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粵方言字研究綜論

        2017-03-10 00:13:09
        嶺南學(xué)術(shù)研究 2017年2期
        關(guān)鍵詞:廣州話粵方言用字

        (暨南大學(xué)漢語方言研究中心,廣州 510632)

        粵語,又稱粵方言,是一種通行于廣東、廣西、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qū)的一種漢語方言?;浾Z跟其他漢語方言相比,除了在發(fā)音、詞匯以及語法等方面都有所區(qū)別外,還有一個明顯的不同是粵語具有一套完善的記錄方言的文字系統(tǒng),簡稱之為粵方言字?;浄窖宰肿鳛闈h字的從屬系統(tǒng),其功能主要是記錄粵語?;浄窖宰种饕蓛刹糠謽?gòu)成:一是與通用漢字重合的部分;二是粵語特有的方言字部分。廣義的粵方言字指的是粵語區(qū)人們用來記錄粵語的所有漢字,包括通用漢字、假借字(借讀音和字形而不借字義)、訓(xùn)讀字(借字形和字義而不借讀音)、沿用古漢字(現(xiàn)代通用漢字一般已不再使用)和自造字。狹義的粵方言字指的是粵語區(qū)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專門用來記錄粵方言語素的字,這些字一般只在粵語區(qū)內(nèi)使用,不見于其他方言區(qū),更有別于通用漢字,主要是自造字,還有部分沿用古漢字、假借字和訓(xùn)讀字。

        粵方言字的用途比較廣泛。除了編纂辭書需要使用粵方言字外,穗港澳地區(qū)的粵語教科書、口頭文學(xué)、街頭廣告、報刊雜志、港澳的電視傳媒等都大量用到粵方言字。因此,學(xué)界對粵方言字的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既有本體的研究,也有許多應(yīng)用成果。本文先對粵方言字的本體研究進行一個綜述,接著介紹粵方言字的應(yīng)用成果,最后討論一下未來的粵方言字研究的重點。

        一、粵方言字的本體研究

        (一)考本字方面的研究

        有關(guān)粵方言字的研究主要是從考本字發(fā)端的?;浾Z有許多貌似有音無字的詞語,其實很多在古代是有相應(yīng)的字形或詞形的。由于時間的流逝、語音和詞義的變化,有些字詞的讀音和字義跟原來的讀音或字義不完全相同了,學(xué)者們就通過考證這些詞語的音義來找出其原來的字形或詞形。作為傳統(tǒng)小學(xué)的一部分,粵方言考本字的研究早在中國現(xiàn)代方言學(xué)正式建立之前就已經(jīng)有一些較有影響的研究論著了。據(jù)我們所知,早期考本字方面有較大影響的著作是詹憲慈先生的《廣州語本字》[1],該書成書于1924年,1995年由香港中文大學(xué)出版社影印出版第一版精裝本(2007年為第一版平裝本)。該書主要從字義入手,輔以音證,共輯錄了一千三百余條粵語字詞并詳細地考證了每個詞條的本字及用法。雖然有些字詞的考證比較牽強,但該書仍有很強的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①甘甲才(2005)在《<廣州語本字>散論》(《第九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對該書有專門的評述。,開山之作功不可沒。之后,類似的著作有孔仲南(1933)的《廣東俗語考》[2],該書以國語詞條為綱,分類收錄了作者所考證的粵語常用詞語的字形及相應(yīng)的釋義。最近出版的一本考本字的著作是香港民間學(xué)者彭志銘(2009)的《廣東俗語正字考》[3],該書參考了前面兩本著作的研究成果并結(jié)合自己的研究,重點講解粵語里面那些被誤認為“有音無字”的古漢語正字(穿插講解廣東俗語背后的嶺南文化)。以上三本考本字著作都偏重義證,音證雖有涉及,但都不夠深入透徹,故有些字詞的考釋似是而非。陳伯煇把粵方言字的考證作為其博士論文的選題,在1996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論粵方言詞本字考釋》[4](1998年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陳在著作中系統(tǒng)闡述了考本字的意義及需具備的基礎(chǔ)功夫,重點討論了考釋粵方言詞本字的前提是要對粵語本身有充分的認識,譬如了解粵方言的形成、掌握粵方言的音系特點以及熟悉粵語詞的特點等。這是第一本在理論和方法上系統(tǒng)總結(jié)粵方言字詞考證的專著,對提高粵方言字詞考證的科學(xué)性和正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除了專門的著作,還有許多相關(guān)的研究論文探討粵方言語詞中的本字問題。羅正平(1960)[5]、區(qū)靜寰(1968)[6-8]、白宛如(1980)[9]、余偉文(1984)[10]、林倫倫(1984)[11]、林倫倫(1994)[12]、藤冢將一(1987)[13]、羅忼烈(1989)[14]、張惠英(1990)[15-16]、曾光平(1991)[17]、單周堯(1994)[18]、黎漢鴻(1994)[19]、譚步云(1994)[20]、鄧景濱(1997/2003)[21]、黃宇鴻(2002)[22]、譚世寶(2003)[23]、周仕敏(2015)[24]等學(xué)者都曾對粵方言字詞中的本字做過相應(yīng)的考釋研究。不過以上這些論文基本都是實證性的研究,討論的詞語數(shù)量有多有少,考證的結(jié)果也良莠不齊。很少有論文對粵語考本字的理論和方法展開探討,周仕敏(2015)[25]結(jié)合具體的例證比較深入地探討了粵語考本字相關(guān)的觀念和方法,值得肯定和借鑒。

