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降雨和匯流對黑土區(qū)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試驗研究

        2017-03-09 08:22:11姜義亮鄭粉莉溫磊磊沈海鷗
        生態(tài)學報 2017年24期
        關鍵詞:匯流黑土土壤侵蝕

        姜義亮,鄭粉莉,2,*,溫磊磊,沈海鷗,易 祎

        1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nóng)業(yè)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凌 712100 2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楊凌 712100 3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楊凌 712100

        據(jù)《中國水土流失防治與生態(tài)安全》調(diào)查顯示,土壤侵蝕造成表層黑土每年以0.3—1.0 cm的速度遞減,平均土層厚度已由20世紀50年代的60—70 cm下降至目前的20—30 cm[1-2]。黑土區(qū)坡面土壤侵蝕導致土壤嚴重退化,從而使土地生產(chǎn)力降低,制約了黑土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影響了國家的糧食安全[3]。

        由于土壤抗蝕性的差異和坡面匯流作用的影響,導致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雨滴打擊和徑流搬運作用對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有所不同[4]。Walker等發(fā)現(xiàn),降雨侵蝕下坡面的產(chǎn)沙速率是同等徑流大小下坡面產(chǎn)沙速率的5倍左右[5],鄭粉莉等基于雙試驗的模擬降雨試驗對比研究了降雨侵蝕和徑流侵蝕作用,發(fā)現(xiàn)在相同的坡度和徑流量條件下,降雨侵蝕的產(chǎn)沙量大于供水徑流侵蝕的產(chǎn)沙量[6-7]。還有學者發(fā)現(xiàn)降雨和徑流在侵蝕過程中是相互輔佐或相互制約的[8-9]。Guy等發(fā)現(xiàn)擾動水流的泥沙輸移能力中雨滴打擊作用的貢獻為85%,而徑流貢獻僅為15%[10];Palmer等發(fā)現(xiàn)當徑流水深大于雨滴直徑3倍以上時,雨滴擊濺對土壤侵蝕的作用明顯減少[11-13]。盡管降雨和徑流對坡面侵蝕的影響及其貢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于試驗條件和侵蝕過程的復雜性,目前仍很難區(qū)分降雨和徑流對坡面侵蝕過程的作用。

        在我國東北黑土區(qū),由于長緩坡的地形特點,決定了在降雨量和降雨強度較大時易形成較大的坡面匯流,且其對坡面土壤進行集中沖刷[14-17],造成坡面侵蝕嚴重;而目前有關黑土區(qū)降雨和徑流在坡面侵蝕的作用研究仍鮮見報導。因此,迫切需要開展降雨和匯流共同作用對黑土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以期為坡面侵蝕防治提供理論指導。為此,本研究基于模擬降雨和上方匯流試驗,設計了不同降雨強度和匯流速率以及二者組合的試驗處理,研究降雨和匯流對黑土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并分析降雨和匯流對坡面侵蝕的貢獻,以期為黑土區(qū)農(nóng)田土壤侵蝕防治措施的布設提供理論支持和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土壤采自吉林省榆樹市劉家鎮(zhèn)合心村南城子屯(44°43′28″N,126°11′47″E)的0—20 cm耕層土壤,耕層土壤容重(環(huán)刀法)在1.15 g/cm3左右。吉林省榆樹市屬于典型黑土區(qū),土壤為研究區(qū)內(nèi)典型黑土,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試驗土壤顆粒分級劃分標準采用美國農(nóng)業(yè)部制,土壤質地屬于粉壤土,粘粒(小于0.002 mm)含量20.3%,粉粒(0.002—0.05 mm)含量76.4%,砂粒(0.05 mm及以上)含量3.3%,有機質含量(重鉻酸鉀氧化—外加熱法)約23.8 g/kg,pH值(水浸提法,水土比2.5∶1)為5.9左右。

        1.2 試驗裝置與設計

        試驗于2014年4月在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nóng)業(yè)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工模擬降雨大廳進行。試驗所用的降雨設備為側噴式自動模擬降雨系統(tǒng)[18],降雨高度為16 m,模擬降雨強度變化范圍為20—300 mm/h,降雨特性與天然降雨特性相似,降雨均勻度大于90%。

