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升維
挖掘地域紅色文化資源拓展學校德育空間
◆胥升維
在本文當中筆者從紅色文化資源以及德育教育兩個方面論述了紅色文化資源在學校德育教育中應用的必要性,并從紅色文化資源引入到課堂教育中、組織學生參觀地方紅色文化景點以及加大地域紅色文化資源的校園宣傳三個方面論述了地域紅色文化資源在學校德育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地域;紅色文化資源;德育;學校
(一)是紅色文化資源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當中所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化與歷史價值,同時也具有較高的精神價值。其內(nèi)在的思想觀念在現(xiàn)代社會當中依然具有極高的價值,對學生人生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因此,加大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力度,并將其應用到德育教育當中是紅色文化資源價值發(fā)揮的重要途徑。在最近幾年當中,針對紅色文化資源挖掘的行為逐漸繁榮起來,但是大部分都是以商業(yè)行為為主,紅色文化資源的過度商業(yè)消費對于其內(nèi)在的思想價值觀念會造成一定的破壞。因此,從德育角度出發(fā)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德育工作一直都是我國學校教育中的重點內(nèi)容,一直以來大部分學校都高度關注德育工作的開展。但是從現(xiàn)階段德育工作現(xiàn)狀來看,大部分學校的德育工作效率都不高。其中學生對德育教育的參與度不高是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問題?,F(xiàn)階段的大部分學生在個性方面都具有較為鮮明的特色,但是大部分學校的德育教育都具有較為明顯的說教性。這就必然導致學生對于德育教育的內(nèi)容相對較為反感。因此,轉(zhuǎn)變德育教育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成為大部分學校必須要面臨的重要問題。紅色文化資源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可以有效轉(zhuǎn)變這種方式,紅色文化資源屬于一種無聲的資源,其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學生在參觀紅色文化景點時必然會受到其內(nèi)在的文化內(nèi)涵的影響,從而實現(xiàn)思想與價值觀念的有效轉(zhuǎn)變。在這個過程當中所有教育都是以一種完全內(nèi)化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并不需要對學生進行過度的說教,從而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一)將紅色文化資源引入到課堂教育中。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紅色文化資源得以有效的進入到課堂教育當中。因此,教師可以將地域文化資源引入到課堂教育當中,拓展課堂德育教育空間。例如,教師可以針對當?shù)厮鶕碛械募t色文化資源,拍攝相關的視頻,在課堂當中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受到紅色文化的影響,提高德育效率。此外,教師還需要充分利用當?shù)丶t色文化教育資源的宣傳材料等內(nèi)容,針對相關材料給予學生對應的教學,講解紅色文化資源背后的文化事件,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
(二)組織學生參觀地方紅色文化景點。大部分學生都較為活潑好動,對于外出旅游都具有較高的熱情,因此,學校需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景點的旅游功能,將紅色文化旅游作為德育工作的另一個出發(fā)點。學??梢詫^(qū)域所擁有的紅色文化景點進行調(diào)查研究,并組織學生到紅色文化景點參觀旅游,或者通過拉練的方式進入到紅色文化景點,從而讓學生在一種積極熱情的狀態(tài)當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提高紅色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力,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加大地域紅色文化資源的校園宣傳。學校在日常工作當中需要加大地域紅色文化資源的校園宣傳,由于地域認同或者故鄉(xiāng)情結(jié)是大部分人人類所擁有的基本情感。因此,充分利用學生在情感方面的基本特征,在加強校園地域紅色文化資源宣傳可以起到較好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受到較為強烈的紅色文化影響,從而提高德育教育功能。
在本文當中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對地域紅色文化資源在學校德育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并總結(jié)了具體的應用策略,希望能夠提升現(xiàn)階段我國學校的德育教育效率。
[1]郭清燕,宋玉忠. 紅色文化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以湛江市大學生為核心的考察[J]. 學理論,2016,(05):254-256.
[2]楊中雷,陳啟國. 挖掘地方紅色文化 整合學校德育資源[J]. 教學與管理,2013,(32):6-7.
[3]劉映霞. 利用遵義紅色文化資源 構(gòu)建高校“融入式”德育模式[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227-228.
[4]李才俊,徐宗金,朱皋. 渝西地區(qū)紅色文化資源的德育價值與開發(fā) [J]. 教育文化論壇 ,2012,(01):46-49+68.
[5]張?zhí)m玲. 中小學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德育的現(xiàn)狀與思考——以河南省為例[J]. 當代教育科學,2011,(20):50-53.
(作者單位:習水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