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
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的反思與改革
陳 偉?
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存在理論與實踐相分離、實體與程序相脫節(jié)、互動性教學缺失的局限性,成為培養(yǎng)新時代卓越法律人才最大的絆腳石。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引入實體法與程序法專業(yè)的教師組成雙師,有效改變了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教學內容脫節(jié)的局面,有助于課堂理論教學與實務操作的緊密結合。該教學模式的積極意義應得以肯定,但不能忽視學生課前準備欠佳、課堂參與性不高、雙師協(xié)調性欠缺等不足之處。因而,需要正視這些問題,并通過強化學生的課前準備、優(yōu)化教學協(xié)同、提高教學技巧等方式來更好完善該教學模式。
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合理性;現有不足;優(yōu)化改革
21世紀以來,我國進入法學人才培養(yǎng)教育飛速發(fā)展階段,高校招錄法學專業(yè)學生名額逐年遞增,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法律人才,為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的法學教育方向已經由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向職業(yè)化教育轉變。傳統(tǒng)法學教育的局限性難以適應新時代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探尋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符合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目標、提高法學學生培養(yǎng)質量勢在必行。
(一)理論與實踐的分離
理論性與實踐性二者兼容,是所有學科的本質要求與內在特點,法學學科概莫能外?!胺▽W教育的學術性要求法學教育必須要對學生進行學術性的教育,即要以法學理論為依托,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智慧、法律修養(yǎng);法學教育的實踐性要求法學教育必須對學生進行職業(yè)性的教育,注重訓練學生的法律職業(yè)技能?!雹賹嶋H上,法學的學習與實踐,不是對法律法規(guī)條文的機械解讀與對號入座,而是將其與現實狀況相聯(lián)系,靈活運用明確穩(wěn)定的法律條文解決現實中每一個迥然不同的法律糾紛。這不僅要求法學專業(yè)的學生應當具備夯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求他們能夠學以致用,糅合實體法與程序法所學知識為己所用,靈活運用于刑事司法實務之中。不過,“我們注意到,中國法學教育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法學教育方法,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理論和實踐相脫節(jié)等弊端,無法真正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法學院的畢業(yè)生確實存在實際操作能力差,適應社會慢等結構性缺陷?!雹?/p>
(二)實體與程序的脫節(jié)
為解決法學理論教育與實踐操作分離的問題,各法學院校逐漸采用課堂案例教學法,在講授某一專題的法學知識時引入相關的案例進行輔助講解分析,通過具體形象、現實生動的案例講解,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消化理論知識,啟迪學生法學思辨思維。不過,不可忽視的是,課堂案例教學法存在其致命的缺陷,即實體法與程序法難以銜接。刑事法律糾紛的解決,絕非一法之功、一勞永逸之果,相反,其既仰賴于刑事程序法律規(guī)范為程序的正義性保駕護航,又依仗于刑事實體法確定的裁判依據裁斷犯罪嫌疑人的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墒?,研究實體法的學者對程序規(guī)則往往一知半解,程序法學者對實體內容研究也少有涉獵,雙方只在自身的理論框架內分析和解決問題,導致案例教學課的內容體系沒有脫離理論教學的體系,而案例的引用也只是虛文縟禮,與司法實踐中案件處理的邏輯過程不相吻合,其形式意義更甚于實際作用。此外,“由于傳統(tǒng)案例教學的內容體系以理論體系為基礎,案例的選擇通常是以理論上的某一知識點為基準。為滿足這一要求,大多采取‘閉門造車’式的案例設計,缺乏真實性?!雹廴绱艘粊恚此仆昝赖恼n堂案例教學法實質上難以還原法律糾紛分析與解決的真實面貌,不僅造成了法學學生一葉障目的錯覺,而且阻滯了理論知識與實務操作的交融互補。
(三)互動性教學的缺失
眾所周知,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以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缺乏師生間的雙向互動,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知識、機械地讀背教材,善于自主思考的學生鳳毛麟角。實際上,互動性教學法自古已有,當今法學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實踐這一點,如隨堂提問、課堂討論、案例研討,等等。盡管如此,當前的法學互動性教學法仍然不盡人意,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空有形式,缺乏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主思維并提出解決問題能力的實質內涵。“現有的互動性教學方法處于自發(fā)探索階段,沒有形成互動理念指導下的方法自覺,以及對應的方法體系。”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教師尚未形成互動性教學自覺性,主要采用單向講授的方式,偶然性、隨意性的提問和討論無法形成長久且有效的互動性教學氛圍,學生淪為被動的“聽”課者。第二,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差。長期以來的“唯師唯上”傳統(tǒng),致使學生不敢、不想向教師反饋其課堂感受、提出自己的困惑,即使有困惑也多在課后進行,從而大幅降低了課堂師生互動的活躍程度。
