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靈
(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亞里士多德正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
許紅靈
(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正義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品質(zhì),不僅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而且是作為超越性存在的個體基本美德。研究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思想,能夠豐富正義理論內(nèi)容,還能夠為當下社會存在的不公正現(xiàn)象提供解決思路。正義思想既有利于實現(xiàn)個體正義、塑造文明公民;同時正義又是政治制度、經(jīng)濟規(guī)則、法律規(guī)范的重要內(nèi)涵。樹立公平正義精神,能夠促進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以滿足需要實現(xiàn)自身價值。因此,在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征程中,研究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思想有重要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亞里士多德; 正義; 價值
(一)亞里士多德對自然正義的批判以及對城邦正義的關注
自然正義作為最早的正義思想,最初表現(xiàn)在古希臘的神話語境和自然哲學里,在神話語境中,正義象征著秩序、契約和榮譽,即使是擁有強大力量的眾神也必須遵守宙斯所安排的結(jié)果。自然正義的實質(zhì)是強權(quán)正義,擁有絕對優(yōu)勢的強權(quán)這憑借自身的力量奴役他人,這是最本初的自然正義。亞里士多德著重批判了強權(quán)正義,在其《政治學》中認為主人和奴隸的關系源于強權(quán),是不合正義的[1]5。他認為這種自然主義的發(fā)展即不適合城邦的民主發(fā)展相違背,又限制人的發(fā)展,所以他強調(diào)社會正義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法律體現(xiàn)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這也是為何自然主義不能長存的原因。而隨著城邦制度的建立,自然正義受到?jīng)_擊,雖然自然正義也在梭倫改革中得到了政治生活的表達,并取得了重大實踐成果,但是這一時期的自然正義梭倫對其認識做出了進一步的升華,梭倫認為,正義是協(xié)調(diào)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為雙方尋求一個平衡點,并通過法律來達到的實質(zhì)的正義。隨著雅典城邦政治生活的不斷民主化,自然正義由于自身的歷史局限性而逐漸轉(zhuǎn)向城邦正義,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觀正也是受這種折衷精神下形成的。在城邦正義中,蘇格拉底在其“美德即知識”的哲學思想基礎上提出正義就是知識,掌握知識的人能夠主動追求優(yōu)良的道德生活,沒有知識的人則會放棄正義。同時,蘇格拉底強調(diào)法律和契約都應致力于實現(xiàn)正義,違背法律就等于不正義。在此可以發(fā)現(xiàn),古希臘思想家對正義范疇的認識已逐漸接觸到正義的內(nèi)涵即法律和平等層面。
(二)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正義思想的繼承與超越
亞里士多德師承柏拉圖,其正義思想必然會受柏拉圖的影響。柏拉圖認為正義與每個人應得之份密切相關,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每個人根據(jù)天賦和才能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就達到了正義。第二,每個人能夠擁有應該擁有的東西就實現(xiàn)了正義。這也就是柏拉圖提出的“實踐的正義和幸福只能在實踐美德或?qū)嵺`理性的指導下實現(xiàn)”,即實踐正義與理論正義。實踐正義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理論正義指向善的形式。柏拉圖的正義理論在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克倫理學》也有所體現(xiàn),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思想是基于柏拉圖的,都涉及到對人的終極思考:什么是人的幸福[2]67。
雖然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思想可以看做是沿著柏拉圖的思路貫穿,但是也有重要區(qū)別,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與柏拉圖相比更多地帶有經(jīng)驗主義的傾向,這一點也鮮明地反映在他對正義的論述中。亞里士多德的正義即不是柏拉圖所說的什么抽象的理念或者普遍性、統(tǒng)一性,也和神沒有什么關系,而是“正義就是人所具有的一種品質(zhì)(性質(zhì)),就像人擁有“健康”的性質(zhì)一樣”[3],這正是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正義思想的超越。
(三)亞里士多德正義思想的歷史影響
亞里士多德作為政治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學識淵博,很多思想被世人所推崇,其中也包括他的正義思想。正義思想的提出是以奴隸制城邦時期為背景,雖然維護的是當時的社會統(tǒng)治,但是亞里士多德正義思想對歷史影響卻是源遠流長,它的影響不僅僅局限在對古希臘城邦政治建設上,還表現(xiàn)在對整個西方政治文化。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思想,在治國上主張實行法治;在政體上主張中產(chǎn)階級執(zhí)政的公民政體,同時西方政治思想中的權(quán)力制衡也是源自于他的正義思想。而亞里士多德正義觀對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影響,表現(xiàn)在其設計的國家政治結(jié)構(gòu)中的共和政體,現(xiàn)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依舊踐行著;同時他強調(diào)的個人與城邦關系,在現(xiàn)代西方國家公民對政治活動的參與度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他強調(diào)的政治正義促使了西方各國的民主化;他提出權(quán)利的分配也是一種制度上的建設,這也為西方政治民主化的建設提供了啟示[4]132。