        試驗土槽規(guī)格為8 m(長)× 3 m(寬)× 0.6 m(深),試驗時中間用PVC板分隔為兩個8 m×1.5 m的試驗土槽用于重復試驗。試驗土槽底部每隔0.2 m(長)和0.5 m(寬)設置直徑為5 cm的排水口以保證試驗土槽在試驗過程排水良好。試驗土槽填土時,用紗布填充排水口后,在土槽底部鋪設10 cm的細沙保證試驗土槽透水良好。為了模擬農(nóng)耕地田間條件(耕層和犁底層)和保證填土的均勻性,在試驗土槽填土時,細沙之上采用分層(每層5 cm)填土填充試驗土槽,其中,細沙層以上按容重為1.35 g/cm3填充10 cm的粘黃土和10 cm的黑土模擬農(nóng)耕地犁底層,其上按容重為1.20 g/cm3填充20 cm的黑土模擬農(nóng)耕地耕層。另外,每層土填充結束后,用2 cm深的土耙將表面耙磨形成一定的粗糙度使上層和下層形成很好的粘接。

        圖1 試驗裝置Fig.1 Experimental devices

        上方匯流試驗裝置是由供水管、恒壓箱和穩(wěn)流槽三部分組成。首先通過供水系統(tǒng)使水流進入恒壓箱以保持穩(wěn)定的供水水壓,多余的供水量通過溢流管再回到供水系統(tǒng);其次通過供水閥調(diào)節(jié)所設計的匯水流量并將其匯入到試驗土槽頂部的穩(wěn)流槽內(nèi);最后通過穩(wěn)流槽使供水量變?yōu)橄鄬鶆虻乃髁飨蚱旅?以此模擬坡面上方匯流對坡面下方土壤侵蝕的影響。上方匯流試驗裝置的供水流量范圍為0—30 L/min,其大小可通過供水閥門進行調(diào)節(jié)(圖1)。

        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我國東北黑土區(qū),主要降雨類型為短歷時高強度降雨,其降雨歷時大多小于1 h[2,19],頻次較高的瞬時雨強為0.71 mm/min[20];另外,該區(qū)地形特點是長緩坡,坡度變化于3°—10°[21]。為此,本試驗設計50 mm/h和100 mm/h(分別為0.83 mm/min和1.67 mm/min)兩個降雨強度[22],坡度為10°,降雨和匯流試驗歷時均為100 min。本研究試驗處理重復2次,為保證重復試驗條件的一致性,被分隔為2個試驗土槽則是一次降雨(匯流、降雨和匯流)試驗處理下的2次重復。同時,為了比較同等強度下降雨和匯流對黑土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基于兩個降雨強度的設計對應設計了兩個上方匯流速率,即50 mm/h和100 mm h的匯流速率(10 L/min和20 L/min)。根據(jù)降雨強度和匯流速率的不同組合,設計了4種不同降雨和匯流組合的試驗條件。具體的試驗設計見表1。

        1.3 試驗步驟

        試驗開始前,為保持下墊面前期土壤含水量一致,采用25 mm/h降雨強度進行預降雨,直至坡面出現(xiàn)徑流流路且集流口有連續(xù)水流出現(xiàn)。預降雨結束后,用塑料布將試驗土槽遮蓋好,靜置24 h,使水分自由下滲接近自然狀態(tài)的土壤水分分布狀況,以保證每次降雨試驗時試驗土槽的土壤水分狀況一致。試驗所測定的土壤水分數(shù)據(jù)也表明,各次試驗前土槽0—20 cm表層的土壤含水量基本一致,其變化在28.6%—29.7%。為確保降雨強度和匯流速率的準確度,每次正式試驗前對設計的降雨強度和匯流速率進行率定,當實測降雨強度或匯流速率與設計的目標降雨強度或匯流速率的差值小于5.0%時,方可進行試驗。試驗過程中,當坡面產(chǎn)流后,在試驗土槽集流口處用15 L塑料桶每隔2 min采集徑流泥沙樣,并用染色劑法測定試驗土槽坡面流速。試驗結束后,將所采集的全部徑流樣稱重、靜置24 h、倒掉上層清液,然后轉移到1000 mL鋁盒中,放入105℃烘箱烘干稱重并計算泥沙量。

