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婕
十八世紀不僅僅是歐洲啟蒙運動發(fā)展的高潮時期,也堪稱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蜜月期。路易十四統(tǒng)治下的法蘭西王國與康熙帝執(zhí)掌的大清帝國正是東西方兩大文化的中心。隨著地理大發(fā)現(xiàn),在從西方傳教士帶回的游記文章中,神秘而強大的東方帝國逐漸呈現(xiàn)在歐洲人面前。繼德國傳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的成功案例之后,高瞻遠矚的太陽王(Louis XIV)率先向華派出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耶穌會傳教士,互通有無。官方活動拉動民間活動,來華的法國商人也越來越多。隨著中法之間的經(jīng)貿(mào)文化交流,中國的器物典籍也被源源不斷地帶到法國,使這里成為歐洲“中國熱”的中心區(qū)域。法國文化圈中掀起了研究中國的浪潮,形成了分別以孟德斯鳩(Montesquieu)和伏爾泰(Voltaire)為代表的兩種截然不同的中國觀。
孟德斯鳩的代表作《論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lois)共三十一章,其中有二十一章五十三節(jié)提到中國,且言語間以抨擊攻訐為主,從方方面面論述了中國的各種弊病,希望諸位同胞能夠引以為戒。而伏爾泰則認為中國是推行開明君主制的成功典范,該觀點不僅散見于他的諸多作品中,而且集中體現(xiàn)在《中國孤兒》(L’Orphelin de la Chine)中,他向其他法國人宣傳介紹這一遙遠而強大的東方古國,將其作為法國學習的榜樣。伏爾泰和孟德斯鳩作為法國啟蒙思想界的兩位代表人物,同樣致力于從東方文化中找尋促進法蘭西民族精神文明覺醒之良藥,緣何對于中國的態(tài)度卻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關(guān)于兩人中國觀孰是孰非的爭論從十八世紀延續(xù)至今,從法國擴展到中國。我們不能因為伏爾泰對中國贊揚有加而認定他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也不能因為孟德斯鳩對中國批評蔑視而將他的看法擱置一邊不作理會。在這里,我們不是為了分出一個對與錯來,而是通過分析法國的時代背景、兩人的中國觀的形成過程與具體表現(xiàn),探討他們?nèi)绾谓梃b外來文化促進本國民族精神的覺醒,為法國大革命的成功打下牢固的思想和理論基石。當今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比之十八世紀更加活躍與繁榮,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等外國文化符號盛行于中國,如何正確對待這種流行風潮并將其內(nèi)化為自身的能量,我們可以從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對待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上獲得啟發(fā)。
法國啟蒙運動興起于內(nèi)憂外患的社會背景之下。在英國已經(jīng)開始進行工業(yè)革命之時,法國的封建專制主義則在路易十四的統(tǒng)治下達到了頂峰。在太陽王執(zhí)政的55年(1661-1715)中,他取消首相的任命,無視巴黎高等法院的權(quán)威,下令停開全國三級會議,大權(quán)獨攬。他鼓吹“王權(quán)神授”,以宗教影響力鞏固王權(quán);他將高級教職的任命權(quán)和教會財產(chǎn)的支配權(quán)收歸中央,并通過《四條款宣言》(Déclaration des Quatrearticles)重申王權(quán)獨立于教權(quán),以加強對教會的控制。為加強文化控制,他廢除了南特敕令(édit de Nantes),瘋狂鎮(zhèn)壓異教徒;同時干涉英國革命、扶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從而維護國內(nèi)封建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在穩(wěn)固內(nèi)政的同時,路易十四還大肆進行對外擴張,爭奪歐洲霸權(quán),他先后發(fā)動遺產(chǎn)戰(zhàn)爭(法西)(1667-1668)、法荷戰(zhàn)爭(1672-1678)、大同盟戰(zhàn)爭(1688-1697)、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1701-1714),盡管早期曾經(jīng)一度風光無限,但最后一場戰(zhàn)爭中法國損兵折將,喪失了歐洲的霸主地位。路易十五(Louis XV)繼位后力圖恢復太陽王時期的輝煌,不斷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卻不斷戰(zhàn)敗,丟失了大片殖民地,強國地位受到嚴重損害。
