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智
(青島大學哲學與歷史學院,山東 青島,266071)
西漢廉政思想研究
張永智
(青島大學哲學與歷史學院,山東 青島,266071)
西漢的廉政思想,是中國古代廉政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構建中國古代廉政思想體系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廉政思想方面,西漢統(tǒng)治者堅持“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采取了“德本法用”的統(tǒng)治模式,遵從“崇尚節(jié)儉”的正己思路并確立了“選賢任能”的人才觀念。西漢廉政思想對于鞏固大一統(tǒng)的封建政權,保持廉潔高效的行政體系,有積極的意義。
西漢;廉政思想;以民為本;德本法用;崇尚節(jié)儉;選賢任能
古代廉政思想源于上古三代,經(jīng)歷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變革,“作為一種倫理觀念范疇的‘廉’與政治行為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廉政概念逐漸形成”[1]14。齊國晏嬰首先提出“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第六》),“將‘廉’與‘政’直接聯(lián)系起來,構改成一個完整的詞匯,從而第一次提出了‘廉政’的命題”[1]14。西漢建立后,王朝的思想家們繼承了先秦時期的廉政思想,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廉政思想體系。本文將從以民為本、德本法用、崇尚節(jié)儉以及選賢任能四個方面加以論述,以求部分了解西漢在廉政思想上的建設成就。
“‘民本’是中國古代固有的‘民惟邦本’等思想命題的縮寫。現(xiàn)代學術界用它來概括中國古代與這類命題相關的一套政治思想”[2]。在廉政思想方面,“民本觀念是中國古代倡導的從政價值理念……是中國廉政思想的基石”[3]。對于民本思想,西漢初期思想家賈誼認為“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4],將以民為本視為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準則。
公元前207年,漢高祖劉邦率先領兵攻入咸陽,他大力安撫關中百姓并與他們“約法三章”,獲得了民心,得到長久以來飽受秦苛政之苦的秦民的支持,為隨后楚漢爭霸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西漢建立之后,承接秦亡后衰敗的局面,“作業(yè)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遮蓋”[5],社會經(jīng)濟凋敝。劉邦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輕徭薄賦,鼓勵生產(chǎn)。隨后的幾位皇帝大都以黃老之術治國,清凈無為,與民休養(yǎng)生息。文帝劉恒與景帝劉啟在位期間,多次下詔勸課農(nóng)桑,鼓勵生產(chǎn),輕徭薄賦,每遇旱、澇、蝗災等自然災害就下詔減免租稅,減輕百姓的負擔。漢文帝認為“農(nóng),天下之大本也”[6]132采取重農(nóng)抑商的政策,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漢景帝在位時遵從了漢文帝的政策,并將田稅降至三十稅一,進一步減少農(nóng)民的負擔。文景二帝統(tǒng)治期間,百姓的負擔較輕,社會安定繁榮,史稱“文景之治”。
西漢的思想家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重民主張。漢初思想家陸賈從道德教化的角度,提出“治國治眾者,不可以圖利,治產(chǎn)業(yè),則教化不行,而政令不從”[7]129。西漢大儒董仲舒從約束官吏的角度出發(fā),為了顧及百姓的利益,提出“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yè)”[8]2521,認為官吏不應從事經(jīng)濟謀利活動同百姓爭奪產(chǎn)業(yè)?;笇捲凇尔}鐵論》中認為“食湖池,管山海,芻蕘者不能與之爭澤,商賈不能與之爭利”[9]82的現(xiàn)象是不道德的,一個人不能從事兩種職業(yè),這既是為了防止社會貧富懸殊過大,也是抨擊以權謀私的行為。在從政的角度上,董仲舒繼承了先秦諸儒們的“民本”思想,特別是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章句下》)以及荀子“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等的思想,進一步指出“君命順,則民有順命;君命逆,則民有逆命”[10]401。因為,“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盵10]277“上天是為保護人民而設立君主,因此對那些禍害國家、百姓的君主,上天會將天下從他的手中奪走,人民可以起來推翻暴政,夏桀、商紂王、周厲王即是前車之鑒”[11]。董仲舒創(chuàng)立的“天人感應”學說,也反映了他意圖借助天意制約日益強化的皇權的思想。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君主集權制民的思想在中國最終確立起來。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后,儒家民本思想進入主流意識形態(tài),天子與官僚均要“愛民如子”的理念成為共識。此后,以民為本的思想也就成為了中國古代各朝都認可的廉政思想。
