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黎虹
(溫州大學法政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fā)展與社會法理論的創(chuàng)新
——以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系列講話為指引
湯黎虹
(溫州大學法政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社會法基本理論研究的根本問題是“根據”問題,僅僅根據西方理論,會導致社會法的研究出現目標不明、立場不清和思路混亂,因此應當根據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展開研究。首先以當代馬克思主義為根基,使社會法堅持以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利益為本;其次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指引,著重在社會公平領域特別是“共建共享”的社會法要義方向展開研究;再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容的豐富和發(fā)展,展開“社會權利本位論”的創(chuàng)新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者權利;共建共享;社會法理論
以往,中國社會法學界對社會法基本理論的研究,較多集中于社會法的定位問題。定位問題的研究,主要目的是證成社會法內涵的合理性和外延的體系性及其制度的有效性。在這一證成過程中,出現了三種情形及三個問題:一是堅持外國理論并依此論證中國的社會法定位問題;二是挖掘中國特色社會法的理論根據不夠問題;三是對中國社會法的發(fā)展方向缺少有根基的判斷問題。一句話,“根據”問題是社會法基本理論研究的根本問題。而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才導致社會法的研究出現目標不明、立場不清和思路混亂等問題。
在社會法基本理論的研究中,學者們找到了西方近現代理論并以此為根據,諸如:消極國家理論,國家介入理論,社會公益權利理論,機會平等理論,社會保障理論。這些理論對于形成社會法理論,包括:扶助勞動者權利及提供社會福利義務的理論、社會給付義務及就業(yè)促進義務的理論、社會公益權利的理論、社會權利中享有公平機會權利的理論、享有社會保障權利和履行社會保障義務的理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直接的影響[1]。其實,各種理論都因時空的不同而不同,進而對不同時空下的社會法理論發(fā)展產生影響。上述西方近現代理論,對于當時及此后一段時期形成各種社會法理論是有基礎性作用和效果的,但隨著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它們的基礎性作用和效果開始減弱,新的理論也隨之生成;同時,各國的經濟社會結構不同,理論亦有差異,依此形成的社會法理論亦有不同并在不同國度間表現出不同的否定和創(chuàng)新。近些年,美國的部分社會法學者依據“嵌入理論”和“社會信任理論”,否定歐洲社會福利義務論,提出“脆弱性”理論①脆弱性理論,由美國埃默里大學瑪莎教授提出,認為福利制度是脆弱的,因為構成依賴福利制度的每個人都有脆弱性,一旦福利終斷或減少,就要“回復”,就要依賴其他人幫助,而他人必須要有幫助他人的能力;這樣就要求:國家履行積極義務,使他人有能力提供幫助來實現“回復性”。,就是見證。由此可以說,以域外的和傳統(tǒng)的理論為根據來研究本國的現代的社會法理論,不符合社會法理論發(fā)展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
中國社會法基本理論的研究,應當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展開,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現代的、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也可以說是集納國內外傳統(tǒng)理論和現代理論合理內涵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質和中國特色的理論。根據這一理論研究中國社會法基本理論,符合中國社會法理論發(fā)展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毛澤東時代就產生了。走符合中國實際的道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是毛澤東思想②毛澤東思想由三大主部分組成:實事求是,群眾路線,自力更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被學界普遍解釋為: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新中國成立后,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此基礎上,依靠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帶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豐富的經驗教訓,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思想淵源和理論先導,從而奠定了豐富的實踐基礎[2]。
鄧小平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主要創(chuàng)新點包括:第一,以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為依據,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二,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動力是改革),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第三,社會主義建設的保證包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體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體制)保證、國際環(huán)境保證。
2008年3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08年春季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從理論淵源上說,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這是它們在立場、觀點、方法等基本方面的共同點。”[3]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后,多次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例如: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強調:要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要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要深刻領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要深刻領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要深刻領會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2013年1月1日,習近平在《求是》發(fā)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的重要文章中強調:在前進道路上,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fā)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13年6月25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必須順應世界大勢,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①參見人民網2014年8月6日刊登的《習近平談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文,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806/c40555-25412730.html。。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從先秦思想講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中國化,闡述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個問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指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本質特征、方向和方法);第三個問題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強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特點: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
