經(jīng)等人,大都是飽讀經(jīng)史之人,在史評、史論、史考、史注領域也有相當?shù)膭?chuàng)造,但他們在這些領域的相關著述是零散的,并無專著性的作品。因此要舉其大宗,似乎難覓,但也不能就此否認他們在這些領域的成績。

        史評、史論是廣西學者用力頗多的領域,其中成績突出者略舉數(shù)人:

        鄭獻甫(1801—1872),廣西象州縣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任刑部主事,僅一年兩個月即因父病告假南歸。不久,父母先后去世,他便辭官歸鄉(xiāng)。他雖沒有專門的史學論著,但在他的作品集中,有許多篇章議論史事,如《東晉論》《綱目書荊軻張良互異論》《春秋之楚非夷論》《光武中興論》《唐肅宗論》《宋高宗論》《書非亡于秦火論》等,這些雖是前人寫過的論題,但鄭氏翻出新意,提出有別于他人的看法。例如《唐肅宗論》直斥唐肅宗得位不正,“是其正位也,明皇非特不知,且亦斷不料。乘其避寇前行、暗窺明奪,比于靈柩前即位,雖曰與篡位不同,吾不知其與篡位何異也?”他還指出,唐朝后期的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擅權(quán),都是肅宗篡位擅立開的惡例,“史于靈武之即位,猶以為權(quán)而克濟。夫此而以為權(quán)而克濟,無怪乎唐之藩鎮(zhèn)皆習欲帝制自為,而宦官亦以擅立帝位為常也?!保?1]1665鄭獻甫的這些論點與世俗看法大異,證明他是有獨立精神的學者。當時的樸學大師陳澧稱贊他“昔人謂史家有三長:學也,識也,材也?!怀执艘哉撐?,則可以號為文人者寡矣!求之于今,其刑部象州鄭君乎!”[12]179

        朱琦(1803—1862),廣西桂林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職任御史,直言不諱,與陳慶鏞、蘇廷魁并稱“三直”。朱琦無專門的史學論著,但其《怡志堂文集》中辨、說諸文,多針對現(xiàn)實有感而發(fā),說理透徹,文風曉暢雄健。如《辨學》以義理、考據(jù)、詞章為學問三途,《孟子說》《讀貨殖列傳》剖析義利之分,《讀酷吏傳》不僅指出古時治國任人及任法的弊病,對現(xiàn)實中法治的弊病也有所諷刺“后世法密,酷吏少,黠吏多??崂艉χ褂谛蹋鴼⑷艘詾楣?;黠吏并害于政,而用人亦以賄屬矣。”[13]10《名實說》最為切中時弊,直斥“今人貌為不貪、不矯、不肆,而訖無用”的社會現(xiàn)實,被認為是最值得稱道的“晚清四說”之一,他對晚清官場腐敗的批判,比龔自珍《病梅館記》還要尖銳[14]558。

        龍啟瑞(1814—1858),廣西桂林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進士、狀元。歷官翰林院修撰、順天府鄉(xiāng)試同考官、廣東鄉(xiāng)試副考官、提督湖北學政。因在桂林辦團練拒太平軍有功,升通政司副使、提督江西學政、江西布政使。他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目錄學家、文字學家、史學家,其《經(jīng)德堂文集》收錄了他議論歷史的文章約有30篇,而且見解獨到。如他對經(jīng)史關系有獨立的見解,認為“治經(jīng)自是學人第一要義,而求其有裨實用,則史籍較經(jīng)籍為多”[15]56。他對古時的君臣關系也做了客觀的分析:“故治與亂豈有異術(shù)哉?賢否定于君身,好惡決于君心。然則人君之好惡,乃君子小人所視為進退、而天下安危向背之原所從出也?!保?5]35。時人鄒鳴鶴稱贊其史論文章說:“每作必衷諸道,其論性、論學諸篇,深入理奧,擷宋五子之精而衍其傳,真得文之醇者”[16]68。

        王拯(1815—1874),廣西馬平(今柳州)人,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大理寺少卿、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其文集中有系列文章專門論經(jīng)辨史,如《周平王論》《叔孫通論》《董仲舒論》《汲黯論》《郡縣井田論》《保身說》《定說》《大學格物解》諸篇,皆擘肌析理,能成一家之言。如《周平王論》對東周衰弱的國勢提出反思,強調(diào)了君主奮發(fā)圖強對于國家命運的重要性“天下之強弱,存乎人主一心之強弱而已”,“主天下者強以用其民,則民強;弱以用其民,則民弱”,“周喪于東遷,而宋亡于南渡,非人主之心之自以為弱者邪?”[17]1《董仲舒論》肯定董仲舒首倡儒學的貢獻,“三代以來,學術(shù)之歧也,自管夷吾始也。三代以后,學術(shù)之明也,自董仲舒始也?!彼麑h武帝并未真正施行儒家之道表示遺憾“然而仲舒之學,武帝不能用也。何也?武帝之心,功利之心也。”[17]3孫衣言評價王拯的史論:“雄直有氣,能自達其所欲言?!保?8]547