        有了大量的考證工作做基礎(chǔ),現(xiàn)在需要對前人的工作做一個全面的梳理,一方面要把前人考證過且認可度較高的字詞加以整理修訂并給予推廣,另一方面也需要多對考本字所涉及到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總結(jié)和提升。

        (二)具體方言字的研究

        除了專門通過音、義研究來考證粵方言字原來的字形(即考本字)這類研究成果之外,粵方言界還有一些專門研究粵方言字的字音、字義或字形的論文。

        字音方面的成果如饒秉才(1980)的《粵方言字音的訂音問題》[26]、張群顯(1991)的《粵語常用字字音異讀研究》[27]、施仲謀(2005)的《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調(diào)查》[28]、單周堯和蕭敬偉(2009)的《“廁”字粵讀研究》[29]等。這幾篇論文都比較重視研究常用粵方言字的實際讀音,尤其是異讀音的研究。這些研究對粵方言字的正音工作是很有幫助的。

        字義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粵方言辭書的編纂過程當中,單篇論文比較少。我們知道的有關(guān)這方面研究的論文有鄧景濱(2011)的《粵方言詞的注釋——以“咪”字為例》[30]。有的文章會把音義問題合并起來討論,如羅偉豪(1990)的《廣州話里的‘埋’字》[31]和單周堯(2013)的《“攢”字粵語音義研究》[32]。由于字義問題較為零散,如何加強字詞釋義的系統(tǒng)性研究是今后需要重點加強的一項工作。

        字形方面的研究除了上面介紹的考本字研究之外,還有兩類常見的研究成果:一種偏重粵方言造字法的研究,另外一種偏重字形的規(guī)范和推廣。鐘奇在粵方言造字法方面有許多深入的研究,如《粵方言字的典型性分析》(2011)[33]、《廣州話的借用字》(2013)[34]和《廣州話的造字系統(tǒng):基于過程和單次單標準的分類》(2014)[35]等。鄧景濱則在第二個方面著力甚勤,發(fā)表了《“方言普化”和“粵字優(yōu)化”》(2001)[36]、《粵方言字的優(yōu)化》(2004)[37]、《港澳粵字“車立”值得推廣》(2004)[38]和《粵方言字優(yōu)化量表的使用》(2005)[39]等論文。兩方面的研究互為表里,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后者的研究工作會顯得更為迫切,意義也更大。還有個別研究是針對工具書中的字形使用問題展開討論的,如譚世寶(2005)的《一些粵方言工具書的字形錯誤問題略論》[40]。

        整體來說,對具體粵方言字的字音和字形方面的研究相對比較深入和系統(tǒng),字義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這跟字義系統(tǒng)比較抽象、表面比較零散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另外字義方面的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粵方言辭書的編撰上,論文成果自然就會比較少。

        (三)綜合性研究

        有了考本字及具體方言字的音形義方面的研究成果作為支撐,綜合性的粵方言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里我們重點介紹三部這方面的著作(含博士和碩士學(xué)位論文)。

        第一部綜合性的粵方言字研究成果是黃小婭(2000)的博士學(xué)位論文《近兩百年來廣州方言詞匯和方言用字的演變》[41](主要成果又見其論文《粵語方言用字一百多年來的演變》)。她主要依據(jù)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來華傳教士記錄的粵語文獻材料以及國內(nèi)當代語言學(xué)者編撰的廣州方言詞典來考察兩百年間方言詞匯以及粵方言字的演變。該著作對于我們了解近兩百年來粵方言字詞的形義演變很有幫助。

