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上古漢語的時間副詞“既”

        2017-03-10 17:12:33
        關(guān)鍵詞:動作結(jié)構(gòu)

        焦 一 和

        (北京大學(xué) 中國語言文學(xué)系,北京 100871)

        上古漢語的時間副詞“既”

        焦 一 和

        (北京大學(xué) 中國語言文學(xué)系,北京 100871)

        上古漢語中,“既”作為時間副詞,通常被賦予“完成體”意義。我們認為,時間副詞“既”的主要功能不在“體”而在“時”,用來指示動作的起始點或終結(jié)點;至于“完成體”意義,則需要借助動詞自身的詞匯意義或句末助詞“矣”來表現(xiàn)。在此前提下,“既”作為副詞修飾性狀義成分表示強調(diào)、作為連詞表示并列等用法均可得到統(tǒng)一解釋,其語法化路徑亦得以清晰體現(xiàn)。

        上古漢語;時間副詞;既;指示功能;語法化

        一、引言

        自20世紀初至今,漢語時間副詞的研究成果頗豐,不少學(xué)者對“時間副詞”進行了梳理和定義。總體說來,諸家都注意到了意義和功能兩方面對副詞的限制作用,只是側(cè)重點不同。其中,楊榮祥(2005)的定義在意義方面借鑒王力(1943/1985)的觀點,認為“時間副詞的語義特征就是表示‘時間觀念’”[1],并進一步指出其功能特征是“都能修飾VP,除表‘持續(xù)’義小類外,都不能修飾純粹的AP——所謂不能修飾純粹的AP,是說它們雖然可以修飾一些AP,但這些AP一經(jīng)它們修飾,語義上就不再表示性質(zhì)狀態(tài),而是表示一種變化或過程,具有了VP的性質(zhì)。時間副詞一般也不能修飾NumP,少數(shù)時間副詞雖然可以修飾NumP,但這時‘副詞+NumP’一定是表示一種發(fā)展變化”[2]57。本文將以此為依據(jù)。

        根據(jù)楊氏定義,上古漢語的“既”具備作時間副詞的條件,已有成果也基本承認“既”的“時間副詞”身份。我們可將諸家對“既”的認識大致分為三類:一、從語義角度出發(fā),指出“既”表示“過去、已然”;二、從“時體”角度出發(fā),認為“既”包含“體”信息,不包含“時”信息;三、從“時體”角度出發(fā),認為“既”既包含“體”信息,也包含“時”信息。前人論述各有千秋,對“既”的主要問題基本都已涉及,不過,我們進一步考察材料后,得到一些不同的看法:一、“既”的功能似乎并非“以表完成為主,兼表先時”[3]51,而是以傳達“時”信息為主,而且它不表示“過去”“現(xiàn)在”或“將來”,只是為接下來的敘述指示一個可參照的時間定點;二、上古漢語副詞“既”和現(xiàn)代漢語的“了1”在功能上并不相當,因為它不僅可以“指示觀察位置后于事件的終結(jié)點”[4],亦可指示觀察位置后于事件的起始點;三、當“既”和特定動詞或助詞組合時,確實可體現(xiàn)出某些“體”信息,但這些體信息通常需要借助動詞意義或特定助詞才能完整表達。

        二、上古漢語中“既”的詞匯意義及語法功能*本文所參考的語料以《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論語》《孟子》《韓非子》《史記》七部文獻為主,其他上古漢語文獻為輔。另,若無特別說明,本文提到的“既”均指時間副詞“既”。

        (一) “既”的釋義

        據(jù)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既”在甲骨文中的字形表示一個人身前擺著食物,而人的嘴朝向另一邊,表示人吃飽后準備離開。編者按語曰:“羅振玉謂既‘象人食既’是對的。引伸為盡、為畢、為竟、為已,義均相通?!盵5]也就是說,“既”起初作為動詞,具有“盡”、“完畢”、“結(jié)束”之義。發(fā)展到后來,“既”的意義逐漸虛化,主要作副詞和連詞。我們摘錄《漢語大字典》[6]中“既”作副詞和連詞的釋義及部分例句如下:*不同工具書對“既”的義項歸納不同,對相同例句也存在不同解釋。我們選用《漢語大字典》是因其收錄義項較多,內(nèi)容相對全面,并不代表我們認同其所有釋義。另外,非副詞和連詞的“既”也有很多義項,但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內(nèi),故未列舉。

        1.“既”作副詞:

        表示范圍,相當于“全”“都”。

        (1)楚人未既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表示動態(tài),相當于“已經(jīng)”、“已然”。

        (2)且鞮侯單于既立,盡歸漢使之不降者。(史記·匈奴列傳)

        表示事情和動作發(fā)生的時間,相當于“后來”,“不久”。

        (3)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奔榷谥?。(左傳·隱公元年)