        表1 試驗設計

        R50:降雨強度50 mm/h,Rainfall intensity 50 mm/h; R100:降雨強度100 mm/h, Rainfall intensity 100 mm/h; I50:匯流速率50 mm/h,inflow rate 50 mm/h; I100:匯流速率100 mm/h,inflow rate 100 mm/h;R50I50:降雨強度50 mm/h+ 匯流速率50 mm/h,rainfall intensity 50 mm/h +inflow rate 50 mm/h;R50I100:降雨強度50 mm/h+ 匯流速率100 mm/h,rainfall intensity 50 mm/h +inflow rate 100 mm/h;R50I50:降雨強度100 mm/h+ 匯流速率50 mm/h,rainfall intensity 100 mm/h +inflow rate 50 mm/h;R100I100:降雨強度100 mm/h+ 匯流速率100 mm/h,rainfall intensity 100 mm/h +inflow rate 100 mm/h

        1.4 數(shù)據(jù)分析

        應用Excel 2003和SPSS 13.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并繪制圖表。采用Duncan法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討論

        2.1 降雨和匯流對黑土區(qū)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

        2.1.1 降雨和匯流對黑土區(qū)坡面侵蝕產(chǎn)沙量的對比

        表2表明,當降雨強度和坡面上方匯流速率均為50 mm/h時(50 mm/h的匯流速率即為10 L/min),二者坡面產(chǎn)生的徑流量差異不顯著,而坡面侵蝕量和徑流含沙濃度則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其中匯流試驗條件下坡面侵蝕量和徑流含沙濃度僅分別是對應降雨強度試驗下的1.9%和2.6%;當降雨強度和坡面上方匯流速率均為100 mm/h時(100 mm/h的匯流速率即為20 L/min),二者坡面產(chǎn)生的徑流量、侵蝕量和徑流含沙濃度也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其中匯流試驗條件下的徑流量、侵蝕量和徑流含沙濃度分別為降雨試驗條件下的80.1%、0.6%和0.9%。當降雨強度和坡面上方匯流速率由50 mm/h增加至100 mm/h時,降雨試驗處理的侵蝕量增加6.1倍,匯流試驗處理的侵蝕量增加3.2倍。此結論說明降雨對坡面土壤侵蝕產(chǎn)沙的影響顯著大于匯流作用。其主要原因為本文試驗土壤為富含有機質的東北黑土,由于黑土土壤團聚含量和粘粒含量較高[23],所以匯流對黑土土壤團粒結構的破壞和搬運能力較弱[24],遠小于匯流對黃土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25]。而在降雨過程中,雨滴打擊土壤時的快速濕潤(氣爆作用)不僅破壞土壤的團粒結構,同時還增加徑流紊動性,使徑流分散和搬運土壤的能力增強[26]。安娟等研究表明通過紗網(wǎng)覆蓋消除雨滴打擊后,黑土區(qū)坡面侵蝕量能夠減少75%以上[27],同樣說明了降雨是引起黑土區(qū)坡耕地土壤侵蝕的主要動力,且消除雨滴打擊后的徑流對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蝕的影響降低。因此,為了有效地防治降雨對黑土坡耕地的土壤侵蝕,可通過秸稈覆蓋等方式來減少雨滴打擊力,防止坡面土壤侵蝕[28]。