        第二本重要著作是張群顯、包睿舜(2002)合寫的《以漢字寫粵語》(The Representation of Cantone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s)[42]。該書用英文寫成,全文發(fā)表在《中國語言學(xué)報》(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第18期上。這本專著由四個章節(jié)和一個附錄組成,主要內(nèi)容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在香港這個獨特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粵方言字,描寫其造字基礎(chǔ),并介紹粵方言字與通用漢字以及計算機之間的關(guān)系;第二部分雖然只是以附錄的形式呈現(xiàn),其實是該書的核心內(nèi)容,附錄系統(tǒng)收錄了1095個不同的粵方言字,并根據(jù)這些粵方言字在中文電腦字符集中的分布,分成三個附表,逐一列出這些字在大五碼和香港增補字符集中的電腦編碼、粵拼注音、英語翻譯,用法及例子、字形出處等。該書是粵方言字研究的扛鼎之作,并奠定了粵方言字信息處理的基礎(chǔ),給粵方言字的研究和應(yīng)用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第三部專著是帕維爾·馬突來維切(2005)的碩士學(xué)位論文《粵語特殊方言用字研究》[43](主要成果發(fā)表在《中國語文研究》2005第2期上)。該文試圖對粵語特殊方言用字的整體概貌作一系統(tǒng)的考察,把特殊方言用字分為古本字、方言俗字、訓(xùn)讀字、借用字、方言同音字(或近音字)五類,收集了各種著作、詞(字)典、學(xué)術(shù)論著、粵語文學(xué)作品、報刊、粵語電視節(jié)目與當代電影(字幕)、《香港增補字符集》中出現(xiàn)的八百多個特殊方言用字,分別加注讀音、釋義、用法(例句),并考證了部分方言字的本字,同時分析方言俗字的構(gòu)造方法和結(jié)構(gòu)。這是在《用漢字寫粵語》之后又一部全面反映特殊方言用字的著作,值得重視。

        綜合性的著作不斷出現(xiàn)也意味著粵方言字的研究從零散到全面,從具體描寫到理論總結(jié),不斷地走向系統(tǒng)和深入。

        二、粵方言字的應(yīng)用研究

        (一)粵方言字典的編撰

        粵方言字典的編撰遠走在粵方言字本體研究的前面。最早的一本粵方言字典《廣東省土話字匯》[44]是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羅伯特(Morrison Robert)在1828年編寫的,這比《廣州語本字》早了將近一個世紀。若是把韻書也看作是字典的一種特殊類型,那粵方言字典的出現(xiàn)時間就更早了,清初的時候就有人編了一本粵方言韻書《分韻撮要》。在接下來接近兩三百年的時間里,尤其是進入二十世紀以后,有關(guān)粵方言的字典如雨后春筍,絡(luò)繹不絕??偟膩碚f粵方言字典有三大類型:(1)粵語字匯或韻書;(2)粵語字典;(3)粵外或粵普對照字典。

        1.粵語字匯或韻書的編纂

        字音匯集或韻書,突出的是字音收集與整理。最早的粵語韻書《分韻撮要合集》(成書時間和作者不詳,目前看到最早的版本是1782的《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記載了清初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粵語語音。之后一百多年間很少有粵語方面的韻書面世。進入二十世紀以后有關(guān)粵語字匯或韻書類著作就逐漸多起來,如馮漢的《粵音依聲檢字》(1935)[45],黃錫凌的《粵音韻匯》(1941)[46],馮思禹的《廣州音字匯》(1962)[47],林蓮仙的《粵讀反切音標兩用正音表》(1975)[48],馮田獵的《粵語同音字典》(1974)[49],歐紹華的《廣州話同音字匯》(1980)[50],陳岫山的《粵語查音識字字典》(1985)[51],周無忌、饒秉才的《廣州話標準音字匯》(1988)[52],香港語言學(xué)會編的《粵語拼音字表》(1997)[53],何文匯、朱國藩(1999)《粵音正讀字匯》[54]等。這些字匯或韻書對傳播粵粵語尤其是粵語權(quán)威方言廣州話的讀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粵語字典的編纂

        專門的粵方言字典,主要包括形、音、義三個方面的基本信息。如最早的《廣東省土話字匯》(1828)[43]、鮑爾·詹姆斯和戴爾的《簡易粵語字典》(1908)[55]、何類思的《常用粵語字詞》(1909)[56]、高利士的《廣州話袖珍字典》(1914)[57]、陳瑞祺等的《粵音圖說》(1939)[58]、美國國防部語言學(xué)院的《粵語常見字字典》(1959)[59]、蔡家文的《粵音字詞選輯》(1963)[60]、歐德理的《漢語粵方言字典》(1976)[61]、饒秉才主編的《廣州音字典》(1983)[62]、詹伯慧主編的《廣州話正音字典》(2002)[63]等。尤其是最后兩本粵語字典,在穗港澳及海外都很流行,是同類型粵語字典中影響最大的兩本。

