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佩
(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吉林延吉133002)
洪翼漢《花浦先生朝天航海錄》的史料價值
胡佩佩
(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吉林延吉133002)
《花浦先生朝天航海錄》是洪翼漢于1624年出使明朝時所作,他以日記的形式,如實記錄了朝鮮使臣在使行途中的遭遇及到達明朝后的所見所聞所感。這對于研究朝鮮使團出使時的心理、具體表現(xiàn)及明朝天啟朝政、重大典禮、地方民俗等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洪翼漢;《花浦先生朝天航海錄》;朝鮮使團;明朝社會;史料價值
《花浦先生朝天航海錄》①(以下簡稱《花浦朝天錄》)是朝鮮洪翼漢以書狀官的身份出使明朝時所作?!痘ㄆ殖熹洝酚涊d:天啟四年(1624)八月初四,洪翼漢一行于解纜亭出發(fā),經(jīng)浦口、椵(椴)島、登州、萊州、青州、濟南府、德州、涿州等地,歷時兩個多月,終于在十月十二日到達北京。為了封典事宜,在北京逗留了近四個月。二月二十五日,洪翼漢一行依舊照登州路線原路返回,四月初九到達平壤。由此可知,洪翼漢對使行途中經(jīng)過的每個重要地點都做了詳細記錄,并將在每個地方的所見所聞都如實記載下來,其重要性、真實性不言而喻。
可以從朝鮮和明朝兩個方面看待《花浦朝天錄》中的史料價值。就朝鮮方面而言,洪翼漢作為書狀官,其任務是在監(jiān)督使團成員的同時記錄途中見聞,歸國后向國王匯報[1]。因為要呈報給國王閱覽,所以,其內容的真實性很高。就明朝來說,洪翼漢作為“局外人”,客觀地看待明朝社會,秉筆直書,如實記載在明朝的見聞,對還原明朝末年的歷史原貌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花浦朝天錄》詳細記錄了朝鮮使臣在使行途中的種種表現(xiàn),有助于進一步剖析朝鮮使臣使行途中的心理及表現(xiàn),不乏史料價值。
(一)朝鮮使臣的“華夷觀”
朝鮮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歷來以“小中華”自居,并引以為豪。也正是這種“小中華”心態(tài),使得朝鮮士大夫的“華夷觀”十分明顯。如:
讀書聲達夜弗輟,卽是金州避地士人李嵓家,而販酒為生云。余聞而惜之曰,咄憬彼丑虜,宇宙間何物。亂華窮兇,一至于此,遂令儒士,未免逋播落拓。困厄于島嶼瘴海中哉,殊不知蒼蒼者天意竟何如。其肯使數(shù)百年衣冠文物,盡污于腥膻之塵。[2]125-126
洪翼漢在行使途中曾借住在明代讀書人李嵓家中。李嵓本是讀書人,為了躲避金人而客居廣鹿島,以販酒為生。洪翼漢對李嵓的遭遇很是同情,并用“儒士”來贊美李嵓,同時對于金人,則充滿了鄙棄的感情,用“丑虜”“盡污于腥膻之塵”這樣的貶義詞來形容。由此可見朝鮮士大夫鮮明的華夷觀念。再如:
故舁入島居,賃屋調攝。比屋皆窄陋,腥膻之氣襲人,聞可歐殽。蓋假新自遼歸,頭發(fā)盡剃,髼松若髡??磥沓鬆?,不忍正視。[2]126
俄聞哄聲甚厲。上副使主人,以賃物些小,怒詬舌人。捽胡揪住頭頸不釋,歐辱百端。益知李嵒之為士也。[2]131
洪翼漢把剛從金人統(tǒng)治地逃回的漢人稱作“假”,且詳細描寫了他們的發(fā)型——“頭發(fā)盡剃,髼松若髡”,認為這種發(fā)型極其難看,讓人不忍直視。而且,形容他們居住的房間是“比屋皆窄陋,腥膻之氣襲人,聞可歐殽”。屋子簡陋是真的,但若說這些屋子有“腥膻之氣”,聞到這種氣味的人能把飯菜吐出來,這未免有些夸張。這只能說明洪翼漢等人的“華夷觀”影響著他們的認知。他們在心里鄙棄蠻夷之人,同樣看不慣留著金人發(fā)型的假,他們鄙棄一切帶有夷人痕跡的事物,這正是他們的“小中華”意識,即“華夷觀”影響所致。又如:
兇獷丑惡之狀,不忍正視。腥膻臭穢之氣,聞可嘔殽矣。[2]263