習近平的上述系列講話,擴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領域”,深化了該理論的“內涵”。其創(chuàng)新性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根基與文化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并凸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二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與中國夢緊密聯(lián)系并凸顯制度優(yōu)越性;三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容與哲學社會科學的特點緊密聯(lián)系并凸顯理論的體系性。
前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文化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了起來,其實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文化發(fā)展的必然,是與精神文化-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歷史演進和匯集融為一體的。
哲學社會科學經過歷史演進和匯集形成了“一體”的成果,可以稱為精神文化,即通過人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來體現的人類文化,是國家或民族傳承下來的被多數人認同的人的社會行為范式,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tài)。
這種精神文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精神動力,也是這種發(fā)展進步在精神領域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先秦時期,眾多文人學者,各自以獨特的視角,對宇宙、社會、人生、人性、政治、經濟、教育、科學、軍事、倫理、道德、邏輯等諸多領域,作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形成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以及《周易》等“百家”學派、學說。此后,經過諸多朝代的眾多文人學者的繼承和發(fā)展,包括引進吸收佛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包括馬克思主義和“民主”),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精神文化。這樣的文化,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力量、規(guī)范社會行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強大內涵。
歷史證明,精神文化是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的,因為生產力(包括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致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也隨之改變,由此,解決社會關系問題的理論或者學說也不斷與之適應,文化創(chuàng)新也就成為必然。古希臘和中國先秦的思想家,適應封建主義生產方式,提出了“民本”及“德治”思想。近代西方啟蒙思想家,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政治領域提出了“人本”及以人權為核心的“法治”思想,馬克思等經典作家在批判資本主義后提出了勞動人民權利為本的“勞本”思想。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以最廣大勞動群眾利益為核心的“勞本”思想又得以進一步發(fā)展,并形成與這一“勞本”思想相適應的以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核心的“法治”思想。總之,中國現代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在傳統(tǒng)的“民本”及“德治”、“人本”及以人權為核心的“法治”思想基礎上,形成的“勞本”及以廣大勞動群眾根本利益為核心的“法治”思想。
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是包含著這種精神文化在內的理論體系。在這個理論體系中,馬克思主義——以廣大勞動群眾根本利益為核心的“勞本”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彰顯中國文化或者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本質特征。
2010年3月1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黨校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把服務群眾、造福百姓作為最大責任?!盵4]這句話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要義。
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筆者曾經多次用簡潔的通俗語言表述:“馬克思主義就是要使廣大勞動群眾過上好日子?!瘪R克思講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毛澤東講農民運動、人民民主專政等,其主體都是廣大勞動群眾,目的都是要使廣大勞動群眾過上“好日子”。這里的“好”的內涵,雖然不斷發(fā)生改變,但根本的“好”,就是物質好、精神好、身體好(三好者)。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就是以廣大勞動群眾做“三好者”為靈魂。其基點也必然是代表廣大勞動群眾,依靠廣大勞動群眾,充分調動廣大勞動群眾積極性的社會行為范式和理念。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區(qū)別于西方理論的根本標志,也是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和面向未來的精髓。
從“勞本”理論觀點出發(fā),首先要修正甚至否定“資本”的理論。西方現代理論是以“資本”為核心的理論,強調以資本家集團利益為本。中國以“勞本”為核心的理論,強調以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本。這樣,就要將西方的“資本”思想去偽存真,特別是去掉以資本家集團為本的“偽”,存以廣大勞動群眾利益為本的“真”。
從“勞本”理論觀點出發(fā),還要修正甚至否定“官本”的理論。“官本”是一種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為主要內容的價值觀。其基本特征是:以“官”的意志為轉移的利益特權、“唯上是從”的制度安排、以“官”為本的價值取向、以是否為官和官職大小評價社會地位的衡量標準。它往往形成追逐官位、唯上是聽、唯官是從,追求政績、忽視民生、淡化質量,以權為綱、不負責任、推諉扯皮等現象①參見:360百科《官本位》,網址:http://baike.so.com/doc/3216291-3389473.html。。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憂民、親民、愛民等,是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tǒng)治而提出的一種統(tǒng)治觀,本質還是“官本”。如果說“官本”是自上而下的,那么,當代中國的“勞本”思想則是“群眾路線”,是自下而上的。這種創(chuàng)新是新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更加體現了社會的進步性。
