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敦兵
(1.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2.湖北經濟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試述供給側改革思維在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中的價值
黃敦兵1,2
(1.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2.湖北經濟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高校“思政課”在立德樹人方面肩負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供給側改革”思維為探索高?!八颊n”專題教學改革的有效性提供了路徑創(chuàng)新的新啟示。利用“供給側改革”思維推進高?!八颊n”專題教學改革的實踐創(chuàng)新,需要針對網絡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打造好高?!八颊n”的“供給側”平臺,活用新思維,活化新資源,活躍新課堂,活現(xiàn)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文化場景”,有效推進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踐,使高?!八颊n”真正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用的課程。
供給側改革思維;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輿情多變、思潮多元等新問題、新挑戰(zhàn)。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之后,“供給側改革”引起關注并成為社會生活中的熱詞,2015年底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年。目前,經濟領域內的研究已經鋪展開來,其中以吳敬璉、厲以寧、賈康等先生的成果最為顯著。①
那么,“供給側改革”觀念與思維方法,在促進高?!八颊n”專題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方面,有沒有相應的啟發(fā)意義和理論價值?如何打造好高校“思政課”的“供給側”?我們在理論思維層面應該理順哪些問題?
經濟領域內的“供給側改革”必然呼喚并引領教育觀念上的改革。[1]
眾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第一課堂”之稱,承擔著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精、氣、神的重要任務。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币虼?,跟進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體現(xiàn)時代性,是高校思政課的最重大特色之一。
毋庸諱言,要推進高?!八颊n”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必須引入新的研究視閾和研究方法,實現(xiàn)高?!八颊n”教學改革中的觀念變革與載體創(chuàng)新。
最近,有學者撰文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自己的供給側與需求側,然而長期以來卻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狀態(tài)”:“曾幾何時,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強調理論灌輸,內容單調、教育方法單一,忽視需求側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和個性,造成教育效果弱化;而隨著時代發(fā)展,一段時間內我們又開始將重心逐漸轉向需求側,過于迎合學生的需求,過于強調方法,忽視了供給側自身必須具備的引領力和影響力,教育效果同樣受到影響?!盵1]因此,該文主張,我們應有“供給側改革”思維,以便深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并提出“在供給主體方面,要多元共治,提高本領”、“在供給內容方面,要優(yōu)化增量,盤活存量”、“在供給方式方面,要分層分類,知行合一”、“在供給環(huán)境方面,要完善制度,呵護文化”。作者的落腳點在于實現(xiàn)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協(xié)調平衡和良性互動的 “科學的供給”,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達到提高思政教育質量與效率的目的。
然而,限于篇幅,該文未能充分展開,卻給我們提出了一種新的教研思路:要講活高校“思政課”,有效推進專題教學的實踐創(chuàng)新,必須用“供給側改革”思維,打造高效靈活的“供給側”。
筆者十分贊同“供給側改革”思維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中的價值,也更愿意著眼于高?!八颊n”的專題教學改革,對這一課題作一延展與深掘。
以下將先簡述一下國內外相關研究的主要方面,再展開相關的理論闡釋、價值評價與路徑設計。
當前,在探索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改革方面,學界已取得不少值得總結的成果。我們認為,與本課題直接相關的研究成果,除了前述最新成果外,還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一分梳:
第一,關于“思政課”教學效果的研究。學界從分析原因入手,認識到專題式教學,能夠更好地達到加強針對性、提高實效性、增強吸引力以及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教學目的。艾四林認為,要重視新媒體在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效性上的作用。[2]張雪飛認為“實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生命線”[3]。曹文澤指出,要運用互聯(lián)網等新媒體、新技術,深挖時代感強的鮮活內容,重視現(xiàn)實問題和活思想、活理論、活生生的人和事,“應在尊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規(guī)律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工作內容、教育載體和互動機制”,真正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幫助大學生在互聯(lián)網的世界里辨明方向、廓清迷霧,找到真知、自信前行”。[4]邵獻平等認為,要關注和強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被需要”層面,以有效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激發(fā)責任感。[5]
第二,關于專題式教學改革方面。學界一般認為,它是實現(xiàn)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落實“05”方案精神的關鍵。它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優(yōu)勢和特長,使學生受到不同學術背景教師的熏陶和訓練。[6]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專題式教學改革的展開,其邏輯建構和教學實踐應以視點高移、理念轉變、問題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等觀念變革為引領。[7]有學者認為應注重現(xiàn)實性和政治性,同時又應貫穿著學理性和藝術性。[8]
第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方面。也是當前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的重要主題。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構建,被視為涉及到學科話語、文本話語、課堂話語等多方面的復雜而系統(tǒng)的綜合性工程[9]。學者們或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交往行為論”[10],或進行研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所依附的平臺和載體建設[11]。其中,分析課程話語、教科書話語是焦點之一:或將課程話語視為陳述單位或意義單元,或揭示了課程話語的主體,或從人類言說話語、教科書自身言說的話語兩方面來解讀教科書話語的內涵。
