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釗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論儒家倡導的優(yōu)秀政治理念在當代治國理政中的現(xiàn)實價值
黃 釗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儒家十分關注現(xiàn)實人生,關注國家民族興衰,關注黎民百姓的飽暖生存。這一切,推動儒家大力倡導“德政”,堅持在政治上把“民惟邦本”、“天下為公”、“舉賢任能”、“精忠報國”等重要優(yōu)秀政治理念,大加傳揚。它不僅對古代君臣制定大政方針、優(yōu)化政權結(jié)構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對歷代君臣和廣大士民搞好修身立德,產(chǎn)生過積極效應,因而有效地推動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文明進步。同時,它們對于當今我國各級黨政干部搞好治國理政,也有不可低估的理論借鑒價值。
儒家; 政治理念; 民惟邦本; 天下為公; 舉賢任能; 精忠報國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在參觀考察山東曲阜孔府時,曾強調(diào)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盵1]100,今年五月,習總書記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nèi)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jù),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nèi)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边@些論述,客觀而中肯,為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道德的價值,提供了正確的理論導向。本文擬以儒家學術為切入點,集中探討儒家優(yōu)秀政治理念在當代治國理政中的現(xiàn)實價值。
儒家十分關注現(xiàn)實人生,關注國家民族興衰,關注黎民百姓的飽暖生存。這一切正是儒家的優(yōu)勢所在。它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的人格追求和政治向往。我們知道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明確提出“為政以德”的主張,認為若做到了“為政以德”,那就可以像北斗星那樣,收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良好效果。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儒家在政治理念的構建方面,把“民惟邦本”、“天下為公”、“舉賢任能”、“精忠報國”等重要理念作為核心內(nèi)容,大加傳揚。這些理念,既表達了儒家崇尚德政的價值取向,又給古代士人修身立德提供了重要啟示。它們不僅對古代君臣制定大政方針、優(yōu)化政權結(jié)構,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對于歷代社會實施調(diào)節(jié)君民關系和吏民關系,產(chǎn)生了積極效應,因而有效地推動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文明進步。從一定意義上說,儒家的上述理念,對我國古代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民族性格、道德建樹、社會理想、人際關系等,均產(chǎn)生過無比深遠的影響。同時,到了今天,它們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啟迪各級干部搞好治國理政,也有不可低估的理論借鑒價值。
“民惟邦本”,意在強調(diào)民眾是立國之本,突出的是民眾在政權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這一地位,提醒統(tǒng)治者在政權建設中,要特別注重保民、愛民,否則就無法完成治國平天下的重任。“民惟邦本”一語,最初見于《尚書·夏書·五子之歌》,原文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边@一思想雖未必出之夏代,但作為一種治道觀,它即使是后人偽托,也從特定層面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崇尚民本的政治主張。例如,早在西周時期,周公就明確提出過“敬德保民”的主張。那時,人們十分信奉“天命”。而周公則把保民放在與崇尚天命相并列的地位。在周公看來,天命和民意緊密相關,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引《周書·泰誓》);“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尚書·酒誥》);“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尚書·梓材》)等語,都是周公民本思想的寫照。到了戰(zhàn)國中期,孟子更明確地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主張。他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這都表達了孟子的民本理念。后來,戰(zhàn)國末年的荀子,對先儒的民本觀念作了進一步發(fā)揮。荀子運用“舟水之喻”的著名論斷,來闡明君民關系,指出:“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示苏?,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荀子·王制》)這就從本質(zhì)上論證了“平政愛民”的必要性。到了漢代,賈誼在總結(jié)秦朝覆滅歷史教訓的基礎上,對民本思想作了深刻總結(jié),他說:“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新書·大政上》)這就對民本的內(nèi)涵,作了最明確的概括。既然“民”是國家之本、君王之本、官吏之本,則當權者不能不正確處理好君民關系、吏民關系。而要處理好這些關系,統(tǒng)治者必須減輕民眾的負擔。北齊學者劉晝圍繞這一點,提出:“寬宥刑罰,以全人(‘人’,讀為‘民’,下同)命;省徹徭役,以休民力;輕約賦斂,不匱人財?!?《劉子·愛民篇》)毫無疑問,這些主張,有利于減輕統(tǒng)治者對于民眾的壓迫與剝削,因而具有進步意義。它可以啟迪當權者改善自己的大政方針,緩和社會矛盾。