偕冬至使詣廓然亭,酒之。子四頭突入,饋之酒,則無厭,請益酒,環(huán)視不去。于是,招通事,開喻捽去,怒頰豕,腥臊之氣,人皆掩鼻而過。[2]268
到達北京城后,洪翼漢用“兇獷丑惡之狀,不忍正視。腥膻臭穢之氣,聞可嘔殽矣”“腥臊之氣,人皆掩鼻而過”來描述會同館和廓然亭的夷人,說他們面目十分丑惡,身上散發(fā)著腥臭味,聞之可吐。而由“子四頭突入”的量詞“頭”亦看出洪翼漢等人對夷人的感情傾向。洪翼漢在文中多次運用諸如“腥膻臭穢”“聞之可嘔”這樣極具貶義色彩的詞語來形容蠻人,可以看出洪翼漢等人認為自己是高于夷人一等的,在他們心中,這些蠻夷之人大概是牲畜一樣的存在。而造成他們這種思想的,恰恰是他們的華夷觀念。
(二)朝鮮使團紀律渙散
作為一只使團隊伍,若是紀律嚴明,做起事來應會事倍功半。然而,從洪翼漢的記載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朝鮮這支40人左右的奏請使隊伍紀律比較渙散,使團就要離開朝鮮的當天,在正副使都已到達的情況下,其他出使人員卻大半未到,出使途中的物資也缺少很多。追究責任時,大家又互相推諉,如:
得達旋槎浦,就見正副使于解纜亭。問其行事,則三船格軍太半不至,楫物諸具亦欠闕,即詰問差使員主鎮(zhèn)僉使李澤,推諉于方伯,方伯旣承宣旨。則豈以朝天越海之行,視為尋常哉。必是朝綱解紐,號令不行故也。[2]111
面對這種情況,洪翼漢只能將其原因概括為:國家綱紀廢弛,導致號令不行。不僅出使前的物資準備不及時,在使行途中,有些人還自作主張,給使團造成很大的麻煩,如:
表廷老自以為老譯,曉中國事,無出己右。凡諸各司送禮等事,專自擅斷。上副使以下,莫敢支吾。吾嘗惡其人,恒言曰:“吾等以莫大重事,將敷奏天朝,凡事不可不愼重周旋。而表譯妄自尊大,專意恣行,早晩必生事,須可禁戢?!鄙细笔挂詾槿?。[2]152
后來,由于表廷老的妄自尊大、恣意妄為,果真得罪了一位明朝官員,給使團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此外,隨行人員那種令人可笑的攀比心理也給旅途帶來了不便,如:
五更頭,竿羽微吹,好風自東。篙師相叫,一時舉帆。時副舡裨將柳敬友有爭先之意,低聲收碇,暗中潛過,誤為我舡維所礙。膠不得進,堇以得脫??尚?。[2]118
柳敬友想要讓自己所在船只行駛在最前面,一不小心卻被洪翼漢所在的船只擋住,不能移動。連航行時都要爭船的次序問題,也許這是因為航行時沒有樂趣,自娛自樂的方式而已,但這種無紀律的行為有時卻會給整個出使隊伍造成大的麻煩。試想,若是這只想要爭先的船只不止撞到一只船,而是不小心與幾艘船呈膠著狀態(tài),導致幾艘船只全部擱淺,或者是撞壞了某只船,豈不是會耽誤出航時間?朝鮮使團不僅船只出行沒有次序,甚至連出航時間都沒有明確的統(tǒng)一,如:
四更頭,金風吹夢。病骨驚寒,攬衣起視。洪波淸晏,纖月微升,東舡西舫,悄無聲息,沖空灝氣,爽透胷襟。招黃帽,吹角放炮,則俱無應聲。呼而問之,上二舡去已久矣,同舟齊憤,急手臂碇。一聲款,乃大帆窮竿,兔脫港口。[2]132-133
洪翼漢等人四更時起床后發(fā)現(xiàn),有兩艘船已經(jīng)離開港口很久了,洪翼漢等人卻絲毫不知情,被落后在港口。各個船只事先沒有規(guī)定統(tǒng)一的出航時間,臨走時又不清點人數(shù)或者派人通知各隊船只,想走就走,可見紀律之渙散。
(三)譯官溺于私貨
在使團中,通常會有很多精通漢語的隨行人員,而統(tǒng)管這些譯官的是譯官知事表廷老。這些譯官常常私下與明朝人做些買賣,在北京等地逗留的時間越長,他們賺取的錢財就越多。所以,他們有時會因為這些原因阻撓使團的返程。然而,在中國,與明朝人交流以及完成出使使命,又主要依靠這些譯官。而一旦事情毫無進展,或出了某種差錯,使臣們便會將責任推到譯官身上,認為是譯官們出于私心,未盡心完成任務。如:
職等以將命越海之人,帶有死無霣之責。而到泊浹旬,坐送日月,徒費盤纏,寧無郁憂。竊疑舌人輩,緣私貨駔儈,而故遲行期。早朝,拿致上通事二人,杖訊督發(fā)。上副使苦止之,即釋。[2]151