對外戰(zhàn)爭的巨大消耗也使得法國封建經(jīng)濟瀕臨崩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空有經(jīng)濟實力,卻無法得到相應的政治權(quán)利,屢受貴族與教士等特權(quán)等級的盤剝。第三等級與特權(quán)階級的矛盾日趨尖銳。而文藝復興以來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使得教會的說教不攻自破,英國光榮革命的勝利更加鼓舞了法國資產(chǎn)階級的信心,為他們的反抗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于是,聲勢浩大的思想啟蒙運動在封建勢力根深蒂固的法國發(fā)展開來。
面對內(nèi)憂外患的國情,啟蒙思想家們反對王權(quán)、神權(quán)、特權(quán),積極宣傳“理性”與科學,提倡用“理性”作為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希望能夠推翻舊制度,建立新體制,并提出了眾多設(shè)想。伏爾泰倡導開明君主制和宗教信仰自由,抨擊天主教會的黑暗統(tǒng)治;孟德斯鳩反對君主專制,倡導法制和分權(quán)制衡,認為法律應當體現(xiàn)理性;盧梭主張人民主權(quán)、天賦人權(quán),提出了社會契約的思想。盡管每位思想家對理想國度的設(shè)想不盡相同,但其目的都在于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機。而且大多數(shù)思想家都將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東方,希望借鑒東方文化為自己的民族精神注入活力。
十五世紀末,《馬可·波羅游記》(Livredesmerveilles)在歐洲出版,其中描寫的黃金鋪地的中華帝國引發(fā)了歐洲商人和傳教士的極大興趣,尤其是在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傳教成功之后,大批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十七世紀下半葉,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和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已在中國站穩(wěn)腳跟,并向羅馬教廷請求增派傳教士。彼時的法國在遠東貿(mào)易和傳教事業(yè)方面都落后于荷蘭、葡萄牙等國,路易十四借此契機,遴選學識出眾的教士派遣入華。第一批法國傳教士獲得了康熙皇帝的恩寵后,派出其代表白晉(Joachim Bouvet)返回法國,招募更多的傳教士來華?;貒陂g,白晉向路易十四呈上了后以《中國皇帝》命名公開出版的報告(Portrait del’empereur dela Chine),盛贊中國,對法國人認識和了解中國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隨后,白晉將馬若瑟、巴多明、雷孝思等法國傳教士帶到中國,這些人在之后對于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將《趙氏孤兒》(L’Orphein dela Maison de Tchao)翻譯成法語,正是根據(jù)這一譯本,伏爾泰寫出了在歐洲轟動一時的戲劇《中國孤兒》。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曾長期就職于宮中,擔任清帝御用翻譯的同時向外事官員教授拉丁語以及西方禮儀。雷孝思(Jean Baptiste Regis)則將“中國最古之書”《易經(jīng)》譯成拉丁文,促進了歐洲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此后,來華的法國傳教士人數(shù)逐漸超過其他國家,成為主導力量,將大量中國典籍譯成法文通過往來的商人帶回本國,而法國也因此成為了歐洲“中國熱”的中心。
