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家莫言常常關(guān)注饑餓題材,這與莫言的童年生活有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他有苦難的經(jīng)歷,所以在莫言心理上形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饑餓情結(jié)。這種饑餓情結(jié)常常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描寫人物的饑餓生活、描寫底層人物的艱難處境、饑餓成為創(chuàng)作源泉、饑餓主題和語言風格的成型。
關(guān)鍵詞:莫言 小說 饑餓情結(jié) 童年經(jīng)歷
莫言是個纖敏、感覺極其靈敏的小說家,他的作品運用有穿透力的語言,天馬行空的理念,給人一種別樣的感覺,將魔化現(xiàn)實主義與民間故事融合在一起、將歷史與社會主義結(jié)合在一起。通過閱讀莫言的小說,在他的作品里我們認識一個個清晰、生動的個性人物,了解作者的心里,也感受到了我們自己和那古老的歷史、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更讓我們自身深刻地認識到了饑餓、孤獨的內(nèi)涵。
一、莫言的童年經(jīng)歷與饑餓情結(jié)
一個人的童年在他的生活中無疑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種印象往往是一輩子的。事實上,不同的童年經(jīng)歷給了莫言一個獨特的兒童視角,也正因為如此,他才不斷地和自然對話,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同時,那段難以回顧的童年也給了他不斷的靈感和源泉,就是這樣矛盾的兩方面,促使他有了新的創(chuàng)作方法。[1]
總而言之,莫言的童年經(jīng)歷是苦澀的,而這段苦難的童年經(jīng)歷造成了他的饑餓情結(jié)。饑餓感在他的作品里自始至終存在并占據(jù)著不可磨滅的地位。
(一)莫言的童年環(huán)境與饑餓情結(jié)
莫言出生在一個食物貧乏的年代,對他而言,饑餓是一種獨特的人生感受。所以,童年的莫言是悲苦的,也是幸運的。他有著與別人不同的思維,有人說,每個作家都有成為作家的理由,在童年那段歲月,饑餓、痛苦或許是帶給他的最直接的心理感受。五十年代中期,莫言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那個時候,吃的是樹皮樹干,喝的是臟水尿水,他甚至一度以為煤塊是最好吃的食物。這種困境的快樂讓人傷悲,果腹是他唯一的訴求。因為饑餓,他偷過、搶過,差點送命過,但這些生死榮辱都擋不住他對吃的渴望。他的一篇散文《吃事三篇》,寫的就是和吃有關(guān)的各種哭哭笑笑,可能就是那段童年經(jīng)歷所帶給他的,成為創(chuàng)作的一種取之不盡的財富。
莫言曾經(jīng)自述,“我是在用耳朵閱讀,在這樣的一年一年間,逐漸培養(yǎng)了我與大自然、我與天地的密切關(guān)系,培養(yǎng)了我的歷史觀、道德觀,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起我敏銳的想象力和那顆永遠保持不懈的童心。我之所以能夠堅持不懈地寫作,并且一直充滿著那種不知天高地厚的盲目自信,也是我自己用耳朵去閱讀感受所獲得的寶貴資源。”[2]
(二)莫言的童年心理與饑餓情結(jié)
童年的記憶,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除了深刻的饑餓感還有就是偉大的母愛。在莫言的小說中,伊是個偉大的母親,為了在特別困難時期養(yǎng)活自己的兒女和婆婆,只能在工廠做工時,把一粒一粒的豌豆藏在自己的喉嚨里,帶到家里后再摳喉嚨給吐出來。這種辛酸的親情,偉大的母愛,才使全家人得以存活??梢婐囸I把人逼到了一種怎樣的境地,沒有經(jīng)歷過饑餓的人是不會有這么深刻的體會的。
童年的莫言不僅是饑餓的,也是孤獨的。在他的故鄉(xiāng),交通閉塞,他輟學在家,沒有同齡的玩伴,沒有家人的呵護。他一個人獨自呆著,和牛羊為伴。沒有人跟他說話,他就每天對著動物說,對著植物說,對著天說對著地說。有的時候會自言自語,自娛自樂。曾經(jīng)莫言對比過自己和其他的作家,他認為,自己和別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別人閱讀用的是眼睛,而他是耳朵。[3]這樣的童年,這樣的環(huán)境和心理注定使他的童年經(jīng)歷是苦澀的,是回味悠長的,在莫言的作品里,這些經(jīng)歷所給予的饑餓情結(jié)有著揮之不去的影響。
