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笑文
摘 要:傳記類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應該包括四個方面,即傳記文體知識、文言文基礎知識、文學知識、文化傳承。教學內(nèi)容不是刻意為之,應該結(jié)合文本的個性,“因材施教”,具體到某一堂課上可以有所側(cè)重。
關鍵詞:基礎知識;文學知識;文化傳承
傳記類文言文在文言文教學中地位獨特,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和突破口。那么,傳記類文言文的教學內(nèi)容和一般文言文有什么不同呢?
筆者認為,除了文言文基礎知識,傳記類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應該包括傳記文體知識、文學知識和文化傳承等方面。
一、傳記文體知識
在確定合適的傳記類文言文的教學內(nèi)容時,我們要先把握傳記類文言文的文體特點。文言文傳記屬于傳記類,是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一種文體。
從寫作方法來看,傳記選材典型,具有大事件的敘述,也有小細節(jié)的描寫。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為了要表現(xiàn)廉頗、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選擇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件事來寫,從選材來看非常講究。還有對小細節(jié)的把握,如《鴻門宴》中,宴會期間寫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范增數(shù)目項王,這個細節(jié)描寫為后文刻畫項羽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
其次,記敘人物言行,是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和性格特點的重要方法。因此記敘人物,會選擇那些最典型、最能表現(xiàn)人物思想性格的行動和語言來寫。
人物傳記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繁瑣的描寫、多余的形容、曲折的情節(jié),但語言生動形象,用詞精當貼切,層次分明,布局合理,非常講究文采,甚至允許一定程度的虛構(gòu),精彩的史書常常是七分實三分虛。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對鴻門宴這一情節(jié)的描寫,便用了大量的虛構(gòu),使得故事一波三折,精彩動人。
因此,在具體的傳記類文言文教學時,可以直接將這些傳記文體知識作為教學內(nèi)容,引起學生對傳記類文言文的興趣。
二、傳記文學知識
在文學知識方面,突出表現(xiàn)在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上,我們也要注意,不要只是機械地對人物形象進行概括,而應當通過文本細讀,在具體的文本語境下談論人物形象。同時,雖然每篇傳記的人物形象都不盡相同,但是也要注意在人物形象的教學內(nèi)容方面做更深入的解讀:該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畫的?這樣,人物形象的教學就不是簡單的人物形象分析,而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
三、傳記文化傳承
在文化傳承上,我們更要特別注意。事實上,選入課本中的每一篇傳記類文言文的人物身上都有值得人們學習和欽佩的地方,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夠升華到深刻的精神層面上來。比如,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不算,為了國家利益的大度可以算是,但是在挖掘的時候依然無法足夠深入。蘇武身上的忠君愛國不算,但是作為中華幾千年來一個“擇死明志,擇生踐志”的代表人物,他身上有非常深刻和值得挖掘的人文精神點。還是那句話,教學內(nèi)容不要刻意為之,應該結(jié)合文本的個性,“因材施教”,這里的“材”是教材的意思。
我們在確定文言文的教學內(nèi)容時,不僅要關注文章的文體特征并在教學中有所體現(xiàn),還要注意到相同文體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重點的差異,否則就會導致教學內(nèi)容的雷同。也就是說,要注意文體特征與文章本身的內(nèi)容相結(jié)合。
例如,人教版高中課本中的《荊軻刺秦王》《鴻門宴》《蘇武傳》三篇傳記類文言文,它們的文體特征都是傳記,都有文言和人物形象鮮明的特征,但是因為每篇文章的個性不同,我們在處理時也應該體現(xiàn)它們的個性差異,不管是在文言知識教學上,還是在人物形象和人文精神上。
《荊軻刺秦王》《鴻門宴》和《蘇武傳》三者都是情節(jié)曲折的傳記類文言文文本,但三篇課文在教學處理時側(cè)重點應該是不同的。
在《荊軻刺秦王》中,動人肺腑的是荊軻義勇行刺秦王的壯舉,我們可以緊緊扣住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神里的氣節(jié)和人格來深入挖掘文本內(nèi)涵。
在司馬遷筆下的劉邦和項羽,這兩位豪杰在鴻門宴上上演的是一場“兩虎相斗”的好戲。如果我們能用細節(jié)品讀的方式,對文本描寫進行細讀分析,找出劉邦和項羽各自的性格特征,找出成王敗寇的原因,以及探究是否能以成敗論英雄,便能很好地把握文本內(nèi)涵了。這種基于文本的深入分析,便是扣住了本篇傳記類文言文特征的科學的教學內(nèi)容。
而在《蘇武傳》中,蘇武的形象雖然也生動,但是光照古今的卻是蘇武的精神,是蘇武作為漢朝使臣,為了維護國家尊嚴和民族利益的那一份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曾動搖過的堅守。在細讀文本《蘇武傳》時,我們體會到了蘇武深夜獨自咀嚼的酸澀,那份堅定的忠君愛國信仰。因此,蘇武光照古今的執(zhí)著精神便成為文本《蘇武傳》教學內(nèi)容的合理選擇。
筆者想說的是,即使都屬于傳記類文言文這個類別,但是每一篇文言文傳記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特征,我們在教學時,應該緊緊抓住文本的個性,選出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重點,切不可等同看待,篇篇都是先講翻譯再概括人物形象,學生昏昏欲睡,毫無興趣,也辜負了文本內(nèi)涵與精華。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