        表2 不同降雨和匯流試驗條件下坡面徑流量、侵蝕量和徑流含沙濃度

        總降雨歷時為100 min,表中“ ±”后的數(shù)字為標準偏差,同一列中的不同字母表示P<0.05的差異性顯著,n=8

        2.1.2 降雨對黑土區(qū)坡面土壤侵蝕過程的影響

        在降雨強度為50 mm/h和100 mm/h時,坡面產(chǎn)流時間分別在22 min和12 min左右(圖2),坡面徑流產(chǎn)生后,100 mm/h降雨強度下的侵蝕速率明顯大于50 mm/h降雨強度下的侵蝕速率,兩種降雨強度下的侵蝕速率隨降雨歷時的變化均先迅速增加后趨于穩(wěn)定,最后呈波狀起伏。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侵蝕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在降雨初期,雨滴擊濺作用產(chǎn)生大量分散土粒并隨降雨形成的薄層水流搬運,形成坡面侵蝕的第一個高峰(50 mm/h降雨強度出現(xiàn)在27 min左右;100 mm/h降雨強度出現(xiàn)在14 min左右),隨后由于坡面臨時性結皮形成,使薄層水流的侵蝕能力減弱,導致此時坡面侵蝕速率下降并趨于穩(wěn)定;此時,坡面侵蝕方式主要為片蝕。隨著降雨歷時增加,坡面因雨滴打擊變得凹凸不平,坡面薄層水流逐步匯聚形成集中的股流,使坡面多處形成細溝下切溝頭,坡面侵蝕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50 mm/h降雨強度出現(xiàn)在43 min左右;100 mm/h降雨強度出現(xiàn)在37 min左右)。細溝侵蝕發(fā)展的快慢影響著侵蝕速率的增加和降低,侵蝕速率隨時間呈波狀起伏變化,此時坡面由片蝕進入到細溝侵蝕為主階段。黑土區(qū)坡面侵蝕的過程與鄭粉莉對黃土坡面侵蝕過程的研究結果一致[29]。

        2.1.3 匯流對黑土區(qū)坡面土壤侵蝕過程的影響

        在匯流速率為50 mm/h和100 mm/h的條件下,坡面產(chǎn)流時間分別在24 min和17 min左右(圖3)。坡面產(chǎn)流后,侵蝕速率隨匯流歷時的增加均呈迅速減小后趨于穩(wěn)定,隨后趨于穩(wěn)定和變化于1—4 g m-2h-1之間。其原因是在匯流初期,由于土壤表面疏松,匯流對土壤進行分散、分離及輸移的作用,侵蝕速率達到最大。此后,隨著匯流試驗的進行,土壤表面的破碎物質堵塞土壤孔隙,形成臨時性的土壤結皮,使匯流作用的侵蝕能力減弱,所以坡面侵蝕速率維持在較低的范圍內(nèi)并逐漸趨于穩(wěn)定,且坡面侵蝕方式以片蝕為主[30]。

        圖2 50 mm/h和100 mm/h降雨強度下侵蝕速率隨降雨歷時的變化過程Fig.2 Erosion rate versus rainfall duration at rainfall intensities of 50 mm/h and 100 mm/h

        圖3 50 mm/h和100 mm/h匯流速率下侵蝕速率隨匯流歷時的變化過程Fig.3 Erosion rate versus inflow duration at inflow rate of 50 mm/h and 100 mm/h

        2.2 降雨和匯流共同作用對黑土區(qū)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

        2.2.1 不同降雨強度和匯流速率組合試驗下的坡面侵蝕產(chǎn)沙量

        通過對比R50I50和R100I100可知(表3):當降雨強度和坡面上方匯流速率分別由50 mm/h增加至100 mm/h時,坡面徑流量僅增加1.5倍,而坡面侵蝕量和徑流含沙濃度分別增加44.5倍和17.0倍,說明在雨滴打擊作用和匯流沖刷作用共同影響下,坡面侵蝕量明顯增加。通過比較相同總供水強度(降雨強度+匯流速率)而降雨強度和匯流速率不同的處理下的侵蝕產(chǎn)沙量,來探究雨滴打擊作用和匯流沖刷作用對黑土區(qū)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大小。在坡面總供水強度(降雨強度+匯流速率)均為150 mm/h的兩組試驗處理R50I100和R100I50中,發(fā)現(xiàn)二者坡面徑流量、侵蝕量和含沙濃度均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其中R50I100試驗處理下的徑流量、侵蝕量和含沙濃度分別是R100I50試驗處理條件下的81.2%、12.6%和16.2%。對于坡面總供水強度為均為100 mm/h(R50I50、R100和I100)的3組試驗處理(表2和表3),發(fā)現(xiàn)R50I50和R100的兩組試驗處理的坡面徑流量基本相同,但二者大于I100試驗處理下的徑流量;而3組試驗處理的坡面侵蝕量差異明顯,其中,R50I50、R100試驗處理的坡面侵蝕量是I100試驗處理的40.0倍和181.7倍,含沙濃度是其28.3倍和132.2倍。說明坡面上方匯流也對黑土區(qū)坡面土壤侵蝕有影響,但其和雨滴打擊共同作用時,坡面上方匯流作用小于雨滴打擊作用。

