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
憶吳昌碩先生
潘天壽
《壽 桃》 吳昌碩
我在27歲的時候,到滬任教于上海美專,得老友諸聞韻的介紹,始和昌碩先生認(rèn)識。那時候,先生的年齡,已近80歲了,身體雖稍清瘦,而精神卻很充沛;每日上午大概作畫,下午大概休息。先生平易近人,喜諧語,在休息的時候,很喜歡有朋友和他聊天。我與昌碩先生認(rèn)識以后,以年齡的相差,自然以晚輩自居,態(tài)度恭敬;而先生卻不因此而有所距離,故談?wù)撛姰嫞堃嬉喽??;叵敕N種,如有一種深情古誼,淡而彌永,真有不可用語言形容之慨。
有一天下午,我去看昌碩先生,正是他午睡初醒之后,精神甚好,就隨便談起詩和畫來。談?wù)撝校业囊庖婎H和他的意趣相合,他很高興。第二天,他就特地寫成一副集古詩句的篆書對聯(lián)送給我。對聯(lián)的內(nèi)容是:“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cè)朐??!辈T先生看古今人的詩文書畫等等,往往不加評語;看普通晚輩的詩文書畫,只說好,也往往不加評語;這是他平常的態(tài)度。他送給我的這副篆書集聯(lián),自然是獎勵后進(jìn)的一種辦法。但是這種獎勵的辦法,是昌碩先生平時所不常用的。尤其是他所集的句子,雖系出于褒獎勉勵,實覺得有些受不起,也更覺得鄭重而寶貴,便很小心地珍藏,有十多年之久??谷諔?zhàn)爭中,杭州淪陷,因未隨身帶到后方,而遭遺失,不知落于誰人之手?至為可念!回憶聯(lián)中所寫的篆字,用“如錐劃沙”之筆,有“渴驥奔泉”之勢,不論一豎一劃,至今尚深深印于腦中而不磨滅。
昌碩先生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布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石濤等,也完全異樣。如他畫梅花、牡丹、玉蘭等布局時,不論橫幅直幅,常常從左下面向右面斜出,也間有從右下面向左面斜上,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互相穿插交叉,緊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昌碩尤其喜歡畫藤本植物,如紫藤、葡萄、南瓜、葫蘆等等,從上左角而至下右角,或從上右角而至下左角,奔騰飛舞,真有蛇龍失其夭矯之概。另外,他的題款多作長行,以增布局之氣勢。可以說,昌碩先生獨開大寫意花卉畫藤的新生面。
昌碩先生在繪畫設(shè)色方面,也與布局相同,能打開古人的舊套。最顯著的例子,是喜用西洋紅。西洋紅的顏色,是海運開通后來到中國的。我國在任伯年以前,未曾有人用它來畫國畫,用西洋紅畫國畫,可說始自昌碩先生。因為西洋紅的紅色,深紅而能古厚,可以補(bǔ)足胭脂淡薄的缺點。再則,深紅古厚的西洋紅色彩,可以配合先生古厚樸茂的繪畫風(fēng)格,因此,先生極喜歡用它。昌碩先生把早年專研金石所得的成就—將金石古厚質(zhì)樸的意趣,引用到繪畫用色方面來,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艷。他大刀闊斧地用大紅大綠,而能得到古人用色未有的復(fù)雜變化,可說是大寫意花卉最善于用色的能手。然而他卻常說:“事父母,色難;作畫,亦色難?!?/p>
他又說:“作畫不可太著意于色相之間?!辈T先生長于設(shè)色,卻作以上的說法,這大概是中國繪畫到了近代,每以墨色為主彩,就是“畫家以水墨為上”的原理。因為,墨色易古不易俗,彩色易俗不易古。故說“色難”及“作畫不可太著意于色相之間”,這是昌碩先生對用色之艱苦的深刻體會。
《梨 花》 吳昌碩
吳昌碩釋文: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cè)朐姟?/p>
有一次,我畫成了一幅山水畫,自己覺得還挺滿意,就拿去給昌碩先生看。他看了以后,仍舊只是說好。但是當(dāng)天晚上,卻寫成了一首長古,第二天早晨,叫老友諸聞韻帶給我。詩里的內(nèi)容,與平時不同,戒勉重于褒獎。對此,我也知道昌碩先生對于研究學(xué)術(shù)的態(tài)度,極重循序漸進(jìn),不主冒險速成。茲錄其長古如下:
讀阿壽山水障子龍湫野瀑雁蕩云,石梁氣脈通氤氳;久久氣與木石斗,無掛礙處生阿壽。壽何狀兮頎而長,年僅弱冠才斗量;若非農(nóng)圃并學(xué)須爭強(qiáng),安得園菜果飯助米糧。生鐵窺太古,劍氣毫毛吐;有若白猿公,竹竿教之舞。昨見畫人畫一山,鐵船寒壑飛仙端;直欲武家林畔筑一關(guān),荷簣沮溺相擠攀。相擠攀,靡不可;走入少室峰,蟾蜍太么么,遇有吳剛剛是我。我詩所說疑荒唐,讀者試問倪吳黃。只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墜深谷,壽乎壽乎愁爾獨。
我在年輕的時候,便很喜歡國畫。但自以為天分不差,常常憑著不拘束的性情和由個人的興趣出發(fā),橫涂直抹,如野馬奔馳,不受綴勒。對于古人“重工夫、嚴(yán)法則”的主張,特別加以輕視。這自然是一大缺點。昌碩先生知道我的缺點,便在這幅山水畫上明確地予以指出,就是長古末段中所說的“只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墜深谷,壽乎壽乎愁爾獨?!彼钌畹貫槲业睦L畫“行不由徑”而發(fā)愁。
昌碩先生謝世以后,每與諸舊好談及近代詩、書、繪畫、治印等項,總是要談到昌碩先生。因此,我也常常憶起昔年與昌碩先生許多過往的情況??谷諔?zhàn)爭中,流離湘、贛、滇、蜀,筆硯荒廢,每懷念昌碩先生詩、書、畫、印的卓絕而特殊的風(fēng)格,為左右一代的大宗師,不禁時有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