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偉
(河北省遵化市人民醫(yī)院婦產科門診,河北 遵化 064200)
壓力性尿失禁是指由于患者妊娠和分娩導致的盆底肌肉筋膜組織發(fā)生松弛,膀胱和尿道解剖位置改變,同時尿道阻力降低,導致排尿自禁功能障礙;當患者有用力打噴嚏、咳嗽等行為導致腹壓增高時,尿液會不隨意地自尿道溢出,對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臨床中,對壓力性尿失禁的治療方法較多,如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等;而在產后早期進行盆底康復治療是目前公認的防治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最簡單、易行和有效的方法[1-2]。本次研究對實驗組患者應用了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加用盆底肌康復訓練治療,對預防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獲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選擇自所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186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所有產婦均經正規(guī)產前檢查,均為初產婦,年齡范圍(20~35)歲;均單胎順產,胎兒體質量(2.5~4.0)kg。排除產后惡露持續(xù)、陰道出血、合并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精神病、癡呆或治療依從性差者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及器質性疾病的患者。按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93例,對照組單純給予盆底肌康復訓練治療預防,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預防,連續(xù)治療6周后,對兩組患者尿失禁改善情(ICIQ-SF問卷)和盆底肌肌力進行評估、比較。
兩組患者均于產后12周內,惡露干凈時開始治療。對照組單純給予盆底肌康復訓練治療預防,即給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室外鍛煉和指導盆底肌康復訓練。訓練方法為:產婦將重量從小到大的陰道啞鈴置入陰道內,夾持啞鈴,盡力收縮肛門、尿道和會陰,持續(xù)收縮3~5s后,松弛休息3~5s,連續(xù)做10~20 min,3次/d,連續(xù)治療30天為1個療程。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電刺激治療方法具體為:患者治療前應先排空膀胱,取側臥位,產婦陰道內置入治療儀探頭,利用脈沖電波釋放刺激陰道肌肉收縮,根據(jù)患者可接受的程度來調節(jié)電刺激的強度,30 min/次,3次/周,治療10次為1個療程。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在治療后3個月進行評價。①對尿失禁改善情況進行比較,顯效:尿失禁癥狀完全消失,有尿意能完全自主控制;有效:尿失禁次數(shù)較治療前減少,有尿意有一定的自主控制能力;無效:尿失禁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對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盆底肌肌力改善情況進行比較,顯效:治療后盆底肌肉恢復正常水平;有效:治療后盆底肌肉得到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盆底肌肉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對照組患者尿失禁改善總有效率為55.9%,觀察組患者尿失禁改善總有效率為80.6%;兩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尿失禁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尿失禁改善情況比較 [n(%)]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盆底肌肌力改善總有效率64.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盆底肌肌力改善總有效率89.2%,兩組比較,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盆底肌肌力改善情況比較 [n(%)]
盆底肌在患者尿失禁的發(fā)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臨床治療中通過改善盆底肌的強度可提高尿失禁的治療效果[3]。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應用的盆底肌康復訓練聯(lián)合電刺激對尿失禁的治療效果較單純應用盆底肌康復治療效果更佳,且對其他并發(fā)癥也有積極的預防作用,具有治療方法操作簡單,易掌握,醫(yī)療費用低的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
[1]覃碧芳,成 志,金 燕,等.不同盆底康復治療方案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康復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6,13(19):1-5.
[2]伍曉容.盆底康復訓練對預防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J].大理學院學報,2015,14(08):32-34.
[3]李淑玲,廖惠璇.盆底康復訓練對預防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3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