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明
課改須從有效備課開始
文︳陳佳明
前不久,筆者看到一首被改編的《心太軟》:“夜深了你還不想睡,你還在抄教案嗎?你這樣辛苦到底累不累?還是純屬自我安慰?”作為教師,作為教育管理者,讀到這里,有話要說。
有專家指出:“課改就是改課?!比欢?,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解決教材與學生的矛盾。教材不是一般的讀物,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是教學的依據和根本,教材內容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教學與備課之間的關系就好比作戰(zhàn)與戰(zhàn)前制訂“作戰(zhàn)方案”。備課就是研究教法和學法。有效的備課是避免無效學習的前提。因此,改課要從備課開始。換句話說,課改要從備課開始。因為,真正有效的教學,必然基于真正有效的備課。
但備課不等于寫教案,寫教案只是備課的一部分。寫教案只是把教學的三維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文本解讀過程中的所思所得等記錄下來。備課包括鉆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備課有顯性備課和隱性備課兩部分。顯性備課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寫教案。鉆研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
然而,現(xiàn)在有些教師備課就是簡單的“復制+粘貼”。當然,備課雖離不開模板和借鑒,但一味地照抄照搬就失去了備課的意義;教師只有在研究教學參考資料的基礎上,梳理脈絡,轉化認知,才能形成自己的東西,即高屋建瓴把握課標,立體式整合教材,最終生成“作品”,獲得知識產權。
新課改以來,學校也高度重視備課,尤其是重視集體備課,集體備課已經成為校本教研的一種新常態(tài)。如明星學校小學部集體備課操作流程是:個人初備→集體研討→個人反思(二次備課)→獨立施教→教后反思。要求做到“四定(定人、定時、定地點、定內容)”、“四備(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五明確(明確考點、重點和難點;明確能力提升點;明確思維盲點和易錯點;明確知識交叉點;明確新舊知識連接點)”、“六統(tǒng)一(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內容、統(tǒng)一作業(yè)、統(tǒng)一檢測)”。集體備課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合作,而不是“合坐”。集體備課借助的是教師的集體智慧,不是“拿來主義”?!耙蜓嘏f固然不可取,但‘把嬰兒和臟水一起倒掉’更可怕”,因此,教師一定要轉變重“教”輕“學”、重“教”輕“研”的備課理念;是“備學習”,而不是“備上課”;是為學生學習而備,而不是為自己好教而備。出發(fā)點不正確,往往南轅北轍。加強“研課標、研教材、研建議”要成為學校日常備課的重要內容,因為“教什么”往往比“怎么教”更重要。只有對課標、教材、教學建議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加明確自己要教什么、該怎么教。
當然,備課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沒有一個固定的、非常完美的模式可以套用。教師如何有效備課?筆者認為,“功夫在詩外”。
當年,蘇霍姆林斯基聽了一位歷史老師講課,很感動,問他是什么時候備課的,這位老師回答說:“備了一輩子?!笔前?,一個好的教師,隨時隨地都在為備課做準備。而讀書、學習,是提高自身素養(yǎng)的不二法門。
(作者單位:郴州市明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