        表3 不同降雨和匯流組合試驗條件下總徑流量、總侵蝕量和含沙濃度的對比

        2.2.2 降雨和匯流共同作用對黑土區(qū)坡面土壤侵蝕過程的影響

        降雨和匯流組合R50I50和R50I100試驗處理的產(chǎn)流時間分別在16 min和13 min左右(圖4)。坡面產(chǎn)流后,坡面侵蝕速率隨降雨歷時增加均呈迅速減小后趨于穩(wěn)定,其中R50I100的侵蝕速率明顯大于R50I50試驗處理。與圖2降雨強度為50 mm/h的侵蝕速率變化相比,上方匯流加入后,坡面主要以片蝕方式為主,其侵蝕過程與圖3相似。通過比較試驗處理R50I100與圖3中匯流速率為100 mm/h的侵蝕速率變化過程,發(fā)現(xiàn)雨滴打擊作用,使坡面匯流的紊動性增強,從而增大了匯流對土壤剝蝕能力,導致R50I100的侵蝕速率明顯大于I100匯流試驗的侵蝕速率。

        圖4 不同降雨和匯流組合試驗條件下侵蝕速率隨降雨歷時的變化過程Fig.4 Erosion rate versus rainfall duration by different rainfall and inflow treatments

        R100I50和R100I100試驗處理下的產(chǎn)流時間分別在9 min和6 min左右(圖4)。坡面產(chǎn)流后,兩個試驗處理的侵蝕速率隨降雨歷時的增加均呈波狀起伏變化。與圖2中降雨強度為100 mm/h的侵蝕速率變化過程相比較,坡上方匯流的加入,導致坡面侵蝕方式以細溝侵蝕主,說明在該試驗條件下,坡面不僅受到雨滴擊濺分散土壤顆粒的作用,還受到匯流對分散土壤的輸移作用,從而使坡面侵蝕速率急劇增加。試驗處理R100I50與R100I100相比,匯流速率的增加還會加速細溝侵蝕發(fā)展[31]。

        以上分析表明,雨滴打擊作用和坡面匯流沖刷作用對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相互作用,有必要剖析二者對坡面土壤侵蝕的作用貢獻。

        2.3 降雨和匯流對黑土區(qū)坡面土壤侵蝕影響的貢獻分析

        降雨強度增加對黑土區(qū)坡面徑流和侵蝕的貢獻率可用下式計算:

        (1)

        式中,RRI為增加的降雨強度對坡面徑流量的貢獻率,RR1和RR2分別為匯流速率相同而降雨強度分別為0、50、100 mm/h時的坡面徑流量。

        (2)

        式中,ERI為增加的降雨強度對坡面侵蝕量的貢獻率,SR1和SR2分別為匯流速率相同而降雨強度分別為0 mm/h、50 mm/h和100 mm/h時的坡面侵蝕量。

        匯流強度增加對黑土區(qū)坡面徑流和侵蝕的貢獻率可用下式計算:

        (3)

        式中,RIW為增加的匯流速率對坡面徑流量的貢獻率,RI1和RI2分別為降雨量相同而匯流速率分別為0 mm/h、50 mm/h和100 mm/h時的坡面徑流量。

        (4)