        蘇宗經(jīng)(1793—1864),廣西玉林人,道光元年(1821)中舉,一生都在廣西各地擔任教職。有《讀史管見》《坊表錄》《名臣百詠》《明史約編》《鑒史精華》《廣西通志輯要》等史學著作傳世。其中專門討論歷史人物及事件的文章,像《元祐黨人論》《淮陰侯論》《介子推論》《牛李論》等,多論說指評,勸誡褒貶。鐘文典先生曾說過:“談近代廣西史學,首先應該提到郁林州人蘇宗經(jīng)?!保?9]687肯定蘇氏在廣西古代史學家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廣西學者在史注領域也有精品著作。最杰出者,當屬唐景崇的《唐書注》。唐景崇(1844—1914),廣西灌陽縣人,同治十年(1871)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侍讀、侍講學士、內(nèi)閣學士、兵部和禮部侍郎等官。《唐書注》系其讀書數(shù)十年刻苦鉆研之碩果,著眼于糾謬、補缺、疏解,“綜合諸家史注之長,參考搜采之書自正經(jīng)正史、唐賢專集、歷代普通類書、典制學術(shù)諸專書、史部考證書,旁及金石、野史、小說,逾數(shù)百種”[20]2義例謹嚴、參考博洽,注釋精審,是清代史注中比較成功的著作之一。黃華表稱該書“不獨是原書的功臣,并且是原書的諍友,他的困難,比之裴松之注《三國》,胡三省之注《通鑒》,還要多,但其成就,卻要比之裴氏、胡氏更要大?!保?]67

        史考著作,以鄭獻甫的《愚一錄》12卷最負盛名。該書辨證了約20種典籍,包括儒家經(jīng)典和《史記》《漢書》《后漢書》《晉書》等史書及《莊子》《荀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子書。其內(nèi)容,以文字、音韻、訓詁方面的考釋校訂為主,兼及對義理的闡述發(fā)揮。其門人林肇元認為該書“考據(jù)之精且詳”,實可與宋代王應麟的《困學紀聞》、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先后鼎立”[21]2。其摯友蔣琦齡亦稱該書:“貫綜六經(jīng)諸子百家,于經(jīng)義、史論、古文、詩詞、四六駢體皆精之。其文于事物必鉤述源委,見于何書,一一疏證之,雖至近至微不漏。其討論條達委備,無艱苦雕刻之態(tài)?!保?2]5

        (三)地方志編修領域的成就

        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具有保存地方史實、補正史之未備等功能。因此方志的編修,向來為學者所重視。廣西本土學者對于修志相當熱心,做出了不小的成績。據(jù)《廣西方志提要》及《廣西方志佚書考錄》統(tǒng)計,1949年以前廣西歷代纂修的方志總計571種,其中已佚321種,存世250種。存世的方志中,明代僅12種,民國有93種,而清代竟達145種,占有相當重要的份量。其中由廣西本土學者纂成的著名清代方志略舉數(shù)種如下:

        鄭獻甫纂《(同治)象州志》。鄭氏《象州志》繼乾隆版志續(xù)修,記事止于同治七年。該志特色是:第一,結(jié)構(gòu)簡明。全志只設紀地、紀官、紀人、紀故四綱。第二,體裁宏富。該志采眾志之長,以述、記、志、傳、圖、表、錄、考等8種體裁敘事,八體各因其宜,互相彌補,相得益彰,圖表文并茂,可讀性甚強。第三,文辭簡潔典雅。被人譽為“言簡意賅,尤足為后來編志者之榜樣”[23]2。鄭志歷來受學界推崇?!稄V西近代經(jīng)籍志》稱其“簡賅有法,直追朝邑、武功,蓋小谷先生精心之作”[24]34《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稱其“體例明備,簡賅有法”,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廣西名志”[25]35?!独m(xù)修四庫全書提要》稱它“文詞雅潔,條理秩然,通人之筆,可稱佳作”[26]2468。鄭志對后來廣西州縣志編纂有極大影響,如顏嗣徽主修的《(光緒)遷江縣志》即“仿鄭小谷比部《象州志》之意而更加以詳贍”,“分門一十有六,然仍不外乎《象志》之紀地、紀官、紀人、紀故者”[27]1。其他如夏敬頤修的《(光緒)潯州府志》,梁吉祥修的《(光緒)貴縣志》等,皆脫胎于鄭志而稍作變通。