        表示前后兩件事緊緊銜接,相當于“即”,“便”。

        (4)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陛V既取圖奉之。(戰(zhàn)國策·燕策三)

        表示推度,相當于“其”、“將”。

        (5)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已。(墨子·尚賢中)

        2.“既”作連詞:

        既然,常用副詞“就”、“則”、“那么”等與它呼應(yīng),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論。

        (6)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與“且”、“又”等副詞呼應(yīng),表示兩種情況兼而有之。

        (7)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詩·大雅·烝民)

        以上釋義涵蓋了上古漢語“既”作副詞和連詞的大部分情況。對古代漢語中的“既”進行討論的文章并不鮮見,但多數(shù)只是辭典式的分條列舉,一般都遵循“解詞時當詞不離句,句不離段,因文定義”[7]的思路。這種隨文釋義的方法用于古文翻譯尚可接受,用于語法分析則過于主觀。因此,我們力求最大限度摒棄現(xiàn)代漢語的語感影響,以其本義為基礎(chǔ),嚴格參照語言事實,提煉上古漢語“既”的內(nèi)涵,并將“既”表現(xiàn)出的不同意義統(tǒng)一起來。

        (二)“既”的語法功能

        Vendler(1967)將動詞情狀類型劃分為“狀態(tài)(state)”、“活動(activity)”、“結(jié)束(accomplishment)”和“達成(achievement)”四類[8],為詞類劃分提供了一個經(jīng)典范式。郭銳(1993)以“起點(inception)”、“終點(finish)”和“續(xù)段(duration)”*郭銳(1993)分別用英文首字母I、F、D表示“起點”、“終點”、“續(xù)段”,本文從之。為參照,將漢語動詞分出三個核心類,指出“從語義類型上看,這三個核心類分別是狀態(tài)、動作和變化”[9]。我們將郭銳的“漢語動詞過程結(jié)構(gòu)類型表”與Vendler的分類相對照,發(fā)現(xiàn)表中的“無限結(jié)構(gòu)”和“前限結(jié)構(gòu)”基本與“狀態(tài)動詞”相對應(yīng),“雙限結(jié)構(gòu)”基本與“活動動詞”相對應(yīng),“后限結(jié)構(gòu)”和“點結(jié)構(gòu)”則基本與“達成動詞”相對應(yīng)。*Vendler(1967)所謂的“結(jié)束動詞”超越了詞匯層面,無法與漢語動詞形成對應(yīng)關(guān)系。經(jīng)考察,時間副詞“既”的主要功能是修飾動態(tài)的VP或具有動態(tài)VP性質(zhì)的AP;此外,“既”有時還可修飾“表性狀成分”,這一用法鮮為前人提及。多數(shù)關(guān)于“既”的研究都認為“既”表示“完成”,包含“體”信息,甚至可以作為上古漢語的“完成體標記”,但持此觀點者似乎沒有重視“既”之后動詞的語義特征。事實上,“既”的主要功能是為其所修飾的動作提供一個時間定點,該時間定點與動作之間的關(guān)系和動詞的情狀類型有關(guān)。

        1.“既”+活動動詞

        當“既”修飾活動動詞時,其功能就是指示該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實現(xiàn)時的時間點,這一時間點可能在I處,也可能在F處。

        例如動詞“戰(zhàn)”:*我們不具備古人語感,無法采用造句的方式來驗證“既”和動詞的搭配是否成立,因而只能在有限的語料中尋求證據(jù)。我們考察了參考文獻中“既”后的所有動詞,從中選取了“戰(zhàn)”、“伐”、“饗”三個活動動詞作為代表,構(gòu)成三組比較典型的對比例證。

        (8)不如私許復(fù)曹、衛(wèi)以攜之,執(zhí)宛春以怒楚,既戰(zhàn)而后圖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9)既戰(zhàn),簡子曰:“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左傳·哀公二年)

        例(8)的敘述背景是,先軫建議晉文公私下答應(yīng)恢復(fù)曹國和衛(wèi)國的君位,離間曹、衛(wèi)與楚國的關(guān)系,同時扣押楚國的宛春,目的是激怒楚國,待楚國發(fā)動戰(zhàn)爭后再根據(jù)情況進一步謀劃。也就是說,“既戰(zhàn)”指的是“戰(zhàn)爭打響”,所以“既”提供的時間定點在動作“戰(zhàn)”的起點I處。Meisterernst(2015)將“既戰(zhàn)而后圖之”譯為“after we have fought the battle we can consider this(我們可以在打完仗之后考慮這件事)”[10]419,似有不妥。例(9)中,簡子說“我伏在弓袋上吐了血,但鼓聲不衰,今天我的功勞最大”,這是簡子對自己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的回顧和總結(jié),所以“既戰(zhàn)”表示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jié)束,此時“既”提供的時間定點在動作“戰(zhàn)”的終點F處。也就是說,由于活動動詞“戰(zhàn)”涉及到兩個可能的時間點,所以在沒有語境提示的情況下,“既戰(zhàn)”是有歧義的。對于活動動詞造成的此類歧義可以通過詞匯手段消除,如:

        (10)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例(10)中,“畢”表示“結(jié)束”,是達成動詞,將動作“馳三輩”明確限定在F點,故“既”所提供的時間定點只有F一種選擇。所以,“既馳三輩畢”所表示的時間一定在“馳”這一動作結(jié)束之后,如此便消除了歧義。

        再如動詞“伐”:

        (11)齊侯既伐晉而懼,將欲見楚子。(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12)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史記·周本紀)

        例(11)講述的是齊莊公對晉國發(fā)動了進攻后又感到害怕,于是打算會見楚康王。當時晉國處于晉平公統(tǒng)治前期,國力較強,在齊靈公時期便多次擊敗齊國;齊莊公即位后不久,又承認了晉國的盟主地位。所以,“齊侯伐晉”只表示“伐”這一動作發(fā)生,并不包含任何結(jié)果意義,此處的“既”指示的時間點在動作“伐”的起點I處。而例(12)中,“息慎來賀”說明“周成王伐東夷”已經(jīng)結(jié)束并獲得了勝利,否則無以言“賀”。因此,“既伐東夷”指示的時間點只能在動作“伐”的終點F處。

        再如動詞“饗”:

        (13)項羽既饗軍士,中酒,亞父謀欲殺沛公,令項莊拔劍舞坐中,欲擊沛公,項伯常蔽之。(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14)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禮享之,九獻,庭實旅百。公子欲辭,子犯曰:“天命也,君其饗之。亡人而國薦之,非敵而君設(shè)之,非天,誰啟之心!”既饗,楚子問于公子曰:“子若克復(fù)晉國,何以報我?”(國語·晉語四)

        例(13)講述的是著名的“鴻門宴”,“項莊舞劍”發(fā)生在宴會上,宴會尚未結(jié)束,因此“既饗軍士”表示“設(shè)宴款待將士開始后”,“既”指示的時間定點在I處。例(14)講述的是楚成王設(shè)宴款待晉公子重耳,其中,“九獻”是一種宴會禮儀,即“在宴會上獻酒九次”,這說明“既饗”之前的文段是對宴會盛況及重耳、子犯言行的回顧,故此時“既饗”只能表示“宴會結(jié)束之后”,“既”指示的時間定點在F處。

        盡管在有限的語料范圍內(nèi),“既+活動動詞”構(gòu)成的歧義對立并不多,但以上三組典型的對比例證足以令我們窺得全豹之一斑。

        2.“既”+達成動詞

        達成動詞包含明確的終點,所以“既”修飾達成動詞時,提供的時間定點通常只能在F處,即動作結(jié)束之后。此時“既”看似起到了“完成體標記”的作用,但實際上“完成”義主要是“既”所修飾的動詞傳達的。例如:

        (15)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遍L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例(15)的敘述背景是陶朱公為了救因殺人被捕的二兒子,派長子去給舊友莊生送一千鎰黃金和一封信,長子見到莊生之后,莊生要他盡快離開,長子表面答應(yīng),離開了莊生家,不再探望莊生,但還是私自留在了楚國。達成動詞“去”表示“離開”,只涉及動作的終點F,所以“既”提供的時間定點只能在F處,表示“離開之后”。同理,“既”修飾其他達成動詞(如“殺”、“成”、“得”、“克”、“定”等)時,提供的時間定點都在F處,不再贅述。

        值得注意的是,“既”修飾達成動詞時,可接表示時間順序的“之后”:

        (16)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7)秋,齊侯盟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左傳·僖公九年)

        楊永龍(2001)從語法功能、句法位置角度對“既V1(之)后,V2”結(jié)構(gòu)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認為“‘既’以表完成為主,兼表先時;‘之后’以表先時為主,兼表完成”[3]51-52;另外,楊氏還認為“由于表先時的‘既’的作用,使得‘既V時’與‘既V后’的時間意義基本相同”[3]53,同時列舉《朱子語類》中“既知悔時/既知悔”和“既熟時/既熟”兩組同義句,證明“‘既V時’與‘既V’的時間意義也是相同的”[3]53。不過,楊氏所列例證中,“既”后的動詞為“崩”“正”“平”“至”等,均為比較典型的達成動詞,所以,這些句子的“完成”義應(yīng)該仍是由動詞傳達的,與“既”關(guān)系不大。以“知”、“熟”為例:

        (18)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

        (19)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呂氏春秋·任數(shù))

