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
論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現實性
張 琳
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
中國傳統(tǒng)藝術向現代藝術的過渡和轉折出現的問題,現代藝術發(fā)展的優(yōu)勢及問題,把握藝術的本質是真實真誠,回歸自然?,F代藝術與科學的緊密關聯。
傳統(tǒng)藝術;現代藝術;藝術的真實性;藝術與科學
當今中國藝術是多元化發(fā)展,藝術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轉變實質上是審美觀念的轉變。傳統(tǒng)中國美術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文化現象,受到了同時代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的深刻影響,其中哲學影響尤甚,而儒家、道家、佛家構成了中國哲學主體,中國美術則是這種自成體系的哲學思想的重要表現。
中國傳統(tǒng)藝術發(fā)展至今,至少有兩大主流藝術:一以文人士大夫為對象的文人藝術;二以佛教和道教為對象的宗教藝術。文人藝術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具有意境相生,詩畫互補的藝術思維方式,簡練,概括而又狀物傳情的筆墨詞匯和雅中帶俗的旨趣,詩、書、畫、印熔為一爐是它的形式特點,文人藝術在中國古代發(fā)展最為完備,影響也最為深遠。佛、道是中國的兩大宗教,它直接向中國傳統(tǒng)的另一深層文化,這類藝術具有不斷吸收外來藝術的長處,逐步豐富,提高和發(fā)展而為中國文化的特點,典型的有敦煌莫高窟、云岡、麥積山石窟等。此外,還有一些非主流藝術,如精雕細刻的宮廷藝術,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等。所以說中國藝術震動世界的正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正是這批傳統(tǒng)藝術,使中國人找到了自己在世界的位置,是我們幾代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沒有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積累的文化,藝術是缺少基礎和動力的,即使我們這一代再怎么努力,其經驗也是淺顯和漂浮的,美國主流藝術的淺薄是顯而易見的證明。而立足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回歸,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民族文化情結問題,而是當今中國藝術家應找到的立足點和采取客觀冷靜的科學態(tài)度。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日益開放的社會,寬松活躍的環(huán)境為我們提供了選擇藝術的多種可能,“傳統(tǒng)”并非是僵死、靜止的物體,而是具有開放性,流動性和兼容性。我們不僅要吸收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而且要廣納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開拓、探索我們自己的藝術。魏晉、隋唐美術受印度佛教藝術影響,近代海派深受西洋美術的滋潤,都是因為借鑒吸收了外來文化及繼承提純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建立起那個時代的藝術價值體系。
傳統(tǒng)精神包含著人的完整、莊嚴,是一種永恒不朽的東西。對一個當代畫家而言,向傳統(tǒng)回歸并不一定意味著“出世”,如古人般遁跡山林去遠離現實生活,陶淵明的“心遠地自偏”,禪學也講“滅掉心頭火自涼”。今天的藝術家更應在遠眺俯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之后,才能認清本民族中屬于人類整體的精神性的東西,充分地理解它并堅持。以一個21世紀人的嚴肅目光去觀照它,從而有效地繼承、發(fā)展它,繼而在傳統(tǒng)與現代的交叉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神內涵是“中和之美”這是一種道德自然的思想,體會在繪畫中即為“天人合一”的意境,善于傳達“空無”;而西方傳統(tǒng)美術求真的理念創(chuàng)造了其繪畫是人與自然分離的意境,它堅持的形式是對自然的再現,善于表現“實有”。我們只有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藝術精神基礎上,借鑒、吸收外來文化,這樣傳統(tǒng)藝術才獲得了新的血液,而顯得更有生命力。當然,延展中國傳統(tǒng)藝術并不意味著復制以往的東西,而是應重視傳統(tǒng)的梳理,吸收傳統(tǒng)方式中某些可以利用的因素,使之適合現代社會的新式語言,這就涉及到哪些東西是可以轉化的。其實糟粕在傳統(tǒng)文化中往往糾纏不清,即使是所謂的糟粕,只要通過認識、理解、體會,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轉化,也還是能為我們所用的。傳統(tǒng)中的精華,也具有其時代性,我們需提高反思的層面,經過一番重新檢驗與選擇,而決定其存廢進退。
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不能限制在作為一種故紙堆式的文化現象而存在。藝術家也不可能擺脫傳統(tǒng)在他自己心目中的必要地位,不管是林風眠、吳冠中或者谷文達、蔡國強,他們的作品最明顯不過顯現出傳統(tǒng)在其頭腦中不可抹殺的存在,而且他們巧妙地把中國傳統(tǒng)的某些因素轉化到現代性的語言中,把傳統(tǒng)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兩種不同文化共同的東西處理得非常微妙。退一步講,如果藝術家的創(chuàng)新失去了某種意義上的傳統(tǒng)的話,那幾乎成了無本之源??梢妭鹘y(tǒng)藝術在現代藝術中所起的基墊作用。
放眼看現代藝術已被人們開發(fā)的蒼白無力時,一種向本源回歸,向傳統(tǒng)回歸的趨勢勢不可擋,這是人們心靈的需要,精神寄托。藝術史永遠都是行走于兩級之間,即開發(fā)、收縮,再開發(fā),再收縮。
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同時并存擺在每個畫家面前,如果畫家沒有把握生活本質的能力,在藝術表現上往往是膚淺表面。其實畫什么,怎么畫都不重要,關鍵是對物象有真情實感,有感而發(fā),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情緒或含義通過畫面?zhèn)鬟_出來就可以了。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不需要做太多的表面文章,成功的背后應該是智慧和勤奮。
身處現代社會對科學的理解需要大多數人絕對的,毫無疑問的認同,因為真理與我們每天經歷的事物之間所存的距離太遠,“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源于人類活動中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這是李政道先生對科學和藝術的一段精辟論述。的確,藝術與科學存在的道理是一樣的。
[1]張法.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張堅.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3]程至的.繪畫 美學 禪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王西京先生一段論述作為文章結束,“21世紀的藝術將是徹底的、客觀的、最本質地把握世界。歸于自然。也將是那種悠遠、浩渺、深邃、靜寂的宇宙意識的提升,是人與人、物與我絕對融合默契的古典傳統(tǒng)意境的發(fā)展。它顯示了藝術家對于色彩紛呈的現實生活沉重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