另外,學界關注的核心問題,仍然是如何講“活”高校“思政課”②。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都在講活思政課上取得了值得關注的有益探索。[12]比如,武漢大學就把思政課搬到網上,老師在“討論區(qū)”同學生“拋出”的“問題”,進行24小時內作答。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取得顯著成效的高校思政課的創(chuàng)舉,大都是集中于專題教學實踐的創(chuàng)新方面。
如上所述,均為我們探索“供給側改革”思維在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實踐中的價值提供了理論視野、路徑參考和方法啟示。這可以從理論闡釋、價值評價與路徑設計三個層面進行闡釋。
“供給側改革”思維下研究高?!八颊n”的專題式教學改革,是為了加強和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突破制約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實效性的瓶頸,力圖解決以下主要問題:
第一,克服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不足的矛盾,重視作為“需求側”的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需求和個性,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克服過于迎合學生需求、過于強調方法而忽視“供給側”自身必須具備的引領力和影響力的偏離傾向,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專業(yè)所長,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
必須注意,“供給側改革”思維的價值,在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展開中具有多元性、復合性。專題教學改革是為了落實教學的有效性,而“供給側改革”思維為探索高?!八颊n”專題教學改革的有效性提供了路徑創(chuàng)新的新啟示。
要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路徑,必須針對學生思想實際和社會現(xiàn)實問題,調研、咨詢作為“需求端”的學生群體的深度需求與價值觀特征,深入設計“供給側”專題。
重新認識高?!八颊n”教學實效提升的路徑問題,也會牽涉到正確處理專題教學與教材使用、教學娛樂通俗化與理論深度、教學內容與學時限制等層面的關系。要如實反映實際情況,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前瞻良性的“供需”生態(tài)。必須按照“問題鏈”來組織課堂教學,打破原有教材的章節(jié)體系限制,更好地達到加強針對性、提高實效性、增強吸引力以及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教學目的,有效地推進“供給側改革”思維下高?!八颊n”的專題教學的路徑創(chuàng)新研究。
“供給側改革”思維在高?!八颊n”專題教學實踐中的價值,至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把握:
第一,從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新上看,運用“供給側改革”思維,回到教學原點,可以更好更深入地研究高?!八颊n”專題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的展開模式。從理論體系、外部環(huán)境和思想觀念三重維度入手,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專題教學,實現(xiàn)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轉換和提升。進一步學習研討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播理論,關注“供給側改革”思維的動態(tài)前沿,高?!八颊n”教育引入“供給側改革”思維,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足夠強大的引領力,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級的“產品”,引領或培養(yǎng)受教育者對“產品”的需求。
第二,從主要內容看,引入“供給側”思維,有利于重新定位高校 “思政課”的特殊性。本課題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2015年7月27日印發(fā)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十八大以來新成果為指導,尤其是以“供給側改革”思維為問題意識,以高?!八颊n”專題教學有效性的創(chuàng)新路徑為例,把高?!八颊n”專題教學內容的設計看作是一個基礎性、關鍵性環(huán)節(jié),探討專題式教學內容設計的框架模式、邏輯線索、問題切入方式和具體內容。重新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認清其本質就是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意識、道德規(guī)范,通過施加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的實踐活動;增強高?!八颊n”“供給側”的正面沖擊力,可以更好地掌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播的主動權,強固主流意識形態(tài)文化建設的主陣地。
第三,在具體到探討高校“思政課”專題式教學的內容設計時,可以針對學生思想實際和社會現(xiàn)實問題,按照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打破原有教材的章節(jié)體系限制,加大加深“供給側”容量與深度,選取若干專題作為深入分析講授的教學方式,針對網絡時代的學生特點,實行網下與網上兩個課堂相結合,“微課”等聲像教學與經典誦講相結合,最優(yōu)化地整合現(xiàn)有資源,最大化地發(fā)揮各主體的積極性。
從目標設定上看,在“供給側改革”思維下研究高?!八颊n”專題教學新路徑,就是要重新整合教學內容,突出“要精,要管用”的要求,力圖達到以下目標:(1)要注重現(xiàn)實性和政治性,要貫穿學理性和藝術性;(2)以理論進學生頭腦為最終目標,以素質教育模式為標志,以教書育人為核心;(3)建立有效機制,重視中期控制和后期反饋,建構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共存、知識考查與能力考查并重、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兼顧的考核系統(tǒng)。
從具體開展上看,這一路徑將大致遵循“1-2-4”模式。其中,1即供給側改革思維;2即供給側與需求側二元的協(xié)調平衡和良性互動;4即多元共治的供給主體建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yè)課教師、輔導員隊伍以及學生管理、服務部門,優(yōu)化增量、盤活存量的供給內容的打造,分層分類、知行合一的供給方式的推進,文化提升、制度保障的供給環(huán)境的營造。
具體可從三個方面把握:
第一,利用好現(xiàn)有資源、優(yōu)學院、BB等平臺,整合線上線下的教育資源,調整資源結構,優(yōu)化增量,盤活存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最終達到塑造和堅定學生信仰,提升思想境界的目的。像復旦大學教師將《周易》、梁啟超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楊絳的《我們仨》、葛兆光的《中國十大經典》、特里·伊格爾頓的《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瓊·羅賓遜的《經濟哲學》以及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的資本論》等各時代、各領域的經典搬到課堂上[12],將理論熱點與教材體系互動起來,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與理論興趣,使思政課堂真正成為“思想盛宴”的共享平臺。