        式中,EIW為增加的匯流速率對坡面侵蝕量的貢獻率,SI1和SI2為匯流速率相同而降雨強度分別為0 mm/h、50 mm/h和100 mm/h時的坡面侵蝕流量。

        2.3.1 降雨對黑土區(qū)坡面侵蝕產(chǎn)沙的貢獻分析

        比較表4中編號為1—4的4組試驗處理可發(fā)現(xiàn)在匯流速率保持不變時,增加50 mm h-1的降雨強度后,降雨對坡面徑流量和侵蝕量的貢獻率分別在41.44%—58.65%和89.58%—99.50%;同理,比較5—6兩組試驗處理,在匯流速率保持不變時,增加100 mm/h的降雨強度后,降雨對坡面徑流量和侵蝕量的貢獻率分別平均為73.90%和99.9%;說明降雨強度的增加對坡面侵蝕量的貢獻顯著。這主要是因為在增加降雨強度后,雨滴動能增加,其對土壤顆粒的分散與輸移作用增強。除了雨滴擊濺的作用之外,降雨強度的增加使坡面薄層徑流的紊動性增強,從而加大了匯流對土壤顆粒間的擾動與摩擦,進而使分散的土壤顆粒更容易被匯流沖刷流失,最后致其對侵蝕量貢獻率明顯;更重要的是降雨強度的增加使坡面侵蝕方式由片蝕為主演變?yōu)榧殰锨治g為主,從而使坡面侵蝕量顯著增加。試驗中測定的坡面流速數(shù)據(jù)表明,增加50 mm/h降雨強度后,坡面水流流速增加了46.94%—48.13%;增加100 mm/h降雨強度后,坡面水流流速增加了72.40%左右。由泥沙動力學理論知,徑流的挾沙能力與流速的立方成正比,因而增加降雨強度后坡面水流流速增大,導致坡面徑流沖刷力增強,坡面侵蝕產(chǎn)沙量增加。

        2.3.2 匯流對黑土區(qū)坡面土壤侵蝕的貢獻分析

        比較表5中編號為1—4的4組試驗處理可發(fā)現(xiàn),在降雨強度保持不變時,增加50 mm/h的匯流速率后,匯流對坡面徑流量和侵蝕量的貢獻率分別在28.64%—58.81%和17.24%—78.74%;同理,比較5—6兩組試驗處理,在降雨強度保持不變時,增加100 mm/h的匯流速率后,匯流對坡面徑流量和侵蝕量的貢獻率分別在61.28%—72.12%和46.90%—89.94%;說明匯流速率的增加對侵蝕量的貢獻也比較明顯。這是因為上坡匯流是坡面不同侵蝕部位之間水流能量傳遞的媒介,其大小不僅對下坡的入滲和徑流速率產(chǎn)生影響,也使坡面侵蝕方式由片蝕為主演變?yōu)橐约殰锨治g為主,從而使坡面徑流侵蝕和搬運能力增加,導致坡面侵蝕量明顯增加。試驗中測定的坡面水流流速表明,增加50 mm/h匯流速率后,坡面水流流速增加了10.55%—19.84%;增加100 mm/h匯流速率后,坡面水流流速增加了28.21%左右。與降雨對土壤侵蝕貢獻一樣,增加匯流速率后,坡面水流流速增大,導致坡面徑流沖刷力增強,坡面侵蝕產(chǎn)沙量增加。

        表4 降雨對黑土坡面徑流和侵蝕的貢獻率

        表5 匯流對黑土坡面徑流和侵蝕的貢獻率

        3 結論

        本研究基于模擬降雨試驗和上方匯流試驗,設計了不同降雨強度和匯流速率以及二者組合的試驗處理,研究了降雨和匯流對黑土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分析了降雨和匯流對坡面侵蝕的作用貢獻,主要結論如下:

        (1)在降雨和匯流獨立試驗中,當降雨強度由50 mm/h增加至100 mm/h時,坡面徑流量和侵蝕量分別增加了1.4和6.1倍;當匯流速率由50 mm/h增加至100 mm/h時,坡面徑流量和侵蝕量分別增加了1.1和3.2倍。說明降雨對坡面土壤侵蝕產(chǎn)沙的影響顯著大于匯流作用。