        3.粵外或粵普對照字典的編纂

        粵普或粵外對照字典的編纂歷史很長,成果也很豐富。最早的三本粵外對照字典都是粵英對照字典,全都是由美歐在中國的傳教士所編,如美籍傳教士衛(wèi)三畏編的《英華分韻撮要》(1856)[64]、德籍傳教士歐德理的《粵音漢英字典》(1877)[65]、英籍傳教士湛約翰的《英粵字典》(1878)[66]。進入20世紀還有威禮士牧師編寫的《英粵字典》(1931)[67]。這跟穗、港、澳地區(qū)是西方傳教士最早在中國開展傳教的地方之一有莫大的關(guān)系。

        到了20世紀初,粵法、粵葡對照字典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如何類思的《法粵字典》(1902)[68]和《粵法字典》(1912)[69],高美士的《粵葡辭典》(1941)[70]和《葡粵辭典》(1942)[71]。

        粵普對照字典在20世紀中期前后開始出現(xiàn),因為這個時期無論是中華民國還是新中國政府都比較注重推廣國音?;浧諏φ兆值淙琰S元生的《國粵音對照速解字匯》(1946)[72]、廣智書局的《國音粵音新字典》(1960)[73]、喬硯農(nóng)(1963)《廣州音國音中文字典》[74]、馮思禹的《廣州音國語音新編中文字典》(1969)[75]等。這類字典無論是對北方人學(xué)粵語還是對粵語區(qū)人們學(xué)習(xí)普通話,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0世紀70年代之后,粵普字典開始大量出現(xiàn),如余秉昭的《同音字匯(國粵語注音)》(1971)[76]、馮浪波的《國語粵語兩用中文字典》(1977)[77]、中華書局香港分局編的《普通話粵音中華新字典》(1978)[78]、張勵妍、張賽洋的《國音粵音索音字匯》(1987)[79]、黎明的《國音粵音中文字典》(1987)[80]、李瘦芝、陳有良的《廣州同音普通話異音字匯手冊》(1988)[81]、歐陽華、曾鐵飛《國語粵語繁簡字對照字匯》(1990)[82]、關(guān)彩華《英粵字典》(1991)[83]、蘇翰翀的《實用廣州音字典(同音字并列·普通話對照)》(1994)[84]等。前面介紹到影響很大的《廣州音字典》和《廣州話正音字典》也兼具粵普對照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粵普對照型字典。

        通過上面的介紹不難看出,粵語韻書或字典總量之多,除普通話字典之外其他方言的字典無一能出其右。眾多粵語字典的編寫和出版也說明了兩個問題:(1)一直以來海內(nèi)外對粵語字典這類工具書都有較大的需求量,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粵語在海內(nèi)外擁有較強的影響力;(2)從事粵語詞典編寫的人員較多,有傳教士,中外粵語教師,語言學(xué)研究者,民間熱心人士,出版社的編輯等,不同專業(yè)不同價值取向的人員編出了各式各樣的粵語字典,一方面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復(fù)建設(shè)。

        在眾多的粵語字典或韻書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影響較大的作品,如黃錫凌編寫的《粵音韻匯》、香港語言學(xué)會編的《粵語拼音字表》、饒秉才主編的《廣州音字典》、詹伯慧主編的《廣州話正音字典》、中華書局香港分局編的《普通話粵音中華新字典》等。這些工具書對粵方言字的研究和應(yīng)用、粵語的教學(xué)和推廣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詹伯慧先生主編的《廣州話正音字典》,聯(lián)合了穗港澳幾十位語言學(xué)界歷時十幾年編寫而成,是粵語字典編寫的集大成之作,十多位大陸及港澳學(xué)者都曾對這部詞典做過介紹及正面的評價。

        (二)粵語用字方面的問題研究

        粵方言字在實際生活中的使用情況一直是學(xué)者們比較關(guān)心的一個話題,這方面的成果也不少。如曾子凡的《廣州話口語詞在用字上的一些特點》(1990)[85],陸鏡光的《香港粵語通俗小說的書寫系統(tǒng)》(1991)[86]和《在大義與小說之間:香港粵語口袋書的書寫系統(tǒng)》(1995)[87],韋樹關(guān)的《粵語方言字芻議》(1997)[88],程祥徽的《“繁簡由之”與港澳用字》(1997)[89]及《港澳用語用字問題》(2001)[90],鐘奇、高然的《廣東坊間特殊用字調(diào)查報告》(2000)[91],詹伯慧的《關(guān)于方言詞的用字問題——以粵方言為例》(2003)[92],周柏勝的《香港粵語用字的使用與準則》(2003)[93],趙一凡的《淺談港臺書面語中的方言字》(2008)[94],黃耀堃的《粵方言的“並存並用”與香港增補字符集》(2011)[95]等。