與傳教活動同樣興盛的還有大量的商貿(mào)往來。繼第一艘法國商船昂菲特里特號(Amphitrite)來到中國之后,兩國間的貿(mào)易往來日漸頻繁。路易十四時代首相柯爾柏(Colbert)創(chuàng)立了法國的東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 orientales),將中國的絲綢、瓷器、刺繡等產(chǎn)品大量輸入法國,在上層社會,中國工藝品儼然成了時尚的代名詞。路易十四也十分熱愛中國藝術(shù),凡爾賽宮(Versailles)中的特里亞農(nóng)宮(Trianon)便是受到南京大保安寺中的一座瓷塔的啟發(fā)而設(shè)計的,中國風的裝飾圖案和亭臺樓閣也被其他貴族在花園中模仿借鑒;而國王在一次慶典中化裝成中國人出席,也引領(lǐng)了上流社會中喜愛中國服飾的風潮。裝飾宮廷的需要和貴族們的群起效仿引發(fā)了中國產(chǎn)品的供不應求,許多法國工匠開始仿造中國制品謀利,“中國熱”也從宮廷蔓延到民間。
在這股潮流的影響下,中國成為貴族沙龍上不可缺少的熱門話題,同樣吸引了啟蒙思想家們的注意。
十七、十八世紀眾多法國傳教士與商人往來于中法之間,他們或?qū)⒆约旱囊娐動涗浵聛?,或在沙龍上以自己的?jīng)歷為談資,這些都為啟蒙思想家們研究中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孟德斯鳩(1689-1755)一生從未到過中國,但他卻從1713年就開始閱讀有關(guān)中國的書籍,并在之后的四十余年中對中國進行持之以恒的研究。①許明龍:《孟德斯鳩與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47頁。這些書籍主要有兩大來源,一是赴華傳教士所作,如《中華帝國全志》(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e,politiqueet physiquedel’Empiredela Chineet dela Tartarie chinoise)《耶穌會士書簡集》(Lettresédifianteset curieusesdesmissionsétrangèrespar quelquesmissionnaires dela Compagniede Jésus)等,對中國以褒揚為主;一是外交使節(jié)、商人所作,他們一般只作短暫停留,且因語言不通等原因易與中國本土居民產(chǎn)生矛盾,批評指責的聲音較多。而孟德斯鳩認為:“傳教士們提及的那些美德,從我們的商人的敘述中幾乎絲毫也感覺不到。我們不妨聽聽他們所說的中國官員的欺詐掠奪行徑。”②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許明龍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148頁。顯然,他更加相信后者的判斷。他的這種選擇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一位中國友人的影響。
1713年,孟德斯鳩在巴黎結(jié)識了黃嘉略(Arcade Hoanges),之后,兩人來往日益頻繁。黃嘉略曾任路易十四的中文翻譯官,是一位生于中國、長于法國的基督徒。根據(jù)許明龍先生的研究(許明龍:55-62),黃嘉略堪稱孟德斯鳩探索中國文化的啟蒙老師,在他的影響和建議下,孟德斯鳩開始閱讀中國典籍;在兩人的談話中,黃嘉略向他介紹了中國的宗教、歷史、政治法律、科舉選士、文字小說、民俗風情等知識,這些內(nèi)容被后者整理成了《我與黃先生的談話記錄》(Quelquesremarques sur la Chinequej’ay tiréesdes conversationsque j’ay eües avec Mr.Ouanges)并予以珍藏。不同于大多數(shù)傳教士對于中國的溢美之詞,黃嘉略否定的評價居多。一方面,他自小跟隨法國傳教士離開中國,該傳教士屬于在禮儀之爭中與耶穌會(Compagnie de Jésus)③耶穌會主張在傳教過程中允許中國教徒保留固有習俗,可以參加敬孔、祭祖等活動。對立的法國遣使會(Congrégation dela Mission)④遣使會認為敬孔、祭祖等禮儀與與天主教一神論教義不符,必須禁止中國教徒參加。,其首領(lǐng)因強烈譴責中國禮儀且覲見康熙時態(tài)度傲慢而被逐出中國,自然對中國沒有好感。另一方面,他出生于一個中國的基督教家庭,小時候跟隨傳教士來到法國,成年回國后恰逢康熙皇帝驅(qū)逐傳教士,受到牽連的他逃回法國,最終客死異鄉(xiāng),對于中國當權(quán)者自然會有所怨懟。這樣的經(jīng)歷使得黃嘉略與孟德斯鳩交談時對中國優(yōu)良傳統(tǒng)語焉不詳,但對其種種弊病則加以詳述甚至夸大其詞。