歷史上一些開明的統(tǒng)治者,正是在民本思想的感召下,逐漸產(chǎn)生了對民眾的敬畏感,由此而注重修身立德。例如,唐朝開國皇帝李世民,曾用荀子的“舟水之喻”教訓太子李治,他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2]125表明李世民確實對“民”具有敬畏感。據(jù)《貞觀政要·君道》載:“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朕每思此,不敢縱逸?!边@個記載,充分反映了李世民對“民本”之道,理解得相當透徹,并落實在他治國理政的實踐中。他親手開創(chuàng)的“貞觀盛世”,在“愛民”、“保民”方面,確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故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上述歷史経驗告訴我們,古代封建君臣在接受了“民惟邦本”的理念后,尚且能夠注意改善治國理政的方略,在關心民生、尊重民力方面作出成績。今天,我們的黨作為無產(chǎn)階級政黨,我們的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黨政干部作為“社會公仆”,難道不能夠在關心民生、尊重民力、堅持群眾路線方面,比封建士人和封建君臣作得更好一些嗎?毫無疑問,完全可以作得更好一些。因為我們的黨和國家,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深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并制定出“以人為本”的國策,因而為人民群眾興利除害,是廣大干部應盡的職責。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yè)和工作就無從談起。黨要繼續(xù)經(jīng)受住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jīng)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就必須始終密切聯(lián)系群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盵3]367所以,古代思想家倡導的“民惟邦本”理念,完全可以借鑒過來,以豐富與充實當今黨政干部們?nèi)娜鉃槿嗣穹盏母呱凶非?,并為今天的洽國理政貢獻自己的力量。
“天下為公”一語,最早見于《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逼浞e極意義,在于強調(diào)以公義戰(zhàn)勝私欲,要求人們?nèi)ニ缴泄?,關心整體利益,獻身于國家民族的共同事業(yè)。它既是為政者的最高價值取向,也是修身立德者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所以要踐行“天下為公”理念,執(zhí)政者必須在言行舉止方面,嚴格要求自己。
一是要踐行 “尚公”的品格。《呂氏春秋·貴公》言:“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嘗試觀于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疑‘生’為‘立’之誤)于公?!边@是告訴人們,“公”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做到了“公”,就可以得天下;反之,若偏私喪公,則必然喪失天下??梢?,為政治國,不能不踐行尚公之德?!肮币辉~,較早見于漢代班固《白虎通義·爵篇》:“公者通也,公正無私也?!边@是明確把“公”釋為“公正無私”,表明“公”崇尚的是“公正無私”的道德追求。故《忠經(jīng)》曰:“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天地神明章》)這里用“至公無私”來詮釋“忠”,認為做到了“至公無私”,就是忠于職守,就能合乎政德的要求。故《尚書·洪范》明確提倡“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闭J為作君王的,只有做到公正無私,才能使王道正直平穩(wěn),永無波折。充分顯示出“公正無私”在治國平天下中的價值。
二是要踐行“清廉”的品格。要做到“公正無私”,主體必須清廉自守,不假公濟私,不徇私舞弊。所以先哲們提出“以廉為本”的基本理念,自覺地以“清廉”自律。所謂“清廉”,指的是在對待財利方面,能克制私欲,不受賄、不貪污,具有“清白廉潔”的品性?!秴问洗呵铩ぶ伊吩唬骸芭R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睗h代劉向曰:“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說苑·說叢》)這都闡明“廉”的本義,正是這種“清白廉潔”,決定了它是執(zhí)政之本、為官之寶。故《漢書》作者班固曰:“吏不廉平則治道衰?!?《漢書》卷八《宣帝紀》)說明為官執(zhí)政不能不具備廉德?!稌x書·阮種傳》云:“夫廉恥之于政,猶樹藝之有豐壤,良歲之有膏澤,其生物必油然茂矣?!鄙羁探沂玖肆略谡嘟ㄔO中的作用。明代清官海瑞,把“廉”作為“處事臨民之龜鏡”(見《海瑞集》下篇:《令箴》)。清代學者王永吉言:“大臣不廉,無以率下,則小臣必污;小臣不廉,無以治民,則風俗必敗。(《御定人臣儆心靈·循利論》)這從上行下效的角度,說明官員能否清廉,直接關系社會風俗的優(yōu)劣,的確忽視不得。正是在這些價值觀的指導下,儒家學者代代相承,呼喚廉政,抨擊暴政;頌揚清官,鞭撻貪官,它們成為我國歷史上反貪擁廉的一聲聲警鐘。這無疑有助于歷代政權的優(yōu)化和我國社會的文明進步。
以上說明,古代先賢提出的“天下為公”理念,既包含“公正無私”之意,也包含“清廉自守”之義,這兩個方面,都是為政者應當踐行的道德規(guī)范。它不僅有效地推進了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而且到了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現(xiàn)實價值。這是因為,貫徹 “公正”、“清廉”,乃是當代黨政干部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盵3]394習近平同志還指出:“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也需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寶貴遺產(chǎn),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盵3]390這些重要指示,很有針對性、現(xiàn)實性,說明我國古代崇尚“天下為公”,倡導“公正無私”、“清廉自守”的品格,到了今天仍可在治國理政中,再造輝煌。特別是在黨和國家全面開展反腐敗斗爭的新形勢下,它們無疑有助于加強廣大干部的思想建設,把反腐倡廉方針落到實處。