2011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聯(lián)合制定了《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指出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yè)人才,是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重點。然而,傳統(tǒng)法學教育的局限性難以突破,理論知識難以靈活應用于實務操作的紙上談兵、細致的學科分類致使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教學分離,成為培養(yǎng)新時代卓越法律人才最大的絆腳石,刑事法律教育的困窘之境亦由此而生。為有效改變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教學內容脫節(jié)的局面,促使課堂理論教學與實務操作更緊密地相結合,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順勢而為、應運而生。
“雙師多向互動式教學法”由西南政法大學于2010年開創(chuàng)性設立:“通過講評、論辯、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將‘設疑開拓法、情景啟動法、發(fā)散思維訓練法、大小課程互動法’等綜合運用于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中,形成了由兩位或多位教師同堂授課、學生研究小組、模擬法庭以及網絡輔助學習等綜合教學模式?!雹菪淌乱呻y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是其中的重要改革內容。該模式立足于法學學生培養(yǎng)對本課程教學在深厚專業(yè)基礎理論、系統(tǒng)專門知識和獨立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通過課程內容的體系化專題設置、教學任務的“課前、課上和課后”一體化完成、雙師同堂的沙龍式研討和在教學活動中融入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與方法論訓練等,融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于一體,使學生的刑事法律專業(yè)基礎理論水平得到全面性拔高、刑事法律專門知識得以系統(tǒng)化把握、學術創(chuàng)新方法論得到累進式訓練,使教師的相關專題理論水平得以挑戰(zhàn)式檢驗與倒逼性提高。具體而言,施行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其特點在于:
(一)采用真實案例
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每個專題是以司法實務中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以確定的刑事判決書為支撐,避免了傳統(tǒng)法學教育為了講解專題知識點而捏造案例、“閉門造車”的情況。真實案例源于生活,與社會相接軌,不是為了講解某知識而臨時拼湊,而是現實中可能反復碰到并需要再次解決的案例。通過接觸真實的刑事案例,學生可以借由刑事證據的開示、公訴與辯護的交鋒,更加直觀清晰地了解犯罪的過程及細節(jié),通曉訴訟程序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領悟實體法律應用的精妙。
(二)學生評析講解
在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的課堂上,舍棄了以往的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改由學生對每一個案例進行評析講解。每一節(jié)課上,根據學號輪流安排學生對老師提前羅列的案情進行主題發(fā)言。此時,學生就是一個客觀的“法官”,對具體案情進行公平公正的分析,講述哪一行為構成什么犯罪及其具體形態(tài)、辯護人意見是否采納及其原因,等等。而且,通過積極推動學生上臺發(fā)言,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公眾演講能力,改變了以往學生“敢想不敢言”的消極局面。
(三)雙師精彩點評
在學生的主題發(fā)言之后,將由教師針對學生剛剛的發(fā)言進行評講,肯定學生發(fā)言的獨到見解之處,同時也會客觀指出學生觀點的不足部分。如此一來,發(fā)言的學生就能夠即時得到教師的交流反饋,明白自己的長短板分別是什么,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彌補自身缺陷。并且,實體法與程序法教師、校內與校外教師的良好組合,能夠極大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應變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寬領域的多元認知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四)“三向式”的沙龍互動
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最為獨特之處,在于師師、師生與生生之間的沙龍式研討。首先,參與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的教師,一般是刑法專業(yè)老師與刑事訴訟法專業(yè)老師合作教學,共同主持。但是,教師們除了是所在學術領域的出色學者之外,還會加入具有豐富的司法實務經驗的律師、法官或者檢察官。雙師教學模式的設置,便利了實體法和程序法老師個人見解的發(fā)表與觀點的對壘,在思想的交流中綜合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融實體法與程序法于一課之內、一堂之上。同時,教師們豐富的司法實務經驗也極大開拓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夠更加直觀、充分地了解司法實務的具體操作思路,使得課堂不僅僅是講授理論知識的象牙塔,而是變?yōu)榕c現實操作緊密聯(lián)系的紐帶。