        因為粵語的使用涉及大陸、港澳以及海外華人社區(qū),加上歷史的原因?qū)е麓箨懞透郯脑诜焙喿中问褂蒙系牟煌?,這都給粵語字的使用帶來了許多問題。這方面的研究對我們了解粵語區(qū)的文字使用情況以及促進社區(qū)的語言和諧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三)粵方言字規(guī)范及字處理方面的研究

        1.粵方言字的規(guī)范問題

        粵方言字跟其他方言字一樣,一直以來都缺乏相應(yīng)的規(guī)范。對于粵方言字是否需要規(guī)范這個問題,從民間到學(xué)界都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粵方言字屬于方言用字,非官方規(guī)定的正式用字,沒有規(guī)范的必要。有人認識到粵方言字規(guī)范的重要性,但有非學(xué)術(shù)層面的擔心,故一直沒有行動。但多數(shù)學(xué)者是積極主張要對粵方言用字進行規(guī)范的,田小琳(1992)[96]和田小琳(1996)[97]兩次發(fā)文討論香港地區(qū)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問題,不過她主要是建議公共書面場合少用粵方言字;周無忌(2003)[98]曾呼吁“粵方言用字應(yīng)予以規(guī)范”并提出4點意見;韋樹關(guān)(1997)[88]針對粵語的用字問題提出5點規(guī)范意見;郭敏珊(2008)[99]也討論過粵方言字的規(guī)范問題;鄧景濱(2004)[37]提出要對粵方言字進行優(yōu)化處理,主要就是針對粵方言字異體字進行整理和規(guī)范;侯興泉等(2014)[100]從信息處理的角度強調(diào)了粵方言字規(guī)范的重要性,并探討了粵方言字規(guī)范的主要內(nèi)容。筆者認為粵語區(qū)人民的書面用字要區(qū)分對外和對內(nèi)兩種場合,對外的書面表達應(yīng)盡量使用通用漢字,避免使用方言字。對內(nèi)的書面表達可以使用方言字,但也需要注意規(guī)范,否則交流就會有較多的障礙,這也是不少學(xué)者呼吁要對粵方言字進行規(guī)范的原因。

        2.粵方言字處理的相關(guān)研究

        粵方言字處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字符集的制定,如國家技術(shù)監(jiān)督局發(fā)布的《圖文電視廣播用漢字編碼字符集·香港子集》(GB/T15564—1995)及香港特區(qū)政府公布的新版《香港增補字符集-2008》(HKSCS-2008)?!断愀墼鲅a字符集-2008》沿用《香港增補字符集-2004》的兩個編碼方案,分別配合大五碼及ISO 10646國際編碼標準,《香港增補字符集-2008》收錄了四百多個粵方言字,這對粵方言字在電腦中的使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Unicode CJK擴展A、B、C區(qū)字符集里也收錄了許多粵方言用字。字符集的制定對于粵語信息處理的前提,因此這方面的研究意義重大。可惜的是目前電腦收集的粵方言字多以繁體為主,簡體偏少,一些很常用的粵方言字如“嗰”“嚿”“孭”“瞓”等都沒有相應(yīng)的簡體字,這說明粵方言字字符集的研制工作仍需繼續(xù)?;浄窖宰衷~處理方面的論文不多,目前見到的有黎邦洋的《關(guān)于訊息用香港字》(2003)[101]、唐曉陽、林英的《我國古粵方言詞典數(shù)字化系統(tǒng)設(shè)計研究》(2003)[102]以及張小衡的《粵-普機器翻譯中的詞處理》(1999)[103]。其實粵語字處理方面仍有不少問題值得探討,諸如碼位的選擇、字體的制作、底層碼和表層碼的對應(yīng)等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總的來說粵方言字的規(guī)范得到了眾多學(xué)者的認可,但是真正開展工作的機構(gòu)或人員很少?;浄窖宰忠?guī)范涉及到的很多基礎(chǔ)問題都沒有解決,譬如粵方言字的定量研究、異體字的收集與整理、多音字的收集與整理、繁簡字的收集與整理、無碼粵方言字的收集與整理等等。

        三、粵方言字研究展望

        總的看來,過去粵方言字的本體研究比較側(cè)重于考本字,應(yīng)用研究多集中在粵語字典的編纂上。雖然粵語學(xué)界在粵方言字的使用和規(guī)范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與規(guī)范密切相關(guān)的基礎(chǔ)研究工作還是做得比較少。今后應(yīng)從粵方言字的系統(tǒng)性研究和粵方言字的規(guī)范和應(yīng)用這兩個方面加以補強。