談到“舉賢任能”,一般人只知道墨子曾大力倡導“尚賢”理念。其實,在墨子之前的孔子,早就提出“舉賢才”的主張。據(jù)《論語·子路篇》載:孔子的學生仲弓在“為季氏宰”時,曾問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仲弓又問:“焉知賢才而舉之?”孔子說:“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舎諸?”從這一記載可知,孔子確實明確提出過“舉賢才”的政治主張。又,《禮記·禮器篇》載:“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舉賢而置之……?!辈浑y看出,這個記述也表達了儒家舉賢任能的價值取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儒家的后起之秀荀子,對先哲的舉賢任能思想(特別是墨子的“尚賢”理念),作了重要繼承與發(fā)揮。荀子在他的著作中,多次突出“尚賢使能”這一命題。他曾強調(diào)圣明之君要在“得人”上下力氣。其所謂“得人”,指的是“得賢才”,說:“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勢。急得其人,則身逸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而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勢,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荀子·君道》)不難看出,這里旨在說明舉賢任能的重大價值。故又說:“上好禮義,尚賢使能……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勞而事治,政令不煩而俗美?!庇终f:“隆禮至(疑‘至’為‘重’之誤)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見《荀子·君道》)荀子還強調(diào)說:“明主尚賢使能而餉其盛,暗主妬賢畏能而滅其功?!痹谒磥恚瑖x擇賢能之臣,國家治理就有可靠保證。指出:“故正義之臣設,則朝庭不頗;……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見《荀子·臣道》)這是說,有了正義之賢臣,則朝庭大政方針就不會偏邪;有了守邊的能臣,則國家疆土就不會喪失。由此,他進一步指出:故為君之人“欲立功名者,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梢姡匈t使能多么重要。
“舉賢”、“任能”,既是我國古代先賢崇奉的治國之道,也是為政者修身立德的重要體現(xiàn),曾對我國古代政權建設和官德塑造,產(chǎn)生過十分積極的影響,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其值得關注的現(xiàn)實價值。強調(diào)“舉賢”、“任能”,就是要求各級當政者,注重選用德才兼?zhèn)涞慕影嗳?。當前,我們正處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目標極其輝煌,工程極其艱巨,只有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才能完成歷史付予我們的重大使命。正是有鑒于此,黨和國家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堅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鄧小平同志曾高瞻遠矚地指出:“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jīng)濟能不能快一點發(fā)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瓕@個問題要清醒,要注重培養(yǎng)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轉(zhuǎn)化、知識化、專業(yè)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zhèn)涞娜诉M班子”[4]415。習近平同志也指出:“我們黨歷來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治國之要,首在用人。也就是古人說的:‘尚賢者,政之本也。’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盵3]411以上鄧小平、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述,充分說明,我國先賢倡導的“舉賢任能”政治方略,在今天的治國理政實踐中,仍具有相當?shù)默F(xiàn)實價值,值得我們百倍重視。
“精忠報國”一語,最初可能出之于宋代。據(jù)《宋史·岳飛傳》載:岳飛之后臂刻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深入膚里”。這里的“盡忠報國”,后來被世人傳為“精忠報國”。由“盡忠”變?yōu)椤熬摇?,可能與宋高宗趙構曾題寫過“精忠岳飛”四字有關?!熬摇保傅氖亲罴儩嵉闹艺\。“精忠報國”,指的是以最純潔的忠誠報效祖國。這一理念,雖遲出于宋代,但“精忠報國”作為一種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們民族的歷史上早已成為優(yōu)良傳統(tǒng),深入人心。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鞏固起來的一種對祖國忠誠與熱愛的思想感情的表達,是社會高尚道德和人間正氣的體現(xiàn)。它作為一種倫理精神,比道德規(guī)范更崇高、更具感召力。我國歷代英杰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充滿愛心?!熬覉髧钡木?,在他們的身上,早已閃閃發(fā)光。特別是情系故土的深厚情懷、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匹夫有責的崇高使命感、視死如歸的英勇獻身精神,都曾警天地、蒞鬼神,與日月同輝。例如,愛國詩人屈原,在遭受放逐之后,仍“眷顧楚國,心系懷王”(《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以其不朽詩篇《離騷》,表達自己憂國憂民之情,直至“自沈汨羅以死”(《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忠貞不渝;西漢愛國將領霍去病,為抗擊匈奴貴族對中原人民的侵擾擄掠,他馬不卸鞍、衣不解甲地在疆場度過了戎馬一生。漢武帝為表彰他的功勞,特地為他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府第,但他不去享用,卻深情地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漢書·霍去病傳》)這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至今仍成為激勵人們熱愛祖國的光輝典范。還有,西漢戍邊老將趙充國,為抗擊匈奴入侵中原,不顧自身七十高齡,請纓殺敵,“行必為戰(zhàn)備,止必堅營壁”(《漢書·趙充國傳》)多次為國立功。