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高本漢論漢語漢字特征的啟發(fā)

        2017-03-09 22:17:25李如龍
        海外華文教育 2017年4期

        李如龍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廈門361005;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中國廈門361102)

        高本漢論漢語漢字特征的啟發(fā)

        李如龍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廈門361005;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中國廈門361102)

        高本漢提出,漢語的“單音節(jié)、孤立”是從早期具有復雜的形式變化演變過來的,比英語更先進。漢語的特征是詞義繁復、句法靈活、缺乏形態(tài),單音詞可用作名詞、動詞、形容詞,修辭上多省略和隱喻。他把“六書”歸納為單體象形、復體會意、借音和半表聲半表意,如果理解造字法,認得少數(shù)象形字,學會一兩千字并不難。漢語和漢字“輾轉循環(huán)”,互動發(fā)展。由單音詞到復合字,為別同音加偏旁,無語綴則造語助詞。文言書面語超越方言并可與古人交談,使人熱愛古代文化。對新文化提倡白話文他熱情肯定,但指出漢字拼音化辦不到,因為漢語和漢字“非常適合”,廢棄漢字,文言就難以保存。由于熟知印歐語和漢語,又無偏見和成見,所以能把“他者”看得透徹。

        高本漢;漢語;漢字;特征

        一、引 言

        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發(fā)表100年了。這部巨著對建立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研究漢語語音史的基礎上,高本漢后來還有許多關于漢語漢字特征的精辟論述,經過幾十年來的實踐檢驗,證明了他的許多見解都是正確的、富于啟發(fā)意義的。本文試就以往大家關注比較少的他的三本普及性小冊子所涉獵的內容,談談學習這些有關論述的體會。這三本書是:

        《中國語與中國文》,1923年作,張世祿譯,1931年出版于商務;

        《中國語言學研究》,1926年作,賀昌群譯,1933年出版于商務;

        《中國語之性質及其歷史》,1945年作,杜其容譯,由中華叢書委員會于1963年在臺北出版。

        下文引用時分別按照他的寫作時間簡稱1923、1926和1945。

        二、關于漢語的“單音節(jié)孤立語”及其評價

        用慣了多音節(jié)的、富于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的西方人一接觸到漢語,很快就覺察到漢語的“單音節(jié)的孤立語”的特征。關于漢語的單音節(jié)孤立語,很早就有西方的學者提出來了,正如高本漢所說,直到十九世紀,“許多人都相信,中國語缺少語詞的形式變化,便表示中國語言是一種相當原始的語言,它還保持在一個幼稚的階段,還沒有產生出高雅的表達法……可是,這種說法不久就動搖了?!保?945:67)他提到了十九世紀末葉的德國的漢學家Wilhelm Grube和Leipzig的論著已經對此提出質疑,而第一次全面論證來糾正這個錯誤結論的正是高本漢。他說:“散布于全世界,如非洲、澳洲以及美洲各區(qū)域的原始野蠻部落民族,他們的語言里,大部分都擁有非常復雜的形式變化系統(tǒng)。沒有形式變化與轉成語并不是原始的表示,而且甚至于恰恰相反……印歐語言的發(fā)展,也是向正好相反的方向走的,它們的形式變化,一個一個在逐漸消失。大家都逐漸在變向中國語的型式。”(同上)他強調了:中國語的“復合語詞(composita)是很豐富的”,只是“單純語詞”(simplicia)“總是包含著——有幾個例外,可是不很重要——單個的音綴”(1923:22-23);“沒有一種單純語詞是由轉成上的附添語所構成的”;“沒有應用附添語來表示文法上的各種范疇……中國語正和印度歐洲語言演化的軌跡相同,綜合語上的語尾漸漸亡失了,而直訴于聽受者(或誦讀者)純粹的論理分析力?,F(xiàn)代的英語,在這方面,或者是印歐語系中最高等進化的語言;而中國語已經比他更為深進了。”(1923:26-27)可以說,高本漢是為漢語的單音節(jié)孤立語摘去“原始落后”帽子的第一人。