其次,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不僅注重師師互動與思想碰撞,也極力訓練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向教師提出疑惑,推崇“不唯師、不唯上、不唯權”的學習理念。所有的學生都可以針對同學發(fā)言的觀點提出質疑,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激辯,也可以針對老師提出的解決方案提出不同的見解,與老師進行商榷。這種三向互動式沙龍研討教學方法,一方面極力增進了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另一方面不僅貫徹了古代教育家所講的“傳道授業(yè)”,而且真正實現了“解惑”。
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掙脫了傳統(tǒng)法學教育學科分離、脫離實踐的牢籠,所倡導的師師互動、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與學習積極性能夠被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在討論中把實體法理論和程序法規(guī)則融會貫通,明晰司法實務操作規(guī)則,教師也在此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學術水平與教學能力。但是,該模式在施行過程中,也逐漸暴露了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正視。
(一)學生課前準備欠佳,理論基礎薄弱
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的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師灌輸式教育模式,以學生發(fā)言為主導的課程安排更能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突顯學生的專業(yè)理論水平。然而,通過課堂實踐情況發(fā)現,發(fā)言的學生雖然都在課前對相關案例及問題提前進行準備,但是準備程度并不充分,對案情的分析僅僅出于表面階段,邏輯思維不甚清晰,語言表達混亂,其內容乏善可陳,只是對已有研究或者觀點的生搬硬套,學術大家的觀點順手拈來,但一旦問及學生本人的看法時,卻只能支吾不語,說不出其然,更講不出其所以然。并且,由于傳統(tǒng)松散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往往忽視理論基礎知識的大量積累,其知識來源僅限于老師上課所教授,課后極少積極主動地閱讀文獻以鞏固法學理論根基,從而導致學生的專業(yè)知識理論基礎薄弱,難以全面理解同堂雙師講授的大量知識。同時,學生的自主思維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匱乏,面對同學與老師的提問難以深入思考解答,遇到難題時往往捉襟見肘,甚至會出現應答內容使人啼笑皆非的尷尬境況。
在以學生發(fā)言為主導、老師評析提問為點睛之處的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課堂上,學生主題發(fā)言的質量高低對課程成效的優(yōu)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為,學生發(fā)言的內容是教師評析、同學提問的重點,一旦學生的主題發(fā)言內容過于淺薄,或者偏離主題,都將大大削弱其他同學思考討論的余地,以學生發(fā)言為切入點的教師評析也無法深入講解,反而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將學生引導到專題討論的正軌上。
以上問題的出現,主要是源于學生缺乏積極研究刑事法律基礎理論知識、探索刑事法律體系的內在動力。以往的松散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情況未作具體要求,學生不需針對課堂內容提前準備相關知識材料,教師也不會對未能按要求準備材料的學生進行相關批評懲處。無壓力的課堂教學導致學生懶于課前預習、準備文獻,對老師事前布置的任務敷衍了事,未能主動深入研究案例背后的法律內涵,長期以往,學生已經遺忘課前的知識儲備是課堂上深入理解有關刑事法律知識的重要前提。此外,實體法教學與程序法教學各自為營的教學習慣,導致學生難以在同一案例中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分析。再者,課前的知識積累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如此便會不得不擠壓其他課程或者休息的時間,學生難免顧此失彼。這些因素的疊加,必然無法達到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所要求的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的應有效果,從而使課堂教學成效大打折扣。
(二)學生課堂參與性不高
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的設計,其機理在于通過學生的課前準備、課堂發(fā)言、課上提問等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主動積極投入課堂教學,由長期的“聽”課者變?yōu)檎媲兄蒙碛谡n堂并融入其中的“上”課者。但是,實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除了事先安排發(fā)言的學生對本專題稍有準備外,其他學生并未事先仔細了解具體案情,更罔論對該專題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予以學習積累,更多學生直到上課時才知曉該節(jié)課將要講授的專題是什么。這樣一來,極大地影響了后面設置的學生提問環(huán)節(jié)的進程與效果。欠缺充分準備與扎實理論基礎的學生,在提問環(huán)節(jié)不敢也不能主動向發(fā)言的同學和老師提出有意義或者建設性的問題,沉默者占領了整個課堂。即使當老師隨機點名學生讓其提出問題或者解答問題時,其也沒有能力明確地回應,只能蒙混而過?!坝捎趯W生準備不足或者只是不夠,導致他們難以參與到討論中,使得雙師同堂協(xié)同教學所要實現的三角結構回歸到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現行結構,教學成了教師與教師討論而學生成為了看客的場景,本質上仍然沒有改變灌輸式教育的景象。”⑥