譯官輩溺于牟利,無意發(fā)行。挐致黃孝誠栲訊,限以十一日啟程。[2]262
譯官等苦止之曰,御史時方督行,若見此,必驚節(jié)序已晩。尤用嚴急云,譯官用心,極為怪戾。[2]266
譯官輩泥于私貨,凝然不動。猝致黃孝誠,樸仁厚等栲訊罪狀。則上副使固止之,不得已解送。[2]267
冬至使來言,詔使移文禮部。使督陪臣之行曰,陪臣何淹滯至今云。此必譯官輩憚使臣催行,壅閉不令聞也。[2]280
曉頭將發(fā)程。騾子主等,牽騾盡逃,故留行。茲蓋譯官之詐謀也。……夙聞譯官之于天地間,別一怪種?!越裼^之,尤信。[2]281-282
漢人自北京牽騾而至,聲言提督欲治騾子主竇興之罪,明當拿去,其實譯官欲止行之謀也。[2]284
引用的幾條中,幾乎每一條都提到譯官私下里與明朝人做買賣,為了多多牟取利益,百般阻撓使團離開。這固然有一些是洪翼漢的猜測,但卻也說明了在隨行使團中,譯官忙于走私、謀取個人利益是司空見慣的。如:
前在本國時。素聞譯官所為而深憎疾。受命以來。輒箝制之。使不得橫恣。故渠輩皆怨讟。[2]199
在沒來明朝之前,洪翼漢就聽說譯官被大家所憎恨。這也說明這種現(xiàn)象由來已久,正由于譯官們一心謀取個人利益,對燕行使團的行程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所以常被三使所厭棄。
(四)朝鮮使臣水土不服
在遠航中,不僅紀律渙散會影響航程,給朝鮮使臣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困擾,水土不服亦給使臣的旅途帶來了種種麻煩。如:
一葉出沒蕩漾,幾至覆溺者數(shù)矣,舡中人嘔泄僵臥。[2]113
舟中人,多嘔泄水疾者。[2]118
各舡人無不嘔泄成疾,而上副使尤甚。[2]126
剛剛離開陸地,短短半個月里,洪翼漢三次記載了使團成員不適應船上生活,上吐下瀉的事情。大多數(shù)人不僅暈船,亦吃不慣異國食物,如:
裨將李仁男等來請置酒,蓋上使初度日也。行廚所供,雖極中國異品,非吾土食性所慣。[2]138
所備酒食雖然都是明朝極好的食物,然而洪翼漢卻吃不慣。水土不服,再加上飲食不慣,使臣們便會愈加思念家鄉(xiāng)。
除此之外,從《花浦朝天錄》中還可了解到燕行使選拔時的情況,如:
皇明天啟四年甲子四月,朝廷以僉知中樞權啟,為圣節(jié)兼冬至使,聘于京。職以司憲府監(jiān)察,充下價。[2]110
午時得驲報,蓋以奏請使書狀官蔡裕后病重,趣某移差也。[2]110
洪翼漢本在四月份便被選為圣節(jié)兼冬至使使團中的一員,七月份從朝鮮出發(fā),但因奏請使書狀官蔡裕後病重,洪翼漢臨時被調往奏請使一行充當書狀官。從這兩條日記中可知:朝鮮在選擇燕行使時,一般會提前三四個月就擇定出使人員。在這期間,可以讓使臣們做好出使準備,而且一旦使臣生了重病或出了意外,也可以提前換人,不會影響出使時間。
(一)是對中國史料的補充和佐證
1.賦稅沉重,人民起義不斷
明中葉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國家政治日趨昏暗,明朝統(tǒng)治開始走下坡路。這個時期,土地兼并日趨激烈,土地急劇集中,皇帝的皇莊迅速增加,王公、勛戚、宦官的莊田遠超過前代。官豪地主兼并土地的現(xiàn)象也十分嚴重。他們阡陌相連,一家而兼十家之產(chǎn)。屯田也多被宦官兼并,從而遭到嚴重破壞。而苛捐雜稅又十分沉重。百姓交不起賦稅,有的選擇了自殺,有的選擇鋌而走險。
《明史》對這段歷史亦有記載,如“五月辛丑,四川官軍敗賊于永寧?!薄巴跞平怂?,屢破賊,至大方?!薄笆拢F州官兵敗賊于普定?!保?]301-303只是,作為官方正史,《明史》對起義之事的記載相當簡潔。而洪翼漢在來京途中,將其所見所聽如實、詳細地記載了下來。如因年成歉收,賦稅沉重,百姓交不起賦稅,或全家自殺,或鋌而走險的事實:
吳楚之間,年甚兇歉,催科愈急。民不堪命,或婦姑同縊于一室,或父子共懸于一樹。及是,豪猾之徒,相聚為盜,攻殺長吏云。[2]227