        為了說明漢語的孤立語是從更早期的復雜的形態(tài)變化中走過來的,高本漢就現(xiàn)代漢語和上古漢語進行了大量的對比研究。他說:“孤立性是現(xiàn)在通行的中國語的最重要的特性;而它所指的是:語詞沒有形式變化,沒有轉成作用,不同的詞類在文法形式上沒有區(qū)別;可是凡是這些并不是中國語本來的和原始的特性……上古中國語在人稱代名詞上還有典型的格的變化……上古中國語中有很多的詞族;每一個詞族里面的語詞都是從一個共同的語干孳乳而來的,它們形式上的不同有時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文法上的范疇,如名詞與形容詞的對立,名詞與動詞的對立……這些個有趣的跡象都顯示出原始中國語的特性……具有相當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中國語言具有孤立性的特點是經過轉變而來的?!保?946:100-101)

        在做出這個結論之前,他已經論證過,“中國語在原始的時候是有一個主格與所有格的‘吾’,同時也有一個間接受格與目的格的‘我’;不過,在孔子時代,這個體系便已經開始演變”(1946:70),他還列舉了許多“詞干是如何的由音的轉變,孳乳出不同的詞來”(1946:75),如:官—宦,窟—掘,帚—掃,參—三,弗—勿,迎—逆,能—耐。他并說“西藏語是與中國語有親屬關系的,雖然關系離得很遠。西藏語中元音的轉換在動詞的形式變化中是一直很規(guī)則的現(xiàn)象。”(1946:82)后來他還編了《漢語詞族》的專書,用更多的語料來論證上古漢語的這種構詞法。

        也是在1946年,周祖謨在《四聲別義釋例》一文中提出了:“籍四聲變換以區(qū)分字義者,亦即中國語詞孳乳方式之一端矣。其中固以變字調為主,然亦有兼變其聲韻者……漢語古代書音以四聲區(qū)分詞性及詞義,頗似印歐語言中構詞上之形態(tài)變化。”(周祖謨,1966:112-113)。后來周法高(1962)也用形態(tài)學眼光來解釋上古漢語的變讀現(xiàn)象。王力晚年研究古漢語這類變換字音以區(qū)分字義的“滋生詞”時說:“歐洲語言的滋生詞,一般是原始詞加后綴,往往是增加一個音節(jié)。漢字都是單音節(jié)的,因此,漢語滋生詞不可能是原始詞加后綴,只能在音節(jié)本身發(fā)生變化,或者僅僅在聲調上發(fā)生變化,甚至只有字形不同。這是漢語滋生詞的特點?!保ㄍ趿?,1982:46)他在這部《同源字典》中收了上古漢語音義相近、相關的同源字3000多個,可見當時的這種滋生手段是很能產的。把上古漢語的滋生詞認為具有漢語特色的構詞形態(tài)是順理成章的。

        從那時到現(xiàn)在,快70年過去了,上古漢語的研究和漢藏語的比較又發(fā)掘了大量的事實,做出了有力的論證。尤其是近三十年來,在中外語言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得出了許多新結論,例如:上古漢語有不少復合輔音,有多種詞頭或詞尾的輔音,后來這些輔音的脫落就成了區(qū)分聲調的依據(jù)(帶緊喉音的成了上聲、帶-s尾的成了去聲)。有的學者還提出,除了連綿詞,上古漢語還有一些純語音的詞頭,“諧聲反映上古漢語的形態(tài)”“有些異讀反映古代的形態(tài)現(xiàn)象”(潘悟云,2000:122-124)??磥?,從遠古漢語到上古漢語經歷過一番類型的演變,有越來越多的語料可做論證,因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這一類型的演變。高本漢的這種說法是很有啟發(fā)性的。