一般說來,“勞本”在法律上體現為“勞權”——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社會權利,須由社會法保障。當代中國社會法與當代中國“勞權”從根本點上是一致的,其主體都是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內容都是突出社會權;同時,當代“勞本”的基本價值是調動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而當代中國社會法的基本價值則是保障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因為社會法關系是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維護自身權益的并相互幫扶的社會關系。
近些年來,社會法的理論研究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傾向:一是強調資方和勞方的利益平衡甚至強調資方的利益,二是強調政府給付及其管理。其實,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理論背景看,首先應當重視大幅度提升勞動者的收入,因為,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主要是通過資源的高耗費和勞動者的低收入來獲取的,第二個三十年是“還債”期,即要通過調整產業(yè)結構和增加勞動者收入來彌補第一個三十年的不足;同時,現在進行的新一輪轉型是朝著消費型轉變,大幅度提升勞動者的收入是其重要支撐。至于價格上漲、競爭力下降等問題則可以通過供給側改革(特別是提高科技含量)來解決。其次應當重視社會治理,因為改革開放三十年一直是以政府為主的資源配置模式,忽視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主要作用,第二個三十年是“還債”期,即要建立市場為主配置資源模式。為此,社會法就應當研究政府給付義務及作為社會義務的問題,研究勞動者收入大幅度提升及保護問題。
眾所周知,走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中國的必然選擇。歷史已經證明,這一選擇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幾代領導人都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偉大的探索和實踐。這一探索和實踐,主要是圍繞公平與效率展開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就提出,我們要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找到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蘇共二十大后,毛澤東明確提出要“以蘇為鑒”,并試圖“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進而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論,諸如綜合平衡理論,人民民主理論,大眾文化理論,兩類矛盾理論,現代國防理論,和平外交理論,等等。與此相聯(lián)系,三次提出黨的總路線:即 1952年的“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yè)、對手工業(yè)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8年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1962年的“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的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的基本路線。詳細分析這些理論和路線不難發(fā)現,當時中國探索了一條從“效率優(yōu)先”到“公平優(yōu)先”的道路。特別是關于階級斗爭,實際是強調消滅剝削,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公平[5]。
新中國建國后,在“效率優(yōu)先”時期,經濟發(fā)展速度較快,從“一窮二白”到初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特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工農業(yè)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9%,1963 - 1965年,國民收入和社會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高達14.7%和15.5%①《中國歷年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增長情況》,http://www.doc88.com/p-3037600414043.html,2016年5月22日訪問。。后來,因強調消滅剝削而過度重視“公平”,這使“效率”越來越被忽視,到1976年,國民經濟幾乎陷入停滯。
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反映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通過改革開放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明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提出三個重大理論觀點:一是社會主義本質,即: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共同富裕;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是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其次明確了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提出了小康目標和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zhàn)略,并且提出了保證這一戰(zhàn)略目標實現的一整套方法,明確其核心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并將它作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根據這些理論和路線,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詳細分析這些理論和路線不難發(fā)現,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走了一條“效率優(yōu)先”的道路。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是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期,但由于資源的有限性與需求的無限性的矛盾不斷加深,其中權貴利用優(yōu)勢地位獲取資源和財富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法律缺位使一些人鉆空子發(fā)不義之財,助推了這一矛盾的深化,致使社會不公問題凸顯,其直接表現就是貧富差距拉大,教育、醫(yī)療、就業(yè)等權利不平等和機會不均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同時,諸多社會不安全因素也壓向弱勢群體,等等。總之,公平在弱化。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lián)系又有重大區(qū)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①參見《習近平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黨的生命》,網址:http://news.youth.cn/gn/201301/t20130106_2778473.htm。。2014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經濟新常態(tài)下,要遵循“三大規(guī)律”,實現“三大發(fā)展”。他指出:“我國發(fā)展必須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問題難以解決。同時,發(fā)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guī)律的科學發(fā)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guī)律的包容性發(fā)展。”[6]關于包容性,就是要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成果為人民所共享,走共同富裕之路。關于這一點,習近平在任上海市委書記時就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動真情、下真功,深入到困難群眾中去,千方百計幫助群眾解決就業(yè)、就醫(yī)、就學和住房等方面的現實問題,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共建共享美好生活?!雹趨⒁姟读暯剑簣F結帶領群眾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5561024.html??梢?,習近平講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效率和公平同時并重的道路。