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程度是衡量現代化教學模式成敗與否的一個關鍵因素。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形成開放式的沙龍討論格局,進而鼓動更多學生自主思考、自發(fā)提問,打破以往課堂上了無生機的沉寂與拘謹,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由消極學習變?yōu)榭鞓穼W習。因此,要改變長期的灌輸式教育形式,首要任務是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使其變課堂學習的被動者為主動者,激發(fā)其內心對知識不懈追求的渴望與熱情,以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理論水平和法律素養(yǎng)。同時,通過促使學生積極投身于課堂教學當中,能極大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投入程度,熱烈的學生回應反饋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具激情,教師的教學思路也因此更為廣闊,課堂教學內容也更加豐富有內涵,學生的受益更大。所以,切實提高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的學生參與積極性,是優(yōu)化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教學成效的必經之途。
(三)教師同堂教學協(xié)調性不夠
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最大的魅力在于實體法老師與程序法老師在知識、思維上的交流與碰撞。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設計的初衷,在于改變傳統(tǒng)法學教育的實體法與程序法相脫離的情況,將實體法與程序法、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整合,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刑事法律的真實面目,舍棄以往的蹩腳理論學習方法。
但是,相比傳統(tǒng)的單師授課模式而言,同堂教學中教師面臨的問題更加多樣化,包括雙師工作分配不均衡、討論與決策環(huán)節(jié)缺失有效監(jiān)督機制、雙師教學觀念的磨合與互動表達遇阻等方面。這些問題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妨礙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的有效運作。例如,由于缺乏事先的有效溝通,兩位教師對該專題應該講授的知識把握不明確或者不對等,未能整合成體系化的教學內容,從而導致課堂上兩位教師所講的內容偏離專題重點,聽課學生也會因此迷惑不解,嚴重影響教學成果和質量。再如,盡管學術觀點的百花齊放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但是價值觀的對立卻容易造成不和諧的氣氛,沒有事先的溝通與交流將極易在課堂上因立場的對立引起沖突。此外,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引薦校外教師進課堂的舉措,也會引起校內和校外教師的配合難問題。畢竟,校內教師側重理論,校外導師擅于實踐,理論認知與實踐操作間的一些沖突在課堂上將會被放大。
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雖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整合刑法專業(yè)和刑事訴訟法專業(yè)兩大資源于一課之內,突破傳統(tǒng)學科細分引發(fā)的學科分離的困境,使學生能夠更加直面接觸了解“刑事法律”或者“刑事案件”的本體,而不再是管中窺豹。但是,雙師同堂教學自身存在的各項問題,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教學成效,這也對同堂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沒有固定教材的情況下,自我安排本課程的整體教學計劃,事前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避免出現課堂進程過于散漫或者觀點過于偏頗等不益于教學的情況發(fā)生。
刑事疑難案例課程采用的雙師同堂協(xié)同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法學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水平,實現教與學的互動、互補、互贏、互長。”⑦因此,刑事疑難案例的雙師多向互動式教學模式不應當只是兩個老師的空間疊加,而是兩個老師專業(yè)理論水平與法律素養(yǎng)的融合,實現“1+1>2”的教學成效,以激發(fā)學生對刑事法律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路。針對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的現有問題,為提升其教學成效,應當對其現有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改革。
(4)對學歷的認同感用A表示,該變量作為一個二分變量,只區(qū)分本科生對研究生學歷是否認同,而不區(qū)分認同程度的高低。
(一)強化學生課前閱讀及相關知識準備
“由于專業(yè)理論構成了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基礎性要素,故此,法學專業(yè)理論教育乃整個法學本科教育之根基所在——法學專業(yè)理論教育構成法學專業(yè)實踐教育及法學職業(yè)活動的基礎和前提?!雹鄬W生準備不充分或者知識儲備不充足,都會極大影響課堂發(fā)言的質量以及課堂討論的效果,因此,課前準備階段是整個教學過程極其重要的基礎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學生課前準備程度的強化要求,一方面促使學生不斷積累基礎理論知識、豐富知識儲備,另一方面也為推動學生積極投入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作了鋪墊。
