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杰
試論黃金時代的荷蘭制度創(chuàng)新
◆俞 杰
荷蘭在近代早期的崛起一直為學界所關注。在荷蘭崛起的各種因素中,制度創(chuàng)新最為引人矚目,其中以自由工商業(yè)的準入、資本市場的建立、經濟情報的興起與財稅體系的構建為著。在荷蘭崛起的過程中,這些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的效能被國際貿易轉運、海外殖民等資本獲取方式內化吸收,變?yōu)橐还赏苿雍商m社會持續(xù)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力量,成為荷蘭崛起的內在源動力之一。
荷蘭;經濟制度;制度創(chuàng)新
荷蘭人所居的地理位置給他們的發(fā)展帶來了頗多不便,“農業(yè)產品(除牛奶外)產量甚少,無論在哪個方面都很難養(yǎng)活如此稠密的人口”。但荷蘭“不是依靠自然的恩賜,而是發(fā)展了比其對手有效的經濟組織并在這樣做的過程中獲得了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與其國家之小規(guī)模不相稱的重要性”,17世紀的到來標志著荷蘭進入到黃金時代。
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fā)展正是西歐興起的原因所在。先進而富有效率的制度能夠極為有效地促使荷蘭經濟獲得持續(xù)增長,從而使其能夠成功地回避“馬爾薩斯陷阱”。國內學界對于黃金時代荷蘭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多著眼于當時荷蘭在東西歐乃至美洲、亞洲國際貿易中所扮演的“海上馬車夫”角色,以及此后一段時期內利用轉運貿易所取得的金融資本對國內外經濟的影響。經濟制度是組織社會進行經濟活動的根本原則,它受到在一定范圍內的社會經濟活動的執(zhí)行者的共同遵守。作為被確認、創(chuàng)設的各種涉及經濟問題的規(guī)則和措施,國家也運用其來維護政治統治。荷蘭在邁入其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時,各項堪稱先進的經濟制度裨益頗多,特別是它們的存在激活了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本文擬從荷蘭在黃金時代的制度創(chuàng)新——工商業(yè)自由準入、資本市場建立、經濟情報體系興起與共和國政府財稅體系構建這四個方面對荷蘭崛起的推動進行探討。
從中世紀末期開始,尼德蘭地區(qū)的手工業(yè)在鄉(xiāng)村發(fā)展的較在城鎮(zhèn)更好,因為鄉(xiāng)村是行會所不能企及的范圍——行會在保證商品質量的同時也嚴苛地限制了手工業(yè)的資本化發(fā)展,思想家德·拉·庫特。
以“行會降低了消費需求”為論據批判了行會體制。尼德蘭地區(qū)的鄉(xiāng)村手工業(yè)順應了新型經濟秩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由雇傭勞動力和發(fā)展再生產都有所體現。之后,這一發(fā)展模式也進入了聯省的城市,在萊頓,紡織業(yè)的繁榮昌盛是其明證,在紡織業(yè)衰退期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到了極致,較為完備的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持續(xù)活躍向上發(fā)展提供了舒適的溫床。發(fā)生在17世紀的郁金香狂熱,就是荷蘭市場經濟發(fā)達且不乏資本主義色彩的標志性事件。當時的郁金香市場鮮明地演繹著自由市場經濟,買賣方自由地進行著每一項交易活動,即便投機行為催生了經濟泡沫,但終究是自由的市場經濟。
在糧食貿易上,荷蘭人也盡顯自己的商業(yè)才能——進口別國的糧食同時出售工業(yè)品、奢侈品等以彌補貨幣外流。丹麥海峽扼守東歐與西北歐的交匯處,據當時留存下來的通行費征收記錄表明“當時通過那個海峽的船只中,有一半以上都來自荷蘭”,很多船只將波羅的海國家的糧食運往荷蘭。而在荷蘭一些省份,農業(yè)的高度商業(yè)化耐人尋味,例如澤蘭省生產的小麥早早達到了其他地區(qū)難以企及的產量,自給自足后更將大部分糧食出口到鄰??;畜牧業(yè)是德倫特省的特色產業(yè),牲畜賣往荷蘭省被屠宰,羊毛則被運往萊頓這類紡織業(yè)發(fā)達的城市供深加工。大量空閑勞動力在荷蘭省的捕魚業(yè)中重現生機,至17世紀中葉,他們在歐洲鯡魚市場上穩(wěn)坐頭把交椅,并且?guī)恿思Z食-鯡魚貿易,甚至“一度將鯡魚賣向了南歐,提供了相當多的就業(yè)機會”。于是以荷蘭為地理中心的市場導向性貿易網建立了起來。1651年,格拉斯溫克在其著作中所鼓吹的自由放任主義于此得到了鮮明的表現。
