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姚瑤
經濟學視角下小語種語言的存亡研究
◆黃姚瑤
眾所周知,語言學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立體性學科,而經濟學以其獨特的研究方法探究語言問題。本文試從不同理論的研究成果來分析經濟學視角下小語種語言的存亡現狀、瀕危原因及應對措施。
經濟學;小語種;語言Q值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符號,每一種語言都象征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在中國,語言種類雖多,但語言消亡或瀕危的情況并不少見。當前,中國有120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包括臺灣高山族使用的49種南島語系語言),其中20多種語言使用人口不足1000,基本上處于瀕臨消失的邊緣。而語言瀕危不僅僅存在于中國,這儼然已經是一種全球現象了。在面臨小語種語言日漸消亡的嚴峻現實中,全世界都應有所作為。
2003年,社會學家艾布拉姆·德·斯旺提出了語言Q值模型,而這一Q值模型也為我們解答了小語種語言瀕危的原因。在Q值模型中,我們清楚地知道,人們會根據語言的交際價值Q值進行有選擇的學習,以便自己能夠更快更好的融入新的社區(qū)。例如,漢語的學習。在我國,漢語的Q值遠遠高于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原因在于漢族人數居多,自然而然使用漢語的人就多數,這也就使得漢語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流行,流行度愈高,那么對應的它的語言Q值就高。而不僅僅是中國人在學習漢語,近幾年來全球范圍內掀起的“漢語熱”,從側面向人們闡釋了語言的學習與其Q值的關系:人們學習一種語言主要考慮語言Q值。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漢語,漢語的Q值逐漸增加,而漢語Q值的增加又會吸引更多的人學習漢語,漢語的流行范圍擴大,其生命力自然也就旺盛了。反之亦然,小語種語言的滅亡也是同理。對于Q值高的語種語言,人們爭相學習以獲得更大的交易價值,而在這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這種語言的流行范圍不斷擴大,與之相反,其他小語種語言就會因其低交易價值,流行范圍逐漸縮小甚至滅亡。
經濟學視角下,專家們對小語種語言的存亡問題做出了很多研究,而在眾多理論中,專家針對小語種語言生存的態(tài)度大致分為兩類:Q值模型,切奇(Church)模型和拉奇爾(Lazear)模型認為語言趨同,小語種沒有被保護的可能性;格林(Grin)模型則基于小語種語言有必要被保護的外生性假設,認為小語種語言有被保護的可能性,小語種語言存在著存亡邊界,改變小語種語言的語言態(tài)度的制度安排對保護小語種語言是有益的?;诮洕鷮W,對小語種語言的存亡態(tài)度分為了保護和不保護兩派,人們對于語言的選擇和評價,對一種語言的生存和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就人類文明的角度看,每種語言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我們應該予以保護,這一態(tài)度與格林不謀而合。而格林就如何保護小語種語言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首先,語言態(tài)度對語言保護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他看來,只有增強人們對于小語種語言的重視程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保護小語種語言。其次,學習小語種語言的數量也很重要,但即便是學習小語種語言的人數增多,離開了語言態(tài)度,小語種語言也不會有長足的發(fā)展。
人們對于語言的選擇和評價,對一種語言的生存和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選擇和評價通常被稱為“語言態(tài)度”。而格林所提出的兩點都強調了語言態(tài)度的重要性。他的理論觀點值得我們借鑒,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培養(yǎng)正確的語言態(tài)度并將之付諸于行動。首先,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與現代多媒體技術,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一系列方式展示語言文化,呼吁更多的人關注小語種語言;其次,國際社會也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方案,抓緊時間走訪調查小語種的現狀,進行細致地記錄與保存,使其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還有,國家應加大扶持力度,在各方面對小語種語言進行有效保護。例如政策的傾斜,資金的投入,法律的實施等等。最后,小語種語言保護意識要從小培育,發(fā)揮教育的作用,讓兒童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從經濟視角研究語言動態(tài)的文獻頗多,它們對于小語種語言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而眾多專家在小語種語言保護的可能性問題的爭論,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精彩盛況。同時,這對于小語種語言的發(fā)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也為人類對小語種語言的保護提供了可行性意見。以上是我基于我們高中生視角所做的分析,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1]陳子丹,范澤龍.少數民族瀕危語言的建檔問題[J].云南檔案,2014,(08):38-39.
[2]李甜.從語言態(tài)度角度談方言保護[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5,(05):128-130.
(作者單位:武漢市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