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靜
(青海省大柴旦行政委員會人民醫(yī)院外科,青海 海西 816299)
腹橫紋小切口疝氣手術的臨床有效性
牛 靜
(青海省大柴旦行政委員會人民醫(yī)院外科,青海 海西 816299)
目的 研究分析腹橫紋小切口在疝氣手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情況。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疝氣患兒18例,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疝修補術,觀察組應用腹橫紋小切口疝氣手術進行治療。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以及術后疼痛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腹橫紋切口在疝氣手術中臨床應用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腹橫紋切口;疝氣手術;療效
腹股溝疝氣是兒童常見疾病,其發(fā)病率約為1~4%,主要發(fā)生于男童,也有極少數(shù)女童有此癥狀[1]。除部分嬰兒病例外,一般情況下小兒腹股溝疝氣無法自愈,手術是治療小兒腹股溝疝氣的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本研究主要通過對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小兒疝氣病例進行臨床研究,探討分析腹橫紋小切口在疝氣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情況。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疝氣患兒18例,總共18例。所有患者或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隨機將所選取的96例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男性8例,女性1例,年齡為2~14歲,平均年齡(6.17±2.44)歲。對照組男性7例,女性2例,年齡為3~12歲,平均(6.53±2.0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疝修補術進行治療,觀察組則采用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方式治療。傳統(tǒng)山修補術采用硬膜外麻醉,沿腹股溝斜切口,分離腹外斜肌腱膜,打開腹股溝管,分離提睪肌,在精索內側探尋疝囊并高位結扎,然后逐層縫合,進行抗感染治療。觀察組應用氯胺酮麻醉,取外環(huán)中上方腹橫紋處作切口,切口長度約2 cm,依次分離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提睪肌,充分暴露精索,在其前內側探出疝囊并切口疝囊,然后仔細游離疝囊至頸部,然后對疝囊頸部進結扎處理,切除多余疝囊,充分止血后復位精索、睪丸,再依次縫合切口,進行抗感染治療
1.3 療效評價
觀察記錄所有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以及術后疼痛情況。疼痛評價應用國際通用的視覺模擬疼痛評分,評分總分為10分,評分結果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受越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分析均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x2比較,以率(%)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統(tǒng)計學意義臨界值為0.05。
兩組患者經過相關治療后均最終痊愈,術后隨訪半年無復發(fā)。觀察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手術出血量以及術后疼痛評分結果分別為(19.58±3.65)min、(3.42±1.88)d、(4.87±2.31)ml和(5.36±2.31)分;對照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手術出血量以及術后疼痛評分結果分別為(26.74±4.49)min、(7.26±2.38)d、(8.53±3.09)ml和(8.01±1.33)分。通過統(tǒng)計學分析,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手術出血量以及術后痛疼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t=3.7121、3.7983、2.8460、2.9825,P=0.0019、0.0016、0.0017、0.0088,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包括傷口感染、陰囊積液1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11%;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包括陰囊積液1例,傷口感染1例,術后局部麻木1例,術后持續(xù)出血1例,總共發(fā)生6例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4.44%。經過統(tǒng)計學檢驗,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x2=27.6885,P=0.0000,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疝氣在小兒外科中較為常見,其中又以腹股溝疝氣最為常見,其臨床表現(xiàn)為腹股溝區(qū)域內出現(xiàn)可復性腫塊。早期腹股溝腫塊較小,但隨著病情逐漸加重,腫塊可逐漸增加自腹股溝至陰囊內或大陰唇部位,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和學習[2]。當下臨床上對于腹股溝疝氣尚無特效藥物,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氣的主要治療方式[3]。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方式為常規(guī)山修補術治療方式。但這種手術方式相對創(chuàng)傷較大,需要切開腹股溝管,對常規(guī)組織剝離較多。而疝氣主要發(fā)生于兒童群體,兒童生理結構較為薄弱,耐受力差。所以亟需一種創(chuàng)傷更小、治療效果良好的手術方式治療小兒疝氣。而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方式,相對傳統(tǒng)的疝修補術,切開層次較少,不需要切開腹股溝管,所以其創(chuàng)傷明顯更小[4]。本研究通過臨床具體研究分析其結果可見,兩組手術治療方式均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可有效消除患者相關臨床癥狀,且無復發(fā)。但采用腹橫紋小切口方式治療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后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疼痛以及術后并發(fā)癥方面均明顯更優(yōu)。由此可見,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方式治療疝氣的臨床療效良好,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廣應用。
[1] 康有安.腹橫紋小切口疝氣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16):93.
[2] 韓順昌.腹橫紋小切口疝氣手術的臨床研究[J].醫(yī)藥前沿,2015, 5(12):187-188.
[3] 沈建國.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30例小兒疝氣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4,23(2):56.
本文編輯:王雨辰
R726.5
B
ISSN.2095-8242.2017.31.5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