17世紀的荷蘭經濟實力達至頂峰,自由貿易功不可沒。自由貿易不單帶來利益最大化,它更為商人們提供了大展拳腳的舞臺——“他們無需尋求建議,而是由直覺引導”。八十年戰(zhàn)爭期間,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孰先孰后的爭論便已展開,盡管有法律禁止同敵方進行貿易,但格老秀斯依舊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人們應服從最高理性與利益”。16世紀90年代,荷蘭共和國與西班牙交戰(zhàn),阿姆斯特丹的頭面人物仍從事著與西班牙的貿易,正彰顯了前述的觀點。從此,現代資本主義市場思想正式奠基,即個體的逐利意識和活動有助于提升整體的利益。
英國外交官威廉·坦普爾曾評價荷蘭共和國繁榮的貿易:“對于那些見多識廣的人們來說,很明顯,不論是哪個時代,不會有哪一國的貿易如此大,而這并不是一個島國?!焙商m人販售國內外貨物,貿易的繁盛與資本買進賣出息息相關。在尼德蘭,貿易活動的中心經歷了幾番變換,從南部的布魯日到安特衛(wèi)普,又在獨立戰(zhàn)爭時期轉移到了北部的阿姆斯特丹?!鞍蔡匦l(wèi)普的陷落加快了商人們的離開,他們前往西北歐的許多商業(yè)中心,其中包括魯昂、漢堡、科隆、法蘭克福、倫敦、米德爾堡和阿姆斯特丹。在幾年之內,安特衛(wèi)普的大多數商人都集中到了阿姆斯特丹,他們出色的協作不僅使阿姆斯特丹繼承了安特衛(wèi)普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而且還把這種貿易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阿姆斯特丹從默默無聞到商賈云集,直至日后成為國都。逃亡商人們在此建立了貿易關系網,并自如地運用資本進行貿易。
“而資本市場的建立則尤其是荷蘭經濟史上這個時代的特征”,資本市場的組織化就催生了現代交易規(guī)則的出現,搜尋費用、談判費用和實施費用這類商業(yè)交易成本進而降低。搜尋費用的降低得益于集中統一的資本市場縮短了商人們尋找出售、買入機會的時間,人們聚集在一個地方,可以迅速完成砍價這樣的活動;商人們齊聚一堂使談判費用得以縮減,透明且統一的交易環(huán)境讓商人們更容易達成一致。較之前期已出現的跨國商業(yè)組織而言,尼德蘭的較為完備的股份公司、代理行為給中小資本持有者參與到大規(guī)模貿易帶來了可能性,僅投入一些貨幣當作股份或者傭金就獲取收益,小股東與大股東共同分擔了當時遠程貿易中蟄伏著的風險。這些動作不僅有意無意地促進了商業(yè)的專業(yè)化,也成為了以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范本。荷屬東印度公司就是依此旨趣建立起的商業(yè)實體。在特許狀的支持下,其在殖民歷史上的“功績”亦令人驚嘆,在全盛期,它從東方得到的貨物遠銷歐洲,還在東印度的管理甚至具有政府色彩:有權與土著外交,更擁有小型的軍隊——這一切都是為了貿易?!耙虼?,尼德蘭的貿易成功可謂前所未有,今后也無法得到復制……”。
17世紀的聯省共和國,有為服務于商業(yè)而創(chuàng)建的兩個組織:規(guī)律性營業(yè)的郵局和傳遞信息的報紙,它們出色地詮釋了經濟情報的力量。它們更充分展現了一種制度的創(chuàng)新。郵政服務發(fā)端于16世紀中葉的阿姆斯特丹,進入黃金時代,它同眾多國內外城市間建立起了政府督導下的郵政業(yè)務,使其成為了歐洲的信息中心之一:它擁有4個郵局,分別處理不同方向的郵政業(yè)務——分別為安特衛(wèi)普郵局、科隆郵局、漢堡郵局和國內郵局。世界各地的信息匯聚于此。發(fā)達的郵政業(yè)務惠及了聯省商人,他們可以在最早的時間得知各類情報,甚至在阿姆斯特丹出現了一種依賴兜售信件而謀生的乞討行為,“一有商船抵達港口,碼頭上就擠滿了乞丐,向船員乞求把一些商業(yè)信件交給他們轉送,也有人花錢去買回這些信,然后找到收信人,尋求更高的利潤”,足見當時情報場已成為商人們競逐的另一片戰(zhàn)場。16世紀后半段出現了聯省政府派遣的情報人員,很多大商人也自己雇傭探子,活躍在市場、政壇。
在報紙出現之前,聯省已有供公眾閱讀的小冊子,刊載時事、軼聞;到1720年代,真正意義上的報紙出現,并受到了中下層人士的歡迎,卻被統治階級冷落。盡管報紙上的消息不一定可靠,甚至會挑撥是非,“1660年報刊中甚至對路易十四的政策惡意攻擊,法國大使曾多次表示不滿,但無濟于事”,卻無法阻止報紙的發(fā)展??傊瑘蠹堊鳛橐环N較普及的信息媒介,其出現和發(fā)展對當時聯省趨向成熟的經濟、開放寬容的政治生態(tài)大有裨益。
