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央視春晚導演楊東升表示:希望春晚不被大家吐槽。看春晚已成為中國人過年的習俗,而罵春晚現(xiàn)在也漸漸成了一種時尚。
其實,從挨罵的心理預期出發(fā),可能會更多地收獲觀眾的贊譽。百姓“罵春晚”,一種是出于憤怒,比如對植入廣告等現(xiàn)象的痛恨;另一種是“打是親、罵是愛”的粗放表達,或者說,因為喜歡所以罵、源于在乎才肯罵。
為了響應黨中央提出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號召,央視辦春晚在幾年前就開始杜絕過度使用聲光特效、舞臺布景等,減少明星大腕,并邀請更多基層群眾,打造真正群眾大舞臺。央視春晚正致力于當好節(jié)儉的帶頭大哥。此舉,已贏得掌聲與贊譽。
央視春晚,已是一塊金燦燦的文化品牌,風雨三十年,褒貶數(shù)十載,盡管總被吐槽,但終歸是百姓最重要的一頓文化年夜飯。群眾罵春晚又愛看春晚,是一種文化認同與文化期待的落差,是多元化消費時代與個性化張揚時代的糾結,也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與供給間矛盾的顯現(xiàn)。
春晚,尋求文化經濟的“最大公約數(shù)”。春晚,在罵聲中存在,更要在罵聲中成長。央視春晚已成為一種文化經濟現(xiàn)象,其中內含文化與經濟關系的學問。在文化產業(yè)迎來大發(fā)展、快發(fā)展的今天及未來,研究春晚的“昨天、今天與明天”,對文化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有著示范意義。文化產業(yè)不能殺雞取卵,也不會馬上有錢,不能讓文化鉆進錢眼里,不能讓經濟綁架文化發(fā)展。如何讓經濟給力文化,讓文化回報經濟,是門大學問,需要大智慧,需要求解出“最大公約數(shù)”。我們期待央視春晚能夠獲得更多的掌聲和贊譽,更期待文化產業(yè)在科學大道上縱馬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