(一)德性正義論
亞里士多德提出德性正義即在公正的實踐活動中,避免過多或過少,把握適度的原則。正義是一切德性的總和,是因為正義行為的實施需要所有德性的配合,正義品質(zhì)的完滿性在于正義活動的完滿實施。以德待人的關鍵在于雙方平等,獲得正義德性。人的美德大多指向自身,強調(diào)的是自身的道德水平,但公正是涉及他人的德性,以友愛德性為例,在與朋友交往過程中,每個人所關心的都是他本身需要的東西,為了獲得所需之物而以自身所擁有的東西去交換[5]。公正德性是相關他人的,是人與人的交往之間一種完滿的德性。
(二) 普遍正義
亞里士多德從形式上將正義分為兩類:普遍正義和具體正義。普遍正義涵蓋的是公民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公民應該按照公共規(guī)則生活,盡最大努力維護城邦的共同利益。簡言之普遍正義就是守法。普遍正義涉及的不僅僅是自身,更重要的是與他人的接觸中,作為完滿德性的普遍正義要求在公民處理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利益時必須堅持中道,在行為選擇上保持適度[6]。普遍正義通過公民的守法來實現(xiàn),遵從勇敢、節(jié)制、溫和等美德并在美德的指引下做出勇敢的行為兼顧共同的利益,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要顧全他人的利益,對他人的行為要有德性。
(三) 具體正義
具體正義是作為德性的一部分的正義,亞里士多德從不公正反面論述了具體正義的范圍和類型。具體分為分配的正義、矯正正義等內(nèi)容。
1.分配正義
分配正義是在社會財富、名譽、權(quán)力等公共物品上分配的正義,每個人能夠按照制度安排得到自己所應該得到的配額。不公正的人與不公正的事都是不平等的,在不平等與不平等之間就顯然存在一個適度,這就是平等[7]。分配正義的結(jié)果是平等的人得到平等的分配,不平等的人得到不平等的分配,也就是說分配結(jié)果是否正義的判定標準是每個人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份額,應得份額大就分配多一些;應得配額少,就分配少一些。在不同的政體有不同的正義分配依據(jù),民主制憑借的是自由身份,寡頭制按照財產(chǎn)和高貴的出身,貴族制遵循的是品質(zhì)。所以為達到分配正義必須明確區(qū)分分配的相關條件和不相關條件,根據(jù)相關條件進行符合正義的分配。
2.矯正正義
矯正正義是指在私人交易中出于意愿或違反意愿的情況,它遵循的是算數(shù)的平等。出于意愿的交易指的是開始時雙方是出于意愿開始交易的,在之后的交易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正義的行為,這時就需要矯正正義來糾正。因此,矯正正義主要表現(xiàn)在行為發(fā)生后對不公正結(jié)果的補救和糾正上,將事件過程中的雙方看作是平等的,只針對行為的所造成的傷害。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當中,亞里士多德將法官為恢復平等的作為,形象的比喻為把較長的線的一部分拿掉,加到較短的上,這樣兩段線由原來的長短不一而變成兩個相等的部分[4]96。平分的線段就是正義,法官實現(xiàn)公正的平分者。
(一)德性正義——德性涵育與優(yōu)美靈魂
亞里士多德以個體角度探討了實現(xiàn)個體正義的途徑,他認為城邦共同體成員應從德性上努力,完善個體。德性涵育需要社會共同體成員從三方面努力:第一,做公正的事。第二,公民應塑造良好的德性和高貴的品質(zhì)。第三,公民只有在城邦生活中才能達到善,追求幸福生活就是在城邦生活中獲得正義德性[8]。
“人是政治的動物”這一論斷在現(xiàn)代社會體現(xiàn)的不太明顯,但可以說人依然在參與政治生活。古希臘時期,公民屬于城邦,公民的所有生活都是圍繞政治生活進行的,因此個人利益與城邦利益基本一致,這樣的外部環(huán)境非常有利于公民德性的培育。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日益分明的今天,雖然存在個人利益與組織、社團或其他群體的利益沖突,但是更應該看到公民的德性正是在這些組織中得到培育并付諸于實踐活動,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人們一起追求最高善,追求優(yōu)美靈魂。
(二)普遍正義——法治社會與優(yōu)良生活
普遍正義的實質(zhì)就是守法與平等,亞里士多德主張法治,且第一個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yōu)于一人之治。”法治由法律來作為是非判斷標準,減少了認為的隨意性和專斷性。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一下兩點內(nèi)容中:一是法律的普遍適用性,每位公民都必須遵守;二是法律必須是良法。法律是否屬于良法取決于法律能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9]。因此,在新時期我國的法治建設過程中,必須科學立法,為公民提供完善的法制。
我國正面對著各種考驗與困境: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社會不公正現(xiàn)象日益增多、社會保障制度及體系還不夠健全和完善等等問題。由于這多種因素的存在與不斷滋生,幸福與公正的議題更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因此,亞里士多德的關于城邦正義的思想有利于我國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更加重視對公平和幸福的追求。
(三)分配正義——機會公正與程序正義
亞里士多德的分配正義要求依據(jù)參與分配者的真實價值及他們的真實需要來分配有限的資源,強調(diào)分配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當前,我們國家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發(fā)展生產(chǎn)力,不斷地提高人民的生活不平,仍然是我們重中之重的任務。所以,如何調(diào)動人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是放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的問題。
亞里士多德的分配正義正是給予了我們啟示,關注個人的價值和所需,既可以促進社會的長期高效地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可以從總體上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以此促進社會真正的和諧。