南宋大臣文天祥,在抗元斗爭中不幸被俘,寧死不屈,作《過零丁洋》詩,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又作《正氣歌》,曰,“是氣所磅礴,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終于為民族大義英勇赴死,其忠肝義膽光照日月。清末北洋海軍將領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指揮致遠艦英勇奮戰(zhàn),直至“彈盡艦傷”,仍勇往直前,“不怕挫餒”,下令加快艦速,猛沖敵艦,“誓與俱亡”。當致遠艦被敵擊沉后,鄧世昌決意“義不欲生”,乃投海而歿,以身殉國。杰出的維新志士譚嗣同,在參與戊戌變法失敗后,本可“出走”逃脫朝廷追捕,而他為了以流血喚起后來者的覺醒,拒不出走,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有之,請自嗣同始?!庇?898年9月28日英勇就義,死前大聲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5]160-170表達了維新志士以身報國的壯志豪情。抗日愛國將領、中國共產(chǎn)黨優(yōu)秀黨員吉鴻昌將軍,因從事抗日活動不幸被捕,于1934年11月24日在北平刑場英勇就義。他邁步進入刑場后,在地上撿起一根樹枝,從容地寫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就義詩,表現(xiàn)了為國捐軀的英勇氣概。中國共產(chǎn)黨又一名優(yōu)秀黨員、東北抗日聯(lián)軍司令楊靖宇將軍為了抗擊日寇侵略,率領東北抗日聯(lián)軍在十分惡劣的環(huán)境中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多次給日寇以重大打擊。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縣被日軍包圍,面對饑寒、疲勞、傷病交加的環(huán)境,他仍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戰(zhàn)斗,直至以身殉國,表現(xiàn)了中華兒女抗日救國的堅強意志。
以上所列愛國志士,雖處于不同時代、生活于不同歷史環(huán)境,但他們“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卻永載史冊,光芒四射,它必將永遠激勵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獻身社會主義壯麗事業(yè)的豪情壯志,這對于我們搞好今天的治國理政,無疑是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應竭盡全力將之發(fā)揚光大。習近平同志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攺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泉源?!蔽覀儜斪杂X貫徹習近平同志這一指示精神,大力弘揚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治國理政中,再建功勛,大放光彩!
[1] 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唐)吳兢.貞觀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近代愛國者的故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編校 左葛生)
On Reality Value of Excellent Political Concept Advocated by Confucianism in Contemporary Governance
HUANGZhao
(College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The Confucianism concerns greatly the real lif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untry and survival of fed and warm of the people. All this promoted Confucianism to advocate “benevolent rule”, insist on politically the important and excellent political concept that “the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world is for all”, “appoint people on their merit and ability” and “serve the country with unreserved loyalty” and spread this concept greatly. It not only indicated the direction for the regime to make policy and optimize the power structure, but also has a positive effect for the generations of the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and the majority of people doing well in cultivating their morality and thus, effectively pushed the civilization progress of the ancient society in China. Meanwhile, there are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ference values for today's leaders at all levels to do well in governance.
Confucianism; political concept;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world is for all; appoint people on their merit and ability; serve the country with unreserved loyalty
2016-11-26
黃釗(1939—),男,湖北黃梅人,教授,博導,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D602
A
1673-0313(2017)02-00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