        蘇宗經(jīng)編《廣西通志輯要》?!叮螒c)廣西通志》雖稱佳作,但其卷帙浩繁,學者苦之。蘇宗經(jīng)變其體例,析其條目,輯其原文,編成13卷。后經(jīng)羊復禮、夏敬頤增輯成18卷。蘇書以地域為綱,分列省府和各州縣,將山川、物產(chǎn)、風俗、宦績等目系于其下,提綱挈領,簡明扼要,便于披覽,堪稱善本。

        路順德纂《(道光)融縣志》12卷。路順德,廣西融縣人,舉人。此志繼乾隆版縣志重修,全書分26門,其中紀瑤、僮二族之風俗習慣等內(nèi)容相當詳細。

        玉星燭纂《(乾?。┢侥峡h志》8卷。玉星燭,廣西扶綏人,乾隆間任平南縣武城書院教席。該志是平南縣現(xiàn)存最早的志書,設沿革、疆域、學校、名宦等眾多名目,具體地、全面地記載了該縣的歷史發(fā)展。特別難得的是,該志把縣域內(nèi)瑤、壯等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和資料收入其中,一反前志不予記載的傳統(tǒng),為后代留下了相當珍貴的地方民族史材料。

        王言紀修《白山司志》18卷。白山司在思恩縣(今馬山縣),王言紀乃世襲白山司巡檢,以軍功加州同銜。該志體例,與一般州縣志略有不同,設有紀和世系2篇,此皆因土司乃世襲之故。該志所分門類,皆據(jù)事而立,簡潔有致,事無巨細,皆能畢陳,在中國方志學史上自成一家之言。土司官自行修纂其領地之志并不多,能傳世者更少,該志因此更顯難得。

        三、對清代廣西本土學者的史學成就之評價

        由上舉各項可知清代廣西本土學者在史學領域的成就還是很多的。這些成就的水平如何?與同時代的先進地區(qū)比較有何差距?這些問題很有探討的必要。

        首先,清代廣西本土學者的史學成就是比較全面性的,涉及史學的各個重要領域,包括當代史的著述、前代史的考校、史評史論的發(fā)表、地方志的修撰等。這些成就充分說明清代廣西學者在史學領域的關注點是相當廣泛的,他們在各個領域辛勤耕耘,使廣西的史學獲得了充分而全面的發(fā)展。有學者指出“尤其是到了清代,廣西文化達到封建時代的高峰,可謂洪波涌起,異彩紛呈,已不能簡單地以‘落后’言之?!保?8]3這其中的“洪波涌起,異彩紛呈”當然少不了史學領域的貢獻。清代廣西文化擺脫“落后”的帽子,當然也得力于史學的全面進步,這是無庸置疑的。

        其次,清代廣西本土學者在史學領域的研究水平是相當高的。清代廣西本土學者的許多史學著述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例如蔣良騏開創(chuàng)的《東華錄》史書體例,使我國史書于編年、紀傳、紀事本末、政書體之外,又多了一種敘事形式,對我國史學的發(fā)展有極大貢獻。再如唐景崧的《請纓日記》,保存了中法戰(zhàn)爭的許多第一手史料,為研究中法戰(zhàn)爭史不可缺之重要資料。又如唐景崇的《唐書注》,被公認為古史名注,其成就與裴松之注《三國志》、胡三省注《資治通鑒》相提并論。其他如鄭獻甫、朱琦、龍啟瑞、蘇時學等人的史論史評史考及方志學著述,也都有過人之處。民國時期擔任廣西省文獻委員會副主席的李任仁曾這樣評價本省的學術(shù)水平:“廣西學術(shù)著作的發(fā)展至有清一代,始蔚為大觀。其中如理學、音韻、史學、墨學、古文詩詞、書畫等,均有可觀,論其質(zhì)量,他省實無以勝?!保?9]2這一評價與黃華表先生稍早的提法完全一致。他們都強調(diào)清代廣西本土學者的學術(shù)水平比以前進步巨大,而史學水平的突出,是導致這一進步的重要因素。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并無夸張之處。