堅持走效率和公平同時并重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新的歷史時期賦予中國共產黨和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歷史使命,也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社會法的理論對此必須做出回應并進行創(chuàng)新。以往社會法理論較多重視弱勢群體權益保護和社會福利保障義務的研究,今后需要延展到社會公平領域,諸如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等領域,具體深入到教育、醫(yī)療、就業(yè)、收入分配、精準扶貧等制度層面,展開研究,進而推動中國社會公平理論的發(fā)展。
社會公平理論的要義在于“共建共享”。其中,共建是指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社會建設,只有這樣的主體參與,才能實現切實達到公平建設要求,這在社會法治狀態(tài)下主要體現為共同參與社會建設主體的權利。共享是指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共同享有改革和發(fā)展的成果,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過程中“社會公平”原則的表現,在社會法治狀態(tài)下也體現為共同享有改革和發(fā)展的成果的主體的權利,但這項權利,不是絕對平均的權利,而是有差別的、消滅貧窮的權利。
如前所述,習近平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容與哲學社會科學的特點緊密聯(lián)系并凸顯理論的體系性,是新時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容的創(chuàng)新。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專門提到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實際上明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容這一點,也表明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是一體的。
關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現的繼承性、民族性,習近平強調: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對國外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要有分析、有鑒別,適用的就拿來用,不適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要推出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研究成果,就要從我國實際出發(fā),堅持實踐的觀點、歷史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檢驗真理、發(fā)展真理。
關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現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習近平強調: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chuàng)新。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chuàng)新的結果,理論創(chuàng)新只能從問題開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正確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課題,不斷根據新的實踐推出新的理論,這為我們制定各項方針政策、推進各項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從我國改革發(fā)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tǒng)總結,加強對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以及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guī)律性的新實踐。
關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現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習近平強調: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設和創(chuàng)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發(fā)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
這些講話,滲透著如下觀點: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通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來豐富和發(fā)展的。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其內容——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其內容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集合。
社會法理論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中國夢這一新的歷史時期,應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引并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加入到豐富和發(fā)展這一理論的隊伍中來,同時也要有中國社會法的特色、風格、氣派,要構建自身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社會法不同于行政法和民商法。行政法的假設是:縱向的國家政治權力與人民共同權利之間的不平等;民商法的假設是:交易雙方的交易權利是平等的(橫向關系中主體之間地位平等);社會法的假設是:橫向關系中主體之間地位是不平等的,即承認“富強與貧弱,生存能力低下與生存能力很強”的根本上的不平等,以及由此決定的不同主體權利的不平等[7]。
早期的社會法,主要是扶助貧弱的法,諸如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上個世紀開始涌現了社會福利法;現代的社會法,主要是提升生存能力的法,它突出了國家和社會的幫扶義務,強化了“就業(yè)促進”義務的中心地位,并圍繞“就業(yè)促進”展開教育促進、健康促進和社會扶持等一系列社會義務[7]。在此基礎上的社會法理論,大多屬于“社會義務本位論”。這些理論有著共同的特點:一是以國家或者政府履行給付義務為出發(fā)點,二是進行以自上而下為主的國民收入再分配,三是與國家或者政府的義務對應的權利主體的權利比較寬泛。它們起源于德國、法國等國家,在美國近幾十年得以修正。其根源于政治需要和經濟、人口等基礎性需要,包括緩和社會矛盾來保護資本利益、選舉承諾的兌現、科技發(fā)展的競爭優(yōu)勢獲得的積累、非正常的資源的巧取和豪奪、人口的偏少,等等。筆者認為:社會義務是一種匯集的解困義務;社會權利與社會義務是一種“需求”和“供給”的對應關系;在實踐中,社會權利和社會義務都應當受到約束?!吧鐣x務本位論”并不適用上述社會權利與社會義務的對應關系要求,其支撐的社會保障(福利)法是以社會義務為本位的,并沒有顧及社會權利“需求”是否存在,按照傳統(tǒng)立法思路(考慮現實情形的對應和各種可能性),主觀地設定國家及政府的給付義務,較少規(guī)定權利上的基準,致使社會義務缺乏與社會權利的對應,造成社會義務的盲目和混亂[7]。扶貧做不到精準的問題正是出在這里。