        三、關于漢語的語法、修辭的特征

        在本文介紹的三本書里,高本漢都用了整章的篇幅來討論漢語的語法。他曾經用自己所理解的“廣義語法”把漢語的語法特性概括為三句話:“語詞意義的繁復錯綜,語句組織的空漠無定,書寫上種種輔助記號的缺乏?!保?923:134)。這主要是針對文言文說的。所謂“語詞意義的繁復錯綜”,主要是指常用的單音詞分裂出許多不同的意義,在復合詞和句子之中有復雜的組合,例如“上”可說“上邊、上馬、上有天”,如今還有“基本上、組織上”;“生”可以組成“學生、生肉、生子”。這類情況包含著詞義的展延、詞性的變換和詞句中語素的多種組合關系,既有詞的語法意義問題,也有構詞法的問題,對于外國人學習漢語來說,這是一種綜合性的難點。所謂書寫記號的缺乏,指的是沒有標點符號、不分大小寫,其實還應該包括沒有按詞分連寫。標點符號后來的白話文是有了,專有名詞的大小寫至今也沒有被漢語接受,似乎并不是大問題,倒是詞與詞之間沒有分寫,使得漢語的詞語句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造成了外國人閱讀中文的嚴重困難。這個問題不但還沒有解決,可以說至今人們還沒有把它當成一個大問題來研究。彭澤潤教授曾經作文出書、奔走呼號過,也沒有引起注意。這些廣義的語法問題,正是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難點?,F(xiàn)在研究漢語語法的很少把它作為研究內容了,但事實上是高本漢自己學習漢語的經驗之談,也確實是外國人學習漢語所存在的困難。尤其是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應該從中得到一點啟發(fā)、做好必要的研究。

        至于“語句組織的空漠無定”則是對于漢語語法的全部特征的巧妙概括。包括他在三本書里經常提起的“沒有形式變化和附添語”(指形態(tài)變化和語綴),“沒有各種相當?shù)脑~品”(即詞類,有時也稱“沒有正式的詞品”),“獨立的語詞演化成的助語詞”,“應用一種井然不紊的語詞序次”,只有最后的這兩條,才是他認定的“語法特征”。他說:“中國文法,事實上最簡單:主要的只有幾條語詞在句中的位置的若干法則,此外也就是若干文法上的助詞的功用的主要規(guī)則?!保?945:66)

        有幾分奇怪的是,不僅是高本漢,好多用慣了富于形態(tài)變化的印歐語的語言學家,都說漢語是沒有形態(tài)的孤立語,并且還認為這并非“原始落后”的標志,可是有些中國的語言學家卻總是不放心,老在發(fā)掘“廣義的”或是“中國式”的“形態(tài)”,一旦有人說,漢語沒有詞類,就要受圍攻。連只能用在幾條語詞前后的詞匯意義十分顯著的成分也要認定為“詞尾”或“語綴”,好像這是個光彩的帽子。

        在再三說明漢語語法的簡單之后,高本漢更多強調了,外國人學習漢語最困難的是語用修辭(“藻飾,文辭的修飾”)。在這個方面,他羅列了以下幾項。第一,自由。“大多數(shù)中國語的語詞意義的應用極端自由?!边@對于學習的人“實在是個最嚴重的困阻”(1923:119)?!爸袊Z的語句里,語詞彼此的關系,沒有形式上的表明,只有他一種主要的措辭方法,語詞的序次,也不過在某種程度上畧資補救?!保?923:120)后來又說:“同一個不變的單音節(jié)的詞可以分別當作名詞、形容詞或動詞去用”(1945:60)。第二,簡略?!爸袊Z的語句比較歐洲語言實在是一種‘簡略的辯論法’(brachylogical)……主辭和述辭,假使其中的一個可以從上下文里看懂的,就無需把它們表示出來?!保?923:121)第三,隱喻。“中國人的修辭法,經常特別有趣……要了解它,需要費許多心思”。(1945:62)他舉的例子是“蒙澤”:受恩惠,“雪恥”:洗刷恥辱。第四,引證(quotation),他舉的例子是:“以德報怨、坐井觀天、唇亡而齒寒、塞翁失馬”,伐柯:當媒人,“東床”、“而立之年”,“貴姓、令愛”等。這就包括了成語、典故和謙稱。他說:“能用一個有歷史依據(jù)的隱喻語,中國人最受歡迎?!肋@種方法,漸漸集合成為專門名詞的寶藏?!保?923:137-141)可見,他對于漢語的語法修辭的理解是很到位的。中國關于語言表達的古典傳統(tǒng)不就是集中于研究修辭嗎?“語法”只是百年來的“舶來品”罷了。