        可見,即便不受“既”修飾,“知”和“熟”的完成義依然很明顯,所以“既V時”、“既V后”、“既V”時間意義相近,關(guān)鍵在于V的性質(zhì)。

        在七部文獻里,表示時間先后順序的“之后”共94例,其前成分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情況只是隱去了時間參照點,完整的表達應(yīng)是“自今之后百世”、“自今之后期年”、“自穆王退位之后二百有余年”,本質(zhì)上和第二種情況是一樣的,都包含有一個明確的時間定點。:一、包含時間意義的NP(如“百世之后”“期年之后”;“穆王之后二百有余年”);二、表示時間的介賓結(jié)構(gòu)(如“自是之后”);三、既/已+動詞(如“既盟之后”、“已得管仲之后”)。其中,第三種共11例,且“既/已”和“之后”之間皆為達成動詞。我們認為,這是由于“之后”表示時間上相對的先后順序,其前成分必定是一個明確的時間點,而活動動詞所提供的時間點是不明確的,所以只有達成動詞可進入這一結(jié)構(gòu)。而且,七部文獻中,“既”和“之后”搭配使用僅有6例,更多情況下二者只出現(xiàn)其一,完全不影響句義表達。這說明“既”和“之后”的功能基本相當,即以表先時為主,兼表完成。對比例(16)與下文即可得證:

        (20)原死之后,秦果滅楚。(楚辭·離騷·班固離騷贊序)

        (21)項籍既死,漢王為帝,以噲堅守戰(zhàn)有功,益食八百戶。(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另外,上古漢語中還存在少量“既+達成動詞+表時段成分”的結(jié)構(gòu),如:

        (22)冠軍侯去病既侯三歲,元狩二年春,以冠軍侯去病為驃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有功。(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23)遂既王趙二十六年,孝景帝時坐晁錯以適削趙王常山之郡。(史記·楚元王世家)

        例(22)(23)中,“侯”表示“成為侯”,“王”表示“成為君主”,名詞“侯”“王”在“既”后也具有了達成動詞的性質(zhì),故列與此。這種結(jié)構(gòu)與“百世之后”類似,也隱去了一個時間參照點,只不過“百世之后”隱去的是時間起點,而例(22)(23)隱去的是時間終點(即“既侯至今三歲”、“既王趙至今二十六年”)。但不論如何,“既”修飾達成動詞時所指示的時間定點始終在F處。

        3.“既”+具有VP性質(zhì)的AP

        本文開始已說明,被“既”修飾的AP“語義上就不再表示性質(zhì)狀態(tài),而是表示一種變化或過程”[2]57,也就是說,此時AP表示某種狀態(tài)的轉(zhuǎn)變,相當于達成動詞,常見的有“多”、“平”、“衰”、“正”、“睦”、“眾”等。例如:

        (24)而北道酒泉抵大夏,使者既多,而外國益厭漢幣,不貴其物。(史記·大宛列傳)

        (25)天下既平,天子大凱,春搜秋狝,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zhàn)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上例中的“多”“平”分別表示“由少到多”、“由動亂到平定”的變化,本質(zhì)上與達成動詞無異,錄于此以供參考,不再贅述。

        4.“既”+表性狀成分

        上古漢語還存在“既+表性狀成分”的結(jié)構(gòu),該結(jié)構(gòu)中,“既”后的成分不具備動作性,而只表示某種客觀現(xiàn)實或慣常狀態(tài)。如:

        (26成王既幼,周公攝政,當國踐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史記·燕召公世家)

        (27)周人既纖,而師史尤甚,轉(zhuǎn)轂以百數(shù),賈郡國,無所不至。(史記·貨殖列傳)

        (28)朕既不明,不能遠德,是以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史記·孝文本紀)

        (29)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史記·大宛列傳)

        例(26)(27)中,“幼”、“纖”是典型的形容詞,分別表示“年幼”、“吝嗇”;例(28)中,“不明”是形容詞“明”的否定形式,亦與形容詞相當,表示“不圣明”;例(29)中,“好”是狀態(tài)動詞,表示“喜歡”??梢?,它們都是對某主體屬性的現(xiàn)實描述,這些屬性并不是通過外力達到或?qū)崿F(xiàn)的,因而無法將其視為具有達成動詞性質(zhì)的AP。而且,如果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這些“既”甚至可以不譯。*上古漢語還存在一種“既+Neg+Modal+VP”的結(jié)構(gòu),如“既不能強”、“既不能令”等。Vendler曾提到:“‘能夠看見’就像‘知道’一樣是一種狀態(tài),但‘看見’本身不是一種狀態(tài)?!盵11]因此,“(Neg)+Modal+VP”也相當于表性狀成分。但這一結(jié)構(gòu)通常出現(xiàn)在對舉情況下,此時的“既”有向連詞發(fā)展的趨勢。