第二,注重供給主體的多元化,推進多元共治,注重供給環(huán)境,完善相關制度,提升文化關懷。在課堂教學與課下互動中,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將社會組織、學生組織、學生典型以及與之相關的校外知名人士、優(yōu)秀校友、企業(yè)家等都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系統(tǒng),并加強教育主體間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高?!八颊n”的政治性、思想性強,要結合學生思想實際,讓課程產生對學生的親近感,從教材中提煉其關心的理論熱點和思想上存在的疑點等作為教學重點,從不同主體的視角、以問題切入,展開教學過程,最終幫助大學生形成對現(xiàn)實社會的正確認知。
第三,注重分層分類的供給方式,開展“互動交流型”的課堂模式,實現(xiàn)精準的教育供給,傾聽學生對專題教學的意見,并主動嘗試利用手機微信、微博、互聯(lián)網等豐富教學手段,積極和學生交流學習心得體會,總結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多樣化參與課堂、經典誦講與理論點評模式等的經驗,形成新的專題教學思路;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與示范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服務模式。當前,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來臨,正如《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所言,“大數(shù)據(jù)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13]1,我們可以利用大數(shù)據(jù)促進“智能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線教學模式,提升“供給側”的精準性、多樣性與科學性。
綜上所述,加大、加深“供給側”的容量與深度,選取若干專題作為深入分析講授的教學方式,便可以最優(yōu)化地整合現(xiàn)有資源,鞏固與健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題建設,打造堅強的“思政課”模塊化的學科群;鞏固與健全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格局,有力促進“翻轉課堂”的平穩(wěn)性與可操作性,掌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播的主動權。
如果能成功運用“供給側改革”思維,那么高?!八颊n”至少還可以在以下兩方面取得創(chuàng)益:
第一,在增強“供給側”線上線下教育“產品”的質量方面著力,提升各類教育實踐活動、教育素材、教育案例、新媒體作品等的實效性。盡量減少乃至避免重復投入、同質化、低端化、脫離學生實際等問題,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均衡化發(fā)展;打造教育“產品”的精品,實現(xiàn)教育“產品”的“優(yōu)庫存”,提供“引領性”的教育供給、“精準性”的教育供給、“有效性”的教育供給。
第二,用“供給側改革”思維,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和學生現(xiàn)實需要,建立新的供需結構,實現(xiàn)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協(xié)調平衡和良性互動,實現(xiàn)教育“供給端”的轉型升級,從而達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與效率的目的。
總之,針對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實際和社會現(xiàn)實問題,高校必須實行“思政課”的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我們只有較好地運用“供給側改革”的新思維,按照“問題鏈”重組課堂教學新路徑,打破原有教材的章節(jié)體系限制,實行網下與網上兩個課堂相結合,“微課”等聲像教學與經典誦講相結合,才能最優(yōu)化地整合現(xiàn)有資源,最大化地發(fā)揮各主體的積極性,做好高?!八颊n”專題教學內容設計的新系統(tǒng),為讓高?!八颊n”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并終身受用的課程探索一條新路徑。
注釋:
① 主要代表著述有如下幾種:(1)吳敬璉等:《供給側改革》,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3月版;(2)吳敬璉、厲以寧等:《供給側改革引領“十三五”》,中信出版社 2016年 3月版;(3)賈康:《供給側改革:理論、實踐與思考》,商務印書館2016年5月版。
② 相關做法,可參李云龍在《在講“活”思政課上下功夫》中的舉例,該文載于2016年12月20日《光明日報》。
[1]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應有“供給側改革”思維[N].光明日報,2016-03-16.
[2]艾四林.MOOC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張雪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
[4]曹文澤.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N].人民日報,2017-02-13.
[5]邵獻平,高琳.論“被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教學與研究,2016,(8).
[6]荊鈺婷,譚勁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模式新探[J].思想理論教育,2010,(23).
[7]郭鳳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教學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9).
[8]盛新娣,艾光輝.高校“思政課”專題式教學內容設計的幾個問題——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為例[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2,(4).
[9]邵彥敏,張春波.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話語重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1).
[10]吳瓊.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fā)展[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1,(1).
[11]何理.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生成和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2]彭德倩.“最難講的課”如何講得精彩[N].解放日報,2015-03-21.
[13][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盛楊燕、周濤,譯.大數(shù)據(jù)時代[N].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湖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 2016年度課題 “供給側改革思維下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路徑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2016GB149);湖北經濟學院2016年度教研課題“供給側改革思維下高校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改革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