        四、關于漢字的性質、流變及學習漢字的難與易

        在向西方人介紹漢字的時候,高本漢一開始就強調了兩點:“從它的字形上只能夠看出它的字義,而不能看出它的字音”(1945:12);“中國文字的構造原則是永遠不變的,發(fā)音的變化,完全不能從字形上反映出來”(1945:17)。前者說的是漢字的共時的表意而不表音的性質;后者則是說明漢字字形的歷時不變的特征。可謂簡明扼要。

        關于漢字發(fā)展過程中經歷的演變,高本漢并沒有拘泥于歷來的“六書”的說法,而是重新歸納為“四個發(fā)展的階段”:“最初有單體象形字,其次有復體會意字,再次有借音字,最后有改進了的借音字,也就是半表聲、半表意的復體字?!保?945:16)這種概括是很科學的。象形、會意是完全不表音的,“借音字”就是“假借字”,表述更明確;“半表聲、半表意”也比“形聲字”的說法更準確。從字形上說,會意和形聲都是兩個部件合成的“合體字”。拿原來的“六書”來說,“指事、會意”其實并無大的區(qū)別,“轉注”歷來就說不清楚。概括為四個階段,既準確明白,又符合一切文字演進的由形到意、由意到音、由單體到合體的一般規(guī)律。

        關于漢字的“六書”,中國學者到了上世紀的三十年代才有人提出修正。唐蘭(1935)提出了“象形、象意、形聲”的“三書”說,陳夢家(1956)的“三書”改為“象形、假借、形聲”,前者缺了借字表音的假借,后者所缺的“表意”也并不是其他造字法可以代替的,都沒有“四書”的說法準確。

        更難得的是高本漢還分析了漢字的自源性和它的文化個性。他說:“中國文字是真正的一種中國精神創(chuàng)造力的產品,并不像西洋文字是由古代遠方的異族借得來的……中國文字有了豐富悅目的形式,使人能發(fā)生無窮的想象,不比西洋文字那樣質實無趣,所以對于中國文字的敬愛,更是增進。中國文字好像一個美麗可愛的貴婦,西洋文字好像一個有用而不美的賤婢。中國文字常常因為藝術上的目的而寫作。書法學是繪畫術之母……因為書和畫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中國的藝術家常為書法家而兼繪畫家……文學和書法又發(fā)生了密切的關系?!保?923:84-85)一個外國人能夠理解漢字背后的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意味,實在是不容易。

        一般的西洋人對方塊漢字總是一味懼怕三分,卻不知道學習的難處究竟在哪里。高本漢由于摸透了漢字,很善于開導漢字學習的難與易。他說:“如果只求能讀一點現(xiàn)代的教科書和報章雜志的話,則記熟兩三千字也就足夠應付了……只要能明了造字的方法,學習起來并不會感到太大的困難。因為你一旦認識了幾百個簡單的象形字之后,剩下主要的問題就只在辨認它的合體字……依照這種簡單的、合理的方法去學,一年內記熟兩千個字,也沒有什么問題?!保?945:16)真正的困難是字音跟著時代逐漸改變,“中國文字的構造原則是永遠不變的;發(fā)音的變化完全不能從字形上反映出來?!保?945:17)如“侈”從多得聲,“的”從勺得聲,后來語音變了,聲旁就不能表音了?!爸挥型耆珯C械地去記住某字即是口語里的某詞,字體是由某兩個成分構成”(1945:20)。

        在《中國語之性質及其歷史》的末尾,高本漢語重心長地提醒人們要充分“估計學習中國語的困難”,他接著說:“困難完全看我們對于‘學習中國語’如何解釋而定。如果一個人的目的只在能以官話或其他的現(xiàn)代方言會話,那么學起來自然非常簡單容易;如果有更大的野心,希望能把文字也學好,那必須做到的工作當然就有很多,不過,也仍然沒有什么出奇的難處;如果再進一步,有更高的抱負,希望能精通文言,同時能了解三千年來中國文學的各方面,那么,工作可就驚人了。我們已知的那些可能,大部分都只有靠長久的經驗與廣泛的閱讀才能解決。”(1945:127)