        前文提到,時間副詞“既”是無法修飾狀態(tài)動詞的,當然也就無法修飾表性狀成分,所以,此類結(jié)構(gòu)中的“既”很可能是在時間副詞基礎(chǔ)上進一步虛化的結(jié)果。如果把“表性狀成分”也標示在時間軸上,則它們類似于狀態(tài)動詞,不涉及明確的I和F。因此,當“既”修飾這些成分時,它所指示的時間定點可能是D范圍內(nèi)的任意一點。又因為表性狀成分在D范圍內(nèi)是均質(zhì)的,所以也可以理解為,“既”對D范圍內(nèi)的每一個時點都起到了指示作用。當時間副詞“既”所指示的時間定點由明確的I和F兩點擴展到不確定的范圍D時,它的含義就變成“某性狀涵蓋了D范圍內(nèi)的所有時間點”,故相當于對某種性狀的提示和強調(diào),此時“既”就可理解為程度副詞,表示“很”“非?!薄?/p>

        另外,就我們目前的考察結(jié)果來看,比較典型的“既+表性狀成分”的例證都來自西漢的《史記》,而在先秦幾乎不存在,這也說明此類“既”產(chǎn)生較晚,虛化程度較高。

        三、“既……矣”結(jié)構(gòu)

        上古漢語的“既”還經(jīng)常與句末助詞“矣”搭配,構(gòu)成“既……矣”結(jié)構(gòu)。

        馬建忠(1898)認為:“‘矣’字者,所以決事理已然之口氣也。已然之口氣,俗間所謂‘了’字也。凡‘矣’字之助句讀也,皆可以‘了’字解之?!盵12]341杜海濤(1999)認為,“‘矣’字的作用是表示陳述語氣,用來報道新情況。而‘既’字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狀態(tài)的完畢或?qū)崿F(xiàn),也是用來說明新的情況已經(jīng)產(chǎn)生或完成的事實的,兩者是統(tǒng)一的?!盵13]梅廣(2015)指出:“當‘矣’出現(xiàn)在敘述一連串事件的敘事當中第一個子句的時候,它提供了后面所有事件的時間參考點?!?如《左傳·文公七年》:“既不受矣,而復(fù)緩師,秦將生心?!?[14]448并認為“這里的‘矣’不但點出完成的時間,也為后面一連串子句所描述的事件提供了一個時間參考點。至于這個時間參考點所涉及的真實時間則是由這個句子所描述的事件本身來決定的”[14]448-449。

        杜海濤(1999)揭示了“既”和“矣”的一致性,但沒有說明二者的區(qū)別。我們認為,既然漢語同時保留“既”和“矣”,且二者經(jīng)常搭配出現(xiàn),那么它們一定存在功能上的差異;倘若“矣”的作用也是提供時間參考點,那么“既”和“矣”的區(qū)別何在呢?我們對七部文獻中的“既……矣”結(jié)構(gòu)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能進入“既……矣”格式中的成分非常有限,主要包括:達成動詞(如“成”、“得”、“盟”);具有VP性質(zhì)的AP(如“富”);個別活動動詞(如“事”、“言”)。其中,達成動詞占絕大多數(shù),而活動動詞極少,而且當活動動詞進入此結(jié)構(gòu)時,也只涉及終點F。例如:

        (30)既事晉矣,其敢有二心?(左傳·昭公十八年)

        (31)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左傳·哀公十一年)

        上述例子,活動動詞“事”和“言”進入“既……矣”結(jié)構(gòu),分別表示“已經(jīng)臣服于晉國了”、“已經(jīng)說出這些話了”,而不是“已經(jīng)開始臣服晉國了”、“已經(jīng)開始說這些話了”,所以不存在時間定點上的歧義,且包含“完成”的“體”意義。又因為“既”單獨使用時,其后出現(xiàn)的活動動詞與達成動詞在數(shù)量上并無明顯差別,所以我們推測:一、“矣”具有“完成體”的標示功能,因而“既……矣”結(jié)構(gòu)可視為一種“完成體標記”;二、“矣”這種功能的標示性大于強制性,所以“既……矣”結(jié)構(gòu)主要修飾達成義VP或AP,極少修飾活動義VP。

        另外,當“矣”不與“既”搭配、單獨使用時,有兩種用法:

        (32)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左傳·宣公二年)

        (33)盆成括仕于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孟子·盡心下)