“與他們的勤勞和靈巧一樣,尼德蘭的財富建立在對收入的極度克制與管理基礎之上”——荷蘭政府建立了在當時算得上規(guī)范的會計系統。
法王路易十四在給其子的訓誡中便強調了財政大臣科爾貝爾為王國財稅體系做出的貢獻,而科爾貝爾又大力借鑒了當時荷蘭的體系。至1665年,路易十四和科爾貝爾都將過往著力國家理性和經典勸諭式教學體系摒棄而大力推崇荷蘭式政府財稅體系——重視會計與政治經濟學知識的學習。路易十四甚為重視科爾貝爾的意見,可見荷蘭的財稅制度體系對于鄰國的影響。
聯省實行包稅制,且稅目繁多,導致了下層人民比上層精英有著更重的負擔。但關稅較低,以刺激出口,并養(yǎng)肥了大進出口商。各省的部分歲入會上交中央,又以荷蘭省的份額最大,在荷蘭省內又是阿姆斯特丹的份額首當其沖。這筆歲入被用來雇傭職業(yè)軍隊,從而有效彌補了人口不足。繁榮的貿易需要軍隊的保駕護航,稅收即用作維持軍隊,“他們甚至在和平時期都有著一支常備軍,不論是海軍還是陸軍,資金來源就是政府收取的習慣稅與特別稅”。三級會議全權掌控稅金,這包括城市和鄉(xiāng)村稅收。海軍則依賴關稅,維持海軍是為了防止海盜行徑。
三十年戰(zhàn)爭后,因為大量行政事務亟待富有現代財稅頭腦的人士管理,以國家理性為基礎的治國觀儼然過時。受新政治經濟學指導的荷蘭人在政府治理方面成績斐然——“在17世紀,政府的顯著改變體現在由有效的會計與財稅體系取代了封建時代的那種只為戰(zhàn)爭服務的目光短淺的稅制”。
荷蘭是世界近代歷史上第一個達到持續(xù)經濟增長的國家。在自由貿易的影響下,經濟不斷得到發(fā)展,受此經濟思想熏陶的商人階級也主宰著共和國的政權,獨立的經濟體制與政治秩序相互依存,縱使政治尚不夠民主,依舊能夠使主流的經濟利益集團獲取足夠的決斷力。誠然,荷蘭的經濟發(fā)展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商業(yè)繁盛遠超工業(yè),從而使得后來的荷蘭發(fā)展“已在頗大程度上由商業(yè)資本主義演變?yōu)榻栀J資本主義。資本非職能化后大量外流,顯然嚴重阻礙商品經濟深入發(fā)展”,這在黃金時代的聯省上層出身上可見一斑。以英國為首的后發(fā)國家壓制荷蘭的國際貿易空間,從此掐住了荷蘭經濟的命脈之一。工業(yè)此時隨著貿易尤其是轉運貿易的失勢也走向了衰落。簡言之,合理、有效的制度對高效率的經濟發(fā)展、政治運作效用極大。好的制度與繁榮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從經濟制度角度看荷蘭黃金時代的發(fā)展軌跡能較清晰地了解到長時間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保障性支撐,以及對其弊端的分析亦能夠使我們吸取教訓。
[1]保羅·祖姆托. 倫勃朗時代的荷蘭[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2]道格拉斯·諾斯、羅伯斯·托馬斯. 西方世界的興起[M].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9.
[3] Wagener H J. Free seas, free trade, free people: early Dutch institutionalism[J].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4, 26(3): 395-422.
[4]馬爾滕·波拉. 黃金時代的荷蘭共和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5] Temple W. Observations upon the United Provinces of the Netherlands[M]. Jacob Tonson, 1705.
[6] 彼得·柏克. 威尼斯與阿姆斯特丹:十七世紀城市精英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4: 65.
[7] Soll J. accounting for government: holland and the rise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Seventeenth-Century Europe[J].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2009, 40(2): 215-238.
[8]劉景華. 近代荷蘭經濟興衰演變的全景圖——評介《商品經濟與荷蘭近代化》[J]. 世界歷史, 1991(4):116-120.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