        漢字的總量多達數(shù)萬,常用的不過二三千,在漢字漢語的教學中應該注重頻度,常用先學、多學,這在漢語教學界早已引起關注,但是許多教材(尤其是對外漢語教材),還是經不起檢驗。至于如何在教學中為學習者盡量提供各種認知漢字的造字理據(jù),掌握便捷地認記漢字的方法,依然沒有引起注意,至少應該把聲旁還可以類推的字、會意還可以分析的字羅列出來,編進初級課本和讀物。至于最后高本漢所說的學習漢語的三種不同困難的境界,對于我們當今的對外漢語教學就還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我們應該按照不同的需求去編寫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教法。如果不加區(qū)別地“一鍋煮”,初學者不是一下子被漢字的攔路虎頂回去,也會陷入說不清楚的“語法點”不能自拔,到了接觸許多帶著古漢語的成語典故,就徹底喪失信心了。

        五、關于漢語和漢字的關系及其互動的結果

        為什么漢語會采用表意的方塊漢字,而這種不便表音的文字又能存活數(shù)千年?高本漢用他的睿智做出了很有說服力的解釋。他說:“中國文字的剛瘠性,不容有形式上的變化,遂直接使古代造字者因勢利導,只用一個簡單形體,以代替一個完全的意義?!保?926:15)接著又說:“在紀元前的年代,中國語的形式與聲音已經達到極單純的局勢,遂使其文字的結構具有一種特別的性質,輾轉循環(huán),又影響后來語言的發(fā)展,至深且鉅?!保?926:17)關于“極單純的局勢”,他指的是“單音制,無形式變化,缺少仆音群(按即‘復合輔音’),語尾運用仆音很有限制:這些現(xiàn)象都是使中國文字成為方塊頭,發(fā)生許多形體類似,筆畫緊密的原因,所有這種方法應用于中國文字,不特能夠同行,而且極其自然,沒有什么障礙?!保?926:32)

        至于漢語和漢字怎樣“輾轉循環(huán)”,后來他還有許多論述,例如單音詞不夠用,便造出“復合字”(compound words多音詞),為區(qū)別同音字,就加上表意的偏旁,沒有語綴,便造出語助詞等等。

        關于漢字的長盛不衰,后來有中國學者周有光很精練、又很準確的說法:“漢字適合漢語,所以3000年只有書體的外形變化沒有結構的性質變化?!保ㄖ苡泄?,1992:120)

        至于漢字的“影響后來語言的發(fā)展”,高本漢著重分析了漢語的文言和口語的關系:“因為中國的文字是一種習慣上的表意字,只能適用于眼看,一究起古代的音讀,則人皆茫然不知,泰然不問,不管是非,大家都只用著自己的方言去讀就是了……許多世紀以來,文言和口語各自獨立,分道揚鑣?!保?926:44-45)但是文言和口語又會相互影響,正如他所描寫的:“新增的語詞,是不絕的憑空發(fā)生而融入于語言之中,舊有的語詞多被廢棄而摒逐于語言之外”(1926:46);“在中國學問的舊領域中,文言還可以施展很大的勢力于一般受教育者的口語中,成千累萬的單字和成語,從文言直接應用于口語,在高等社會或教育界極其流行,應用愈多,則愈有文質彬彬的風度?!保?926:58)

        關于漢語的文言和白話的對立和融合,在中國早就成了熱門的話題,上世紀初葉甚至還掀起了一場大風浪,白話取代了文言的統(tǒng)治地位,但文言和白話的相互作用并沒有停止,而是用新的方式在繼續(xù)較量、繼續(xù)調和、融合。

        對于文言和俗語的分離,高本漢還分析了它的另一個效用。他說:“中國地方有許多種各異的方言俗語,可是全部人民有了一種書本上的語言,以舊式的文體當作書寫上的世界語。熟悉了這種文體,就于實用方面有很大的價值。中國人要感謝這種很精巧的交通工具,不但可以不顧方言上一切的分歧,彼此仍能互相交接……而且可以和以往的古人親密的交接,這種情形在西洋人士是很難辦到的……中國人對于本國古代的文化,具有極端的敬愛和認識,大都就是由于中國文言的特異性質所致?!保?926:45-46)