從私有制出現(xiàn)后,“天下為公”的大道便轉化為“天下為家”的個人私欲,人類貪欲、謀私的現(xiàn)象不斷滋生。國家出現(xiàn)后,開始形成簡單的廉政思想,并相繼建立了各種防腐反貪機制。周代商之后,周人開始反思天命轉移的問題,最后得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僖公五年》)的結論,認為“真正可畏的,并非天神人鬼,而是蕓蕓眾生”[1]10,提出了“德”,并以此作為從政的理念。此后,“德”的思想便滲入到廉政思想的構建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在繼承西周廉政思想的基礎又進一步發(fā)展。在為政上,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主張德治與禮治,但他同樣認同用刑法制裁犯罪行為,認為“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到荀子時,他“繼承了孔子的禮治思想重新闡釋了孔子有關德治、人治思想方面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儒法合流、禮法一統(tǒng)的思想傾向”[1]15??傊谙惹貢r期的廉政思想中,初步形成了“德法并舉”的統(tǒng)治思路。
西漢建立以后,前期統(tǒng)治者以黃老之術治國,主張無為而治,崇尚清廉,與民休養(yǎng)生息,國家呈現(xiàn)安定平和之像。然而,在清靜無為的政治大背景之下,是地方上暗潮洶涌的腐敗墮落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伴隨著西漢國力的增長呈現(xiàn)出愈演愈烈之勢。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西漢大儒董仲舒糅合道家、陰陽家以及法家的思想重新整合儒家學說。在統(tǒng)治思想上,董仲舒主張“德本法用”,并從哲學的角度,以陰陽關系和“人性論”為觀點論證“德本法用”的合理性。他認為“天地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邢也”,所以“德治”與“法治”都有存在的必然性,又因為“天生烝民”,“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所以“德治”與“法治”都有存在的必要性。董仲舒的思想迎合了統(tǒng)治者的心理,也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劉徹采納董仲舒“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8]2523的建議,“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12]212。隨后,漢武帝下詔設立太學,置五經(jīng)博士,以儒家經(jīng)典教育公卿子弟;不久,儒生公孫弘出任丞相,官吏選拔標準也開始以儒家的“德”為準繩;而張湯、杜周等酷吏也用儒術來附會粉飾法律,主張《春秋》決獄……“從此,儒家思想成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滲透到政治、法律、文化等各個領域之中”[1]16。當時的儒學已經(jīng)是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學,與先秦時期的孔孟儒學已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儒術與刑名之術的結合,形成了“儒法并舉”的統(tǒng)治思路。
漢武帝在位時,以“德”來選定孝廉,以“法”來強化監(jiān)察,初步形成了“德本法用”的統(tǒng)治模式。漢武帝之后,這種模式進一步得到鞏固。在漢宣帝與太子論統(tǒng)治之道中,對于太子獨好儒學的觀點,漢宣帝呵斥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用周政乎!”[13]“德本法用”的統(tǒng)治模式得到最終確立。在昭宣二帝后,德本法用”的廉政思想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勤儉節(jié)約被視為一種美德、一種精神,是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之一?!皟€,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節(jié)儉,是有德之人同有的品質(zhì);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將節(jié)儉與人的道德品性掛鉤,倡導人們勤儉節(jié)約,反對奢侈浪費。在《論語·學而》中,孔子的學生子貢同樣把“儉”和“溫良恭讓”一同列為孔子的美德。蕭何,作為西漢第一位丞相,雖身居高位,但始終堅持儉樸的生活作風。他治家不修有院墻的房屋,買田宅也一定在貧窮偏僻之地。他說:“今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14],如果后代賢能,就學習我的儉樸作風;不賢,家資也不會被權勢之家侵奪。在古代,對一個人道德水準評價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在政途上的成敗。從蕭何為其后代所作的安排來看,西漢的士大夫同樣將儉樸的作風視作道德高尚的標志。