通過以上細致分析可見,“社會義務本位論”是不符合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的。事實是,傳統(tǒng)的扶助貧弱法大多被社會福利法取代,其理論亦被社會福利論取代;而社會福利論,強調國家為福利目的履行給付義務,也與經濟發(fā)展周期變化產生了矛盾,即經濟不景氣,國家收入減少,便以舉債和赤字為繼,從而導致債務危機和不可持續(xù)等越來越多的困擾和諸多尖銳的社會矛盾[8]。上世紀在美國興起的以“就業(yè)促進”義務的社會促進法,也伴隨著國家給付的掣肘(起因于經濟危機和產業(yè)結構調整)而面臨調整,本世紀的醫(yī)保法案之爭和脆弱性理論的批判可見一斑。中國人口眾多,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很低,按照翻兩番的目標,靠國家給付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福利水平都是做不到的。筆者在2014年華盛頓的世界成年人大會發(fā)言時指出:美國3億人口,中國13億人口,2025年老年人將達到3億,相當于美國的總人口,假定中國屆時國民收入達到美國水平,但人均福利水平也只能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如果拋開經濟危機等因素,那么,中國也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社會義務的履行,為此,必須搞準社會權利的“量”,減少浪費和解決不公問題??梢?,中國社會法理論創(chuàng)新,要有中國社會法的特色、風格、氣派,要構建中國社會法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應當從“社會權利本位論”做起,即更加重視社會權利的定性和定量的問題的研究,從而使社會義務更加“精準”地對應和履行。
社會法理論創(chuàng)新的根據,不應當是西方傳統(tǒng)的理論,而應當是現代的、符合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論述,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的內涵。它為社會法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立場、觀點和方法,是社會法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的指引和規(guī)范。
社會法理論創(chuàng)新,首先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要求,打好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其在社會法理論中,表現為突出和保護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權益。社會法理論創(chuàng)新,還必須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引,加強社會公平理論的研究及其要義——“共建共享”理論的研究,強調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社會建設,共同享有改革和發(fā)展成果的權利。
社會法理論創(chuàng)新,也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容的要求,突出“社會權利本位論”的地位,更加重視社會權利的定性和定量的問題的研究,使社會法理論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有自身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1]湯黎虹. 社會法論綱:基于社會法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辯考[J]. 福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0-54.
[2]文紀東. 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貢獻[EB/OL]. [2016-05-23]. http://www.studa.net/Socialism/090605/0931 4343.html.
[3]習近平.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J]. 求是,2008(7):3-16.
[4]習近平. 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J]. 求是,2008(7):17-24.
[5]王凱. 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公平觀[J].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1(5):32-35.
[6]戚義明. “十三五”:在共建共享中提高發(fā)展包容性[EB/OL]. [2016-05-23].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2/c_128453796.htm.
[7]湯黎虹. 社會法的本質:“扶權論”的理論視角[J]. 江淮論壇,2015(5):23-25.
[8]湯黎虹. 中國社會法的理性求變與制度創(chuàng)新[J]. 東方法學,2015(1):25-30.
(編輯:付昌玲)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Social Law——Taking Xi Jinping’s Speeche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 Guideline
TANG Lihong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the basic theory of social law is the problem of its basis. Only taking western theory as its base will lead to confusion in goal, position and thought of social law research, so it should be based on contemporar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rst of all, it should be based on contemporary Marxism, making social law secure the interests of the working people. Then th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social justice, especially the “combin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with the guidelin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last, the innovative “social-right-oriented” resear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along with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aborer’s Rights; Combin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Social Law Theory
D922.5
A
1674-3555(2017)06-0013-09
10.3875/j.issn.1674-3555.2017.06.003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2017-05-10
湯黎虹(1955- ),男,遼寧撫順市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會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