        當然,在肯定清代廣西本土學者的史學水平有較大進步的同時,還應該認識到廣西本土學者與先進地區(qū)的差距。首先,是廣西本土學者在史學著述數(shù)量上較文化先進地區(qū)少得多,民國時期曾擔任廣西省主席的黃旭初就指出:廣西人“畢集一省之著作,乃不能與他省一縣一郡比?!保?0]1這是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史學著述數(shù)量少,意味著投身史學研究的學者也少,這使得廣西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史學流派,在國內(nèi)發(fā)生不了大的影響。其次,廣西本土學者在史學理論及史學方法上的創(chuàng)見較少,我們只看到他們在史學理論領域的只言片語,卻沒有一部專門的史學理論專著傳世。缺乏在史學理論及方法層面的積淀,阻礙了廣西本土學者向更高的成就發(fā)展。

        [1]謝啟昆修,胡虔撰.廣西通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魏濬.西事珥[M].明萬歷刻本.

        [3]汪森輯編,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第四冊[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

        [4]呂余生.桂北文化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

        [5]黃華表.廣西文獻概述[J].建設研究,1941(5).

        [6]蔣良騏.東華錄自序[M].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廣西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廣西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9]阿英.阿英全集:第 5 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0]黃振南.中法戰(zhàn)爭史研究百年回眸[J].近代史研究,2002(3).

        [11]鄭獻甫.補學軒文集續(xù)[M].咸豐十一年刊本.

        [12]陳澧.陳澧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3]朱琦.怡志堂文初編[Z].同治四年運璧軒刻本.

        [14]吳興人.中國雜文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5]龍啟瑞.經(jīng)德堂文集[Z].光緒四年龍繼棟京師刻本.

        [16]李崇元.清代古文述傳[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

        [17]王拯.龍壁山房文集[Z].光緒七年陳寶箴刻本.

        [18]孫衣言.遜學齋文續(xù)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9]鐘文典.廣西通史(第二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

        [20]唐景崇.唐書注[Z].北平和記印書館,1935.

        [21]鄭獻甫.愚一錄[Z].光緒二年黔南刻本.

        [22]蔣琦齡.空青水碧齋文集[Z].光緒十一年刻本.

        [23]莫炳奎.邕寧縣志[Z].1937年鉛印本.

        [24]蒙起鵬.廣西近代經(jīng)籍志[Z].大成印書館,1934.

        [25]金恩輝,胡述兆.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Z].成都: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6.

        [26]王云五.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27]蔡希邠.遷江縣志[Z].桂林書局,光緒十七年刻本.

        [28]鐘瓊,呂立忠,彭子龍.廣西古典文獻舉要[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

        [29]廣西省文獻委員會.廣西文獻期刊(創(chuàng)刊號)[J].1948年.

        [30]陳宏謀.陳榕門先生遺書[Z].廣西省鄉(xiāng)賢遺著編印委員會,1944.

        On Historiographical Achievement by Guangxi Native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WEI Yong-qiang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1)

        Guangxi native scholars in the Qing Dynasty had made great progress in new Confucianism,historiography,phonology,Mohism,poetry and other fields,and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can be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developed areas such as Guangdong Province or Center China.In historiography,Guangxi native scholars had prominent achievement,which includes three aspects.The first one is a number of groundbreaking histories on contemporary history,which record many historic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and they can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official histories.The second one is some original theories and ideas in historical criticism and theory.The final one is local chronicles which keep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the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of Guangxi.

        Qing Dynasty;Guangxi native scholars;historiographical achievements

        K204

        A

        1673—8861(2017)03—0016—06

        2017-05-22

        韋勇強(1969-),男,壯族,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史學史。

        2014年度廣西高??茖W技術(shù)研究項目(YB2014038)、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14XZS007)。

        [責任編輯]肖 晶

        猜你喜歡
        史學學者廣西
        學者介紹
        管子學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學者簡介
        學者介紹
        管子學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廣西廣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廣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學者介紹
        史學漫畫館
        史學漫畫館
        廣西出土的商代銅卣
        大眾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
        當代史學的轉(zhuǎn)向
        国产精品一级黄色大片|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下载| 狠狠爱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午夜久久久久九九| 丰满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性爱视频| 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国产|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网| 成熟了的熟妇毛茸茸|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两性视频一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网| 国产亚洲av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激烈吮乳吃奶视频免费 |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99久久国内精品成人免费| 亚欧色一区w666天堂| 老男人久久青草AV高清| 日本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超级97免费视频|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女在线线精品| 清纯唯美亚洲经典中文字幕|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软件下载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最新系列国产专区|亚洲国产| 国产99re在线观看只有精品| 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二区|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 啪啪无码人妻丰满熟妇| 日韩久久av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按摩|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精品国产群3p在线观看| 搞黄色很刺激的网站二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97国产精品麻豆性色|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