西漢初期,社會經(jīng)濟凋敝,文景兩帝以秦奢侈腐化而亡為教訓,躬行節(jié)儉,倡儉抑奢,開創(chuàng)了一段世風清正、天下晏寧的時代。呂氏集團瓦解后,漢文帝劉恒被擁立為皇帝。漢文帝繼位后,主動提出要“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6]132。這既表現(xiàn)了他自身對祖先的誠意,也體現(xiàn)了他節(jié)儉的作風。由于早年在代國時經(jīng)歷過艱辛,漢文帝比其他帝王更加了解百姓生活的艱苦,雖為帝王,始終堅持以節(jié)儉為行為的評判標準。有一次,他想建一座露臺,當?shù)弥A算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的家產(chǎn)時,他便打消了念頭……漢文帝自繼位以來,“宮室園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馳以利民”[6]136,他一生都在倡導節(jié)儉,即使對于自己逝后的喪葬安排也不忘叮囑“厚葬以破業(yè),重服以傷身。吾甚不取”[15]136。到了漢景帝時期,景帝劉啟遵從了漢文帝節(jié)儉的作風,認為“雕文刻鏤,傷農(nóng)事者也,錦繡纂祖,害女紅者也。農(nóng)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15]151,勸課農(nóng)桑,勤于政事,厲行節(jié)儉,繼續(xù)推行與民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史書記載:“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yè),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盵16]153后人將漢景帝與漢文帝當政的時期譽為“文景之治”。
經(jīng)過七十余年的苦心經(jīng)營,到漢武帝時期,全國上下呈現(xiàn)一片富裕繁盛的景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5]。伴隨著國力的強盛,社會上追求奢侈、丟棄節(jié)儉的風氣也日漸盛行。對百姓棄農(nóng)經(jīng)商的現(xiàn)象,漢武帝有所憂慮,不知如何教化百姓節(jié)儉,并以此詢問寵臣東方朔。東方朔以漢文帝的節(jié)儉與武帝的奢侈作對比,指出“上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獨不奢侈失農(nóng),事之難者也”[16],直言進諫武帝要從自身做起,“正人先正己”,如若皇帝不崇尚節(jié)儉,不以身作則,那么百姓奢侈、棄農(nóng)從商的風氣就不會得到扭轉。漢武帝到底未曾采納東方朔的建議,而西漢王朝也在奢侈的風氣下由極盛走向衰落。這既是西漢王朝的悲劇也是歷史的必然。然而,西漢前期節(jié)儉而盛與后期奢侈而衰的強烈對比也為后世廉政建設起到了強烈的警示作用。
選拔任用人才是國家統(tǒng)治得以有效維持的重要保障。同時,由于官吏掌握極大的權力,往往容易滋生腐敗現(xiàn)象,為了從源頭上杜絕腐敗,官吏的選拔任用標準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西漢的人才選拔,大部分時間施行的是察舉制與征辟制,即由地方官舉薦和中央征召兩種政策。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下詔求賢,“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17]劉邦希望通過由下而上的推選,把天下的賢才察舉出來,為朝廷所用,由此開啟了察舉制度的先河。隨后,察舉制度經(jīng)過惠帝、呂后以及文帝時的進一步發(fā)展,到漢武帝時期,基本成為了漢代最重要的選官任官制度。而征召制度,是以皇帝的名義,選拔地方上一些有社會名望和學識淵博的士人入京做官,征召的次數(shù)雖不固定,但對于錄用遺漏在野的賢才也是一種重要的補助手段。察舉與征召制度,在選拔標準上比較看重“德”,即儒家的倫理道德,目的在于通過他們加強對百姓的道德教化。察舉制度中最有意義的科目之一是“孝廉”,而“孝”被認為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道德,孔子說過“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如此,忠臣孝子自然成為察舉的重要部分;同時,“廉”作為一種倫理道德,當更多地與政治行為聯(lián)系起來,便成為了所有官吏應該具備的一種職業(yè)道德。征辟制中,受征召的士人大多是潔身自好的隱士,“政府一方面進行征召,另一方面也利用隱士來獲取民心、教化民眾”[18]。這種道德選拔模式成為了西漢廉政建設中的重要一環(huán)。
孝廉選才看重德行,然而,在政治生活中,有些具體的事情尚需專門人才負責,而舉茂才就是專門選拔專門人才的科目?!皾h代察舉茂才,突出的是人才的特殊性,即在某一方面能力超群,可擔大任,屬于特科,不定期察舉?!盵19]。在察舉制度中,茂才是比孝廉級別更高的科目,由州郡察舉,當選者且多為現(xiàn)任官吏。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倍感優(yōu)秀人才的缺乏,下詔“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12]197。隨后的漢宣帝、漢元帝都曾詔令州郡察舉茂才異能之士,選拔國家急需的專門人才,并在東漢光武帝時,茂才作為對特殊才能人才的選拔科目也成為了察舉制中的???,并與孝廉并立。
在察舉征辟之外,董仲舒還向漢武帝提出了興建太學培養(yǎng)士人的建議,并要求對被舉薦的人才“數(shù)考問已盡其材”[8]2512,通過多次考核來辨別被舉薦者的才能。對于舉薦者,董仲舒提出“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8]2513,以此規(guī)范舉薦行為。最后,董仲舒對于被舉薦錄用的士人,認為要“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8]2513。西漢思想家桓寬同樣認為,對于士人應“鄉(xiāng)擇而里選,論其才能,然后官之,勝職任然后爵而祿之”[9]159,“選賢而器使之”[9]160。
人才只有放在正確的地方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效用。西漢統(tǒng)治者通過各種途徑選拔出優(yōu)秀的人才,并將其放在合適的崗位上,由此開創(chuàng)了“漢世良吏,于是為盛”[20]的局面。