二、饑餓情結(jié)對莫言創(chuàng)作的影響
情結(jié)是心理學術(shù)語,指的是一種藏在一個人神秘的心理狀態(tài)中,強烈而無意識的沖動。每個心理學理論對于情結(jié)的詳細定義不同,但不論是弗洛伊德體系還是榮格體系的理論,都認為情結(jié)是探索心理的一種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論工具。
饑餓情結(jié)是指莫言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心理所承受的波動,饑餓的苦澀深入他的靈魂和心靈。莫言的饑餓是一直存在著的,是肚子、靈魂、理想的饑餓。雖然饑餓給莫言帶來了很大的折磨,但同時饑餓也帶給了他豐盛的晚餐?!都t高粱家族》中的饑荒時期,野狗搶人的尸骨去吃,《豐乳肥臀》中餓殍遍野的那個時期,人類為了吃飯都不惜失去了靈魂。
(一)常常描寫人物的饑餓生活
莫言所承受的饑餓不是一個人的,而是一個時期的,他的文字就是生活的真實反映。作家莫言有著很多那個時期同齡人苦難的童年經(jīng)歷,有著情感共鳴。
作品《透明的紅蘿卜》里的主人公是黑孩,他的父親外出打工找不到人,母親又經(jīng)常拿他出氣打罵,沒有一個人照顧關(guān)心他,他常常吃不飽穿不暖。他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但不說話,讓人會覺得是一個啞巴。他是一個可憐的孩子,敏感脆弱,無依無靠,經(jīng)常自我封閉。久而久之,他有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生存辦法,即特殊的感覺系統(tǒng)。他就像是作者的一個影子,有著特異功能,可以和魚兒對話。
莫言似乎在用這個孩子來表達冷酷世界下的最后一絲溫柔。最后黑孩走向了死亡,仿佛是必然的命運。在當今的中國社會里,兒童本來就是極為弱勢的一類群體,如果感覺不到親人朋友的憐惜和疼愛,就很有可能在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之后,下意識地作出那些令人痛苦、惋惜的舉動。
作品《四十一炮》的主人公是羅小通,是生長在一個屠宰專業(yè)村的小男孩,家里的鍋邊、灶臺邊、甚至是碗邊都常常沾著一層厚厚的油。這個時候的羅小通可以說是日子過得非常愜意,父母的吵架絲毫不影響他自己的生活。但自從父親走了,他有五年的時間沒有吃過哪怕一點肉,周圍有很多的肉,但他卻一口也吃不到。他的心里只想吃肉,對于生活沒有更高的理念和追求。
他對父親的離開沒有什么心里抵觸或者是道德批判,他只會偶爾在想到父親有肉吃自己沒肉吃時,淚流滿面。這種傷心不為父親只為肉,吃才是他人生最渴望的事情。[4]后來羅小通參加了一個吃肉比賽,他拼命地吃最終獲得了勝利。他的事跡在人們?nèi)罕娭g廣為流傳,但在這個時刻,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他的母親死了,父親入獄了,僅有的妹妹又因為吃肉不幸死去,這一系列的打擊讓他難以接受。此時羅小通對那個讓他一家慘死的“肉”,發(fā)誓終生不吃。羅小通大徹大悟,從食肉的魔掌里逃出來,可是還有更多的平凡人在這個“食肉”的漩渦中猶疑。
(二)常常描寫底層人物的艱難處境
莫言出生在農(nóng)村,他與出身底層的貧苦農(nóng)民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和他們一樣忍受著饑餓的折磨。在饑餓的啃噬下,啃出了一部部作品,啃出了“紅高粱家族”。在《紅高粱家族》中的最后一句話,是莫言對事件的預示,是對家族那些死去靈魂的一種啟示,“在白馬山之陽,在墨水河之陰,這里還存在著一株純種的紅高粱,你必須要不惜一切代價,要找到,你高舉著他然后去闖蕩你的荊棘人生、闖蕩你的虎狼豺行的世界,他就是你的護身符,就是我們家族的圖騰,也是我們高密東北鄉(xiāng)傳統(tǒng)精神的一種象征?!盵5]
《蛙》這部長篇小說在2011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作家一定是要勇敢的去寫自己靈魂最深處最痛苦的地方”[6]。他一直都認為,他是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用自己的觸覺和味覺,用自己的立體的感官去互動,去觀察身邊的每個人和事。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里,不僅有愛有恨還有的是更復雜的生活更難懂的細節(jié)。饑餓是種病,因為饑餓才產(chǎn)生了對食物的過度崇拜,對物質(zhì)世界的過度貪婪,對精神世界的過度吞噬。