        (一)加強粵方言字的系統(tǒng)性研究

        在本體研究領(lǐng)域,有關(guān)考本字的研究以及具體方言字的形、音、義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豐碩的成果。接下來需要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tǒng)性的整理研究,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爭取把每一個粵方言字的形音義的來龍去脈、詳細用法都研究清楚。特別是字義的系統(tǒng)性研究,亟需加強。有了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做支撐,下一步可考慮編寫一本面向本體研究和教學(xué)使用的《粵語大字典》,內(nèi)容包括正字、異體字、繁簡字、注音、釋義、例句等方面的內(nèi)容,并提供音序和部首等多種檢索方式。

        (二)加強粵方言字的規(guī)范研究與應(yīng)用

        粵方言字跟其他方言字一樣,一直以來都缺乏相應(yīng)的規(guī)范,導(dǎo)致粵方言字中存在大量的異體字、多音字、無碼字,繁簡字的使用也比較混亂。規(guī)范粵方言字不是為了限制粵方言區(qū)的人們用字,而是根據(jù)目前的實際情況指導(dǎo)人們方便準確地使用粵方言字,更重要的是為計算機處理粵語信息服務(wù),提高粵語信息處理的效率和質(zhì)量?;浄窖宰值囊?guī)范主要包括粵方言字的定性、字音規(guī)范、異體字規(guī)范、繁簡字對應(yīng)、多音字規(guī)范、無碼字的規(guī)范等內(nèi)容。

        在大數(shù)據(jù)的應(yīng)用領(lǐng)域不斷擴大和深化的信息時代,為了更好地發(fā)揮粵方言字的應(yīng)用價值,很有必有在規(guī)范研究的基礎(chǔ)上制訂《粵方言字規(guī)范字表》和《信息處理用粵方言專用字符全集》并加以推廣,以促進粵語信息處理及相關(guān)事業(yè)的發(fā)展。

        [1]詹憲慈.廣州語本字[M].香港:中文大學(xué)出版社,1995.

        [2]孔仲南.廣東俗語考[M].廣州:南方扶輪社,1933.

        [3]彭志銘.廣東俗語正字考[M].香港:次文化堂,2009.

        [4]陳伯煇.論粵方言詞本字考釋[D].廣州:暨南大學(xué),1996.

        [5]羅正平.廣州方言詞匯探源[J].中國語文,1960(3):129-134.

        [6]區(qū)靜寰.粵語本音義考(一)[J].文史學(xué)報,1968(3):73-83.

        [7]區(qū)靜寰.粵語本音義考(二)[J].文史學(xué)報,1968(4):77-79.

        [8]區(qū)靜寰.粵語本音義考(三)[J].文史學(xué)報,1968(5):103-105.

        [9]白宛如.廣州話本字考[J].方言,1980(3):209-223.

        [10]余偉文.對一些廣州話本字的考證[J].廣州研究,1984(3):75-79.

        [11]林倫倫.廣州方言詞小考[J].中山大學(xué)研究生報,1984(4):97-100.

        [12]林倫倫.粵語方常用詞考釋[J].語文研究,1994(1):32-37.

        [13]藤冢將一.中國方言雜感——粵字探源[J].天理大學(xué)學(xué)報,1987,38(2):195-199.

        [14]羅忼烈.《說文解字》里的粵語字[J].中國語文通訊,1989(3):8.

        [15]張惠英.廣州方言詞考釋(一)[J].方言,1990(2):135-143.

        [16]張惠英.廣州方言詞考釋(二)[J].方言,1990(4):298-306.

        [17]曾光平.廣州方言詞探源舉例[J].語叢(第三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專輯),1991:39-41,46.

        [18]單周堯.《說文》所見粵方言本字零拾[C]//單周堯.第一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香港:現(xiàn)代教育研究社,1994:179-188.

        [19]黎漢鴻.粵方言詞語探源[J].廣西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1994(1):80-86.

        [20]譚步云.廣州話本字捃摭[J].語文建設(shè)通訊,1994(2):74-78.

        [21]鄧景濱.“蒲”的本字及其音變[J].語叢,1997(33):19-21.

        [22]黃宇鴻.《說文解字》與粵方言本字考[J].語言研究,2002,49(4):111-116.

        [23]譚世寶.廣州、香港的一些粵方言詞考辨[C]//詹伯慧.第八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3:478-491.

        [24]周仕敏.粵語字“重”考訂辨誤[J].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2015(1):107-113.

        [25]周仕敏.粵語本字考訂之觀念與方法問題芻議[J].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2015(9):48-55,71.

        [26]饒秉才.粵方言字音的訂音問題[J].語文雜志,1980(5):42-45.

        [27]張群顯.粵語常用字字音異讀研究[J].語叢(第三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專輯),1991:78-88.

        [28]施仲謀.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調(diào)查[C]//鄧景濱,湯翠蘭.第九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中國語文學(xué)會,2005:154-163.