        這就是人們后來常說的,漢字使?jié)h語的書面語具備了超越時空的功能,讓不同方言區(qū)的人能得到溝通,現(xiàn)代人能讀懂古人的作品。事實證明,只要是個智者,就必能“旁觀者清”。高本漢的這些說法,直至今天還留給我們寶貴的啟發(fā)。

        六、關于漢字的拼音化改革

        在1923年寫的《中國語與中國文》,高本漢提出了這樣一個尖銳的問題:“中國人為何不廢除中國奇形老朽的文字,而采用西洋簡單實用的字母呢?”他肯定,采用拼音文字,學童們“可以減省了一二年的苦工”,但是要付出兩個代價:第一,“中國人因為要采用字母的文字,就不得不廢棄了中國四千年來的文學,又因此而廢棄了中國全部文化的骨干……中國的文書一經譯成了音標文字,就變?yōu)榻^對的不可了解了……中國的文書,卷帙繁多,為世界最……這種翻譯工作是完全不能實現(xiàn)的?!保?923:49)第二,“這個大國里,各處地方都能彼此結合,是由于中國的文言,一種書寫上的世界語做了維系的工具,假使采取音標文字,那這種維系的努力就要摧破了……歷代以來,中國所以能保存政治上的統(tǒng)一,大部分也不得不歸功于這種文言的統(tǒng)一勢力?!薄爸袊斯娌辉笍U棄這種特別的文字,以采用需要的字母那絕不是由于笨拙頑固的保守主義所致。中國的文字和中國的語言情形非常適合,所以他是必不可少的;中國人一旦把這種文字廢棄了,就是把中國文化實在的基礎降服于他人了?!保?923:49-50)后來他又說:“文字的改革,是一種打破傳統(tǒng)勢力的勾當……在中國改革上兩條途徑是很需要的……其一,便是廢除舊式刻意雕琢的文言文,而采用直接根據(jù)口語的白話文,其二,便是根本推翻舊式的表意字,而采取音標文字……文言文如果用音標文字轉錄出來,勢必不易領會,有了一大批同音異義的字,只有用中國字寫出了才能區(qū)別得出。但是,前者的改革不必定要包括后者,因為現(xiàn)時口語上流行的中國語仍是用中國字口語寫出來的……所以中國人如要廢棄表意字而用羅馬字母,必須棄絕文言文才行,雖然即使把文言文廢棄了,仍不足以阻止中國文字的保存?!保?926:171-172)

        二十世紀上半葉,不但中國掀起了文字改革運動,在日本也有人提出廢除漢字。對此,高本漢說:“日本語與沒有形式變化的中國語,是絕然不同的兩種,日語動詞的形式變化有很豐富繁復的系統(tǒng),因此中國文字不能適用于日本語,故當?shù)诰攀兰o時,日本已創(chuàng)制了一種拼音文字,即所謂假名……把日本文統(tǒng)改為拼音文字,勢必過激,引起反感,終或無從實現(xiàn),何況又非必要的呢?”(1926:161-163)他還說:“日本人在最近五十年中,已經茫然走入歧途,到了‘此路不通’的境地。他們想把那種不易聽懂的日譯漢字的羈絆擺脫,自1868年以來,盡是努力掙扎著。而最近幾十年來,一般文化上、學術上,現(xiàn)代新名詞仍用日譯的漢字構成,輸入于日本書中,卻把這種羈絆反而增劇?!保?926:169)他曾經用一段優(yōu)美的散文描寫他對漢字的崇敬:“好像蒼涼荒曠的古境中,巍然聳峙著一座莊嚴的華表,那倒影普映著東亞全部的文化,雖然是一片殘敗的墟址,而那華表卻依舊完全保持著它的尊嚴,這便是中國文字與書籍上所表現(xiàn)著的中國的精神。中國的文化與書籍為億萬的生靈深深地敬愛著,占得這么一個強固的地位,除非是絕大的能力,休想把它動搖?!保?926:157)