作為孟德斯鳩一生所接觸到的唯一的中國友人,他關(guān)于中國的論述對于孟德斯鳩中國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伏爾泰1694年出生于巴黎,1778年死于巴黎,“他活過的八十四年,經(jīng)歷了登峰造極的君主政體和曙光初現(xiàn)的革命時代”①雨果:《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載九年級《語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1頁。。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歐洲“中國熱”最為高潮的階段,他的出生地法國,十八世紀的漢學研究水平已經(jīng)遙遙領(lǐng)先于歐洲其他國家。1735年法國出版的《中華帝國全志》是十八世紀歐洲人了解中國的重要知識來源,法國也成為歐洲中國文化熱的重要源頭之一。
伏爾泰出生于中產(chǎn)階級家庭,母親擁有貴族頭銜。28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對父親留下的遺產(chǎn)善加經(jīng)營,伏爾泰成為了作家中的富有者。他善于經(jīng)商的才干,在當時的哲學家當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盡管經(jīng)歷過流放和牢獄之災,他的一生總體而言是處在一種較為富裕的生活環(huán)境中。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伏爾泰將法國改革的希望寄托于上層人物身上。他在游歷歐洲的過程中,與波蘭前國王建立了良好的私交,受到英國國王和瑞典國王的接待與賞識;他以文采贏得普魯士王儲弗里德里希(Friedrich)(后來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青睞,以書信與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Yekaterína)交流往來。作為當時的著名人物,伏爾泰頗得歐洲各國宮廷的矚目,而且在上流社會很受歡迎?;谶@種原因,從未到過中國的伏爾泰在選擇流傳至歐洲的各種關(guān)于中國的信息時,他更傾向于接受貴族一方的觀點——經(jīng)傳教士刻意美化之后的中國形象。
盡管聲名斐然,伏爾泰與法國政府的關(guān)系卻不是那么和諧。他因秘密出版《哲學通信》(Lettres Philosophiques)遭到驅(qū)逐而躲避在女友夏萊夫人(Mme Du Chatelet)家中多年,并為教授夏萊夫人歷史而創(chuàng)作了《風俗論》(Essai sur les m?urs et l'esprit des nations)。在這一歷時十六年(1740-1756)完成的鴻篇巨著中,伏爾泰開篇就提到了中國,并且表達了世界歷史始于中國的觀點,他對于中華文化的情感由此可見一斑。1755年,伏爾泰在讀過《趙氏孤兒》的法譯版后受啟發(fā)而改編的《中國孤兒》,在巴黎首演即獲得巨大成功,其描繪的東方圖景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引起巨大反響。1764年,伏爾泰秘密出版《哲學辭典》(Dictionnairephilosophiqueportatif),其中收錄了如康熙、乾隆、理學等大量中國相關(guān)條目。1778年,伏爾泰重返巴黎后不久離開人世,而他的作品則流傳下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他對中國文化的研究與欣賞也成為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眾多法國思想家對中國的研究都抱有極大的熱情,而他們對于中國的態(tài)度主要分為兩種:以伏爾泰為代表的贊美派和以孟德斯鳩為代表的批判派形成了兩種針鋒相對的中國觀。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將中華帝國引作專制政體的反面教材:“中國的專制主義,在禍患無窮的壓力之下,雖然曾經(jīng)愿意給自己帶上鎖鏈,但都徒勞無益,它用自己的鎖鏈武裝了自己,從而變得更加兇暴?!保系滤锅F:129)首先,皇帝擁有絕對權(quán)威。皇權(quán)植根于中國的倫理道德和文化習俗之中,無需法律確認,人人將其視為天經(jīng)地義,加之中國宗教勢力較弱,政權(quán)和教權(quán)合一,均握于皇帝手中?;实鄣臋?quán)力沒有任何限制。其次,中國刑罰嚴酷。不僅有炮烙、凌遲等殘酷死刑,還實行連坐制度,一人犯罪可能牽連數(shù)百人一同受罰,甚至整個家族都被誅滅。罪名及刑罰的判斷主要取決于官員和皇帝的意志,具有極大的主觀隨意性。孟德斯鳩認為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法律,而是以皇帝的意志決定一切,這是他將中國歸為專制政體的主要緣由。