在食物面前,人會不由自主的失去了那份固執(zhí)和堅守。在物質(zhì)面前,我們的精神不再神圣。當沒有了物質(zhì),我們空談精神,高尚的人也會被迫回到最原始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不管有怎樣的精神要求,都只有在保證溫飽的情況下才可以奢談。這也是莫言所提出來的對人類精神的重視。
(三)饑餓成為莫言創(chuàng)作的源泉
莫言的創(chuàng)作受到家庭、成長環(huán)境以及大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饑餓情結(jié)呈現(xiàn)出大的篇幅和深刻性。
個人藝術(shù)的追求是創(chuàng)作的一個根源。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期,社會的政治文化幾乎顛覆了所有人的價值觀念,每個人都處在一個極度迷?;艁y的時期,困惑、彷徨這些都讓莫言感覺到生命的不可壓制,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作品。但是莫言的小說并不是對《百年孤獨》的一種拙劣的模仿和照搬,而是在此基礎(chǔ)上的創(chuàng)新和融會貫通,是在歷史和民族精神上的一種超越。莫言認為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準確地再現(xiàn)生活,或者是描寫一種心理,更為重要的是對這種常識甚至是文化的批判,然后引起自己強烈的思考。[6]莫言的作品不僅是對童年饑餓生活的回憶,更為重要的是給了自己一條通道,對現(xiàn)實社會抒發(fā)自我情緒的一種方式。
(四)主題和語言風格的成型
童年的莫言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饑餓感,這種感覺在莫言的筆下成為了一個“食”主題,在作品中可能會吃得爽快、酣暢,在食道上生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和愉悅,但是人們?nèi)耘f脫離不開“食”的誘惑和痛苦。莫言的故鄉(xiāng)在高密,這是個貧困的地方。饑餓充斥著莫言的整個童年時代,伴隨著莫言的作品。
關(guān)于語言風格,莫言的作品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能寫人之寫不出,在詞語的選擇上,和心理場景的各種描寫上,都給人一種不可逆的感覺。
在莫言的作品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饑餓貧困的農(nóng)村、精神的高度枯竭,以一種大無畏的奉獻精神養(yǎng)育了城市的繁華。在這個發(fā)展日益加快的社會,我們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途上,需要珍藏那些古老的歲月和悠久的歷史,體會深厚的傳統(tǒng),帶著一顆謙卑的心,把饑餓情結(jié)融入我們的靈魂深處,直面自我和世界。
注釋:
[1]莫言:《說吧莫言·訪談對話集》,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年版。
[2]葉開:《莫言傳》,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1期。
[3]莫言:《饑餓和孤獨時我創(chuàng)作的財富》,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183頁。
[4]張學軍:《莫言小說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齊魯學刊,1992年,第2期。
[5]王磊:《民間孕育的精靈——論莫言民間寫作及其意義》,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6]許丙泉:《論意境與農(nóng)耕文明》,天府新論,2012年,第1期。
(李夢洋 四川綿陽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shù)學院 461713)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