        雖然,高本漢只是辛亥革命前后在中國住了兩年,作為一個漢學家,他是一直關注著中國的發(fā)展的。他也看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了清除舊禮教、建設平民文學,“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聲浪,高響入云。他們高呼著:用簡單明白、不加藻飾的口語文來代替那刻意雕琢的古文,一切文學的、科學的論文雜志以至于詩歌,都需應用通俗的文體?!保?926:178)對于思想文化的改革,他是贊成的,看了一些白話文,他也覺得“確是很有生氣”,“有些讀來是很可以聽懂的,但一涉及抽象的或科學的術語,或普通文化的名詞,便完全失敗了。因為這些術語和名詞的構成,都極其簡賅,聽起來自然不會明了……關于高深的學理及科學上的事情,我們也必須拒絕這種表意字所鑄成的術語,因為它們是在說話的時候不能聽懂的?!保?926:180-181)他還說:“至于現(xiàn)時以中國字譯外國的人名地名,便實在無法翻譯了……這種笨拙的聯(lián)合中國字以代外國的專名,如verdun之譯為‘凡爾登’……誰也沒有把握猜著所指是什么,至于報章雜志,一涉及到外國字的音譯,便疑難叢生,使人如墮五里霧中。如果采用音標文字,這種困難,便立即可以消磨,所有外來的專名,都可以譯得很周全了?!保?926:183)在當年的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他還很熱情地思考共同語的建設,提倡“創(chuàng)造一種完美的標準口語,不應帶了地方色彩過于濃厚……須得與口語十分密切……溝通各種密近的方言……能盡量的采用最通行最普遍的語詞”(1926:185-186)。在展望“中國文學的將來”時,就在日本人氣勢洶洶地侵占東北的時候,他就表示深信:“中國無論何處何時何事是常有偉大的藝術家的;當此風潮激蕩,國難在前的時代,中國文學將如在荒漠中豎立起一座金字塔,放射出燦爛的光芒,含著新生的力與美。如果已經理解及贊許過去與現(xiàn)在的中國的人,這是誰也不能懷疑的?!保?926:190)

        可見,這位難得的歐洲漢學家對于中國的文學革命、漢字的改革不但是滿腔熱情地支持,而且做過深入的思考。他提到的問題,正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語文運動中提出的關于推行國語、改革漢字、實行拼音化所討論的課題。現(xiàn)在看來,他的許多觀點都是正確的,有重要參考價值的。

        單就漢字拼音化改革這一項來說,從清末的“切音字”運動開始,一百年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風起云涌、高潮迭起;從國民黨到共產黨,從政府到民間,不論是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zhàn)場上,或是在和平年代文化建設的原野中,從學術界、教育界到文化界,不論是主張“北方話拉丁化”或“國語羅馬字”、抑或是反對拼音化的,都曾經做過認真的研究,貢獻過自己的意見。到如今,“漢語拼音方案”已經在十億人民中普及,并成為國際公認的拼寫漢語的法定標準。站在今天的大門口,我們必須為一百年的漢語拼音運動做一個歷史的總結,哪些是有益的經驗,哪些是失誤和教訓?對于傳承數(shù)千年的漢字,我們是否應該對它做一番歷史的定性和定位?未來的時代,漢字要不要繼續(xù)走拼音化的道路,究竟?jié)h字能不能拼音化,要不要拼音化?如果不實行拼音化,還需要做哪些必要的改革,如何進一步發(fā)揮漢語拼音的作用?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是眼前的現(xiàn)實無法回避的,也是炎黃子孫必須回答的。

        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高本漢以及許多探討過有關問題的先人發(fā)表過的意見都值得我們參考。例如上文提到,高本漢認為,漢字改為拼音,文言就廢棄了,所有的古籍是無法翻譯成現(xiàn)代口語保存下來的。這就是值得研究的問題。許多文言文只能留給專門研究的少數(shù)人去讀了,許多古文獻也未必都需要翻譯成白話保存;然而還有大量的已經進入現(xiàn)代漢語的文言詞、書面語詞,在改用拼音后能否保存下來?這也值得研究。試以帶“然”字的詞為例,必然、不然、固然、果然、忽然、雖然、偶然、自然,這些已經是現(xiàn)代口語的常用詞,改用拼音照樣能聽懂;既然、寂然,煥然、渙然,豁然、霍然、或然,默然、漠然,未然、蔚然這些完全同音的和同聲韻、不同調的“安然、黯然、岸然,盎然、昂然,當然、蕩然,恍然、惶然,釋然、使然、實然,依然、已然、怡然、毅然、易燃”就有點麻煩了,即使加了調號也不那么容易辨別;還有那些口語很少用的就基本上都要淘汰了:鏗然、栗然、歉然、卓然、酣然、迥然、詫然、藹然、森然、恬然……如果改用拼音之后,把數(shù)以萬計的書面語詞(包括口語里少用的成語)都拋棄了,是不是成本太高的“以文害語”了?

