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華
(中共汶上縣委黨校,山東 汶上272500)
用公正、廉潔、透明提升司法公信
王中華
(中共汶上縣委黨校,山東 汶上272500)
社會公正是永葆法治活力的生命線。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為中國法治建設繪就了宏偉藍圖,指明了依法治國的發(fā)展方向,增添了依法治國的前進動力。我國在推進法治國家建設中,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司法領域中仍存在的一些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等,嚴重破壞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社會公正的基本理念是“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從社會公正的視閾來看,我國在“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道路上,仍任重道遠。
司法公信;現實意義;途徑;實踐效果
當前,司法裁判缺失公信,社會誠信千瘡百孔、面目全非,這是不能回避的現實。面對這些,我們不能只是片面的指責、追問問題出在哪里,更不能消極地、不負責任地人云亦云。作為社會誠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公信危機應該是我們每一位法律人深思的問題,我們作為一名法律人不能心灰意冷,應該相信司法公信,繼而做出不懈的努力積極推進司法公信建設,這才是我們亟需要做的事情。
當看到一個錯案被依法糾正,一位當事人被平反昭雪時我們會感受法的力量,會著實感動一番,可是現實中這種聲音會轉瞬即逝,這種激動也會很快被淹沒在質疑聲中。這不得不令我們追問:公信該從何來?是我們把所有案件都辦錯了?還是每個案件我們都辦的不公?顯然不是。從這個角度講,司法出現信任危機并不是簡單的司法問題,影響司法公信的主要因素來自多方面。
(一)脆弱的法律意識使公信任重道遠
應該承認,隨著我國法治建設進程的快速發(fā)展,群眾的法律意識有所增強,但整體上講法的意識依然薄弱。群眾的法律意識強不強,不是指群眾懂不懂的打官司的程序,那是律師的事情,群眾的法律意識應該定位在信不信法、有多少人信法上。通過訴訟解決問題的畢竟是少數人,這部分人為了進行涉及自身利益的訴訟了解了一些法律常識,但多數人在評價具體的訴訟時卻認同“官司沒進門,雙方都找人”的說法。在“依法辦案”和“關系人情”兩個完全對立的方面,總是存在此消彼長的爭論,爭論雖然沒有結果,但前者總被人們普遍懷疑,而后者似乎成為不爭的事實。所以當前所謂的法律意識的提升只是個體意義上的法律意識的改善,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真實性,更反映不到群眾法律意識整體性提升的層面。所以,決不能把某些當事人懂了一些打官司的技巧等同于群眾法律意識提高,解決法律信任問題,讓群眾真正信法、用法、遵法的路還很長很長。
(二)失實的司法現象讓公信弱不禁風
讓人們對某種現實產生信任感是需要強有力的佐證的,司法信任也是如此。但是審判執(zhí)行工作的現狀使公眾對司法的信任日漸消沉,且不說裁判的公正與否,單就一些現象就讓人頓失信任。據統(tǒng)計,2013年全國執(zhí)行案件的實際執(zhí)行率達到了81%左右,這一數據是根據各地法院司法統(tǒng)計數據匯總后得出的。然而,大量的未結執(zhí)行案件和涉執(zhí)信訪案件的存在使這一數據失去了起碼的說服力,不僅動搖了社會公眾對法院的信任感,就連我們自己都開始懷疑這一數據的真實性,長此以往,莫說信任,我們自己連說真話的勇氣都會失去。再說審判,自從海南法院系統(tǒng)出了個十年未結案件被通報后,各地法院掀起清理積案高潮,可謂聲勢浩大,被表彰的無積案法院時常見諸報端??墒欠e案真的沒有了嗎?這種不可信的數據和宣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司法公信本身需要法院辦理的具體案件來支撐,案件辦得好效率高群眾就信任你,反之群眾就不信任你。正所謂:成也案件,敗也案件。
(三)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讓公信漸行漸遠