        [29]單周堯,蕭敬偉.“廁”字粵讀研究[M]//甘于恩.南方語言學(xué)(第一輯).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9.

        [30]鄧景濱.粵方言詞的注釋——以“咪”字為例[M]//甘于恩.南方語言學(xué)(第三輯).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1.

        [31]羅偉豪.廣州話里的“埋”字[C]//詹伯慧.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0:173-175.

        [32]單周堯.“攢”字粵語音義研究[J].粵語研究,2013(14):63-67.

        [33]鐘奇.粵方言字的典型性分析[M]//甘于恩.南方語言學(xué)(第三輯).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1.

        [34]鐘奇.廣州話的借用字[M]//甘于恩.南方語言學(xué)(第五輯).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3.

        [35]鐘奇.廣州話的造字系統(tǒng):基于過程和單次單標準的分類[M]//甘于恩.南方語言學(xué)(第六輯).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4.

        [36]鄧景濱.“方言普化”和“粵字優(yōu)化”[J].澳門語言學(xué)刊,2001,(14+15):64.

        [37]鄧景濱.粵方言字的優(yōu)化[J].澳門研究,2004(24):192-203.

        [38]鄧景濱.港澳粵字“車立”值得推廣[G]//趙麗明.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

        [39]鄧景濱.粵方言字優(yōu)化量表的使用[C]//鄧景濱,湯翠蘭.第九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中國語文學(xué)會,2005:198-201.

        [40]譚世寶.一些粵方言工具書的字形錯誤問題略論[C]//鄧景濱,湯翠蘭.第九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中國語文學(xué)會,2005:34-36.

        [41]黃小婭.近兩百年來廣州方言詞匯和方言用字的演變[D].廣州:暨南大學(xué),2000.

        [42]CHEUNG Kwanhin, ROBERT S.Bauer The Representation of Cantone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M].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18, 2002.

        [43]帕維爾·馬突來維切.粵語特殊方言用字研究[J].中國語文研究,2005(2):25-38.

        [44]ROBERT M. 1 Vocabulary of the Canton Dialect [M]. Macao: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28.

        [45]馮漢.粵音依聲檢字[M].香港:新新書局,1935.

        [46]黃錫凌.粵音韻匯[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41.

        [47]馮思禹.廣州音字匯[M].香港:世界書局,1962.

        [48]林蓮仙.粵讀反切音標兩用正音表[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xué),1975.

        [49]馮田獵.粵語同音字典[M].香港:東聯(lián)學(xué)供社,1974.

        [50]歐紹華.廣州話同音字匯[M].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0.

        [51]陳岫山.粵語查音識字字典[M].香港:大江書店,1985.

        [52]周無忌,饒秉才.廣州話標準音字匯[M].香港:商務(wù)印書館,1988.

        [53]香港語言學(xué)會編.粵語拼音字表[M].香港:香港語言學(xué)會,1997.

        [54]何文匯,朱國藩.粵音正讀字匯[M].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9.

        [55]鮑爾·詹姆斯,戴爾.簡易粵語字典[M].香港:別發(fā)洋行,1908.

        [56]何類思.常用粵語字詞[M].香港:外方傳教會印務(wù)局,1909.

        [57]高利士.廣州話袖珍字典[M].香港:別發(fā)洋行,1914.

        [58]陳瑞祺等.粵音圖說[M].香港:道字總社,1939.

        [59]美國國防部語言學(xué)院.粵語常見字字典[M].蒙特雷:美國國防部語言學(xué)院,1959.

        [60]蔡家文.粵音字詞選輯[M].香港:南開書局,1963.

        [61]歐德理.漢語粵方言字典[M].New Hampshire: Ayer Publications,1976.

        [62]饒秉才.廣州音字典(普通話對照)[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

        [63]詹伯慧.廣州話正音字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2.

        [64]衛(wèi)三畏.英華分韻撮要[M].廣州:Office of Chinese Repository,1856.

        [65]歐德理.粵音漢英字典[M].倫敦:特魯布納,1877.

        [66]湛約翰.英粵字典[M].香港:梳沙印字館,1878.

        [67]威禮士.英粵字典[M].香港:別發(fā)洋行,1931.

        [68]何類思.法粵字典[M].香港:外方傳教會印務(wù)局,1902.

        [69]何類思.粵法字典[M].香港:外方傳教會印務(wù)局,1912.

        [70]高美士.粵葡辭典[M].澳門:Imprensa Nacional,1941.

        [71]高美士.葡粵辭典[M].澳門:Imprensa Nacional,1942.

        [72]黃元生.國粵音對照速解字匯[M].香港:公教進行社,1946.

        [73]廣智書局.國音粵音新字典[M].香港:廣智書局,1960.

        [74]喬硯農(nóng).廣州音國音中文字典[M].香港:華僑語文出版社,1963.