        七、余 論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語言和文字,其中必定有共同的規(guī)律,也必定有不同的類型,還一定有各自的特征。共同的規(guī)律、不同類型的特征都是值得研究的,然而不論是理論上或是應用方面,語言文字的特征研究都應該是最重要的。漢語和漢字在世界上都顯然是“特立獨行”的,研究它的與眾不同的特征顯得尤其重要。

        為了了解特征,就要和不同的語言做比較,這是常理。如果有熟悉別種語言的大學者來研究我們的漢語,分析其特征,應該特別引起我們的關注。因為“旁觀者清”是很難得的。自從西方人來到東方,中國成為奇異的“他者”,幾百年來他們不斷考察著這奇異他者的方方面面,在語言文字方面也曾經有過各種各樣的分析和討論。應該說,高本漢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高本漢所以能夠在漢語的特征問題上貢獻出好意見,是因為他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對印歐語和漢語都做過深入研究,有真切的理解,而不是一般的感想或印象;二是不存在政治上的偏見或文化上的成見,真正能憑語言文字的事實說話,按語言學的一般原理分析問題。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有關漢語漢字的特征的種種論述,都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當然,這些著作已經發(fā)表七八十年了,在研究這些問題的時候,不但要考慮當年的歷史背景,還應該參考半個多世紀的后續(xù)研究,并用相關的社會實踐來檢驗。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李如龍:《漢語特征研究論綱》,《語言科學》,2013年第9期。

        李如龍:《漢字的發(fā)展脈絡和現(xiàn)實走向》,《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彭澤潤:《詞和字研究——中國語言規(guī)劃中的語言共性和漢語個性》,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王 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周有光:《新語文的建設》,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Edifications from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in W orks By K 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LIRul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 China;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102 China)

        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pointed out that Chinese,as a monosyllabic isolating language,had involved from completed form in early stage and was superior to English.Chinese is complex in semantic,flexible in grammar,and lack inmorphology.Amonosyllabic word can be a noun,verb and adjective all in one.Ellipsis and metaphor are common in rhetoric.He thought that if one can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know some pictographs,it would be easy to learn 1000 to 2000 Chinese characters.Chinese and its character interact and develop and thewritten languagemakes it possibl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ancients.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thought that vernacular writing was good but alphabetization as impossible because Chinese and its character suit very much.As a foreigner to Chinesewithout bias or prejudice,hemade an incisive analysis on Chinesewith good knowledge to Indo-European and Chinese languages.

        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Chinese;Chinese character;feature

        H021

        A

        2221-9056(2017)04-0437-08

        10.14095/j.cnki.oce.2017.04.001

        2016-01-02

        李如龍,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海外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研究方向為漢語語言學。Email:lirulongchina@126.com本文是“漢語史觀暨漢語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紀念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開始發(fā)表100周年”(復旦大學2015年11月)會議論文。

        97人妻蜜臀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最新午夜| 亚洲无人区乱码中文字幕能看| 日本高清乱码中文字幕|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 久久久久麻豆v国产精华液好用吗| 青青草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丝瓜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桃蜜|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50|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不卡| 中国人妻与老外黑人| 黑人巨大跨种族video|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美女啪啪国产| 小13箩利洗澡无码免费视频| 麻豆视频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视频色系中文字幕| 人与动牲交av免费|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爽a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主播视频一二三区| 麻豆蜜桃av蜜臀av色欲av| 国产xxxxx在线观看| 婷婷综合五月| 激情中文丁香激情综合|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精品|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色妞影院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天堂|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在线| 麻豆国产av在线观看| а√天堂资源官网在线资源| 野花社区www高清视频| 成人免费va视频| 果冻蜜桃传媒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