司法應當獨立已經無須論證。同樣的事實,同樣的法律關系,同一位法官作出的裁決可能是這樣,但是在復雜的外部壓力干擾下,結果可能就會是那樣。行政權對司法權的干預滲透了司法全過程,有時候不僅先入為主地拿出了結果,甚至為這個結果明確了時間表,處在中立地位的法官不得不東倒西歪,甚至自身難保。據報道,某地多名官員被判刑后仍在工作崗位上“為黨工作”,有的還是單位的領導干部,事件曝光后進行責任倒查,當初審理案件的法官竟然也被一并“治罪”,理由曰:法官沒有把判決書送到有關部門,造成法紀銜接不暢。如此倒查,力度不可謂不大,但讓人頗有些不分青紅皂白和無厘頭之感。當一名司法者的喊冤聲被淹沒在輿論的漩渦中無人問津時,當一名司法者連自身權益都無法保障時,你讓他還相信什么?另外,傾斜的輿論氛圍也不容忽視,輿論改變判決也是不爭的事實,河南天價收費案、云南強奸殺人案均是在輿論聲中改變了結果,甚至改變了司法者的命運,這種一邊倒的輿論更是在慢慢吞噬著人們對司法的那一點點信任。
現在的人都很記憶過去的年代,說過去的誠信事例信手拈來、無處不在,評價那時的人就兩個字“實在”??涩F在的人們常常發(fā)出“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的感慨,買東西的懷疑東西真假,賣東西的收了錢驗了又驗,誠信被踐踏的體無完膚。
現實告訴我們,社會誠信之所以提的響,是因為不誠信問題泛濫,司法公信之所以提的響,是因為司法權威受到挑戰(zhàn),如果任由司法公信危機發(fā)展下去,就會失去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屏障,就會擊垮社會道德的底線,就會動搖依法執(zhí)政的根基。所以,講誠信、樹公信已是刻不容緩。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誠信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從講誠信-誠信危機-講誠信,應該是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變化的歷程,只是前者可以通過一個途徑實現,后者只能長存于心。
誠如前所述,筆者認為,司法信任危機不是單純的司法問題,但是解決司法公信危機必須要有司法參與其中,當前實現司法公信重塑的途徑有三:
(一)公正是建立信任的前提,所以要公正辦案
司法公信需要司法過程來支撐,換言之,就是要用一個一個公正的裁判來支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公正地辦好每一起案件,才能用點滴的努力匯集公信。英國思想家培根有個很好的比喻:一次不公正的判決為禍尤烈,因為它污染了水源。古人云: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因此,我們絕不能小視對某一個案件的處理公正與否,我們只有公正地辦案,才能使人信服。辦案務必要拘“小節(jié)”,哪怕是很小的錯誤也要努力避免,須知眾口鑠金,取得信任很不容易,毀掉信任卻非常簡單。
(二)廉潔是建立信任的基石,所以要廉潔辦案
動物低氧培養(yǎng)箱(美國Biospherix公司),氧氣控制器設定氧氣為5%(體積分數)培養(yǎng)箱為透明有機玻璃制成以便觀察箱內情況。培養(yǎng)箱一側裝有氮氣進氣閥門,此閥門與箱外的氮氣瓶相連,打開氮氣閥門使箱內氣體出去從而使箱內氧濃度降低。培養(yǎng)箱內一側安裝氧氣控制器探頭,此探頭與箱外氧氣控制器相連。箱內裝有風扇保持空氣流動同時不允許空氣置換。培養(yǎng)箱壁有通風孔,僅留2個通風孔以控制通風量。低壓生成裝置,包括真空抽濾泵(LabTech),密閉瓶,氣體流量計。用膠管將密閉瓶與真空抽濾泵相連接,將壓力調至0.75 MPa,氣體流量計控制氣體流量為0.15 m3/h。
“兩袖清風、一身正氣”是對廉官潔吏的褒獎,老百姓評價一位好官時往往會用“清廉”這個詞,在歷史長河中,廉潔似乎更能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可見“廉”之重要。我們很難相信一個“吃、拿、卡、要”的權力握有者能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那種建立在“吃吃喝喝”、“收收送送”基礎上的“信任”是埋葬自己的墳墓,有多少人被這樣相互“信任”的所謂朋友拉下了水,教訓十分沉痛。所以,要建立真正的相互信任的關系,就要時刻固守廉潔這塊陣地。
(三)透明是建立信任的平臺,所以要透明辦案
