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 細
班級管理也離不開文化建設
文︳毛 細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帶領全班學生,將學生個體行為融入班級集體行為,產生并升華為集體意志,建立健康的、積極的班級文化。一個良好的班級文化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即道德感、榮譽感和愛心。如果一個學生道德感強,他一定行為端正;一個學生榮譽感強,他一定追求上進;一個學生有愛心,他一定懂得愛和付出。如果每一位學生身上都有這樣的品質,那么這樣的集體一定是一個優(yōu)秀的集體。那么如何進行班級文化建設呢?我覺得應從三個方面入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
班級物質文化建設是指教室環(huán)境建設。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guī)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
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老師授業(yè)、育人的陣地,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潔、明麗、溫馨的教室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性情、陶冶情操,給人以啟迪。因此班級文化建設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環(huán)境布置。我認為教室布置須“細心”,得注意每一細節(jié),還得隨時留心,隨時調整。
在抓教室環(huán)境布置時,首先是班級格言,本學期我將“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作為本班的班級格言。班級格言要入心,真正成為學生的提示和鞭策,這需要班主任時刻引導,尤其是面對初三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時間緊迫,應善待時間并全力沖刺。
其次是教室物件的擺放,班主任需要從細小環(huán)節(jié)做出要求,教室的桌椅板凳、勞動工具、生活學習用具等可視器物的擺放必須整齊劃一、干凈美觀。在這一點上,教師可以安排班上比較細心的同學專門負責落實,這樣,無論什么時候,都會讓所有師生感受到一個干凈整潔、美觀大方的育人環(huán)境。
再者就是教室里必須統(tǒng)一而且美觀地進行張貼,不可雜亂。最后,教室里的每一個角落都保持干凈是做好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不可忽視的大前提。
班級的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主要是指班級成員認同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道德標準、行為方式等等。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共同的班級認同呢?我個人認為做好這件事需要有足夠的愛心,只有我們確實是真心愛學生,為了學生的發(fā)展,不受私心的干擾,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我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特別注重培養(yǎng)班級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培養(yǎng)學生如何做人與做學問。
(一)培養(yǎng)班級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集體是教育的工具。”班級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強大的無形力量,會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發(fā)展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激勵和制約作用。
首先要用愛心制定班級目標,引領師生向目標攀登。班級目標有總體目標和分目標??偰繕艘话阒冈谡麄€小學、初中、高中等階段,班集體要達到的一個指標。它包括學習、紀律、道德、班風等分目標,這些目標都可以用標語的形式寫出來,或張貼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或作為學生的座右銘張貼在學生的課桌上。
其次,在班級管理中,知人善任,激發(fā)每個同學的學習和工作熱情,組織團結、積極、奮發(fā)向上的班干部隊伍,增強班級凝聚力。通過各種角色設置,使每個學生在集體中都有一定的職務,都有自己滿意的角色,這樣一來,就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支精練、有熱情、有組織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隊伍對班級凝聚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班級干部的任用上,本著個人自愿,同學推選,老師把關的原則,把工作能力強、威信高的好學生選上來,為同學服務。對班干部嚴格要求,提高班干部的威信,給班干部以“自主權”,放心讓他們去做工作。事實證明,較高的班干部隊伍實力,能使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加團結,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增強班級凝聚力。
(二)用愛心培養(yǎng)學生如何做人和做學問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進人的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與修養(yǎng),激發(fā)他們的夢想與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
1.注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通過言傳身教把學生真正培養(yǎng)成有開放的頭腦、廣闊的視野、博大的胸襟、平衡的心態(tài)、高遠的志向,富有責任感的新一代。
2.注重誠信教育。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形成誠信者人人夸,不誠信者遭鄙視甚至受懲罰的班級道德氛圍,讓學生學習一些關于誠信的知識,引起學生對誠信問題的關注。
3.注重班主任自我建設?!肮コ菫橄?,攻心為上”是說了解對方的心理顯得尤為重要,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多方面觀察和分析學生的表征,能見微知著,在適當時候一語中的,使學生心服口服,不敢輕舉。在此,筆者提倡班主任多做一點,多分析一點,不要在班上“安插線人”去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
4.弱勢群體的轉化是班級文化建設最終成功的關鍵。弱勢群體是指行為、學習成績或者兩者都比較差的學生群體。這里“弱勢”是指精神和心理上的弱勢,這些學生在精神上倍感孤獨,大多數(shù)游離于集體、主流之外,同學們內心里輕視他們,甚至他們自己也瞧不起自己,在心理上埋藏著深深的自卑。建設充滿活力的、朝氣蓬勃的班級文化,這些弱勢群體無疑是需要解決的難點和重點。古今中外,無數(shù)的教育家都提出“愛”是轉化這些學生最好的方法。我深有體會,并將我的做法總結為以下幾點。
(1)將弱勢群體分化為個體,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和觀察。其目的是建立教育檔案,摸清學生家庭狀況,針對不同的“弱勢”學生分別制定出相應的教育方案。
(2)重視其人格教育。放大他表現(xiàn)出來的任何優(yōu)點,使其重拾信心。
(3)進行情感教育。營造周邊環(huán)境,使其遠離精神孤獨,感受集體溫暖。
(4)把握行為細節(jié),尋找心靈切入點,達到感化心靈的效果。良好的集體氛圍的形成,離不開每一個學生的努力,離不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默契,離不開相互的關注和情感的交流,更離不開“愛”。對于弱勢群體來說,愛是潤滑劑,是動力,是源泉。以愛為出發(fā)點去探究轉化“弱勢群體”的科學方法,必須靈活多變,因勢利導。
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為學生提供了評定品格行為的內在尺度,使每個學生時時都在一定的準則規(guī)范下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著符合班級群體利益,符合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方向發(fā)展。但是,困難所在不是制度的制定,而是長期一貫的執(zhí)行,因此做好班級制度文化建設的關鍵是要有耐心,耐心做好日常監(jiān)督,耐心做好班干部的指導,耐心做好日常榜樣的樹立,耐心做好后進生的轉化。
在班級管理中,各位班主任或多或少地都在進行著班級文化建設工作,我們只要有意識地利用班級文化具有的潛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點,采取滲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貫穿于整個文化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班級文化的育人功能,我相信我們的班級會成為更和諧的班級,我們的學校會成為更優(yōu)質和諧的學校。
(作者單位:平江縣三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