        [75]馮思禹.廣州音國語音新編中文字典[M].香港:語文書屋,1969.

        [76]余秉昭.同音字匯(國粵語注音)[M].香港:光華圖書公司,1971.

        [77]馮浪波.國語粵語兩用中文字典[M].香港:大家出版社,1977.

        [78]中華書局香港分局.普通話粵音中華新字典[M].香港:中華書局,1978.

        [79]張勵妍,張賽洋.國音粵音索音字匯[M].香港:中華書局,1987.

        [80]黎明.國音粵音中文字典[M].香港:風華出版事業(yè)公司,1987.

        [81]李瘦芝,陳有良.廣州同音普通話異音字匯手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88.

        [82]歐陽華,曾鐵飛.國語粵語繁簡字對照字匯[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83]關(guān)彩華.英粵字典[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xué),1991.

        [84]蘇翰翀.實用廣州音字典(同音字并列·普通話對照)[M].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1994.

        [85]曾子凡.廣州話口語詞在用字上的一些特點[C]//詹伯慧.第二屆國際粵方方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0:158-162.

        [86]陸鏡光.香港粵語通俗小說的書寫系統(tǒng)[J].語叢(第三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專輯),1991:135-137,128.

        [87]陸鏡光.在大義與小說之間:香港粵語口袋書的書寫系統(tǒng)[G]//香港文化與社會.香港:香港大學(xué)出版社,1995:101-116.

        [88]韋樹關(guān).粵語方言字芻議[J].廣西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1997(2):109-121.

        [89]程祥徽.“繁簡由之”與港澳用字[C]//第四屆國際漢字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90]程祥徽.港澳用語用字問題[J].語文建設(shè),2001,(5):45.

        [91]鐘奇,高然.廣東坊間特殊用字調(diào)查報告[C]//周單堯.第七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226-236.

        [92]詹伯慧.關(guān)于方言詞的用字問題——以粵方言為例[G]//詹伯慧.漢語方言與語言應(yīng)用論集.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3:90-106.

        [93]周柏勝.香港粵語用字的使用與準則[C]//詹伯慧.第八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3:637-645.

        [94]趙一凡.淺談港臺書面語中的方言字[J].牡丹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8,109(3):40-41.

        [95]黃耀堃.粵方言的“并存并用”與香港增補字符集[G].田野春秋.慶祝詹伯慧教授八十華誕暨從教58周年紀念文集.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1.

        [96]田小琳.香港地區(qū)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問題[J].中國語文,1992(2):109-112.

        [97]田小琳.再論香港地區(qū)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問題[J].語文建設(shè),1996,(3):41-44.

        [98]周無忌.粵方言詞用字應(yīng)予規(guī)范[C]//鄧景濱.第六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中國語文學(xué)會,2003:7-9.

        [99]郭敏珊.談?wù)劵浾Z方言字在使用中的問題[J].廣東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4):71-73.

        [100]侯興泉,彭小川,鐘奇, 彭志峰.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粵方言字規(guī)范芻議[J].語言教學(xué)與研究,2014,(4):107-112.

        [101]黎邦洋.關(guān)于訊息用香港字[C]//鄧景濱.第六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中國語文學(xué)會,2003:10-12.

        [102]唐曉陽,林英.我國古粵方言詞典數(shù)字化系統(tǒng)設(shè)計研究[J].廣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03(3):53-57.

        [103]張小衡.粵-普機器翻譯中的詞處理[J].中文信息學(xué)報,1999(3):40-47.

        猜你喜歡
        廣州話粵方言用字
        粵方言文化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shè)計中的傳承與應(yīng)用研究
        容易混淆的詞語
        蒼梧白話中的指示代詞“噉蚊”和“咁”
        《漢語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誤舉隅
        香港說廣州話的學(xué)生習(xí)得普通話咝音聲母的研究
        科技論文表格的編排要求(五):用線和用字
        “咁”和“噉蚊”在梧州話與廣州話中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粵方言里的“番鬼”
        普通話影響下粵方言詞匯的演變及發(fā)展趨勢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50:26
        遼代避諱用字“元”
        国产极品视觉盛宴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vs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yy| 91精品全国免费观看青青|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一区| 中文字幕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激情内射在线影院|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九九|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码专区|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伊人77777麻豆| 挺进朋友人妻雪白的身体韩国电影|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无码国产一区二区色欲| 一级内射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 高潮 抽搐 正在播放|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乱伦一区二|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 不打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熟女av中文字幕| 国色天香社区视频在线| 国产熟人av一二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日本91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东北妇女xx做爰视频| 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片在线 | 色妺妺视频网|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开心激情五月|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欧美99| 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免费软| 人妻中文久久人妻蜜桃|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