除此之外,洪翼漢在日記中對農(nóng)民起義之事還有多次記載:
時妖賊大頭目黃小泉,苖短子,王明宇,窩主陳文舉,崔豹,喬化宇等,聚眾橫行于鄒,滕迤東二岐。而摠兵曹鳴雷,游擊蔡時春,千摠陳奇僅,捕獲朱奪,劉永進。而妖氛不息,又有蜀黔大賊,連結構亂云。[2]204
藺賊余焰復張,荊楚近患日棘。糾黨破城,勢合奢酋,倡獗甚矣。[2]232
東南之水旱方殷,西北之盜賊肆起?;洊|鼓噪,辱及于執(zhí)法之巡方。陜西逆民,再踵于長興之故事。閩海之紅夷甫靖,二東之妖寇方平,東之遼南之溟,一日末奠,則所需于中國之物力,又日急一日也。[2]256
有揚老人,集妖賊。又有楊桓者,糾合山東白蓮余黨,自號義侯,或稱靖王。又有八天敎主者,潛布于穎州碭山。且黃臨寰妖言惑眾,謀同穎州人苗短子,在豐縣起兵。李仲峯自號小主,僭為懿德元年,鬢揷柏枝,以別其眾,強半于山東兗,泗鄆滕之間。[2]260-261
貴州巡撫蔡復一上本曰,各兵作亂,劈破城門,喊吶挺鎗,圍刦土官楊應瑞,于蕃等家。槍掠一空,兇悍實甚云。[2]262
貴州賊奢社輝,攻殺巡撫王三善。[2]265
蜀黔大賊、荊楚近患、西北盜賊、陜西逆民、山東白蓮余黨、貴州各兵作亂……在《花浦朝天錄》中,天啟年間,無處不是起義,各地都是動蕩不安,明王朝岌岌可危。再聯(lián)系到洪翼漢,他作為一個外來使臣,在北京僅僅停留了三個多月,而就在這短短的幾個月里,他就多次聽到或親眼見到無數(shù)起起義之事,并將其詳細地記載下來。可見農(nóng)民起義在明末確實已經(jīng)非常普遍。也正是《花浦朝天錄》中詳細的記載從側面印證了明末的這段動蕩歷史,對《明史》的記載起到了一定的補充作用。
2.明朝廷與后金局勢緊張,難民無數(shù)
17世紀前期,盤踞在遼東的女真族不時進犯明朝,對此,《明史》載:三月乙卯,大清兵取沈陽……壬戌,大清兵取遼陽……大清兵取西平堡……五年春正月癸亥,大清兵取旅順。[3]298-303正因為遼東地區(qū)后金與明朝戰(zhàn)爭不斷,導致遼東地區(qū)民不聊生,難民無數(shù)。而洪翼漢的記載也印證了這點:
時見人跡印于平沙上,峽里疑有仙莊逸居,跟尋度岸,轉入小洞,則矮屋依草,弊廬傍林,牛羊溢巷,雞犬盈街。迎人問語,可知其遼左避虜流民也。驚怪致詰,具道奉使朝天之意。[2]123
后來,從遼地歸來的難民告訴洪翼漢:
奴酋自今秋,始于三叉河東岸筑土墉,高廣各數(shù)丈余。役民甚毒,人不堪苦,皆懷逃躱之計。而俺亦割恩忍愛,夜間乘家小睡熟,脫身潛來。居此僅數(shù)日。心肝如裂云,因泣下不絶。[2]127
洪翼漢因此感慨:“奴賊之暴虐已極,人心已離。天必悔禍,胡運將盡也夫?!保?]127
因為后金不斷侵犯遼東的明朝子民,后來,遼東失陷,遼東沿海受到嚴重威脅,所以朝廷十分重視海防。洪翼漢在廣鹿島時便見到島中有堡,參將馬景柏、守備朱國昌等巡視沿島,共任諸務。他在日記中又記載:
自上年,參將張盤勒三千兵,把守旅順口。眞北歸,假來順,故安心近泊焉。[2]132
由此可知,明軍為抗擊后金加強了遼東海防。這說明明廷還是很重視海防的。再如:
藺賊余焰復張,荊楚近患日棘。糾黨破城,勢合奢酋,倡獗甚矣,請設將增兵,以督防御。前兵部尙書黃嘉善卒。[2]232
在明軍與后金的小規(guī)模戰(zhàn)爭中,明軍再次戰(zhàn)敗,鄖陽巡撫畢茂康請求增援加強防范。
總之,洪翼漢在《花浦朝天錄》中對明末這段動蕩歷史的詳細記載,在一定程度上對《明史》起到了補充作用,也是研究明朝天啟朝政這段史料的佐證。
(二)是了解明朝重大典禮、民風民俗的鮮活資料
《周禮·春官·神仕》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闭J為可消除國中的疫病與饑餓。所以,古人十分重視冬至,漢代起將其列為節(jié)令。至今,江浙一帶仍有“冬至大如年”之說[4]。明朝延續(xù)了前代對冬至的重視,冬至祭天典禮仍是最盛大的節(jié)日。