關(guān)于《論法的精神》中對于中國“專制”“暴政”的指責,伏爾泰并不認同,他在隨后出版的《風俗論》中提出了反駁:“人類肯定想象不出一個比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級從屬一級的衙門裁決,官員必須經(jīng)過好幾次嚴格的考試才被錄用……在這種行政制度下,皇帝要實行專斷是不可能的?!雹俜鼱柼骸讹L俗論》(下),梁守鏘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509頁。伏爾泰十分欣賞康雍乾的統(tǒng)治,他認為在這些皇帝的治下,大清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皇帝自身受到儒家道德的約束以及文武百官的監(jiān)督,同時又以道德來治理天下,這便是開明君主制的一個典范。孟德斯鳩認為中國皇帝的統(tǒng)治以恐怖為原則,伏爾泰則認為真正起作用的是儒家道德的力量。在《中國孤兒》中,臧惕與伊達美作為儒家道德的化身感化了野蠻的蒙古族首領(lǐng)成吉思汗,并將其引向文明之途。這種道德的力量與宗教教化殊途同歸,但遠沒有基督教傳播過程中的血腥與戰(zhàn)爭,而是通過精神的感召,讓人自主地產(chǎn)生歸屬感,潛移默化地引人向善,以和平的手段引導野蠻走向文明。
孟德斯鳩將中國作為法國封建專制的一個投影,對中國的批判實質(zhì)上是對于專制王權(quán)之腐朽的揭露,以此力證君主立憲制的合理性;伏爾泰則通過一定程度的美化,將中國描繪成一個宗教寬容、君主開明的理想國度,將其作為法國政治改革藍圖的現(xiàn)實依據(jù)。兩種觀點都是經(jīng)過辯證思考的中國觀。
盡管受到黃嘉略的影響,批判成為孟德斯鳩中國觀的主要基調(diào),但他并不吝于對中國某些方面的客觀成績給予肯定評價。在指出禮儀是統(tǒng)治者的愚民工具的本質(zhì)的同時,他也肯定地指出這是“養(yǎng)成寬仁溫厚,維護人民內(nèi)部和平和良好秩序,以及消滅由暴戾性情所產(chǎn)生的一切邪惡的極其適當?shù)霓k法”(孟德斯鳩:312)。在批評中國嚴酷刑罰的同時,他也肯定地贊賞刑罰的實施細節(jié):“在中國,搶劫又殺人的處凌遲,對其他搶劫就不這樣。因為有這個區(qū)別,所以在中國搶劫的人不常殺人?!保系滤锅F:92)在批評“人治”的隨意性的同時,他并沒有全盤否定統(tǒng)治者的功績:“中國的立法者是比較明智的,他們不是從人類將來可能享受的和平狀態(tài)去考慮人類,而是從適宜于履行生活義務(wù)的行動去考慮人類,所以他們使他們的宗教、哲學和法律全都合乎實際。”(孟德斯鳩:232)與其說孟德斯鳩對于中國的評價前后矛盾,不如將其稱之為理性的批判。他不因席卷法國的中國熱而盲目跟隨大眾的評價,也不因好友黃嘉略的悲慘遭遇而對中國體制的優(yōu)點一概否定,而是對每一個問題進行辯證的分析考量。
與孟德斯鳩在中國問題上針鋒相對的伏爾泰毫無疑問是一位熱情洋溢的中國文化贊美派。他十分推崇孔子的儒家道德,但這種熱愛并沒有妨礙他理智地看待中國的其他方面。在肯定中國的造紙術(shù)、印刷術(shù)等偉大發(fā)明的同時,也批評中國人不懂得深入探究,像對待玩具一樣對待司南,他還一針見血地提問:“既然在如此遙遠的年代,中國人便已如此先進,為什么他們又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中國既然不間斷地致力于各種技藝和科學已有如此悠久的歷史,為什么進步卻微乎其微?”①伏爾泰:《風俗論》(上),梁守鏘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248-249頁。在他看來,一方面,中國人過于因循守舊,對于祖先的崇敬之情阻礙了他們創(chuàng)新發(fā)明的步伐;另一方面,作為文化傳播媒介的漢語文字過于復雜抽象,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化的交流與思想的表達。此外,統(tǒng)治者的干預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成吉思汗在中國以元朝的名稱統(tǒng)治了很久??梢韵嘈?,曾經(jīng)使中國人如此聞名于世的天文學,在這場事變(指忽必烈對中國地區(qū)的征服和元朝的統(tǒng)治)中大大衰落了。因此,在該時期中國只有一些伊斯蘭教徒天文學家……這可能便是中國人至今一直碌碌無為的原因。”②伏爾泰:《風俗論》(上),梁守鏘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73頁。伏爾泰在積極肯定中國的道德、法律、宗教、歷史等方面豐碩的文明成果的同時,也對于中國科技落后的現(xiàn)狀進行反思,不僅借鑒了優(yōu)秀成果,也借鑒了薄弱環(huán)節(jié)的經(jīng)驗教訓。