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應當在一周前將下個專題的主講內容提綱發(fā)給學生,并可以將班級學生按照5人一組進行教學分組。學生根據教師的推薦相關閱讀的參考書目或者擬定研討的案例或事例,查找相關的信息、資料等,并在小組內討論本專題的相關疑難問題。在此基礎上,每位學生準備6-10分鐘的課上主題發(fā)言和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的主要理論爭議或者實踐困境問題,供課上發(fā)言交流。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隨機抽問檢驗學生的課前準備情況,若發(fā)現學生課前準備不充分,可以對學生采取扣分記過的方式予以懲處;若學生積極主動發(fā)言并準備較為充分,則可以對其進行加分鼓勵。通過這種抽查獎懲方式,以促使學生重視課前準備的必要性與有效性,并且能夠鼓勵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當中。
但是,正如前述,課前對學生充分準備熟悉材料、歸納提煉問題的要求,雖能讓學生上課時有備而來,學習時更具有積極性、主動性與針對性,但也會產生學生壓力過大,其他課程學習時間被擠壓的問題。對此,合適的教學安排與方案十分必要。教師推薦閱讀文獻、案例與相關疑難問題的量不宜過于繁雜,而是應當緊扣專題的重點選取該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和疑難問題,并且可以在擬定文獻和疑難問題時采取層層深入的形式,一方面既能保證課前準備的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方法論意識,另一方面也能減輕學生的負擔。
(二)靈活運用樣式多元的教學方法
多年的實踐經驗已經清楚說明,單一乏味的課堂教學方法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提升。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除了要學生們自行轉變學習觀念,認知其學習的主人翁意識,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還應當不斷優(yōu)化創(chuàng)新,靈活且綜合運用多元化的現代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具體而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法:
1. 任務驅動教學法
2. 案例評析教學法
案例評析教學法是指,教師運用刑事司法實踐中的真實案例為依托,通過小組討論、小組報告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決案例的思維模式,增強課堂的交流互動氛圍,并使學生學會運用基本刑事法律理論處理真實案例的教學方法。而在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上,案例評析教學法還具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即實體法與程序法的老師、校內與校外老師之間針對同一問題能夠各抒己見,既有可能殊途同歸,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推導出相同的結論,也有可能觀點針鋒相對、分庭抗禮。這種互動情景式的課堂教學,不僅對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啟迪學生的思辨能力起積極作用,而且對鼓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討論大有裨益。
3. 模擬庭審教學法
模擬庭審教學法,是對分組學生安排角色扮演,包括被告人、公訴人、刑事辯護人與法官等,由學生對刑事司法實踐中的真實案例模擬開展一場刑事法庭審判。參與模擬庭審的學生不只要求其課堂上對刑事實體法問題進行滔滔雄辯,還應當還原真實刑事司法實踐過程中的程序規(guī)則,包括起訴書的擬定、刑事證據的收集與開示、庭前準備程序的模擬等等。通過對刑事司法實踐的一體化模擬,使學生不僅能夠仔細研討刑事案例當中的實體法問題,而且能夠大致了解刑事法律實務的訴訟程序規(guī)則,實體法與程序法老師的同堂教學指導也能夠賦予學生的模擬庭審活動實質化的內涵,避免長期以來學界對模擬法庭形式意義大于實質意義的詬病,真正實現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的實體與程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初衷。
(三)優(yōu)化教師協(xié)同教學的授課技巧
有學者提出,成功的雙師同堂教學模式具有5個特質:“1. 復雜的目標需共同合作完成;2. 理念、課程、教學策略、結構組織皆須有所變化,強調實施過程中的連續(xù)性的規(guī)劃、評量及調整;3. 在協(xié)同的過程中產生創(chuàng)意,結合的教學力,以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4. 協(xié)同教師需樂意參與并認同專業(yè)成長的價值;5. 期許自我能不斷尋求更有效的教學法,以增進學生與同事的進步?!雹徇@5個特質指向同一目標,即優(yōu)化教師的課堂協(xié)同教學技巧,以切實提升雙師同堂教學的成效。
優(yōu)化教師協(xié)同教學技巧,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端正同堂教學的教師心態(tài)。實踐中,存在部分教師對同堂教學不重視、態(tài)度不認真的情況,其原因主要是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的課程性質屬于選修課,與教師的教學考核間的關系緊密性較低,并且一個課堂由兩個教師共同主持,會讓某些教師產生推卸心理。因此,要提高同堂教學教師的協(xié)同教學能力,尋求有效的同堂教學方法,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端正教師的教學心態(tài),使其認識到其肩上的責任與使命,不應當將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僅僅作為一個選修課程看待,而是應當視作提升其專業(yè)基礎理論水平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論的重要途徑,讓教師樂意參與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改革當中,享受共同合作完成復雜目標的樂趣以及見證學生成長的喜悅。