明朝前中期,各位皇帝都對冬至這一重大節(jié)日采取天地合祀的合祀之制,直至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帝遵循古制,重新將其改為天地分祀:冬至日于南郊祭天,夏至日于北郊祭地?!睹魇贰份d:“(九年春十一月)乙酉,祀昊天上帝于南郊,禮成,大赦?!保?]223嘉靖十年、十一年,《明史》對祭天禮也是一句話略過:“祀天于南郊?!倍靻⒛觊g,《明史》中僅對天啟三年(1623年)的冬至祭天典禮有記載,但也是一筆帶過:“十一月丁巳朔,祀天于南郊?!保?]303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官方記載。那么,正值明朝末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天啟朝廷是否只是在南郊舉行了一次冬至祭天禮呢,冬至祭天禮的規(guī)模又是如何呢?洪翼漢的記載恰好補充了這方面史料的不足。
天啟四年(1624年),洪翼漢到達明朝后,有幸參加了這一年的冬至祭天典禮,并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冬至郊天于南壇,遣英國公張惟賢,恭代祀事?!u鳴,率員役等,以時服,行冬至賀禮于五鳳樓。午門外篝燈銀燭,炯煌如晝。黎明,天子御皇極門,穆穆天容,不違咫尺。萬官趨蹌。劍佩交戛,六飛環(huán)擁,儀仗整齊,但色褪不奢,皆是舊物也。班行后有象輅二乘,餙以黃金黃繡段,且有大象八頭,而四頭具金鞍,覆以紅毯。四頭駕金車,車制上圓下方。彩繡雕闌,眩耀奪目。輿臺之人,皆穿紅錦衣,著金花冑,進退閑易,左右衛(wèi)士,衣金鎖甲,持霜矛者,數(shù)三匝。鴻臚春官,互相警禮,莫不震恐肅敬,無敢喧嘩失禮者。三聲淸蹕,一時四拜,俯伏平身而起。春官再臚曰,日出卯,光四表,照萬方。多官齊跪,序班分立左右,指示禮貌,遙見玉座。前設高足床,罩以黃錦袱。侍臣一人。詣前拱立。讀表之聲弘亮。聞于外。讀畢。春官又臚曰,蹈舞。又臚曰,三呼萬歲。四拜,然后乃鳴鞭三次。多官俯伏平身而退。北合已閉矣。[2]208-209
雞鳴時分,眾官員到五鳳樓行冬至禮。此時,午門外燈火通明,亮如白晝。黎明時分,皇帝到達皇極門,而百官向皇帝叩拜。洪翼漢用“穆穆天容”來形容皇帝的容貌,表達了他對皇帝的敬仰。洪翼漢還細心觀察到祭天禮時所用儀仗“皆是舊物”,雖然有些褪色但并不顯得奢華。而這些瑣碎之物在中國的史書中是不會被記載下來的。然后,他又對皇帝所乘象輅做了描寫:象輅有兩乘,裝飾著金黃色的繡、緞,有八頭大象,四頭背部披著金鞍,另四頭駕著上圓下方的金車。仆役們都穿著紅色的華麗衣服,頭戴金花胄。侍衛(wèi)們身穿盔甲,手持武器,十分威嚴。最后,洪翼漢對冬至祭天禮的具體禮儀進行詳細描寫,這里不再贅述。《明史》雖然未曾記載天啟四年的冬至祭天大典,但洪翼漢在《花浦朝天錄》對這次冬至祭天禮的場面、規(guī)模、禮儀做了詳盡的描述,這對于研究明朝重大禮儀很有史料價值。
其次,洪翼漢還對明朝時期一些地區(qū)的民俗有所記載,如:
自數(shù)日來,所過路上,多少行人,頂戴小帖。金字曰泰山進香。男女老少,奔波騰沓,相系十百為群,梵唄之聲不絶。彩兜金舁,肩揜背負,刻小佛像于其上,列在四隅,飾以五彩,極精巧。繡竿錦旗,指束手擎,玉簫金管,殷地鍧天。怪而問之,則山西山東土俗,例于秋后,進香泰山祈福云。[2]180
山岳崇拜和神靈信仰是泰山文化的主要內容。但長期以來,人們關注都是帝王的泰山封禪,而對民間對泰山的祭拜活動卻少有典籍記載。洪翼漢一行經(jīng)過山東時,恰逢泰山民間進香祈福這一土俗,并對泰山進香時人們的衣飾穿戴進行了具體的描寫,這對于研究明代民間組織的泰山進香這一民俗很有價值。而明朝官方史料卻缺失了對民間風俗的記載,《花浦朝天錄》對地方民風民俗的記載起到了補充史料的價值。
