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鋒
寬博開張 意象恢弘
——尉天池書法賞析
傅德鋒
《臥石觀云》 尉天池
尉天池先生書作,給人的印象是風馳電掣、真情激蕩,富有張力的點畫線條在縱橫爭折中使其作品夾帶著一股英邁之氣。從其作品可以看出,尉先生似是一位疏狂豪放型的書家,他的草書作品所體現(xiàn)出來的跳躍飛動之勢,時人恐無出其右。
尉天池先生的行草,很顯然是以晚明尚態(tài)書風為根本,以陳獻章、徐文長尚情重勢的審美風格作為自己的突破口,有意揚棄傳統(tǒng)帖學的庸正與典雅,追求一種粗頭亂服、不計工拙的即興揮灑。
明代末年政局多變,官僚文人命途多舛。大量士人棲遲山林,即使出世,其內(nèi)心也充滿著矛盾與痛苦。在這種做官不得,又無法安心研究學問的情況下,一部分文人便以書法排遣,借以宣泄胸中郁郁不平之氣。結果,動蕩的政局為林驅(qū)雀,將一批才華橫溢的人才趕到了書法領地。加之時受王陽明“心學”的影響,藝術主張“獨抒性靈,不拘客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的創(chuàng)作原則,于是,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新運動應運而生。天池山人徐渭首開其風,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傅山緊隨其后,一時風起云涌,波瀾壯闊。
觀徐渭行草書,點畫縱橫排宕,筆勢狂放不羈,結體寬博開張,奇詭多變,意象恢弘,章法大小參差,傾倒錯落,如驟雨旋風,作品中的局部,都服從于整體的審美效果,讓人只看到線條的纏繞和點的迸濺,感受到書者那種憤懣的傾瀉、痛苦的呼號和血淚的揮灑,進而對書者那慨然而不可磨滅的氣概頓然起敬,為英雄失路、托身無門的落拓命運而深感不平。毫不夸張地說,徐謂作品中奔放激越的情感和排山倒海的氣勢,在中國書法史上堪稱空前絕后。
尉天池先生對徐謂的參悟,使他的作品具備了很好的表現(xiàn)力,迸濺飛動的點線,使其草書作品呈現(xiàn)出強烈的動感。他追求徐謂作品中那昂揚激越而不失理法、粗疏放任而深蘊內(nèi)含的特殊境界。徐渭草法多從黃庭堅草書化出,而能造詣獨到,他鋒棱頓挫的筆法較之山谷的波蕩搖曳,似更見筆觸感,線條中實,骨力洞達,在雄肆奔放中不乏法度的展現(xiàn)。尉天池具備了徐謂作品的線形特征,并著意加以突出夸張。他對字的結構、用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收放自如,張馳有度。
《月下云生》聯(lián) 尉天池
毛主席《菩薩蠻·黃鶴樓》 尉天池
平心而論,尉天池先生作為歷屆國展的評委,見多識廣,同時作為長期生活在傳統(tǒng)帖學中心南京并專門執(zhí)教大學書法的學者型書家,他并不缺乏對傳統(tǒng)書法經(jīng)典的深入?yún)⑽蚝妥陨砉P墨功底的錘煉?;蛟S,尉先生只是想從天池山人徐謂狂草的某些特點上進行發(fā)揮,進而尋找到一個突破口,抒寫內(nèi)心世界的獨特感受,或者說,他并不屬于為法度而法度,導致因法害意,反而有礙自我意識、昂揚激情的更高層面上的淋漓盡致的表達。
對傳統(tǒng)的過度反叛和破壞,盡管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迅速形成自身的書法風格,但這種風格可能會因為傳統(tǒng)書法支援意識的趨于淡薄,而未必具有理想中的審美價值。
繼承、破壞與重建,無疑是每位具有明確創(chuàng)作觀念與審美意識的書家走向成功所必須經(jīng)歷的三個環(huán)節(jié)。至于繼承什么,破壞什么,重建什么和如何重建?往往因人而異,但尺度與分寸的把握始終是一個關鍵。能否處理好這個關鍵,將會大大影響書家作品的品位與格調(diào)。
尉天池1936年4月生,安徽省碭山縣人。1960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1960年9月起,在南京師范學院(今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執(zhí)教書法。其先后師承沈子善、林散之先生,書學篆、隸、草、楷、行諸體,尤擅行草,書風蒼勁渾厚,瀟灑豪放,秀逸清奇。其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書展和對外交流展?,F(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江蘇省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
其出版有《書法基礎知識》《尉天池書法集》,主編有《中國書法全集·第86卷》《于右任書法精品集》《江蘇古代書法研究叢書(四卷)》等,多次應邀為國際性書法展提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