        (2)在降雨和匯流組合試驗中,總供水強度(降雨強度+匯流速率)均為150 mm/h時,降雨強度為100 mm/h和匯流速率為50 mm/h組合試驗的坡面徑流量和侵蝕量分別是降雨強度為50 mm/h和匯流速率為100 mm/h組合試驗1.2和7.9倍,前者試驗處理的坡面主要以細溝侵蝕方式為主,后者試驗處理的坡面主要以片蝕為主。

        (3)在相同匯流條件下,降雨強度增加50 mm/h后,其對坡面侵蝕量的貢獻率為89.6%—99.5%;而在相同降雨條件下,匯流速率增加50 mm/h后,其對坡面侵蝕量的貢獻率為17.2%—78.7%,說明在東北黑土區(qū)防治坡面匯流對坡面土壤侵蝕影響也尤為重要。

        (4)降雨和匯流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對坡面土壤侵蝕的特征有待深入研究。

        [1] 張曉平, 梁愛珍, 申艷, 李文鳳, 張學林, 王玉璽, 解運杰, 劉鳳飛, 楊學明. 東北黑土水土流失特點. 地理科學, 2006, 26(6): 687- 692.

        [2] 水利部,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水土流失防治與生態(tài)安全(東北黑土區(qū)卷).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0: 41- 55, 209- 230.

        [3] 劉丙友. 典型黑土區(qū)土壤退化及可持續(xù)利用問題探討. 中國水土保持, 2003, (12): 28- 29.

        [4] 鄭粉莉, 高學田. 黃土坡面土壤侵蝕過程與模擬.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0: 6- 22.

        [5] Walker P H, Kinnell P I A, Green P. Transport of a non-cohesive sandy mixture in rainfall and runoff experiment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78, 42(5): 793- 801.

        [6] 鄭粉莉. 坡面降雨侵蝕和徑流侵蝕研究. 水土保持通報, 1998, 18(6): 17- 21.

        [7] Gabbard D S, Huang C, Norton L D, Steinhardt G C. Landscape position, surface hydraulic gradients and erosion processes.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Landforms, 1998, 23(1): 83- 93.

        [8] Ellison W D. Soil erosion study-part V: soil transport in splash process.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1947, 28: 349- 351, 353- 353.

        [9] Ellison W D, Ellison O T. Soil erosion study-part VI: Soil detachment by surface flow.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1947, 28: 403- 405, 408- 408.

        [10] Guy B T, Dickinson W T, Rudra R P. The roles of rainfall and runoff in the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of interrill flow.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1987, 30(5): 1378- 1386.

        [11] Palmer R S. Water drop impact forces.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1965, 8(1): 69- 70.

        [12] Mutchler C K, Young R A. Soil detachment by raindrops. Present and prospective technology for predicting sediment yields and sources//Proceedings of the Sediment Yield Workshop. ARS-S- 40, USDA-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Oxford, Miss: USDA Sediment Laboratory, 1975.

        [13] Ghadiri H, Payne D. Raindrop impact stress.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81, 32(1): 41- 49.

        [14] 范昊明, 蔡強國, 王紅閃. 中國東北黑土區(qū)土壤侵蝕環(huán)境. 水土保持學報, 2004, 18(2): 66- 70.

        [15] Xu X Z, Xu Y, Chen S C, Xu S G, Zhang H W. Soil loss and conservation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10, 13(8): 793- 800.

        [16] Cui M, Cai Q G, Zhu A X, Fan H M. Soil erosion along a long slope in the gentle hilly areas of black soil region in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7, 17(3): 375- 383.

        [17] 閻百興, 楊育紅, 劉興土, 張樹文, 劉寶元, 沈波, 王玉璽, 鄭國相. 東北黑土區(qū)土壤侵蝕現(xiàn)狀與演變趨勢. 中國水土保持, 2008, (12): 26- 30.

        [18] 鄭粉莉, 趙軍. 人工模擬降雨大廳及模擬降雨設備簡介.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4): 177- 178.