時下比較時髦的提法叫“陽光司法”,實現這一目標應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依托已經初具規(guī)模的科技手段,按照相關規(guī)定對司法活動進行全程監(jiān)控,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司法過程,讓公正“可定格”、“可再現”、“可復制”,讓公眾“眼見為實”。其次,用監(jiān)督和公開引領輿論,通過組織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各界群眾旁聽案件庭審、現場監(jiān)督執(zhí)行等具體的司法監(jiān)督活動,保證司法過程讓群眾參與,司法服務讓群眾體會,司法裁決讓群眾評判。及時公開發(fā)布社會公眾關切的案件信息,通過直播庭審、電視報道以及提供案件查詢等方式,回應社會關切,增強案件的透明度,減少社會質疑。
近年來,汶上縣把提升司法公信作為工作重點抓在手里,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效。根據近年來的司法統(tǒng)計顯示,汶上縣人民法院信訪案件所占案件總量的比例從2011年的2.33%降至2013年的1.15%,服判息訴率、群眾滿意度分別上升至98.13%、97.47%。通過努力,基本實現了“總體信訪案件下降,服判息訴率、群眾滿意度上升”的“一降兩升”工作目標。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司法公信建設擺在重要位置
(二)明確推進司法公信建設的方法思路
首先,把公正放在第一位,在司法活動中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絕不嫌貧愛富、厚此薄彼,平等對待當事人。公正審理每一起案件,用公正樹立權威,用公正取信于民;其次,把廉潔作為司法公信的前提,加強內外部監(jiān)督力度,健全內部廉政警示教育和權力監(jiān)督機制,嚴懲違紀違法行為。有針對性地聘任了司法監(jiān)督員,賦予他們在監(jiān)督個案和法官行為方面應有的權力,為他們訂閱專業(yè)報刊和法律書籍,拓寬他們參與監(jiān)督的層次和深度;第三,把司法宣傳作為平臺,大力宣傳法院工作。通過宣傳不僅增強案件透明度,也能展現法官的自信,更使群眾能夠及時了解、理解、認同司法程序。建立和完善新聞發(fā)言人制度,加強與各類媒體的協調和溝通,堅持第一時間發(fā)布詳實信息,牢牢把握工作主動。
(三)用“實事”助推司法公信提升
一是通過辦案聯系群眾,繼續(xù)發(fā)揮巡回審判的作用,到群眾中去開庭、去調解,讓群眾看見司法過程,信服司法結果。組織開展“調解能手”、“黨員示范崗”等活動,用模范影響帶動全體干警。二是通過做好為縣域企業(yè)排憂解難工作,助推縣域“全民創(chuàng)業(yè)”的工作部署,通過落實“貼近大企業(yè)、聯絡中小企業(yè)、結對民營企業(yè)”部署,充分體現為大局服務,讓黨委相信司法職能。截至目前,已組織走訪企業(yè)120家,發(fā)放宣傳材料5000余份,征詢各類意見180余條,審理、執(zhí)行涉企案件311件,盤活資金3000余余萬元,為企業(yè)挽回經濟損失2億元。三是自覺接受監(jiān)督。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旁聽案件庭審,現場監(jiān)督執(zhí)行,讓社會各界信任司法裁判。目前組織了6次較大規(guī)模的庭審觀摩和4次法院開放日活動,效果較好。
(四)拓展司法公信建設的渠道和思路
如前所述,公信是社會問題,只有放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思考,才能找到解決辦法,在僅靠教育不能解決的時候,就要借助強制力。常聽到老百姓說的一句很沒有信任感的話:現在還有真事嗎?越是這樣我們越是要來點真事。從社會層面講,協調建立惡意不誠信者信息共享制度,會同社會各種力量構建誠信社會體系。從司法層面講,嚴懲“假借貸、假離婚”等不誠信訴訟行為,依法懲處“合謀轉移財產、虛設債務”等惡意規(guī)避執(zhí)行行為。做一件“真事”會勝過一百句話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一方面就是用公正高效的審判執(zhí)行工作建立司法誠信,另一方面,開展好法官志愿者服務活動,樹好立案、信訪、法警、人民法庭等人民法院的窗口形象,用親和力促進公信力。
王中華(1978-),男,山東汶上人,中共汶上縣委黨校講師,法學學士、農業(yè)推廣碩士,主要從事法學理論的教學與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