由《花浦朝天錄》中的記載可知,明天啟時期,明朝廷與后金的戰(zhàn)爭不斷、農(nóng)民起義運動此起彼伏,社會動蕩不安,明王朝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朝鮮使臣仍懷著“尊周事大”這一思想,不辭千里,克服使行途中使臣水土不服、使團內部紀律渙散等困難,向明王朝獻上自己的誠意。而且在使行過程中,他們親歷親聞,對明朝天啟年間的朝政、明朝社會的重大典禮、地方風俗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傊?,《花浦朝天錄》對于研究朝鮮使團的路途表現(xiàn)、“華夷觀念”及明朝天啟朝政、重大典禮、地方民俗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1]刁書仁,李偉.朝鮮使臣所見的明天啟社會——以洪翼漢《華浦先生朝天航海錄》為中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76-82.
[2]洪翼漢.花浦先生朝天航海錄[C]//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17).首爾:韓國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3]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門巋,張燕瑾.中華國粹大辭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責任編輯:劉燕)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Hong Yihan’s Voyage of Mr Hua Pu
Hupeip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Yanbian University,Yanji Jilin 133002,China)
In 1964,Hong Yihan was sent on a mission to the Ming Dynasty,where he wrote Voyage of Mr Hua Pu.And in the form of diary,he faithfully kept an account of the Joseon diplomatic mission’s experience on the way,and the things they saw,heard and felt after their arrival.With regard to the research of the Joseon diplomatic mission’s mind and specific performance,and the research of Tianqi affairs in the Ming Dynasty,the major ceremony,and the folk customs,it has rather high historical value.
Hong Yihan;Voyage of Mr Hua Pu;Joseon envoys;the Ming Dynasty society;historical value
G115
A
1672-7991(2017)01-0047-05
文藝評論
10.3969/j.issn.1672-7991.2017.01.008
①《花浦先生朝天航海錄》在國內有兩個版本:一為2001年林基中所編《燕行錄全集》所收錄,一為2010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對前者的影印再版本。林基中所編雖然訛誤難免,但仍是國內最權威的版本。因此,本文以林基中所編《燕行錄全集》所收錄的《花浦先生朝天航海錄》為底本進行研究。
2016-12-03;
2017-03-11
胡佩佩(1990-),女,河南省上蔡縣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韓文化關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