孟德斯鳩筆下的中國并非是一無所長的落后腐朽之地,伏爾泰筆下的中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天府之國。兩人都塑造了一個立體的中國形象,只是優(yōu)點缺點比例不同罷了。
十八世紀的法國處在內(nèi)憂外患的多事之秋,處在思想大變革的重要階段,也處在歐洲“中國熱”的中心區(qū)域。“中國熱”對于法國的影響不僅僅體現(xiàn)在市場上數(shù)量激增的中國工藝品、園林中出現(xiàn)的中國式建筑、貴族舞會上色彩艷麗的絲綢衣履,也體現(xiàn)在大量中國作品法譯本的出版、《中國孤兒》等戲劇的廣受歡迎、沙龍上文人墨客所津津樂道的中國話題。啟蒙思想家們也投身這股潮流,在其作品中屢見中國的身影,但各自的評論卻大相徑庭。伏爾泰將其看作賢者治國的成功典范,孟德斯鳩則將其視為封建專制主義盤踞的腐朽國度。盡管具體內(nèi)容有異,二人研究中國的目的則殊途同歸——為啟蒙思想尋找現(xiàn)實論據(jù)和佐證。認真研讀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伏爾泰在盛贊中國的同時也會指出這個帝國浮華背后潛藏的問題,認真反思;孟德斯鳩在列舉中國專制弊端的同時也毫不保留地對其科舉、監(jiān)察等制度表達了欣賞之情。由此可見,他們研究的并不是中國本身,而是如何借鑒中國的盛衰經(jīng)驗,服務(wù)法國的政治改革。他們爭論的目的不在于為中國進行好與壞的定性,而在于確定哪些點可以為法國借鑒,哪些點需要引以為鑒。
顯然,啟蒙思想家們的中國研究始終不離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蒙昧主義的主線。如果說傳教士和黃嘉略是造成伏爾泰與孟德斯鳩對中國評價之差異的直接原因,那么兩人政治理念的差異才是造成各自中國觀的根本原因。伏爾泰致力于抨擊封建教會和教皇的專制,故而欣賞兼容并包的儒家思想;孟德斯鳩主張嚴格的法制管理和分權(quán)制衡,故而批判大權(quán)獨攬于皇帝的中國封建帝制。
啟蒙思想家們并非是“中國熱”的同化者,而是這場時尚浪潮的利用者。遠在三百年前,他們已經(jīng)能夠辯證對待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明確自身所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地善加借鑒。而在今天的中國,優(yōu)秀的電影要邀請美國好萊塢特效團隊,優(yōu)秀的綜藝要購買韓國節(jié)目的版權(quán);同時,我們嘲笑印度的貧窮落后卻忽視寶萊塢的獨特創(chuàng)意,我們滿口愛國地打砸日系車輛卻不反思為何這些車輛能夠占據(jù)中國的大片市場。在“歐巴”“霓虹”聲勢之浩大儼然壓過成語詩詞等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成功借鑒“中國熱”而實現(xiàn)本民族思想解放和文化繁榮的啟蒙思想家們?yōu)槲覀兲峁┝酥腔鄣牡浞丁?/p>
誠請賜稿與期刊二維碼
《法國研究》是國別研究領(lǐng)域的學術(shù)期刊,研究范圍側(cè)重政治、經(jīng)濟、法律、社會與文學語言等欄目。本刊為季刊,創(chuàng)刊于1983年,主管單位為教育部,由武漢大學主辦,武漢大學法國問題研究中心出版,刊號為ISSN1002-0888/CN42-1087/D?!斗▏芯俊窡岢罋g迎國內(nèi)外學者并鼓勵青年學生賜稿(恕不接受中國作者的法語稿件)。
本刊審稿流程需要兩到三個月時間。如果收到大作在一個月內(nèi)會發(fā)送收稿回執(zhí),如作者未收到回執(zhí)表明未收到投稿。請勿一稿多發(fā)。
賜稿郵箱:fgyjbjb@aliyun.com(因雅虎郵箱遷移而改)為節(jié)省資源,作者可以在一審通過后再投寄紙稿。賜稿時不要求按照《法國研究》調(diào)整格式或附加法語摘要,只要求注釋和引用準確,詳實。
《法國研究》通過郵局面向全國發(fā)行,郵發(fā)代號:38-543。編輯部地址: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法國研究》編輯部,郵編:430072。
《法國研究》二維碼分享,掃一掃,閱讀或者與小伙伴們分享期刊,網(wǎng)址ht tp://t.cn/R4OvBj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