第二,構建有效的課前溝通環(huán)節(jié)。同堂教學過程中許多不和諧場面的出現,如專題知識點的把握不到位,兩名教師講授的內容出現風牛馬不相及的尷尬情況,多是由于同堂教學的教師在課前沒有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與交流。針對這種情況,參與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的教師可以事前針對下一專題的理論知識點或者案例分析內容進行思考,然后在上課前1天進行會面,互相交流先前自己整理的想法,協(xié)商討論教學提綱內容以及應當講授的重點與難點。通過構建有效討論和決策機制,能夠平衡兩位教師的工作量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同時能夠使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更加行之有效。
第三,探索靈活的同堂教學方案。相較于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或者案例教學法,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多變性以及靈活性。由學生主題發(fā)言為主的教學模式使更多不同的觀點充斥于課堂,增加了教學的多變性,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發(fā)言及時進行點評提問,而不再如同以往教學只是一成不變的灌輸知識點。同時,師師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方式也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需要教師視情況而不斷調整教學進度。針對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所帶來的新變化,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需求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案,創(chuàng)立學生反饋制度,及時聽取學生的意見并按需修正教學方案。但是,在尋求理念、課程、教學策略等創(chuàng)新時,也應當不忘初衷,保證教學方案的規(guī)劃、評量及調整在實施過程中的連續(xù)性和合目的性。
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對法學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法學教育的改革方向必須符合現代化法治建設的實際需求。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的新模式,致力于培養(yǎng)融會貫通實體與程序的“雙向型”刑事法律人才,緊貼了我國對高素質法律人才的需求現狀,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是一種有益于高校法學教育改革的積極探索。但同時,我們也要正視,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之路剛剛起步,其過程難免遭遇諸多問題。我們既不能一昧贊揚刑事疑難案例教學模式的獨特之處而忽視其實踐過程中的不足,更不能因其不足而否定該模式完善優(yōu)化的可塑性。因此,我們要立足缺陷、反思不足、積累經驗,以追求教學模式最優(yōu)化為出發(fā)點,積極探索刑事疑難案例教學模式改革的新進路,不斷解決完善改革路上遭遇的新問題,使該教學模式得以推廣運用。
(責任編輯: 劉 冰)
①房文翠著:《法學教育價值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頁。
②甄珍著:《診所法律教育在中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頁。
③唐力、劉有東:《反思與改革: 法學本科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以法律職業(yè)教育為視角的一種思考》,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第40頁。
④季長龍:《法學互動性教學的應用價值與方法體系》,載《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第171頁。
⑤付子堂:《構建“多師同堂”協(xié)同教學模式》,載《中國教育報》2012年2月25日,第06版。
⑥楊杰輝:《研究生訴訟法實施雙師同堂協(xié)同教學探索》,載《寧波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第90頁。
⑦王杏飛:《“多師同堂”協(xié)同教學模式的路徑透析》,載《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8期,第144頁。
⑧江國華:《法學本科教育改革研究》,載《河北法學》2012年第4期,第51頁。
⑨田鵬:《雙師同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反思》,載《科教導刊》2011年第4期,第138頁。
D915.3-4;G642.4
A
1674-8557-(2017)02-0081-08
2016-11-15
本文系重慶市2015年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法學研究生雙師同堂刑事案例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yjg153052)與西南政法大學2014年度校級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試點項目“研究生刑事疑難案例雙師同堂教學改革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陳偉(1978-),男,湖北宜昌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博士后。