西漢王朝承接秦朝大一統(tǒng)后,開創(chuàng)了中國王朝史上第一次繁盛局面,其在廉政思想的構建上也步入了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發(fā)展中的新階段。本文將西漢的廉政思想部分地概括為以民為本、德本法用、崇尚節(jié)儉以及選賢任能等幾個方面,部分地反映了西漢廉政思想文化中的治國理念、統(tǒng)治模式、正己思路以及人才觀念。同時,西漢的廉政思想也為塑造后世廉政思想的理論框架,對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建設起到重大的引導作用。
[1]李小紅,張如安.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簡史[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4.
[2]張分田,張鴻.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內(nèi)涵與外延芻議[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13-118.
[3]李洪峰.思想理論卷1[M].中國廉政史鑒.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2012:3.
[4]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338.
[5]司馬遷.平準書[M].史記.哈爾濱:北京文化出版社,2015:250.
[6]司馬遷.孝文本紀[M].史記.哈爾濱:北京文化出版社,2015.[7]王利器.新語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6:129.
[8]班固.董仲舒?zhèn)鱗M].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9]白兆麟.鹽鐵論注譯[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82.
[10]董仲舒.春秋繁露[M].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11]賴紅衛(wèi).董仲舒的廉政思想[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5):149-150.
[12]班固.武帝紀[M].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13]班固.元帝紀[M].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277.
[14]班固.蕭何曹參傳[M].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2012.
[15]班固.景帝紀[M].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16]班固.東方朔傳[M].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2858.
[17]班固.高帝紀下[M].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71.
[18]蔣波.隱士與漢代社會的廉政建設[J].廉政文化研究,2013,(4):81-85.
[19]卜憲群.中國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M].廈門:鷺江出版社,2014:150.
[20]班固.循吏傳[M].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3624.
Anti-corruption Thought of Western Han Dynasty
ZHANGYong-zhi
(School ofPhilosophyand History,QingdaoUniversity,Qingdao266071,Shandong)
The thought of 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ystem of 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Regarding the anti-corrupt thought,the ruler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dhered tothe"people-oriented"rulingidea,took the mode of"this lawwith the rule ofvirtue",had thought to comply with the"thrifty"and established"the concept oftalent".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the thought of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 wa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eudal govern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a clean and efficient administrative system.
Western Han Dynasty;anti-corruption thought;people-oriented;the lawwith the rule ofvirtue;advocating frugality;employor appoint people accordingtotheir merits
B234
A
1671-5004(2017)04-0074-04
2017-05-10
張永智(1990-),男,山東省濰坊市人,青島大學哲學與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思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