        例(32)講述的是晉靈公派鋤麑刺殺趙盾,當鋤麑早晨到趙盾家時,發(fā)現(xiàn)趙盾的臥室門已經(jīng)打開了,而趙盾已穿戴整齊準備入朝。所以,“辟矣”表示“(門)已經(jīng)開了”,包含“完成體”意義,我們將這種用法稱為“矣1”;例(33)所說的則是孟子看到盆成括做官,認為他會招來殺身之禍,將要死去,所以“死矣”表示“死”將要成為現(xiàn)實,包含“未來但遲早會實現(xiàn)”之義,我們將這種用法稱為“矣2”。經(jīng)考察,“矣1”通常與“既”搭配,“矣2”則通常與表未然的“將”搭配(如《論語·陽貨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因此,本文的主要討論對象是“矣1”。*為行文簡潔,下文不做標記的“矣”均表示“矣1”。

        我們認為,“矣”的作用并不是提供時間參照點,而是將動作或過程限制在終點F,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的改變已經(jīng)實現(xiàn);而“既……矣”結(jié)構(gòu)之所以不存在時間定點上的歧義,是因為“矣”表示“實現(xiàn)”的功能消除了動作涉及I的可能性,使得“既”只能指向F點。從這一角度看,“既……矣”結(jié)構(gòu)實際上是“既+VP/AP矣”結(jié)構(gòu),即“VP/AP矣”作為一個整體,相當于一個達成動詞,本身具有“完成”的體意義;而“既”則指示出“VP/AP矣”在時間軸上所處的位置,使整個結(jié)構(gòu)具有了時意義,為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提供了必要的時間點。如:

        (34)國既安矣,桓公曰:“國安矣,其可乎?”(國語·齊語)

        例(34)中,“國既安矣”作為除了表示“國家已到達安定的狀態(tài)”之外,還為下文的敘述“桓公曰”提供了時間定點,而“國安矣”則是齊桓公對當時狀況的描述,不必引出下文,故不加“既”。這也恰好印證了“‘既’通常用于背景事件句”[3]49的觀點。

        四、“既”的語法化

        1.副詞“既”和連詞“既”

        對副詞“既”和連詞“既”進行區(qū)分,單純依靠意義是行不通的。因此,學(xué)界主要采用“從歷時發(fā)展角度、在語法化過程中區(qū)分二者”的研究思路。我們認同副詞“既”和連詞“既”是由動詞“既”語法化而來,但僅憑句義分析,也存在不少模棱兩可的“灰色地帶”。我們所關(guān)注的是,在語法化思路的基礎(chǔ)上,能否找到一些句法形式上的依據(jù)來幫助我們更加明確地區(qū)別“既”是副詞還是連詞呢?

        張守濤(2012)指出:“作承接副詞12的‘既’一般處在復(fù)句中,而且其所處的前一分句與后一分句其實存在兩種關(guān)系,要么是并列關(guān)系,要么是推論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的復(fù)句,后一分句往往有‘又’、‘復(fù)’等連接詞出現(xiàn);例如‘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僖公三十年)推論關(guān)系的復(fù)句,雖沒有明顯的標志詞出現(xiàn),但是語句之間往往有強烈的推論意味,往往是前一分句提出某一事實,后一分句以此事實作為前提推出結(jié)論或者是疑問。例如,申包胥曰:‘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為諸?’(定公五年)”[15]張文的標準不易把握,因為其例句中的“既”即便理解為時間副詞也完全可以接受。魏培泉(2015)也意識到:“現(xiàn)代漢語‘既’搭配‘又’或‘且’時并不含有時間的先后關(guān)系,可是就上古漢語而言,是否非異時關(guān)系并不是很容易斷定的。”[4]不過,魏文將例(35)(36)中的“既”視為“關(guān)連副詞”,理由是其中的“‘既+VP’和‘又+VP’就看不出是異時關(guān)系”[4]:

        (35)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斃也。(左傳·僖公七年)

        (36)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令,是絕物也?!?孟子·離婁上)

        (37)言要則知,行知則仁;既仁且知,夫惡有不足矣哉!(荀子·子道)

        可見在魏氏看來,對語義的主觀理解仍具有重要作用。

        盡管副詞“既”和連詞“既”之間沒有十分鮮明的形式差異,但并非無跡可尋。例如,上古漢語中“既”與“又/且”的搭配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

        既X1(矣),又X1。其中,X1表示包含動作義的VP或AP,且X1后可加“矣”:

        (38)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左傳·僖公三十年)

        (39)君既定矣,又何求?(左傳·定公五年)

        (40)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13

        張守濤(2012)認為,例(38)(39)中的“既”是連詞。我們則認為,例(38)中,“東封鄭”發(fā)生在“欲肆其西封”之前;例(39)中的“定”與“何求”、例(40)中的“富”與“何加”也都有固定的先后順序。另外,小句末的助詞“矣”說明前一動作已經(jīng)實現(xiàn),兩個小句中的動作接連發(fā)生,遵循“時間順序原則”[16],不可互換。此時,“既”可視為時間副詞,指示出下一動作發(fā)生的時間點。

        而且,副詞“已”也存在類似的用法:

        (41)往年有難,今又薦饑。已失人,又失天,其有殃也多矣。(國語·晉語三)

        (42)已賴其地,而又愛其實,忘善而背德,雖我必擊之。(國語·晉語三)

        上例中,“失人”、“賴其地”分別發(fā)生在“失天”、“愛其實”之前,前后動作次序固定。然而,幾乎沒有人據(jù)此便將“已”視為連詞*趙長才(2009)指出“在背景事件句中的完成體副詞‘已’,進一步虛化為表并列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副詞”,但同時又強調(diào)“已”和“既”不同,因為“‘已’雖然表示并列關(guān)系,但還是可以看出,‘已’所在的小句跟后面的小句具有時間上的先后關(guān)系,還沒有發(fā)展為表示純粹抽象的并列關(guān)系的程度”[17]。趙氏對“已”的觀察非常準確,但對“既”并未展開討論。我們認為,雖然“既”“已”確有不同,但根據(jù)句義來判斷其是否表示純粹的抽象關(guān)系不易操作,因此本文不采用這一判斷標準。。我們推測,這是因為現(xiàn)代漢語中“既…又…”結(jié)構(gòu)運用廣泛,而不存在“已…又…”結(jié)構(gòu),所以人們很容易將現(xiàn)代漢語的語感代入古代漢語,直接把“既X1(矣),又X1”中的“既”也當作連詞。實際上,上古漢語中“既”的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并不相同,以下兩種情況中的“既”才是比較確定的連詞:

        既X2,又X2。其中,X2表示包含性狀義的VP,主要表現(xiàn)為“不”修飾的否定形式,且X2后不加“矣”。例(35)(36)“不能強/不能弱”、“不能令/不受令”即為上文提到的“Neg+Modal+VP”結(jié)構(gòu),表示某種特征的否定,具有修飾作用,可以作定語,其功能相當于AP,表示中心語所具有的某種性狀。由于事物的性狀沒有先后之分,所以X2后不可加“矣”。

        既Y且Y。其中,Y表示包含性狀義的AP。例(37)“仁/知”都是形容詞,直接表示事物的性狀,不存在先后之別。一個明顯的證據(jù)是:

        (43)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寶也,王霸之佐也。(荀子·君道)

        將例(43)與例(37)對照可知,《荀子》中同時出現(xiàn)了“既仁且知”和“既知且仁”,“仁”和“知”位置互換而文義不變,故此時“既”為連詞。

        綜上所述,“既”和“又”搭配時存在兩種可能——當“既”“又”之后的成分體現(xiàn)動作義時,“既”是副詞;當“既”“又”之后的成分體現(xiàn)性狀義時,“既”是連詞?!凹取焙汀扒摇贝钆渫ǔV挥幸环N情況,此時“既”“且”之后的成分均體現(xiàn)性狀義,且二者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到兩個小句中。因此,至少有兩個因素可作為判斷“既”詞性的依據(jù):在“既X1(矣),又X1”結(jié)構(gòu)中,“既”是副詞;在“既Y且Y”結(jié)構(gòu)中,“既”是連詞。

        2.“既”的語法化路徑

        前輩時賢已對“既”的語法化路徑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描述。其中,有的主要介紹了“既”從動詞到時間副詞的演變過程,但沒有涉及“既+表性狀成分”的用法;有的雖然著重討論了“既”作程度副詞的情況,但在論證過程中以主觀理解為主,且并未闡明時間副詞“既”與程度副詞“既”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前文論述,將“既”的語法化路徑概括如下:

        首先,“既”作動詞,表“飲食完畢”,后經(jīng)詞義擴展,表“盡”、“完成”、“結(jié)束”等,此時,“既”常常后置(如“雨不既”、“日有食之,既”)。隨著“分界”的“取消”和“改變”[19][20],后置的“既”可以單獨用于兩個句子之間,表示上句所述事件已完結(jié),下句所述事件開始發(fā)生,此時“既”受句法位置和語境的影響,與下句的聯(lián)系逐漸緊密,其功能開始向“指示時點”、“構(gòu)成背景句”靠攏。接著,“既”甚至不必與下句斷開,而是直接和“而”連用引出下句VP(如“既而悔之”);再后來,動詞“既”直接與謂詞性賓語結(jié)合,形成“既V”結(jié)構(gòu),此時“既”已開始由動詞向副詞過渡(如“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由于“完成”、“結(jié)束”義都包含有一個明確的時間定點,且“既”常用于連接上下兩個動作或事件,故“既”的意義逐漸虛化,指示功能愈發(fā)明顯,僅為其后的動作提供一個時間定點。最后,隨著“既”修飾達成動詞和達成義形容詞頻率的提高,“既”又開始修飾性狀義形容詞,進而擴展到其他性狀義成分;又因為性狀義成分沒有明確的起點或終點,所以此時“既”所指示的并不是某一個時間定點,而是在該性狀存在時段上的每一個時間點,從而具有了強調(diào)的意味。這一過程也與人類的認識從具體認知域向抽象認知域轉(zhuǎn)移的過程(人>物>事>空間>時間>性質(zhì)[19][22])相一致。至于“既”作連詞,我們目前能確定的是這一用法是從“既”提供時間定點、表示時間先后關(guān)系上發(fā)展而來,但除了上文提到的“既Y且Y”格式,連詞“既”與副詞“既”之間的界限仍然比較模糊,有待進一步研究??傊?,“既”開始虛化之后,其“指示時點”的功能貫穿了整個語法化過程。