        [19] 詹敏, 厲占才, 信玉林. 黑土侵蝕區(qū)降雨參數(shù)與土壤流失關系. 黑龍江水專學報, 1998, (1): 40- 43.

        [20] 張憲奎, 許靖華, 盧秀琴, 鄧育江, 高德武. 黑龍江省土壤流失方程的研究. 水土保持通報, 1992, 12(4): 1- 9, 18- 18.

        [21] 崔明, 蔡強國, 范昊明. 東北黑土區(qū)土壤侵蝕研究進展.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5): 28- 32.

        [22] Bradford J M, Huang C H. Comparison of interrill soil loss for laboratory and field procedures. Soil Technology, 1993, 6(2): 145- 156.

        [23] 盧嘉, 鄭粉莉, 安娟, 李桂芳. 降雨侵蝕過程中黑土團聚體流失特征. 生態(tài)學報, 2016, 36(8): 2264- 2273.

        [24] 安娟, 鄭粉莉, 李桂芳, 王彬. 不同近地表土壤水文條件下雨滴打擊對黑土坡面養(yǎng)分流失的影響. 生態(tài)學報, 2011, 31(24): 7579- 7590.

        [25] 汪曉勇, 鄭粉莉, 張新和. 上方匯流對黃土坡面侵蝕——搬運過程的影響.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9, 7(2): 7- 11.

        [26] 姜義亮, 鄭粉莉, 王彬, 溫磊磊, 沈海鷗, 易祎. 東北黑土區(qū)片蝕和溝蝕對土壤團聚體流失的影響. 生態(tài)學報, 2013, 33(24): 7774- 7781.

        [27] 安娟, 盧嘉, 鄭粉莉, 李桂芳. 不同地表條件下黑土區(qū)坡耕地侵蝕過程中土壤團聚體遷移. 水土保持學報, 2011, 25(6): 100- 104.

        [28] 覃超, 鄭粉莉, 徐錫蒙, 吳紅艷, 沈海鷗. 玉米秸稈緩沖帶防治黃土坡面細溝侵蝕的效果.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5, 13(1): 8- 15.

        [29] 鄭粉莉. 黃土區(qū)坡耕地細溝間侵蝕和細溝侵蝕的研究. 土壤學報, 1998, 35(1): 95- 103.

        [30] 李桂芳, 鄭粉莉, 盧嘉, 安娟. 降雨和地形因子對黑土坡面土壤侵蝕過程的影響. 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 2015, 46(4): 147- 154, 182- 182.

        [31] 鄭粉莉, 徐錫蒙, 覃超. 溝蝕過程研究進展. 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 2016, 47(8): 48- 59, 116- 116.

        猜你喜歡
        匯流黑土土壤侵蝕
        自然資源部:加強黑土耕地保護
        基于Sentinel-2遙感影像的黑土區(qū)土壤有效磷反演
        鄉(xiāng)村聚落土壤侵蝕環(huán)境與水土流失研究綜述
        流域匯流計算方法在風峪沙河段的應用探討
        海壇島土壤侵蝕問題研究
        大別山區(qū)土壤侵蝕動態(tài)變化及趨勢預測
        基于ARM CortexM0的智能光伏匯流采集裝置設計及應用
        一種球載雷達匯流環(huán)設計
        雷達與對抗(2015年3期)2015-12-09 02:39:00
        含有光伏防反器的匯流方案在光伏系統(tǒng)中的應用
        太陽能(2015年7期)2015-04-12 06:50:03
        典型黑土區(qū)不同尺度觀測場地融雪徑流
        精品久久av一区二区| 免费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美腿嫩模视频诱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综合视频| 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欧洲综合色| 久久麻豆精亚洲av品国产精品| 国产女同舌吻1区2区|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综合亚洲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999视频|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日本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产国偷v产偷v自拍色戒|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性色av| 久久夜色国产精品噜噜亚洲av| 久久精品无码av| 国产成人拍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自拍| 亚洲youwu永久无码精品|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少妇|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香蕉|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不卡一区|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 在线欧美不卡| 最新国内视频免费自拍一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藏春阁福利视频|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富婆如狼似虎找黑人老外|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