(四)矯正正義——實質(zhì)正義與社會和諧
矯正正義思想是實現(xiàn)社會再分配公平以及兼顧弱勢群體利益的理論指導。面對當下的社會不公平現(xiàn)象,按照亞里士多德矯正正義思想的建構(gòu)和安排,表現(xiàn)為:第一,不公正行為所傷害的人擁有法律適用資格,符合法律適用范圍;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官不得因身份、社會地位、人情關系等因素而有所偏袒;第三,受害者得到公正的法律救濟,加害者得到相應的懲罰[10]。
矯正正義啟示了人們應該對無能為力的人施以人道主義援助,建立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在我國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慈善事業(yè)也得到長足發(fā)展,但是個人慈善詐騙時有發(fā)生,導致捐贈者和受益人以及慈善組織的形象和社會效果不佳。面對這樣的新形勢,我國于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這標志著我國在慈善救助方面更加制度化、程序化,能夠更好的保障各方面利益,實現(xiàn)慈善的公平正義。
由于亞里士多德的階級局限性,其正義思想也存在不足,這決定現(xiàn)代的理論研究不能照搬照抄,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時俱進的挖掘亞里士多德正義思想的當代價值。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思想所主張的公民應該成為有德性的人,遵守法律,樹立現(xiàn)代平等觀念,公正對待他人。在友愛的社會氛圍中摒棄人情社會的思維,樹立規(guī)則意識,追求公平正義,過優(yōu)良生活,這些理念對當下社會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1]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托馬斯·阿奎那著.亞里士多德十講[M].蘇隆,譯.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3.
[3]龔天平,鄧肖瀟.正義的實現(xiàn):個性的德性涵育與社會的政治建構(gòu)——論亞里士多德的正義實現(xiàn)思想[J].武隆學刊,2015(1):01-07.
[4]亞里士多德著.尼各馬克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鄧肖瀟,龔天平.論亞里士多德關于正義的分類思想[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5(5):27-32.
[6]劉水靜.論亞里士多德正義論中的現(xiàn)代性因素——以亞里士多德論正義美德的限度為中心[J].南昌大學學報,2011(2):36-40.
[7]覃杏花.亞里士多德分配正義思想的當代價值[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2(3):17-21.
[8]陳義平,王燕論.亞里士多德政治正義的內(nèi)在邏輯生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5):35-39.
[9]李敏.亞里士多德的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理論對政府簡政放權(quán)的意義[J].法制博覽,2015(31):126-127.
[10]王黎明.論亞里士多德的分配正義及其對中國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啟示[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4):11-15.
Research on Aristotle's Justice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XU Hong-ling
(Dali University,Da Li,Yunnan 671003)
Justice,as an important quality of modern society,is not only the primary virtue of the social system,but also the basic virtue of the transcendental existence.Studying Aristotle's justice thought can enrich the content of justice theory,also can provide the solution for the injustice in the present society.,justice is conducive to achieving individual justice,creating civilized citizens;justic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economic rules,legal norms.Setting up the spiri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can promote the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Fairness and justice give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every member of society to survive and develop to meet their needs and realize their own values.Therefore,in the course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prosperity,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people's happiness,we must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ristotle's justice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contemporary value.
Aristotle; justice; value
B12
A
1671-9743(2017) 10-0063-03
2017-09-12
許紅靈,1990年生,男,云南羅平人,碩士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在民族地區(qū)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