        五、結(jié)語

        上古漢語的時間副詞雖然不多,但用法復(fù)雜。本文僅對其中的一員“既”進行了專門的討論,認為“既”作為時間副詞,其功能主要指示動作的起始點或終結(jié)點,如果從時體的角度來說,“既”主要是表達“時”意義,而非“體”意義。這一點,不論是從已有的語言事實來看還是從“既”的語法化路徑來看,都得以體現(xiàn)。

        當然,對“既”的討論不能是孤立的,我們還需要同時關(guān)注與之相關(guān)的副詞或助詞,如“已”、“矣”等。對此,本文雖有涉及,但篇幅所限,未展開詳細論述,尚需另文討論。

        [1]王力.中國現(xiàn)代語法[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43/1985:134.

        [2]楊榮祥.近代漢語副詞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3]楊永龍.《朱子語類》完成體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1.

        [4]Wei,Pei-chüan.GuHanyushitibiaoji de yuxuleixingyuyanbian[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15,16(2):213-247.

        [5]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6]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

        [7]夏青.虛詞“既”在古漢語中被忽視的幾種用法[J].濟南大學(xué)學(xué)報,1997(2).

        [8]Vendler,Z. Verbs and Times[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67(66).

        [9]郭銳.漢語動詞的過程結(jié)構(gòu)[J].中國語文,1993(6).

        [10]Barbara Meisterernst. Tense and Aspect in Han Period Chinese,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ShiJi”[M].Berlin:De Gruyter Press. 2015.

        [11]Zeno Vendler.哲學(xué)中的語言學(xué)[M].陳嘉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195.

        [12]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898/2007.

        [13]杜海濤.上古漢語“既”字的意義和用法與漢語實詞虛化問題[J].語言學(xué)論叢,1999(22).

        [14]梅廣.上古漢語語法綱要[M].臺北:三民書局,2015.

        [15]張守濤.《左傳》時間副詞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xué)博士研究生論文,2012.

        [16]戴浩一,黃河.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J].國外語言學(xué),1988(1).

        [17]趙長才.上古漢語“已”由“止”義動詞到完成體副詞的演變[G]//馮力,楊永龍,趙長才.漢語時體的歷時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9:116-132.

        [18]張玉金.論甲骨文中表示兩事先后關(guān)系的虛詞[J],古漢語研究.1998(3).

        [19]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4(4).

        [20]Langacker, R. W. Syntactic reanalysis[G]//C.N.Li(Ed).Mechanisms of Syntactic Change.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7:57-139.

        [21]楊榮祥.“兩度陳述”標記:論上古漢語“而”的基本功能[J].歷史語言學(xué)研究,2010(3).

        [22]Heine,B.,U. Claudi,& F. Hünnemeyer. 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責(zé)任編輯海林]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6.021

        焦一和(1990—),男,河南安陽人,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博士生,主要從事古代漢語語法研究。

        H042

        A

        1000-2359(2017)06-0120-07

        2017-02-11

        猜你喜歡
        動作結(jié)構(gòu)
        《形而上學(xué)》△卷的結(jié)構(gòu)和位置
        下一個動作
        論結(jié)構(gòu)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新型平衡塊結(jié)構(gòu)的應(yīng)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動作描寫要具體
        畫動作
        讓動作“活”起來
        動作描寫不可少
        論《日出》的結(jié)構(gòu)
        非同一般的吃飯動作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久久l| 亚洲精品久久久中文字| 国产黄久色一区2区三区| 欧美又粗又长又爽做受|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无码色戒| 在线看高清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一区第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丝袜足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浪潮AVⅤ |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污污 | 91久久精品无码人妻系列 | 少妇人妻字幕精品毛片专区| 免费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 性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有码日本久久久 |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麻豆md传媒视频| 啪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入囗| 日韩亚洲精选一区二区三区 | āV第三区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乱| 女人无遮挡裸交性做爰| 极品美女aⅴ在线观看| 欧美韩国精品另类综合| 日韩在线视频专区九区|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网站| 麻豆资源在线观看视频| 明星性猛交ⅹxxx乱大交|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自拍高清在线观看| 色偷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